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在四川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梁南山 马均 《中国稻米》 2005年第4期22-23,共2页
本文在总结近年四川省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四川省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的特点、增产机理、应用效果和栽培技术规程。
关键词 栽培技术体系 超高产 水稻 应用 强化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规程 生产示范 研究成果 增产机理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穗形成期水分胁迫后复水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树杏 郭慧 +2 位作者 李敏 孙永健 马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137,共5页
以杂交籼稻品种冈优527为试材,于幼穗形成期设置短期轻度水分胁迫(Short and light water stress,SLS)、长期轻度水分胁迫(Long and light water stress,LLS)、短期重度水分胁迫(Short and heavy water stress,SHS)以及长期重度水分胁迫... 以杂交籼稻品种冈优527为试材,于幼穗形成期设置短期轻度水分胁迫(Short and light water stress,SLS)、长期轻度水分胁迫(Long and light water stress,LLS)、短期重度水分胁迫(Short and heavy water stress,SHS)以及长期重度水分胁迫(Long and heavy water stress,LHS)4个水分处理,并以习惯水层灌溉(Traditional flooding,TF)为对照。研究复水后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试验结果显示:在幼穗形成期水分胁迫后,水稻叶面积、叶绿素a/b、SPAD值、净光合速率均降低;短期轻度水分胁迫(SLS)处理复水后叶面积、叶绿素a/b、SPAD值、净光合速率均远远高于对照,同时茎鞘物质转化率和输出率也都高于其他水分处理。结果说明:在幼穗形成期,经过短期轻度干旱复水后,叶绿素、光合速率、叶面积等能迅速恢复甚至激发更高的光合水平,表现为后期干物质积累多、转运高,能达到节水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幼穗形成期 水分胁迫 光合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79
3
作者 朱德峰 林贤青 +4 位作者 陶龙兴 张玉屏 郑家国 吕世华 马均 《中国稻米》 2003年第2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体系 形成 发展 强化栽培技术 基本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的增产效应及生理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均 孙晓辉 罗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3-78,共6页
以杂交中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的增产效应及生理作用。结果表明,在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但过量施钾其增产效应降低,施钾量与稻谷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经济最佳施钾量为K2O117... 以杂交中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的增产效应及生理作用。结果表明,在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但过量施钾其增产效应降低,施钾量与稻谷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经济最佳施钾量为K2O117.9kg/ha,施氮量为N150kg/ha,施氮、钾比为21.57;施钾可促进稻株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也有利于养分及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运转,但过量施钾时效应也会降低;在缺钾稻田,增施氮肥难以增产,必须增施钾肥才能达到增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产量 施肥 水稻 钾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特性及稻曲病菌毒素对水稻、玉米、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田鸿 陶家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3-116,共4页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 萌发特性 稻曲病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线粒体基因atp6启动子突变导致的一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型 被引量:3
6
作者 任鄄胜 李仕贵 +5 位作者 肖培村 陈勇 张仁 谢丛简 孙泽武 赵慧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4-549,共6页
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从恢复系"万恢88/内恢92-4"杂交组合F2代不育株选育的细胞质不育系,被暂时定名为"万恢88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PAGE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克隆测序等技术对其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 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从恢复系"万恢88/内恢92-4"杂交组合F2代不育株选育的细胞质不育系,被暂时定名为"万恢88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PAGE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克隆测序等技术对其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研究,分析其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和分子机理。通过PAGE电泳发现,其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PCR带型与野败型(WA)、印水型(ⅡA)、D型(D i)、冈型(GA)存在差异。