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仿真技术在土壤侵蚀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何淑勤 易海燕 +3 位作者 骆紫藤 王勇 谭波 郑子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17-220,共4页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仿真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本文以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为例,从实验内容、成绩考核、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运用“虚实结...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仿真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本文以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为例,从实验内容、成绩考核、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运用“虚实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土壤侵蚀原理 实验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人为耕作扰动对典型坡耕地坡面坡形和微地形的影响
2
作者 王嘉琦 王勇 +6 位作者 张泽洪 张一雄 刘静依 马真真 辛旺 秦伟 许海超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9,169,共9页
[目的]为探明西南高山峡谷区长期不同耕作扰动方式对耕地坡面地形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该区域典型坡耕地(坡度为15°,坡长为20 m)为研究对象,通过顺坡耕作与等高耕作方式连续耕作50次,结合测针法与3 D激光扫描技术,探究2种长期耕... [目的]为探明西南高山峡谷区长期不同耕作扰动方式对耕地坡面地形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该区域典型坡耕地(坡度为15°,坡长为20 m)为研究对象,通过顺坡耕作与等高耕作方式连续耕作50次,结合测针法与3 D激光扫描技术,探究2种长期耕作扰动方式下坡面坡形和微地形特征的变化。[结果]连续顺坡耕作50次后,坡形逐渐由线性坡向“■”型复合坡演化,而等高耕作向“■”型复合坡演化。连续耕作后,顺坡耕作和等高耕作导致上坡侵蚀范围分别占整个坡面的15%和11%,堆积范围分别占整个坡面的13%和6%。2种耕作扰动方式均引起坡面地表粗糙度和地形起伏度发生显著变化,且常规顺坡耕作变化程度大于等高耕作。顺坡耕作与等高耕作方式下土壤平均流失厚度分别为1.17、0.45 cm/次。耕作次数对土壤流失量直接影响效应最大,而耕作方式对土壤流失量的间接影响效应最大。[结论]耕作频次与耕作方式均是影响坡形和微地形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耕作频次增加,土壤流失量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高山峡谷区 耕作方式 耕作次数 坡形 微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维护措施对三星堆遗址城墙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凡 钟欣艺 +3 位作者 谢平畅 胡芮 郝建锋 姚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16-8725,共10页
为了解三星堆遗址城墙植被分布和恢复现状,本研究以三星堆遗址城墙草本植物群落为重点,评估自然更新、种植、弃耕、灌木去除、修剪五种维护措施对其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共记录草本植物40科81属103种,各样地类型... 为了解三星堆遗址城墙植被分布和恢复现状,本研究以三星堆遗址城墙草本植物群落为重点,评估自然更新、种植、弃耕、灌木去除、修剪五种维护措施对其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共记录草本植物40科81属103种,各样地类型均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重要值较大的科为菊科和禾本科。总体来看,灌木去除样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而种植样地最低;对照样地、弃耕样地、灌木去除样地、修剪样地的4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种植样地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最大,其次是对照样地,弃耕样地最小。所有样地的根分层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0—20 cm土层中,种植样地的根生物量最大,而修剪样地的根系生物量最低。在20—40 cm土层中,弃耕样地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余样地(P<0.05),在10—20 cm、40—60 cm土层中,各类型样地的根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本植物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物种丰富度指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综上,以自然更新为主并辅以针对性干预措施(如灌木去除和修剪)的原生境保护措施,同时控制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减缓其根系劈裂、生物风化等破坏作用,促进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稳定在最有利于遗址保护展示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遗址城墙 原生境保护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人工维护 草本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种组成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不同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波兰 白一术 +3 位作者 唐岚 陈辉琴 魏俊德 郝建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43,共10页
【目的】探究乔木树种组成及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树种组成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 【目的】探究乔木树种组成及林分因子对不同路域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成都路域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成都绕城高速路域现种植的5种不同树种组成人工林群落(Ⅰ,加杨纯林;Ⅱ,樟树、加杨混交林;Ⅲ,樟树纯林;Ⅳ,樟树、巨桉混交林;Ⅴ,巨桉纯林)的林分因子及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结果】(1)研究区共记录林下植物190种,隶属于71科131属。林下记录到植物科属种数量均为草本层多于灌木层,其中樟树纯林记录到的林下物种数最多。(2)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重要值占比大,分别占据不同人工林群落灌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地位。(3)樟树纯林的灌木物种丰富度指数(D)显著高于其他群落(P<0.05);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H')和D指数大小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群落Ⅲ>Ⅳ>Ⅰ>Ⅱ>Ⅴ,其中樟树纯林的H指数显著高于樟树、巨桉混交林外其他群落(P<0.05)。