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伐对柏木人工林细根变化及根区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
1
作者 普思媛 张景峰 +10 位作者 侯贵荣 任定桥 陈睿萱 廖望东 魏涵 李贤伟 范川 谭波 徐振锋 何淑勤 张云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8-668,共11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人工林细根生长特征,阐明细根生长变化对根区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机制,为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制定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中丘陵区4种林分保留密度柏木人工林(...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人工林细根生长特征,阐明细根生长变化对根区土壤水文性质的影响机制,为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制定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中丘陵区4种林分保留密度柏木人工林(重度-1 000株/hm^(2)、中度-1 500株/hm^(2)、轻度-2 000株/hm^(2)、CK-3 000株/hm^(2))为研究对象,结合微根管监测和土壤调查等方法测定柏木人工林细根性状和土壤水文特性等数据,分析间伐对细根生长和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结果】(1)根系性状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间伐强度下柏木细根性状随水平距离和垂直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间伐强度增大,根系表现出其特有的可塑性。(2)间伐抚育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与持水情况;中度间伐下土壤水分稳渗速率极显著大于其他间伐强度(P<0.001),为对照组的4倍;间伐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增加,在中度或重度间伐时最丰富。(3)RDA分析表明根长密度、比根表面积和比根长是影响土壤水文性质的主要因子,总贡献率达96.6%,其中又以对非毛管孔隙度、有效持水量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间伐后细根形态变化通过多种机制形成多层次的水文功能调控网络,基于土壤水文性质考虑,建议长江上游柏木人工林采用中度间伐进行林分密度管理,林分保留密度约为1 500株/hm^(2),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人工林 间伐 细根性状 土壤水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种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郭冉 洪宗文 +5 位作者 李彦霖 骆紫藤 袁亚玲 游成铭 徐振锋 谭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5,共9页
明确不同树种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将有助于合理选择成都平原造林树种。以亚热带同质园中7种阔叶树种:大叶樟、油樟、香樟、天竺桂、香椿、红椿和桤木为研究对象,5 a(2015-2020年)后测定不同树种人工林和邻近撂荒地土壤团... 明确不同树种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将有助于合理选择成都平原造林树种。以亚热带同质园中7种阔叶树种:大叶樟、油樟、香樟、天竺桂、香椿、红椿和桤木为研究对象,5 a(2015-2020年)后测定不同树种人工林和邻近撂荒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及撂荒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均以2~5 mm和>5 mm团聚体为主,两者含量之和均>90.11%,且不同树种及撂荒地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2)天竺桂各团聚体粒径间有机碳含量最高,香樟各团聚体粒径间有机碳含量最低;在0~30 cm的土层中,不同树种及撂荒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均表现出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呈递减的变化趋势;3)同质园不同树种未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重量直径,但对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具有显著影响。在0~20 cm土层中,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以天竺桂最低,大叶樟最高。研究表明,树种可能通过改变凋落物的输入及根系活动影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樟属植物相比其他树种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结构及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质园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7种亚热带树种同质园试验
3
作者 郭冉 洪宗文 +4 位作者 袁亚玲 兰婷 游成铭 徐振锋 谭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612,共7页
【目的】通过了解树种差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亚热带人工林树种优化及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亚热带同质园7个阔叶树种,即大叶樟(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 【目的】通过了解树种差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亚热带人工林树种优化及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亚热带同质园7个阔叶树种,即大叶樟(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e)和香椿(Toona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在立地5 a后(2015-2020年)测定不同树种人工林和邻近撂荒地各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坚实度和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①相较于撂荒地,树种显著影响0~30 cm土壤容重、0~10 cm和20~30 cm土壤坚实度和总孔隙度、20~30 cm土壤抗剪强度;②油樟、大叶樟、天竺桂和香樟4种樟属植物表层土壤容重整体高于其他树种,但土壤总孔隙度则相反;③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和土壤抗剪强度总体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变化范围分别为1.22~1.54 g/cm^(3)、143.9~335 N/cm^(3)和0.49~2.25 kg/cm^(2),土壤总孔隙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变化范围为47.26%~52.55%;④土层深度显著影响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坚实度和抗剪强度,树种和土壤层次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总孔隙度。【结论】树种可能通过改变凋落物输入和根系活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种植樟属植物可改善土壤物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质园 土壤容重 土壤总孔隙度 土壤坚实度 土壤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