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及四川区试玉米组合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陈发波 杨克诚 +1 位作者 荣廷昭 潘光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1-998,共8页
采用表型性状分析、SSR标记和系谱分析对186个区试及引种试验玉米组合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间20个表型性状都变异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利用筛选出的60对扩增条带清晰、具明显多态性的SSR引物,共检测到608个等位基因,每对... 采用表型性状分析、SSR标记和系谱分析对186个区试及引种试验玉米组合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间20个表型性状都变异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利用筛选出的60对扩增条带清晰、具明显多态性的SSR引物,共检测到608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3-23个等位基因,平均为10.1个;SSR多态信息量(PIC)分布范围为0.5179-0.9256,平均值为0.7826;186个组合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在0.6067-0.9162之间,平均值为0.7722,相似系数在0.7000以上的组合有16 499对,占96.9%,供试材料分为10类,且88.2%的组合集中在第4、8、10类;51个系谱清楚的组合中有36个(占70.58%)与美国的PN种质有密切关系。以上结果均表明,供试组合相似程度较高,遗传差异较小,遗传基础相对单一,进一步拓展玉米种质遗传基础仍然显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聚类分析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体及不同回交次数对玉米自交系R08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20
2
作者 乔善宝 王玉花 +3 位作者 杨克诚 荣廷昭 潘光堂 高世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87-2196,共10页
以R08为轮回亲本,18个优良自交系为供体亲本,经过不同代的回交和自交,选育出遗传背景与R08相近、但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的BC1F3和BC2F2各18个R08改良系。通过抗病性鉴定、配合力及SSR分子标记分析,探讨不同供体及不同回交次数对R08... 以R08为轮回亲本,18个优良自交系为供体亲本,经过不同代的回交和自交,选育出遗传背景与R08相近、但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差异的BC1F3和BC2F2各18个R08改良系。通过抗病性鉴定、配合力及SSR分子标记分析,探讨不同供体及不同回交次数对R08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36个改良系中,29个抗或高抗大斑病,大部分改良系的多数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CA)与R08相比并无下降或有所提高;相同供体不同回交次数选系的比较显示,对大斑病抗性的改良,回交1次自交2次(BC1F3)优于回交2次自交1次(BC2F2),且改良后代选系多数产量性状GCA大体相当;相同回交次数不同供体选系的比较表明,供体对回交后代的影响较大,供体不同回交后代选系大斑病抗性及多数产量性状GCA存在较大的差异;SSR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相同供体不同回交次数所创造的遗传变异无明显差异,相同回交次数不同供体选系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供体昌7-2和川321对改良R08的大斑病抗性和产量性状GCA作用较大,属优良供体亲本;w4-1和w10-1属回交改良优良选系。因此,利用回交法改良玉米自交系,在选准供体亲本的基础上,回交1次后,在自交过程中加强目标性状的鉴定选择及配合力测定,可提高回交改良的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供体 回交法 出苗率 抗病性 配合力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数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兰海 高世斌 +4 位作者 樊庆琦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586-1588,共3页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 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遗传符合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 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遗传符合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模型。在R2:3、B1:2和B2:2三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0.9260、1.4176和0.5863;多基因方差分别为0.1184、0.1022和0.4623。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2172,显性效应值为-1.2172;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5028,显性效应值为1.4334。主基因遗传率在R2:3、B1:2和B2:2三个分离家系群体中为44.8%~79.65%,多基因遗传率为5.74%~35.33%。其中,主基因遗传率在B1:2世代中最大,为7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 休眠性 主基因+多基因 数量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18-599(白)转化受体体系的建立和转barnase基因植株的获得 被引量:9
4
作者 孙庆泉 张颖 +2 位作者 荣廷昭 董树亭 张春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38-743,共6页
以抗病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18-599(白)为试材,优化其遗传转化受体体系,并进行了barnase基因的转化。结果表明,在基于N6和MS培养基的8个方案中,N6-4培养基是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最佳培养基;幼胚的最佳接种长度为1.6 mm;用于转化... 以抗病优质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18-599(白)为试材,优化其遗传转化受体体系,并进行了barnase基因的转化。结果表明,在基于N6和MS培养基的8个方案中,N6-4培养基是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最佳培养基;幼胚的最佳接种长度为1.6 mm;用于转化的幼胚愈伤组织继代次数最好控制在5次之内。利用18-599(白)优化受体体系进行了barnase基因的基因枪转化,用除草剂Basta作筛选剂,其致死浓度为8 mg L-1,3轮筛选的Basta浓度依次为6、8和6 mg L-1。对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和大田不育性状观察表明,获得了转barnase基因的雄性不育18-599(白)转化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受体体系 基因枪转化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病程相关蛋白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静 刘丽 +2 位作者 张志明 赵茂俊 潘光堂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2,共8页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从耐玉米穗粒腐病自交系R15中分离得到病程相关蛋白1(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PR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ZmPR1,测序结果显示该序列长为528bp,编码175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8.7ku...