(4)乔木层平均冠幅与灌木层的D指数和H指数、草本层的H指数、H'指数、D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灌木层的H'指数和Jsw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乔木层平均枝下高与灌木层的H指数、H'指数、D指数、Jsw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乔木层的树种组成、平均枝下高和平均冠幅显著影响路域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因此,选择合适树种并定期修枝管理,有利于路域人工林乔灌草群落结构的形成和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组成 路域人工林 林下植被 林分因子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温江区两种绿地土壤抗蚀抗冲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史小鹏 苟贺然 +6 位作者 何淑勤 刘柏廷 冉兰芳 杨琪琳 扎西拉姆 陈雨馨 骆紫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25,共9页
[目的]探究成都市温江区道路绿地和校园绿地土壤抗蚀、抗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绿地水土保持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和校园绿地中乔木+草地、乔木+灌木、灌木、灌木+草地... [目的]探究成都市温江区道路绿地和校园绿地土壤抗蚀、抗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绿地水土保持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和校园绿地中乔木+草地、乔木+灌木、灌木、灌木+草地、草地开展土壤抗蚀抗冲性特征研究。[结果]>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道路(79.72%)和校园绿地(39.23%)均表现为最大。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粉粒含量均表现为:校园绿地>道路绿地(p<0.05)。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土壤几何平均直径(GMD)、土壤抗蚀性指数、水稳性指数和抗冲指数均表现为:道路绿地>校园绿地(p<0.05),其中乔木+灌木和灌木+草地结构土壤抗蚀抗冲性优于其他植被结构,土壤抗冲系数均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土壤抗蚀、抗冲性指数与>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黏粒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不稳定团粒指数(ELT)、<0.25 mm,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道路绿地乔木+灌木和灌木+草地结构土壤抗蚀抗冲性最好,校园绿地可以通过调整植被结构增强抗逆性和观赏性,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理化性质 土壤抗蚀性 土壤抗冲性 植被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川西碧峰峡木荷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姚小兰 郝建锋 +3 位作者 齐锦秋 孙千惠 姚俊宇 伍炫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26,共9页
【目的】探究人为干扰对川西碧峰峡木荷(Schima superba)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碧峰峡景区周边次生林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碧峰峡木荷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设置12块20m×30... 【目的】探究人为干扰对川西碧峰峡木荷(Schima superba)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碧峰峡景区周边次生林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碧峰峡木荷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设置12块20m×30m的代表性样地,以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及各林层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轻(远离核心景区80~120m)、中(距离核心景区40~80m)、重(紧靠核心景区0~40m)3种人为干扰强度下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木荷次生林群落总的物种数随人为干扰强度增加而减少,重度干扰群落组成比轻度干扰下少了26科42属64种。(2)轻度干扰下,木荷次生林群落乔木个体径级呈倒"J"型分布,个体数呈现低高度级>中高度级>高高度级分布,群落天然更新能力强;中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径级呈正态分布,低、中高度级乔木个体数多,群落稳定;重度干扰下,乔木个体径级呈近似正态分布。(3)木荷在不同强度干扰群落中依旧占据优势地位。重度干扰下,大熊猫主食蓉城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濒临消失,该灌木层新出现细叶楠(Phoebe hui)、宜昌润楠(Machilus ichangensis)等乡土树种幼苗,草本层遭到严重破坏。(4)随干扰强度的增加,乔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均降低,草本层降幅最大;灌木层各指数值在中度干扰群落中最大,符合中度干扰假说。【结论】重度人为干扰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土树种萌发生长,但普遍会引起植物物种多样性消失,群落发展不稳定,不利于植被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木荷次生林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川西碧峰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对雅安市老板山水麻枝叶构件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姚小兰 张柳桦 +4 位作者 王媚臻 周楷玲 魏丽萍 郝建锋 齐锦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9-656,共8页
为探究植物(种群)生存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和进化机制,以四川省雅安市老板山林内、林缘、沟边丛生以及林内单株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枝数、分枝长度、分枝角度、枝径比、逐级分枝率以及叶片数、叶面积等构件特... 为探究植物(种群)生存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和进化机制,以四川省雅安市老板山林内、林缘、沟边丛生以及林内单株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枝数、分枝长度、分枝角度、枝径比、逐级分枝率以及叶片数、叶面积等构件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下,水麻分枝数以一级枝为主,沟边丛生水麻分枝长度优于其他生境,但无三四级枝生长,其分枝角度整体表现为收敛型,空间拓展能力较其他生境强;(2)同一生境下,二三级枝枝径比(R_(BD3:2))最大,三四级枝逐级分枝率(S_(BR3:4))<一二级枝逐级分枝率(S_(BR1:2))<二三级枝枝逐级分枝率(S_(BR2:3)),二三级枝之间水分、养分运输效率高,分枝能力最强;(3)叶片数与分枝数变化规律一致,林缘丛生水麻叶片数最多,其叶面积与沟边丛生都大于其他生境,同一生境中,叶面积二级枝>一级枝>三级枝;(4)林缘生境更适合水麻聚集生长,沟边丛生水麻护坡、固土效果明显。表明不同生境水麻对光照、空间等环境条件响应不同,可采取措施以最大限度获取生境资源,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水麻 不同生境 枝叶构件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垄坡面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片蚀的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何淑勤 秦凤 +1 位作者 宫渊波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58,共5页
