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秃尖的研究 Ⅰ.玉米雌穗小花数目的遗传特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唐祈林 荣廷昭 黄玉碧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34-38,共5页
本试验以8个在杂交后代表现出不同秃尖程度的自交系及其组配的一套8×8的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对其总小花数、退化花数和未受精花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各组合总小花数目的多少是由基因型决定的,F1代的多花优势与双亲的多花性... 本试验以8个在杂交后代表现出不同秃尖程度的自交系及其组配的一套8×8的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对其总小花数、退化花数和未受精花数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各组合总小花数目的多少是由基因型决定的,F1代的多花优势与双亲的多花性呈高度的正相关。雌穗上的小花能否发育成有效花,组合间有差异。一般在果穗的顶部出现退化花和未受精花,是影响有效花数目最直接的因素,雌穗上退化花和未受精花数目的多少主要受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秃尖 小花 遗传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MMYT玉米种质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光周期敏感性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永建 张莉萍 +1 位作者 潘光堂 荣廷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34,共5页
研究了7 个 C I M M Y T玉米种质群体在四川生态环境下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光周期敏感性。结果表明,参试的7 个 C I M M Y T玉米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在群体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群体内存在极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墨... 研究了7 个 C I M M Y T玉米种质群体在四川生态环境下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光周期敏感性。结果表明,参试的7 个 C I M M Y T玉米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在群体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群体内存在极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墨白961、墨白962和墨白963 属光周期敏感型种质。墨白968 属中度光周期敏感型种质, 墨白964 和墨白966 较适合于四川生态条件, 墨白967 虽然抽丝、成熟均最早且无明显的光周期反应, 但由于其综合性状表现不佳, 没有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变异 光周期敏感性 玉米种质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幼穗培养及植株再生 被引量:43
3
作者 付凤玲 李晚忱 刘玉贞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78-281,共4页
基本培养基加脯氨酸和水解酪蛋白组成的诱导培养基Ⅲ,可诱导参试的大多数玉米自交系、杂交种及远缘杂交后代,10~15mm 长的雌雄幼穗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并通过继代增殖分化再生完整植株。各种基因型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导较... 基本培养基加脯氨酸和水解酪蛋白组成的诱导培养基Ⅲ,可诱导参试的大多数玉米自交系、杂交种及远缘杂交后代,10~15mm 长的雌雄幼穗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并通过继代增殖分化再生完整植株。各种基因型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导较大,有的诱导率为0 ,有的高达80% ,大致有杂交种> 自交系> 远缘杂交后代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幼穗 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优良自交系转基因受体系统建立及转化后的筛选与再生 被引量:27
4
作者 付凤玲 张莉萍 朱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97-99,共3页
通过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筛选和改进 ,提高了诱导玉米优良自交系幼胚产生胚性愈伤组织 ,建立转基因受体系统的效率。通过比较试验 ,确定了潮霉素筛选的浓度和方法。PCR检测证明 ,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
关键词 玉米 优良自交系 转基因受体系统 基因枪 潮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太空处理纯系材料表型性状的田间观察和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荣廷昭 潘光堂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56-156,共1页
玉米太空处理纯系材料表型性状的田间观察和同工酶分析荣廷昭,潘光堂(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中心雅安625000)以1994年经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的玉米自交系SC3不同株系、不同世代材料12份,SC。的后代材料1份为供试材... 玉米太空处理纯系材料表型性状的田间观察和同工酶分析荣廷昭,潘光堂(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中心雅安625000)以1994年经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的玉米自交系SC3不同株系、不同世代材料12份,SC。的后代材料1份为供试材料,以未经搭载处理但同期连续自交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工酶分析 太空处理 表型性状 田间观察 过氧化物 雄性不育 玉米研究 性状变异 四川农业大学 太空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雄性不育系的质、核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440-444,共5页
选用一组同核异质、四组同质异核不育系及保持系分别与测验系组成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测交F1的吐丝期、株高、穗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①同核异质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胞质效应;同质异核组不同核背景之间表现出的差... 选用一组同核异质、四组同质异核不育系及保持系分别与测验系组成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测交F1的吐丝期、株高、穗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①同核异质组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胞质效应;同质异核组不同核背景之间表现出的差异较为明显。大多数性状的核基因组变异大于胞质基因组变异。②不育系在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上存在有质核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同核异质 同质异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胞质、多核背景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曹墨菊 荣廷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407-413,共7页
对玉米同核异质和同质异核两套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单核至双核期的花药,采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及光密度扫描方法进行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酶的同工酶在同一核背景下的不胞质之间和同一胞... 对玉米同核异质和同质异核两套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单核至双核期的花药,采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及光密度扫描方法进行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酶的同工酶在同一核背景下的不胞质之间和同一胞质下的不同核背景之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各类不育系与其相应保持系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结合试验结果文中还对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同核异质 同质异核 细胞质雄性不育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诱导的玉米孤雌生殖系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潘光堂 荣廷昭 +1 位作者 刘礼超 涂升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45-52,共8页
应用不完全双到杂交配合力分析、Hayman双列杂交遗传分析和因子聚类分析法分析了用化学诱导产生的14个玉米孤雌生殖系(P1组)作母本与5个我室自育优良自交系(P2组)作父本组配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结果。各系各性状的G... 应用不完全双到杂交配合力分析、Hayman双列杂交遗传分析和因子聚类分析法分析了用化学诱导产生的14个玉米孤雌生殖系(P1组)作母本与5个我室自育优良自交系(P2组)作父本组配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结果。各系各性状的GCA和SCA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单株穗粒重的GCA以孤雌生殖系405最高(25.19%);被测7个性状中,出籽率主要由加性基因效应控制,株高、穗位高、穗长、单株穗粒重有加性、显性基因效应,百粒重和行粒数2个性状,除探测到了加性、显性基因效应外,还获得有上位性基因效应存在的证据;供试的P1组各系相对与P2组的各系,在各性状上都有较多的显性基因。对70个杂交种采用因子聚类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孤雌生殖系组配的杂交种趋向归于不同的类别,表明来源相同的孤雌生殖系,既有其表现差异性的一面,又有其相似性的一面。还对优良孤雌生殖系405的利用前景及其它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孤雌生殖系 配合力 遗传分析 化学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