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从耐玉米穗粒腐病自交系R15中分离得到病程相关蛋白1(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PR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ZmPR1,测序结果显示该序列长为528bp,编码175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8.7ku.利用NCBI/Blastp和Genedoc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显示,ZmPR1基因编码蛋白与水稻、小麦、拟南芥等高等植物中的PR1蛋白相似性较高,且具有相同的富含半胱氨酸蛋白(cysteine-rich secretory protein,CAP)的保守结构域.将构建的重组载体pET32a(+)-ZmPR1在宿主菌Escherichia coli BL21中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在不同的诱导时间、诱导温度和IPTG诱导浓度下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ZmPR1基因的最佳诱导条件为IPTG终浓度0.6mmol爛L-1,诱导温度28℃,且诱导时间对表达量影响不大.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证实有39ku的融合蛋白表达,表明ZmPR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已成功表达,这为蛋白纯化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穗粒腐病 病程相关蛋白 原核表达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玉米黄化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冬平 汪瀚宇 +2 位作者 张采波 荣廷昭 曹墨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88-993,共6页
对新发现的玉米黄化突变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突变体茎秆纤细,叶片细长。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叶绿素a(cla),叶绿素b(clb),类胡萝卜素(caro)和总叶绿素(chl)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自交系,caro/chl显著高于正常自交系,推... 对新发现的玉米黄化突变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突变体茎秆纤细,叶片细长。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叶绿素a(cla),叶绿素b(clb),类胡萝卜素(caro)和总叶绿素(chl)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正常自交系,caro/chl显著高于正常自交系,推测突变体为总叶绿素缺乏型突变。用透射电镜对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突变体叶绿体内部有较多嗜锇颗粒,叶绿体结构松散紊乱,基质片层间隙大,有扩张趋势,但基粒数目及垛叠层数在突变体与正常自交系间无明显差异,叶绿体数目在突变体与正常自交系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该突变体叶色改变可能与光合色素含量的减少及叶绿体基质片层的结构有关或与叶绿体内大量嗜锇颗粒的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化突变体 叶绿素 叶绿体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不同玉米合成群体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8
7
作者 邹超英 李芦江 +2 位作者 杨克诚 潘光堂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4,共9页
基于田间试验的统计分析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了3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GP3、GP4和GP5经4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在不同群体及不同轮回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粒深遗传增益以GP4>GP5>GP3,穗行... 基于田间试验的统计分析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参数评估,分析了3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GP3、GP4和GP5经4轮控制双亲混合选择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多数性状在不同群体及不同轮回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粒深遗传增益以GP4>GP5>GP3,穗行遗传增益以GP3>GP5>GP4,各个群体C4的粒深、穗行均值都显著或极显著大于C0,直接选择效应显著;株高和穗位高随选择周期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且GP4的增幅显著大于GP3和GP5,单株产量及穗粗的遗传增益以GP4大于GP3和GP5,各群体多数产量性状的均值以C4显著大于C0,相关选择效应显著;除株高、穗位高外,其他性状GCA变异群体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GP5多数产量性状的GCA优于GP3和GP4,各群体多数产量性状的GCA效应值随改良进展呈增加趋势,对照优势大于8%的大部分测交组合均为各群体C4所配组合,间接选择效应显著;随改良世代进行,群体部分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虽有所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基于SSR分子标记估算的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GP3和GP4改良后代呈略增趋势,GP5变化不大,对于群体基因型数,GP3和GP4随改良代数增加呈略减趋势,GP5呈略增趋势。上述结果说明,适度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在有效改良群体的同时,还能较好地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但不同基础群体及不同性状间,其改良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改良 选择效应 遗传多样性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CMS-C不育系及保持系vdac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继玥 汪生庆 曹墨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62-1168,共7页