对其不育系内香2A和保持系内香2B的差异片段回收测序,获得两条667 bp长度的m tDNA片段2A和2B,通过序列比对和电子杂交分析,获得片段为atp6基因的部分序列及其上游序列。2A和2B相比有3个碱基不同,分别是第57位G→T,第100位T→C,第161位C→T。功能分析第100位T-C点突变使atp6基因启动子核心序列遭到破坏。通过对atp6基因上游序列的RT-PCR分析,发现不育系内香2A的atp6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故而推测万恢88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由于不育系线粒体atp6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发生点突变,导致atp6基因不能正常转录,致使线粒体供能不足,最后导致花粉败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atp6基因 启动子 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源四倍体水稻三系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良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兴 刘怀年 +6 位作者 陈英 邱琳 栾丽 龙文波 涂升斌 孔繁伦 孙元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7-142,共6页
从1996年至2006年对同源四倍体水稻亲本材料的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穗长和有效分蘖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连续地选择和改良.结实率的改良效果显著,所有材料的平均结实率均呈上升趋势.每穗实粒数的改良上升趋势比较显著,除保持系的DTB之外... 从1996年至2006年对同源四倍体水稻亲本材料的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穗长和有效分蘖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连续地选择和改良.结实率的改良效果显著,所有材料的平均结实率均呈上升趋势.每穗实粒数的改良上升趋势比较显著,除保持系的DTB之外,其余材料的每穗实粒数有显著提高.穗长和有效分蘖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对株高、剑叶长等性状的选育效果不显著.研究表明:不同品系间农艺性状差异显著高于品系内,说明遗传力较显著地决定重要农艺性状,通过连续改良,重要农艺性状可以得到显著改善.该结果为同源四倍体水稻的进一步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 水稻 三系亲本 产量性状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多倍体水稻的遗传特性 被引量:4
8
作者 邢少辰 周开达 庄炳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17-20,共4页
在二倍体的水稻双胚苗基础群体中 ,我们发现了一些自然发生的多倍体材料 ,将这些多倍体株系筛选出来 ,种成株系 ,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倍性、花粉可育性、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情况及其与二倍体的可杂交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在 1... 在二倍体的水稻双胚苗基础群体中 ,我们发现了一些自然发生的多倍体材料 ,将这些多倍体株系筛选出来 ,种成株系 ,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倍性、花粉可育性、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情况及其与二倍体的可杂交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在 12 9个株系中 ,大部分为三倍体 ,占 91 5 % ,四倍体仅占 8 5 % ;(2 )部分株系的花粉可染率说明花粉的育性很低 ;(3)多倍体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说明 ,除了多价体、染色体落后和微核出现外 ,在三倍体和四倍体株系中 ,均发现了有 12个二价体的形成 ,即可形成正常的n配子 ;(4 )多倍体和二倍体杂交证明 ,尽管杂交后代出现大量的非整倍体 ,但有部分二倍体杂种出现 ,并在后代中表现稳定。作者认为这些多倍体株系具有控制早代稳定的特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倍体 遗传特性 多胚苗群体 自然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水稻品种的抗旱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褚旭东 李仕贵 +1 位作者 王志 胡运高 《中国稻米》 2006年第5期9-11,共3页
采用2种不同的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在水、旱作时的产量表现,并依据成熟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评价和剖析其抗旱性。结果表明:(1)不同水稻品种在旱作时的生长特性、产量等与水作时相比,会发生改变。旱作条件下,产量所... 采用2种不同的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在水、旱作时的产量表现,并依据成熟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评价和剖析其抗旱性。结果表明:(1)不同水稻品种在旱作时的生长特性、产量等与水作时相比,会发生改变。旱作条件下,产量所受影响较小的有冈优725和冈优527,说明这两品种对旱作具有更强的适应性。(2)抗旱性分析发现,产量构成因素的抗旱性存在着较大差异,有些材料表现生育中、后期均抗旱,有些材料只在某一个生育时期表现较强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水稻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中的无融合生殖研究及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邢少辰 蔡玉红 周开达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6-8,共3页
本文综述了植物无融合生殖概念的发展历史。简述了目前报道的水稻上主要无融合生殖材料的特点特征以及近年来的一些新进展。同时指出了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水稻 无融合生殖 历史演化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激光和^(60)Co-γ射线对水稻胚愈伤组织形成及再分化的影响
11
