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下游(五通桥段)土壤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6
1
作者 简毅 杨万勤 +4 位作者 张健 杜波 林静 王奥 周利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6-262,共7页
为了解岷江下游(五通桥段)土壤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岷江下游(五通桥段)103个土壤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全部样品中六六六(HCHs)含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500μg.kg-1),大部分样品... 为了解岷江下游(五通桥段)土壤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采用野外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岷江下游(五通桥段)103个土壤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全部样品中六六六(HCHs)含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500μg.kg-1),大部分样品中滴滴涕(DDTs)含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有机磷农药(OPPs)杀螟硫磷(60.40%)和溴硫磷(55.45%)超标率较高,重金属Cd的地积累指数高达2.79。有机氯农药(OCPs)禁用20a后在区内的降解程度较高,OPPs在土壤中的大量残留是由于农药的无序使用,外源输入是导致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区内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范围广,复合污染较严重,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下游 土壤 农药残留 重金属 复合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种植模式对铅(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凯 李勇 +3 位作者 张健 杨万勤 刘洋 吴福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6-665,共10页
为了解间作和轮作组成的农业种植模式对中轻度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定点调查了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模式(M1玉米+红薯-小白菜+菠菜,M2玉米+生姜-茎用芥菜,M3水稻)作用下,土壤中Pb含量的变化以及Pb在土壤和作物系统中迁移和分配... 为了解间作和轮作组成的农业种植模式对中轻度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定点调查了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模式(M1玉米+红薯-小白菜+菠菜,M2玉米+生姜-茎用芥菜,M3水稻)作用下,土壤中Pb含量的变化以及Pb在土壤和作物系统中迁移和分配的特征,采用有时序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了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发现,土壤Pb含量变化在模式M1、M2中表现为显著下降后持平的"L"形特点(降幅10.65、13.91),M3中为显著下降(降幅14.17)。Pb在作物非食用器官中含量是食用器官的1.10~33.00倍。玉米和稻谷食用器官中Pb的含量安全,生姜受到中度Pb污染,红薯、小白菜、菠菜等食用器官中Pb污染较严重,人体通过模式中作物日摄入Pb总量是WHO/FAO标准的4.23倍,但由于人体对Pb具有的耐性和清除机制、食用前对农产品的加工措施、当地农户将红薯和菠菜等作为猪饲料使用,以及现今社会人类日常饮食种类的丰富性等,有效地降低了农产品中Pb含量超标对人体危害的风险性。分析表明,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是显著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排序结果为M2〉M1〉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下游 农业模式 土壤 修复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末期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奥 张健 +3 位作者 杨万勤 吴福忠 刘利 谭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4-150,共7页
为了解季节性融冻末期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细菌多样性特征,应用DGGE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4个典型森林群落(冷杉原始林、冷杉次生林、20年生粗枝云杉人工林、15年生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冻结末期土壤有机层(OL)和... 为了解季节性融冻末期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细菌多样性特征,应用DGGE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4个典型森林群落(冷杉原始林、冷杉次生林、20年生粗枝云杉人工林、15年生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冻结末期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土壤层(MS)的细菌多样性。采用化学裂解法提取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样品总DNA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纯化后的总DNA经降落式PCR扩增得到高特异性16SrDNAV3区片段。样品PCR扩增产物经DGGE分离得到大量条带,不同样品间分离所得条带的强度和位置均有差异,表明研究样地在冻融末期具有一定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并且,OL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Shannon-Wiener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物种优势度指数随其土壤层次和森林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表明冻融末期强烈的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另外,将研究地4个样点土壤有机层细菌10个特有条带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了耐低温、温度敏感和非敏感优势细菌群落。这些结果表明:冻融末期温度驱动的环境变化深刻影响了亚高山/高山森林OL细菌群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高山森林 土壤有机层 细菌多样性 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平原过渡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DTs残留及潜在风险 被引量:6
4
作者 林静 杨万勤 +3 位作者 张健 简毅 王奥 周利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6-740,共5页
关键词 丘陵平原过渡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DDTs残留 潜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点格局特征
5
作者 赵安玖 胡庭兴 +1 位作者 黄从德 陈小红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共7页
以川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为对象,在研究区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立1个100 m×100 m样地,运用样地调查方法,采用传统的罗盘仪对树体的相对空间位置进行定位,应用Ripley’s K函数对不同种群层和树种进行模拟,研究了山地常绿落叶... 以川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为对象,在研究区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立1个100 m×100 m样地,运用样地调查方法,采用传统的罗盘仪对树体的相对空间位置进行定位,应用Ripley’s K函数对不同种群层和树种进行模拟,研究了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空间格局特征。在0-75 m范围内不同层(全林、H〈10 m层、H≥10 m层)和不同树种的空间点格局呈规则分布且趋于随机分布;杜鹃与柃木种群、杜鹃与青冈种群、杜鹃与楠木种群、杜鹃与槭种群、槭与青冈种群在整个尺度上(75 m以内)表现为空间负关联,但随尺度增加,曲线逐渐趋于下包迹线,空间关联变得很微弱;不同层、不同树种在每个空间格局下都存在多个尺度转折点,表明与林分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常绿落叶阔叶林 林分结构 空间点格局 空间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