为揭示地表糙度的片蚀效应,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横垄坡面地表糙度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表糙度的变化对片蚀过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0mm/min降雨强度条件,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 为揭示地表糙度的片蚀效应,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横垄坡面地表糙度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表糙度的变化对片蚀过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0mm/min降雨强度条件,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在玉米苗期增幅最大,在成熟期降幅最大。1.5,2.0mm/min降雨强度条件,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且玉米苗期—拔节期地表糙度变幅却最大。降雨强度1.0mm/min条件下,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地表糙度的变化与径流量变化同步,均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变化趋势。降雨强度1.5,2.0mm/min条件下,在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地表糙度与径流量呈同步的变化,而在抽雄期—成熟期,地表糙度呈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地表径流量却呈增加的变化。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地表糙度的变化与产沙强度呈同步变化;在抽雄期和成熟期,两者间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玉米拔节期,地表糙度变幅与径流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抽雄期地表糙度变幅却与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苗期、拔节期和成熟期,地表糙度变幅与侵蚀产沙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抽雄期,地表糙度变幅却与侵蚀产沙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揭示地表糙度在片蚀作用下的本质特征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有效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横垄坡面 地表糙度 片蚀 径流 产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季横垄坡面片蚀阶段产流及水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淑勤 尹忠 +1 位作者 宫渊波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22,共5页
为弄清玉米各生育期片蚀阶段的径流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与微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坡度下紫色土横垄坡面片蚀阶段产流及水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5°坡面,拔节期和抽雄期片蚀出现时间在8min后,且与苗期和成熟... 为弄清玉米各生育期片蚀阶段的径流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与微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坡度下紫色土横垄坡面片蚀阶段产流及水动力学参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5°坡面,拔节期和抽雄期片蚀出现时间在8min后,且与苗期和成熟期间达显著差异;20°坡面,拔节期和抽雄期片蚀出现时间在6min后,且与苗期、成熟期片蚀出现时间达显著差异。(2)15°坡面,径流总量和产流率均表现为成熟期>苗期>抽雄期>拔节期,且成熟期径流总量和产流率分别为31.25L和1.04L/min;20°坡面,径流总量和产流率却表现为苗期>成熟期>抽雄期>拔节期,且成熟期径流总量和产流率分别为34.62L和1.44L/min;径流总量和产流率总体表现为20°坡面显著高于15°坡面。(3)15°坡面,水流剪切应力在各生育期无显著差异,其它水动力学参数均表现为抽雄期最小,成熟期和苗期较大。20°坡面,单位水流功率在各生育期无显著差异,其它水动力学参数表现为拔节期或抽雄期最小,成熟期或苗期最大。断面单位能量和水流功率是试验条件下与横垄坡面片蚀产流率关系最密切的水动力学参数,可较好地表征横垄坡面产流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片蚀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横坡垄作 片蚀 径流量 水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沟侵蚀阶段玉米季坡耕地氮素流失特征
10
作者 何淑勤 宫渊波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45,共6页
研究紫色土区坡耕地玉米全生育期细沟侵蚀阶段水土及氮素流失规律,以期为研究区氮素流失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与野外径流小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降雨强度为1.5mm/min条件下玉米全生育期细沟侵蚀阶段地表径流、壤中流... 研究紫色土区坡耕地玉米全生育期细沟侵蚀阶段水土及氮素流失规律,以期为研究区氮素流失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人工模拟降雨与野外径流小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降雨强度为1.5mm/min条件下玉米全生育期细沟侵蚀阶段地表径流、壤中流和侵蚀泥沙中氮素流失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细沟侵蚀阶段,玉米各生育期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和侵蚀产沙量总体表现为随降雨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平稳的变化趋势。地表径流中总氮、可溶性总氮、硝态氮和侵蚀泥沙中总氮流失量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而地表径流中铵态氮流失量变化趋势在降雨前期呈现波动性变化,降雨后期逐渐平稳。壤中流中总氮、可溶性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流失量则随着降雨时间延长呈现平稳的变化趋势。细沟侵蚀阶段地表径流中氮素流失总量在玉米苗期最大,为628.77mg/m2;壤中流中氮素流失总量在拔节期和抽雄期最大;侵蚀泥沙中氮素流失总量在苗期最大,为144.95mg/m2。壤中流为氮素流失主要途径,硝态氮为氮素流失主要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侵蚀 玉米生育期 地表径流 壤中流 侵蚀泥沙 氮素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云顶山柏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3
