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天麻·栽培天麻的RAPD和AFLP标记遗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赵永亮 傅体华 +1 位作者 范巧佳 任正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7119-7123,共5页
[目的]用RAPD和AFLP技术对采自主产区不同地域的2份野生天麻和7份栽培天麻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研究天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原因。[方法]用酚-氯仿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经RAPD及AFLP程序扩增后分别用琼脂糖凝胶和PAGE电泳检测,使用NTSYSpc-... [目的]用RAPD和AFLP技术对采自主产区不同地域的2份野生天麻和7份栽培天麻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研究天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原因。[方法]用酚-氯仿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经RAPD及AFLP程序扩增后分别用琼脂糖凝胶和PAGE电泳检测,使用NTSYSpc-2.10s软件的UPGMA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聚类。[结果]用RAPD和AFLP数据得到的聚类图相似,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海拔高度的样品在聚类图上得以区分。天麻与蜜环菌之间没有共同条带。[结论]包括海拔在内的地域隔阂,而非人工种植可能是产生天麻种内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原因;虽然天麻靠消化侵入其皮层内部的蜜环菌菌丝提供营养而进行发育,但是它们之间没有DNA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蜜环菌 RAPD AFL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川农18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力分析
2
作者 倪薇 占爱瑶 罗培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6513-16514,16529,共3页
[目的]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绵阳11(MY11)和川农18(CN18)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对F2代群体及2个亲本的株高、穗数、小穗数、单株粒数、穗长、单株重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遗传... [目的]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绵阳11(MY11)和川农18(CN18)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对F2代群体及2个亲本的株高、穗数、小穗数、单株粒数、穗长、单株重和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遗传力分析。[结果]F2代群体各农艺性状广义遗传力大小为单株重>小穗数>单株粒数>千粒重>穗数>穗长>株高。正反交后代农艺性状的表现型差别不大,遗传力差别较大,正交后代株高和小穗数的遗传力低于反交后代,单株粒数、穗长、单粒重和千粒重的遗传力高于反交后代,细胞质对相同性状的遗传力有很大影响。[结论]杂交后代选择中,对单株重、小穗数和单株粒数进行早代选择有利于培育高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农18 农艺性状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体细胞胚发生与转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3
作者 汤浩茹 王永清 任正隆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02-110,共9页
总结了核桃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进展 ,列表统计已报道的核桃 5个种和 3个杂种体细胞胚发生的外植体与诱导条件 ,重点论述了影响核桃体细胞胚发生与次生胚发生的因素 ,介绍了核桃体细胞胚萌发与转化的方法。还总结核桃转基因研究的进展 。
关键词 核桃 体细胞胚发生 转基因 离体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RAPD和AFLP标记的多态性聚类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赵永亮 傅体华 +1 位作者 范巧佳 任正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6682-6686,共5页
[目的]用RAPD和AFLP技术对采自主产区不同地域的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头花杯苋Cyathula capitata(Wall) Moq及它们的杂交品种杂交牛膝Hybrid accsssion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研究。[方法]用酚-氯仿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经RAP... [目的]用RAPD和AFLP技术对采自主产区不同地域的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头花杯苋Cyathula capitata(Wall) Moq及它们的杂交品种杂交牛膝Hybrid accsssion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研究。[方法]用酚-氯仿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经RAPD及AFLP程序扩增后分别用琼脂糖凝胶和PAGE电泳检测,使用NTSYSpc-2.10s软件用UPGMA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聚类。[结果]RAPD和AFLP技术在分析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方面各有优缺点;采自同一地方的川牛膝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头花杯苋、杂交牛膝与其他采自各地的川牛膝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结论]在川牛膝中,DNA的差异与地域性有较大关系,说明药材确有地道性的特征,从而在DNA水平上证明了药用植物上的地道性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 川牛膝 遗传多样性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谷蛋白聚合体含量与小麦粉质量性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晏本菊 任正隆 +2 位作者 张怀琼 唐宗祥 唐云峰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1,共5页