作者 易小平 周开达 +1 位作者 陈芳远 卢升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2期125-129,共5页
本实验研究了种子受N2激光与γ—射线处理后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其再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低剂量激光辐照水稻胚后对其去分化无效应,而高剂量激光能显著降低细胞的愈伤组织形成率,对愈伤组织的再分化无明显效应。②低... 本实验研究了种子受N2激光与γ—射线处理后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及其再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低剂量激光辐照水稻胚后对其去分化无效应,而高剂量激光能显著降低细胞的愈伤组织形成率,对愈伤组织的再分化无明显效应。②低剂量γ—射线处理能促进水稻成熟胚细胞的去分化效应,愈伤组织形成率增加。中剂量γ—射线对去分化无效应,而高剂量γ-射线能显著地降低成熟胚细胞形成愈伤组织形成率。γ—射线对愈伤组织的再分化无效应。(3)γ—射线加激光处理后对水稻成熟胚的去分化能产生明显的复合效应;低剂量γ射线加低剂量激光处理能促进愈伤组织形成。高剂量激光处理能抑制细胞的去分化,激光剂量越大,抑制效应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γ-射线 水稻成熟胚 组织培养 辐射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现状与问题
12
作者 邢少辰 蔡玉红 周开达 《河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1期76-80,共5页
本文综述了植物无融合生殖概念的发展历史。简述了目前报道的水稻上主要无融合生殖材料的特点特征以及近年来的一些新进展。同时指出了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最后,简要介绍了作者的工作情况。
关键词 水稻 无融合生殖 类型 研究进展 历史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D63的育性基因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被引量:2
13
作者 焦仁军 朱柏羊 +4 位作者 钟萍 王迁 廖婷婷 王平荣 邓晓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9-535,共7页
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稻品种冈46B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D63,并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显示D63突变体花药瘦小呈乳白色,花药内完全无花粉粒,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与野生型亲本冈46B相比,D63... 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稻品种冈46B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D63,并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显示D63突变体花药瘦小呈乳白色,花药内完全无花粉粒,属于无花粉型雄性不育。与野生型亲本冈46B相比,D63突变体成熟期株高降低了13.7%,穗伸出度减少了266.7%,自交结实率为0,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不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长臂靠近着丝粒区域In Del标记J2和J4之间,与J2和J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 c M和0.1 c M,该定位区间的物理距离为105.8 kb。候选基因分析结果表明,D63突变体在编码分泌性成束糖蛋白基因LOC_Os02g28970编码区第1580位碱基A突变为C,使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第527位组氨酸(His)突变为脯氨酸(Pro)。D63突变体与已报道的mtr1突变体表型上不同之处主要是后者花药含有败育花粉粒,二者表型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LOC_Os02g28970基因序列突变位点不同,以及它们分别属于籼、粳亚种2个不同遗传背景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雄性不育 核不育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稻保持系香味遗传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任鄄胜 肖培村 +3 位作者 吴先军 汪秀志 韩磊 汪旭东 《中国稻米》 2004年第2期15-17,共3页
本研究以香稻保持系D香1B、D香2B、内香2B、内香4B、绵香2B、绵香3B、宜香1B ,引进光身稻品种泸香90及无香味保持系菲改B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香味的遗传模式和香味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 ,D香1B、D香2B、内香2B、内香4B、绵香2B、绵香3... 本研究以香稻保持系D香1B、D香2B、内香2B、内香4B、绵香2B、绵香3B、宜香1B ,引进光身稻品种泸香90及无香味保持系菲改B为材料 ,研究了水稻香味的遗传模式和香味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 ,D香1B、D香2B、内香2B、内香4B、绵香2B、绵香3B、宜香1B的香味受单隐性基因所控制 ,且D香1B、内香2B和绵香3B的香味基因为等位基因 ,D香2B和内香4B为等位基因 ,绵香2B和绵香3B的香味存在等位位点 ,D香1B、内香2B和绵香3B与泸香90存在等位位点 ;泸香90的香味可能受双基因所控制。我们认为水稻香味是由“主效基因 +微效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香味 遗传 等位基因 单隐性基因 等位性 保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种间大穗型品种Ⅱ优6078的栽培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均 周开达 +1 位作者 李贤勇 鲁远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3期153-158,共6页