11
作者 王媚臻 毕浩杰 +5 位作者 金锁 刘佳 刘宇航 王宇 齐锦秋 郝建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1-988,共8页
以成都云顶山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研究不同林分密度(1100、950、800、650、500株/hm^2)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发现维管植物168种,隶... 以成都云顶山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研究不同林分密度(1100、950、800、650、500株/hm^2)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发现维管植物168种,隶属75科140属。随林分密度的降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在密度650株/hm^2出现峰值,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双峰变化,在密度950株/hm^2和650株/hm^2出现峰值。同时发现光照为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林分密度对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影响显著,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随林分密度降低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钾、氮、有机质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关系最密切。结论:林分密度650株/hm^2为云顶山柏木人工林最适密度,该密度能较好的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柏木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荣 李婷婷 +5 位作者 金锁 鱼舜尧 王宇 李禹江 齐锦秋 郝建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46,共9页
【目的】研究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对人工林的抚育及合理经营有着重要意义,旨在为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以及利用山地造林、恢复森林生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代表性样地法和随机取样法相结合的... 【目的】研究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对人工林的抚育及合理经营有着重要意义,旨在为人工林近自然改造以及利用山地造林、恢复森林生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代表性样地法和随机取样法相结合的方法,在800、1 000和1 200 m 3个海拔高度对周公山柳杉人工林林下的物种组成、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1)林下草本层共发现植物33种,属于19科32属;林下灌木层共发现植物49种,隶属于39属26科。2)草本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中度膨胀"理论,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以及灌木层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则符合负相关关系理论。3)林下植被0~40 cm深度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机碳、有机质含量均降低。4)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有机质、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应控制人为干扰的强度,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改善柳杉人工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使人工林处于一种天然更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高度 周公山 柳杉人工林 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蒙顶山木荷次生林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荣 李婷婷 +5 位作者 金锁 鱼舜尧 王宇 李禹江 齐锦秋 郝建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7-875,共9页
【目的】为了解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四川蒙顶山木荷Schima superba次生林群落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方法】在实地踏查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样地法对经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的蒙顶山木荷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 【目的】为了解旅游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四川蒙顶山木荷Schima superba次生林群落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方法】在实地踏查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样地法对经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的蒙顶山木荷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共记录到维管植物155种,隶属72科115属;②人为干扰对该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产生负面影响,随着扰动强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降低;③不同的土壤理化指标在不同干扰强度下具有不同的特征,人为干扰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全钾、有效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P<0.05),增加了土壤容重,对土壤全磷、速效钾、pH没有显著影响(P>0.05);④土壤全钾、含水量、有机质是影响木荷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结论】人为干扰对木荷次生林物种多样性水平、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负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人为干扰 物种多样性 木荷 土壤理化性质 四川蒙顶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栲树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媚臻 齐锦秋 +4 位作者 魏丽萍 齐芳 周培 梁万友 郝建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5-362,共8页