利用9个小麦高世代品系(F_7),含118个株系为研究材料,研究了蛋白质组分及谷蛋白聚合体(GMP)含量与微量SDS沉降值及面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清球蛋白含量与微量SDS沉降值无相关性,谷蛋白含量与微量SDS沉降值及面筋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 利用9个小麦高世代品系(F_7),含118个株系为研究材料,研究了蛋白质组分及谷蛋白聚合体(GMP)含量与微量SDS沉降值及面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清球蛋白含量与微量SDS沉降值无相关性,谷蛋白含量与微量SDS沉降值及面筋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GMP含量、GMP/TPP、GMP/CP、GMP/SGP以及TPP/CP对微量SDS沉降值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GMP的贡献最大;GMP含量、GMP/TPP、GMP/CP与面筋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GMP/TPP与面筋指数的相关性最高。偏相关分析表明:微量SDS沉降值变异平方和的60.58%可由其与TPP%、GMP%和GMP/SGP的线性关系来说明;通径分析结果显示:GMP含量与微量SDS沉降值的相关性主要是由其直接效应提供,GMP含量是影响微量SDS沉降值的第一因素。研究结果指出,西南麦区小麦品质改良中GMP含量,面筋指数可作为优质面条、馒头小麦的早代选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谷蛋白聚合体 微量SDS沉降值 面筋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基因组MSAP指纹图谱构建及DNA甲基化修饰位点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勇 邓科君 +4 位作者 张韬 杨足君 彭金华 周建平 任正隆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83-990,共8页
采用EcoR Ⅰ和HpaⅡ/Msp Ⅰ双酶切建立了适合于水稻基因组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体系,在全基因组水平检测了水稻DNA甲基化修饰位点。以12对MSAP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共检测到甲基化修饰位点120个,'CCGG/GGCC'位点甲... 采用EcoR Ⅰ和HpaⅡ/Msp Ⅰ双酶切建立了适合于水稻基因组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分析体系,在全基因组水平检测了水稻DNA甲基化修饰位点。以12对MSAP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共检测到甲基化修饰位点120个,'CCGG/GGCC'位点甲基化修饰比例为20.17%。对部分水稻基因组甲基化修饰位点进行回收,最终分离了55条存在甲基化位点变异的DNA序列,通过BLAST比对分析将其联配到水稻基因组序列上。分析表明,这些甲基化修饰位点主要集中于基因启动子区(47%)和第一外显子区(22%),在其侧翼序列中存在类似'CpG island'典型序列特征的'CpG'二核苷酸成簇富集区。在此基础上,对应用MSAP技术分离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位点的有效性以及水稻基因组序列中'CpG island'类似序列分布特征和生物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表观遗传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 CPG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花生长速度和幼叶光合作用的影响要素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倪薇 谭翠英 +1 位作者 占爱瑶 罗培高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17354-17356,17363,共4页
[目的]研究桂花生长速度和幼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新区主干道两旁的桂花树为研究对象,对其树高、胸径、冠幅、幼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指标、结实情况进行调查,以日照时间长短和是否进行生殖生长进行差异显著性... [目的]研究桂花生长速度和幼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新区主干道两旁的桂花树为研究对象,对其树高、胸径、冠幅、幼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指标、结实情况进行调查,以日照时间长短和是否进行生殖生长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缩短日照时间更有利于桂花的纵向生长;营养生长状况与是否进行生殖生长没有必然联系;生殖生长的幼叶长势较弱,发育迟缓,但不改变其发育顺序;日照时间越长,桂花幼叶发育进程越快。[结论]该研究为西南地区选用桂花作行道树的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光合作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马强 余国东 +4 位作者 李伯群 任正隆 周凤云 李泽碧 廖敦秀 《南方农业》 2010年第6期72-76,共5页
利用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产生单倍体后加倍获得纯系,是快速培育小麦新品种和构建特殊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小麦单倍体人工诱导和遗传诱导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旨在为小麦及其它作物单倍体遗传研究与育种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小麦 单倍体 人工诱导 遗传诱导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麦Imperial与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宗祥 符书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949-4950,共2页