为了探讨玉米C胞质花粉败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在玉米不育系C48-2及保持系N48-2单核期花药中克隆了vdac1a和vdac1b基因。序列分析发现,C48-2和N48-2间vdac1b的序列完全一致,而vdac1a在C48-2和N48-2间存在单碱基差异。vdac1... 为了探讨玉米C胞质花粉败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在玉米不育系C48-2及保持系N48-2单核期花药中克隆了vdac1a和vdac1b基因。序列分析发现,C48-2和N48-2间vdac1b的序列完全一致,而vdac1a在C48-2和N48-2间存在单碱基差异。vdac1a推定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相对于N48-2,C48-2编码的VDAC1a蛋白理化性质以及结构发生了变化,可能导致C48-2线粒体膜上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关闭,活性氧(ROS)上升,线粒体渗透孔(PTP)持续开放,最终引起细胞凋亡。通过Real-Time qPCR检测了vdac1a基因在C48-2和N48-2小孢子发育的花粉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期以及双核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N48-2,花粉母细胞时期和双核期vdac1a基因在C48-2中上调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索vdac1a基因差异表达与花粉败育的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CMS-C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 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9
作者 王继玥 汪生庆 曹墨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1-455,共5页
以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d5,cox1和mdh基因在小孢子单核期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相对于保持系,这3个基因在不育系中均下调表达.利用焦磷酸测序与高分辨率溶解曲线相结合的方法证明... 以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d5,cox1和mdh基因在小孢子单核期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相对于保持系,这3个基因在不育系中均下调表达.利用焦磷酸测序与高分辨率溶解曲线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在不育系单核期pcd5转录本GRMZM2G075839T02的5′非编码区域存在A碱基插入突变.该突变可能与pcd5基因在不育系中下调表达有关.这些发现可为进一步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玉米C型胞质花粉败育的关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差异表达 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CMS-C不育系和保持系mads3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英文)
10
作者 王继玥 汪生庆 曹墨菊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5-680,共6页
MADS-box基因参与植物多种发育过程,尤其在花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研究以玉米不育系C48-2及保持系N48-2为材料,采用RT-PCR克隆mads3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不育系C48-2中该基因编码区发生单碱基突变,导致其推定的蛋白质中... MADS-box基因参与植物多种发育过程,尤其在花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研究以玉米不育系C48-2及保持系N48-2为材料,采用RT-PCR克隆mads3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不育系C48-2中该基因编码区发生单碱基突变,导致其推定的蛋白质中5个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荧光定量PCR显示,相对于保持系,花粉母细胞时期和四分体时期mads3基因在C48-2下调表达,而单核期和双核期上调表达。这些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药 mads3基因 mads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摩擦禾、薏苡的杂交不亲和性 被引量:15
11
作者 段桃利 牟锦毅 +2 位作者 唐祈林 荣廷昭 王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56-1661,共6页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对摩擦禾、薏苡花粉在玉米柱头上的萌发和生长过程进行了观察。摩擦禾花粉粒在玉米柱头上均能萌发,花粉管在柱头中伸长并到达花柱基部,且可将雄配子送入胚囊内,玉米果穗顶端有受精结实痕迹,说明摩擦禾与玉米的杂交障... 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对摩擦禾、薏苡花粉在玉米柱头上的萌发和生长过程进行了观察。摩擦禾花粉粒在玉米柱头上均能萌发,花粉管在柱头中伸长并到达花柱基部,且可将雄配子送入胚囊内,玉米果穗顶端有受精结实痕迹,说明摩擦禾与玉米的杂交障碍不是杂交不亲和,而是胚囊不亲和或杂种衰亡。薏苡花粉粒在玉米柱头也能萌发,花粉管能伸入花柱,但玉米与薏苡杂交生殖隔离较摩擦禾严格,杂交极其困难,杂交障碍为胚囊不亲和或花柱不亲和。玉米与薏苡杂交时,薏米花粉管能到达玉米花柱基部,而川谷花粉管却在花柱中停止生长,杂交障碍与薏苡种类有关。玉米与薏苡杂交的花粉管异常率高于玉米与摩擦禾杂交花粉管异常率,反映了玉米与摩擦禾的亲缘关系较与薏苡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管 远缘杂交 杂交障碍 玉米 摩擦禾 薏苡 荧光显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QTL定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兰海 李新海 +6 位作者 王凤格 高世斌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赵久然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74-1478,共5页
选用两个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的普通蓝米自交系R08与A318组配的F2群体共331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37个SSH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076.7cM,乎均图距15.2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种子休眠性数据进行分析,共... 选用两个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的普通蓝米自交系R08与A318组配的F2群体共331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37个SSH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076.7cM,乎均图距15.2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种子休眠性数据进行分析,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玉米第1、3、5和10染色体上。7个QTL的贡献率在2.45%~26.09%之间,在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主效QTL,其贡献率为26.09%,基因作用方式为超显性,其余6个QTL的作用方式均为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休眠性 QTL定位 遗传图谱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诱变玉米核雄性不育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被引量:14