根据试验研究及大面积调查,初步探明了亚种间大穗型品种Ⅱ优6078高产的生理基础是光合强度的增加,收获指数的提高及根系活力的增强。夺取其高产的重点是争取足穗,主攻大穗,努力提高结实率。并且得出了Ⅱ优6078高产群体与穗... 根据试验研究及大面积调查,初步探明了亚种间大穗型品种Ⅱ优6078高产的生理基础是光合强度的增加,收获指数的提高及根系活力的增强。夺取其高产的重点是争取足穗,主攻大穗,努力提高结实率。并且得出了Ⅱ优6078高产群体与穗粒结构为有效穗195~210×104/ha,着粒数200~220/穗,结实率85%左右。提出了Ⅱ优6078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早播,培育壮秧;本田栽培密度以13.5×104/ha为宜;本田施纯N180kg/ha左右,N、P、K配比1∶0.6∶0.9;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适时进行中期晒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水稻Ⅱ优6078 大穗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P1:生长素结合蛋白中的超级明星 被引量:4
16
作者 文春描 徐正君 +2 位作者 蔡平钟 高方远 任光俊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6-21,共6页
涵盖拟南芥、玉米等模式植物中生长素信号传递过程中涉及到生长素结合蛋白(Auxin Binding Protein,简称ABP1)的研究进展和最新实验技术。ABP1是一种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低丰度糖蛋白,多以一种β桶为主的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出现,C端则能自... 涵盖拟南芥、玉米等模式植物中生长素信号传递过程中涉及到生长素结合蛋白(Auxin Binding Protein,简称ABP1)的研究进展和最新实验技术。ABP1是一种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低丰度糖蛋白,多以一种β桶为主的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出现,C端则能自由地与其它蛋白相互作用。ABP1这种蛋白大多位于内质网腔,也有少量存在于质膜上或附近和细胞壁中。但是,只有位于质膜的ABP1才有生长素结合能力,参与激活多种针对生长素的早期电化学反应。然而,ABP1不像其它受体能控制基因的开关,这就无法解释生长素那形形色色的强大功能。因此,ABP1还不能叫做生长素受体。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ABP1位于另一条与基因调控相平行的细胞学信号传递途径中,或至少有关联。到目前为止,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ABP1相当重要,这是勿庸质疑的了,然而,ABP1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却还不甚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素结合蛋白 生理特征 结构 基因家族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稻香味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7
作者 任鄄胜 肖培村 +1 位作者 吴先军 汪旭东 《中国稻米》 2004年第3期8-10,共3页
本文综述了香稻香味的鉴定方法、化学组分 ,香味遗传 ,香味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香稻的多样性 ,以及香稻开发利用现状。讨论了香稻育种方向和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 香稻 香味 鉴定方法 化学组分 香味遗传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个香稻保持系香味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任鄄胜 肖培村 +3 位作者 陈勇 黄湘 吴先军 汪旭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4-28,共5页
对四川省新选育的 7个香稻保持系和 1个引进改良的香稻品种的香味遗传和等位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 ,利用微卫星 DNA标记对 D香 2 B和泸香 90的香味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显示 ,所有香稻品系 (品种 )与非香稻杂交 ,F1 植株的叶片均无香... 对四川省新选育的 7个香稻保持系和 1个引进改良的香稻品种的香味遗传和等位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 ,利用微卫星 DNA标记对 D香 2 B和泸香 90的香味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显示 ,所有香稻品系 (品种 )与非香稻杂交 ,F1 植株的叶片均无香味 ,显示出香味由隐性基因控制 ;从香与香杂交 F1 植株、回交 BC1 F1 和 F2 群体分析看 ,D香 1B、D香 2 B、内香 2 B、内香 4 B、绵香 2 B、绵香 3B、宜香 1B的香味受单隐性基因所控制 ;泸香 90的香味可能受一对抑制基因和一对香味基因控制。初步将 D香 2 B和泸香 90的香味基因定位在第八染色体上 ,D香 2 B香味基因位点与 SSR引物 RM2 10相距 17.3c M,与 RM5 15相距 5 .7c M;泸香 90的香味基因位点与 RM 5 15相距 4 .3c M。RM 5 15可应用于水稻分子育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味基因 香稻 保持系 植株 位点 杂交 品种 控制 抑制基因 遗传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19
作者 周明镜 《四川农业科技》 2000年第5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个香稻保持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任鄄胜 肖培村 +3 位作者 黄湘 陈勇 吴先军 汪旭东 《中国稻米》 2005年第1期16-18,共3页
利用统计分析系统SAS软件 ,对几个香稻保持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阐述了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筛选出影响品质得分较大的长宽比因子、整精米率因子和影响产量得分较大的每株有效穗因子、主穗长因子 ;同... 利用统计分析系统SAS软件 ,对几个香稻保持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阐述了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筛选出影响品质得分较大的长宽比因子、整精米率因子和影响产量得分较大的每株有效穗因子、主穗长因子 ;同时 ,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检测第八染色体的遗传差异 ,结果显示 :9个材料遗传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持系 香稻 品质性状 农艺性状 遗传差异 穗长 有效穗 影响 相关关系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