[目的]将黑麦Imperial及KingⅡ所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为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2套小麦-黑麦附加系(中国春×Imperial和Holdfast×KingⅡ)为研究材料,研究黑麦Imperial及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 [目的]将黑麦Imperial及KingⅡ所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为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2套小麦-黑麦附加系(中国春×Imperial和Holdfast×KingⅡ)为研究材料,研究黑麦Imperial及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结果]中国春×Imperial的附加系6R和Holdfast×KingⅡ的附加系3R和6R对白粉病具有免疫力。这说明黑麦Imperial的白粉病抗性基因位于6R染色体上,而黑麦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位于3R和6R染色体上。黑麦KingⅡ的3R染色体上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能是新基因,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白粉病抗原。这说明3R和6R染色体上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在小麦中表达。[结论]该研究为将黑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导入小麦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麦附加系 白粉病 抗性基因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黑麦异源多倍化中的微卫星序列变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宗祥 符书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5792-5793,共2页
[目的]探测异源多倍化过程中微卫星序列变异。[方法]利用150对小麦微卫星引物调查了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异情况。[结果]与杂交F1植株及亲本植株相比,28对引物从双二倍体中扩增产物发生了变异,而其余引物从亲本、F... [目的]探测异源多倍化过程中微卫星序列变异。[方法]利用150对小麦微卫星引物调查了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异情况。[结果]与杂交F1植株及亲本植株相比,28对引物从双二倍体中扩增产物发生了变异,而其余引物从亲本、F1植株及双二倍体中扩增的带型相同。[结论]这表明常发生在二倍体生物中的微卫星序列变异现象在植物异源多倍化过程中也会发生,异源多倍化可能是促进微卫星进化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麦双二倍体 异源多倍化 微卫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197份小麦核心种质资源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CYR34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6
11
作者 黄亮 刘太国 +3 位作者 刘博 高利 罗培高 陈万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8-154,共7页
为寻找优质抗源,应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CYR34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的威胁。利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4对我国197份重要小麦核心种质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共有81份材料对CYR34具有抗性(0~6),占参试材料总数的41.1%。109份农家... 为寻找优质抗源,应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CYR34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的威胁。利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4对我国197份重要小麦核心种质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共有81份材料对CYR34具有抗性(0~6),占参试材料总数的41.1%。109份农家品种中有52份具有抗性,占农家品种的47.7%,占总数的26.4%;76份育成品种有25份具有抗性,占育成品种的32.9%,占总数的12.7%;12份引进品种有4份具有抗性。我国部分小麦核心种质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4有抗性,其中农家品种的抗性水平高于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蕴含丰富的抗源,在今后的抗病育种中应重视农家品种的使用,加大基因累积,避免对单个基因的过度依赖,育成多基因聚合的长效持久抗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核心种质 条锈病 抗病性评价 条中34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良小麦转基因受体品种的筛选及成熟胚半胚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叶健 王小霞 +4 位作者 符书兰 唐宗祥 吴峰 张怀琼 任正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561-3562,3569,共3页
为了筛选具有良好组织培养特性的优良小麦品种作为转基因受体,使转基因小麦能尽快得到应用,对4个小麦品种的幼胚和成熟胚以及7个小麦品系的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考察其组织培养特性。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的成熟胚成愈率都达90%以上,但... 为了筛选具有良好组织培养特性的优良小麦品种作为转基因受体,使转基因小麦能尽快得到应用,对4个小麦品种的幼胚和成熟胚以及7个小麦品系的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考察其组织培养特性。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的成熟胚成愈率都达90%以上,但不同成熟胚来源的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率存在很大差异:7个小麦品系的植株再生率都低于20%,而4个小麦品种的植株再生率都达35%以上,幼胚成愈率及植株再生率都分别达90%和62%以上。该研究为小麦的遗传转化提供了几个新的优良受体品种。该研究进行成熟胚培养时,采用半胚培养的方式,一方面有效地克服了成熟胚在诱导培养基上直接萌发的现象,另一方面提高了成熟胚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为多苗的能力。该再生体系可作为小麦胚培养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幼胚 成熟胚 组织培养特性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34个小麦主栽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推导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亮 刘太国 +3 位作者 刘博 高利 罗培高 陈万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9-163,169,共6页