13
作者 曹墨菊 程江 +3 位作者 汪静 张采波 潘光堂 荣廷昭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7-452,共6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姊妹交后代可育株和不育株中的细胞分裂素(ZT)、赤霉素(GAs)、生长素(IAA)、脱落酸(ABA)的含量及比值的变化,并通过外施赤霉素试验,调查了外施赤霉素对育性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姊妹交后代可育株和不育株中的细胞分裂素(ZT)、赤霉素(GAs)、生长素(IAA)、脱落酸(ABA)的含量及比值的变化,并通过外施赤霉素试验,调查了外施赤霉素对育性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施赤霉素并不能使植株的育性发生改变。苗期可育株与不育株叶片中的内源IAA、ABA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拔节期可育株与不育株叶片中的内源ZT、GAs、IAA和ABA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核小孢子期可育株与不育株雄穗中的IAA、ABA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双核花粉期可育株与不育株雄穗中仅有ABA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可育株中ZT、GAs和IAA含量高于不育株,ABA含量低于不育株。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突变体不属于赤霉素敏感型;不育突变体的发生可能与ABA、IAA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太空诱变 雄性不育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全生育期黄化材料的光合性能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冬平 刘永明 +2 位作者 汪静 刘敬慧 曹墨菊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3,共7页
通过对玉米(Zea mays L.)黄化材料和2份正常自交系的光合特性、光响应曲线及荧光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化材料yglm1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均显著低于正常自交系Mo17和RP128,而蒸腾速率(Tr)却显著高... 通过对玉米(Zea mays L.)黄化材料和2份正常自交系的光合特性、光响应曲线及荧光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化材料yglm1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均显著低于正常自交系Mo17和RP128,而蒸腾速率(Tr)却显著高于正常自交系;黄化材料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及表观量子效率均高于正常自交系Mo17和RP128,但其净光合速率却低于正常自交系;黄化材料的荧光动力学参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原初光能捕获效率(Fv'/Fm')、PSⅡ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低于正常自交系Mo17和RP128,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显著高于正常自交系。相对于正常自交系,黄化材料具有较低的电子传递潜力、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和转换效率、光能分配及利用率,这可能是导致其净光合能力降低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黄化 净光合速率 光响应曲线 荧光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苟才明 杨克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7,共6页
以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8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Mo17、黄早四、丹340、478等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15个新选系和8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 以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8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Mo17、黄早四、丹340、478等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15个新选系和8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27个自交系间遗传差异较大,可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其中第Ⅱ类又可分为4个亚类;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15个新选系有12个划入旅大红骨群,1个划入瑞德群,2个划入其它类群;在各类群组配中,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群组配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Lancaster群与旅大红骨Ⅰ亚群和旅大红骨Ⅳ亚群组配获得强优势组合可能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自交系 杂优类群 杂优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环境诱发玉米胚乳突变体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采波 周园元 +4 位作者 汪瀚宇 汪宏维 汪生庆 荣廷昭 曹墨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03-1609,共7页
用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玉米自交系08-641和18-599,从诱变后代中获得籽粒皱缩透明和皱缩不透明两种胚乳突变体,经多代自交获得突变性状稳定的遗传材料。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籽粒皱缩透明突变体st1在授粉10d后... 用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玉米自交系08-641和18-599,从诱变后代中获得籽粒皱缩透明和皱缩不透明两种胚乳突变体,经多代自交获得突变性状稳定的遗传材料。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籽粒皱缩透明突变体st1在授粉10d后籽粒糖含量开始上升,到授粉25d时达到峰值,且明显高于自交系08-641;籽粒皱缩不透明突变体so1籽粒糖含量在授粉10d后开始缓慢上升,到授粉20d时达到峰值,且明显高于自交系18-599。遗传分析和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突变性状均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籽粒皱缩透明突变基因与su1等位,籽粒皱缩不透明突变基因与sh2等位。DNA序列比对发现,突变体st1在su1基因的第2和第13外显子处发生了单碱基突变,突变体so1在sh2基因的第2、5和16外显子处发生单碱基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序列变异,推测这些碱基的突变有可能导致淀粉合成代谢受阻,致使籽粒胚乳糖含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空间诱变 胚乳突变体 遗传分析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