为探究人为干扰对栲树群落的影响,采用典型样地法研究不同程度人为干扰对碧峰峡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次生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碧峰峡栲树群落共有维管植物148种,隶属60科106属。乔木层和草本层物... 为探究人为干扰对栲树群落的影响,采用典型样地法研究不同程度人为干扰对碧峰峡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次生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碧峰峡栲树群落共有维管植物148种,隶属60科106属。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干扰强度的加强先增加后减小,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乔木层优势种以栲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为主,灌木层物种丰富,优势种较多,草本层优势种数量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重度干扰。土壤有机碳、钾含量和含水量与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显著相关(P<0.05)。中度干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碧峰峡栲树群落物种多样性并改善土壤性质,土壤有机碳、钾含量和含水量对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栲树 物种多样性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顶山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42
15
作者 李婷婷 唐永彬 +4 位作者 周润惠 余飞燕 董洪君 王敏 郝建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68-1177,共10页
以成都云顶山5种人工林(Ⅰ:柏木枫杨林;Ⅱ:银杏楠木林;Ⅲ:光皮梾木香樟林;Ⅳ:枫杨桤木林;Ⅴ:柏木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灌草层重要值最高的物种不同... 以成都云顶山5种人工林(Ⅰ:柏木枫杨林;Ⅱ:银杏楠木林;Ⅲ:光皮梾木香樟林;Ⅳ:枫杨桤木林;Ⅴ:柏木林)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灌草层重要值最高的物种不同,光皮梾木香樟林林下植物组成最丰富,而银杏楠木林最贫乏。各人工林灌木层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以光皮梾木香樟林最大,而均匀度指数Jsw无显著差异;草本层H、D、Jsw均以柏木林最大,银杏楠木林最小,而H′差异不显著。不同人工林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差异显著,pH值、全磷含量柏木枫杨林最高,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银杏楠木林最高。显著影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土壤因子为有机质、速效磷,草本层为pH、全磷、速效磷。结论:光皮梾木香樟林林下整体植物多样性水平最高,经营此种林分有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维持及发展,pH、有机质、全磷、速效磷是影响研究区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3
16
作者 王敏 周润惠 +4 位作者 余飞燕 董洪君 陈聪琳 喻静 郝建锋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6-505,共10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和典型抽样法,以四川省威远县桉树(Eucalyptus robus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重要值、灌木层和草本层地上、地下和全株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和典型抽样法,以四川省威远县桉树(Eucalyptus robus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其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重要值、灌木层和草本层地上、地下和全株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探究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在5个不同林龄(4,5,6,7,8年生)下的动态变化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调查到植物共有210种,隶属79科151属,草本层物种数多于灌木层。草本层的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和灌木层的野牡丹(Melastoma malabathricum)、戟叶悬钩子(Rubus hastifolius)在不同林龄下都占据主要优势地位。随着林龄的增大,郁闭度加大,灌木层的D、H和H′值均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规律;草本层D、H和H′值均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双峰趋势。草本层各生物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灌木层各生物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草本层的D、H指数是影响生物量的直接因子。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分布、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对林龄变化的响应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动态特征规律,相关结果为我国西南地区桉树林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桉树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粱草生长期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及其根系调控效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瑞杰 何淑勤 +3 位作者 周树峰 杨晶月 金钰宪 郑子成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9-159,共11页
为明确杂交粱草水土保持功能,开展杂交粱草生长期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以期从根系的角度明晰其变化机理。以杂交粱草—川农粱草1号为研究对象,选择植株0~45 cm空间范围作为采样区域,分别在水平方向(H)和垂直方向(V)上呈放射性采集0~1... 为明确杂交粱草水土保持功能,开展杂交粱草生长期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研究,以期从根系的角度明晰其变化机理。以杂交粱草—川农粱草1号为研究对象,选择植株0~45 cm空间范围作为采样区域,分别在水平方向(H)和垂直方向(V)上呈放射性采集0~15 cm、15~30 cm和30~45 cm这3个层次的土壤样品,利用原状土冲刷槽法研究其不同生育期径流含沙量、土壤抗冲指数动态变化特征,结合WinRHIZO2000根系分析系统获取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根系平均直径,综合分析探究川农粱草1号生长期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及其根系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随空间范围的扩大,川农粱草1号径流含沙量和土壤抗冲指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趋势各异,其中径流含沙量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分别表现为H0~15(0.10 g·L^(-1))V30~45(118.74 min·g^(-1))>V0~15(95.65min·g^(-1))。