为明确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组成,选用来自国内外的15个条锈菌菌株和21个以Avocet*S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对我国黄淮麦区34个小麦主栽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并结合系谱分析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 为明确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组成,选用来自国内外的15个条锈菌菌株和21个以Avocet*S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对我国黄淮麦区34个小麦主栽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并结合系谱分析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表明,Yr3、Yr4、Yr8、Yr9、Yr17、Yr26、Yr27、Yr30、YrA、YrSp、YrSk分别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存在于19个小麦品种中,Yr9比例最高,占29.4%,‘泰农18’等9份品种仅含一个抗条锈病基因,‘山农483’等10份品种含多个已知或未知基因,其余品种含有未知基因。该结果将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基因推导 抗条锈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炒籽时间对八月瓜籽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雪梅 陈巍 +3 位作者 李晓 吴华昌 罗培高 邓静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20,共7页
为了探究炒籽时间对八月瓜籽油风味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电子鼻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分析110~120℃、不同炒籽时间(0~70 min)条件下八月瓜籽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为了探究炒籽时间对八月瓜籽油风味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电子鼻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分析110~120℃、不同炒籽时间(0~70 min)条件下八月瓜籽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了八月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炒籽时间对八月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没有影响,但对八月瓜籽油主要特征风味影响显著,其中30 min是炒籽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炒籽时间短于30 min的八月瓜籽油风味强度较弱,以青草味为主,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正己醛、乙酸和2,3-丁二醇;炒籽时间超过30 min的八月瓜籽油整体风味强度变强,油脂味和烘炒味突出,与其他炒籽时间的八月瓜籽油风味特征差异显著,正己醛相对含量下降,2,5-二甲基吡嗪和2-甲基吡嗪大量产生,但同时糠醛相对含量也显著增加,影响其食用和储藏品质。因此,炒籽温度为110~120℃时,最佳炒籽时间是30 min,此条件下压榨得到的八月瓜籽油较为安全且风味和谐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瓜籽油 炒籽时间 挥发性风味成分 电子鼻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自克隆技术构建高SOD、低双乙酰的啤酒酵母工程菌 被引量:1
15
作者 母茜 蔡勇 +2 位作者 王肇悦 张博润 任正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248-251,共4页
用来源于啤酒酵母自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1、铜抗性基因CUP1、3-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PGK1启动子和α-factor基因取代α-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ILV2内部约1.1kb的片段,得到重组质粒pMC572,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用内切酶酶切质粒pMC572... 用来源于啤酒酵母自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1、铜抗性基因CUP1、3-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PGK1启动子和α-factor基因取代α-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ILV2内部约1.1kb的片段,得到重组质粒pMC572,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用内切酶酶切质粒pMC572得到的含有SOD1、CUP1、PGK1和α-factor以及ILV2两端序列的片段转化啤酒酵母工业菌株YSF31,并通过铜抗性、PCR和AHAS酶活测定筛选得到转化子。结果表明啤酒酵母工程菌胞内的SOD能够分泌到胞外,乙偶姻的含量也只有受体菌的50%,而其他发酵指标并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酵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乙偶姻 自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胚芽鞘分蘖的生长发育研究
16
作者 郝艳玲 贺阳冬 +2 位作者 马强 张怀渝 任正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1466-11468,11495,共4页
[目的]探讨小麦胚芽鞘分蘖(T0)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以4个小麦品种为试材,通过连续4年田间和室内试验,运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探讨小麦T0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T0的生长与其品种的生育期有关,且... [目的]探讨小麦胚芽鞘分蘖(T0)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以4个小麦品种为试材,通过连续4年田间和室内试验,运用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探讨小麦T0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T0的生长与其品种的生育期有关,且对主茎的生长具有一定延迟作用,生育期越短,T0所受影响越小,延迟作用的时间越短,与其他分蘖发育越紧密同步,成为有效分蘖的机会越大。T0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其前期生长缓慢,后期生长较快,并且与T3(主茎第3片叶片出现的第3个分蘖)和T11(T1的第1片叶片上出现的分蘖)的生长趋势相同。[结论]T0对单株产量影响不明显;无论是对分蘖多的川农17,还是对分蘖少的川麦107,T0不再是制约其产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胚芽鞘分蘖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