2)随生育期的推进,川农粱草1号径流含沙量和土壤抗冲指数大小关系分别表现为抽穗成熟期(0.05 g·L^(-1))<拔节前期(0.11 g·L^(-1))<幼苗期(0.14 g·L^(-1))<拔节后期(0.17 g·L^(-1))和抽穗成熟期(233.30 min·g^(-1))>拔节前期(56.64 min·g^(-1))>拔节后期(51.30 min·g^(-1))>幼苗期(44.33 min·g^(-1))。3)川农粱草1号生长期土壤抗冲性增强值为1.10~364.52 min·g^(-1),增强率为2.29%~462.27%;其根系特征参数增幅为2.87%~326.87%,与土壤抗冲性增强值呈正相关。川农粱草1号生长期土壤抗冲能力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显著提高,且与其生长阶段根系辐射生长密切相关,通过调控日常管护措施可以更大程度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抗冲指数 径流含沙量 根系特征参数 杂交粱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云顶山柏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波兰 吴雨茹 +5 位作者 钟欣艺 许银 陈辉琴 唐岚 白一术 郝建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5-672,共8页
【目的】为探究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四川省金堂县云顶山5种不同林分密度(500、650、800、950、1100株/hm^(2))的柏木(Cupressusfunebris)人工林进行植被调查,统计... 【目的】为探究林分密度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四川省金堂县云顶山5种不同林分密度(500、650、800、950、1100株/hm^(2))的柏木(Cupressusfunebris)人工林进行植被调查,统计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结果】共记录植物172种,隶属于78科137属。随着林分密度增大,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基本在密度650株/hm^(2)达到最大,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则多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双峰变化,在密度650株/hm^(2)和950株/hm^(2)出现峰值。灌木、草本层生物量均在密度650株/hm^(2)达到最大且均有地上生物量大于地下生物量。灌木层物种重要值与其各层生物量和草本层地上、全株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草本层物种重要值与其地上、全株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研究认为该地柏木人工林可在650株/hm^(2)的密度下维持较高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利于其林下植被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柏木人工林 林下植被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干旱河谷区横垄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及水保效益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瑞杰 何淑勤 +2 位作者 逯传琦 史小鹏 郑子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2,共7页
为弄清干旱河谷区横垄坡面水土流失特征及水保效益,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法,以坡耕地平作坡面为对照,开展了4种降雨强度(30,60,90,120 mm/h)和4种坡度(10°,15°,20°,25°)条件下横垄坡面产流产... 为弄清干旱河谷区横垄坡面水土流失特征及水保效益,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法,以坡耕地平作坡面为对照,开展了4种降雨强度(30,60,90,120 mm/h)和4种坡度(10°,15°,20°,25°)条件下横垄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及减流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横垄坡面产流时间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而提前,且受坡度影响远小于降雨强度;同等条件下,横垄坡面产流时间滞后平作坡面8.14%~55.60%。(2)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横垄坡面产流率和产沙率均表现为增加趋势。(3)坡度与横垄坡面减流减沙效益随降雨强度的增大由正相关关系转变为负相关关系,而降雨强度与横垄坡面减流减沙效益关系复杂,无明显变化规律。降雨强度和坡度对横垄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和减流减沙效益有重要影响,横垄坡面能够延长坡面径流形成时间,有效减少坡面产沙率,但横垄坡面减流减沙作用存在临界条件。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坡耕地横垄措施合理布设和水土流失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侵蚀 干旱河谷区 产流产沙 横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不同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抗冲性差异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鑫 余飞燕 +4 位作者 周润惠 王坤悦 王敏 董洪君 郝建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9-126,共8页
为明确河岸带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护岸效益差异,在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选取5种不同生境类型,即河滩地、砾石地、芦苇地、斑茅地和沙坑地,对其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土壤抗冲性进行测定,并对物种多样... 为明确河岸带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护岸效益差异,在金马河温江段河岸带选取5种不同生境类型,即河滩地、砾石地、芦苇地、斑茅地和沙坑地,对其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土壤抗冲性进行测定,并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抗冲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河岸带草本植物共39科94属136种,以禾本科(Poaceae)、菊科(Compositae)为主,各生境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变化规律相似,最大值都出现在距离河流最近的砾石地,最小值出现在地势最高的芦苇地;对于丰富度指数(D),沙坑地最大,斑茅地最小。2)随着冲刷过程的进行,各生境类型土壤抗冲性不断增强,土壤抗冲指数(IAS)表现为芦苇地>河滩地>斑茅地>砾石地>沙坑地。3)相关性分析表明,IAS值与H值、H′值、Jsw值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推出物种多样性好的类型土壤抗冲性差。综上,沙坑地和砾石地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芦苇地、河滩地和斑茅地土壤抗冲性较强,芦苇、白茅和斑茅作为芦苇地、河滩地和斑茅地的优势物种,具有增强土壤抗冲性、固土护岸的作用,可在河岸植被恢复时作为良好的物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物种多样性 土壤抗冲性 草本植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