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大国粮仓建设的现实路径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蓝红星 王婷昱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新时代大国粮仓建设是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大国粮仓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赋予了新动能。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大国粮仓建设仍面临科技支撑...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新时代大国粮仓建设是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大国粮仓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赋予了新动能。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大国粮仓建设仍面临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粮食产业抗风险能力偏弱和绿色转型较慢、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质量不高、农业人才结构不优等风险挑战,亟须强化粮食科技创新、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创新、促进经营体制创新、强化人才机制创新以推动更高水平的大国粮仓建设。未来,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应以劳动者全面化升级、劳动资料颠覆性变革、劳动对象创造性拓展为重要抓手,继续赋能大国粮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大国粮仓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53
2
作者 高鸣 宋嘉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2,F0003,239,共11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核心。“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赋予了新的发展动能。本文在试图厘清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理论逻辑与...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核心。“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赋予了新的发展动能。本文在试图厘清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基础的前提下,提出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粮食安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增产后劲不足以及加工、储运短板明显等现实问题,亟须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新质生产力在粮食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需要进一步协调好生产技术进步与经营方式转型、粮食增产与节粮减损、产量增长与农民增收等问题,强化种业创新,积极改善种粮环境,推进粮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粮食产业现代化,以期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现农业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粮食安全 粮食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新发展理念视角 被引量:9
3
作者 高鸣 宋嘉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65,共16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阐释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行性,深入剖析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现实基础,进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阐释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行性,深入剖析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现实基础,进而提出了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现路径和优化对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全领域在生产、加工、流动等环节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然面临产能提升后劲不足、区域差距日渐显现、产品收益普遍偏低等现实挑战,与高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仍有差距。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粮食安全领域仍有可探索的新空间与新动能。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具体对策上需要筑牢粮食安全人才支撑,健全粮食生产收益保障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完善涉粮领域多元投入机制,健全粮食安全支持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粮食领域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粮食安全 保障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历史演进、现实挑战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婷昱 郭思敏 +1 位作者 畅倩 宋嘉豪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7-214,共8页
【目的】四川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在国家粮食供给保障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事关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方法】在分析“天府粮仓”发展历史逻辑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四川粮情农情,梳理打造更高水平“天府... 【目的】四川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在国家粮食供给保障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事关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方法】在分析“天府粮仓”发展历史逻辑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四川粮情农情,梳理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结果】现阶段,“天府粮仓”面临稳产保供压力增大、种粮主体流失、粮食增产增效空间有限、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结论】应立足“全产业链”“大食物观”“大治理观”“大空间观”与“两藏”战略,从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粮肉鱼果蔬协同生产、多元化主体协同治理、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与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协同赋能等5个方面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府粮仓 历史演进 现实挑战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数字参与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婷昱 蓝红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2,共11页
耕地“非粮化”整治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系统探讨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农户数字参与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从总体估计来看,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具有... 耕地“非粮化”整治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系统探讨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农户数字参与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从总体估计来看,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越严重,农户种植结构“非粮化”程度越高;从东中西部地区的分样本估计来看,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仍较为稳健,但在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从平原、丘陵和山区地形的分样本估计来看,在平原和丘陵地区,耕地细碎化会推动农户种植结构“非粮化”,但这一影响在山区并不显著;从农户不同经营规模分样本估计来看,对于经营规模在5亩以上的农户,耕地细碎化会对农户种植结构“非粮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于经营规模在5亩以下的农户,这一影响并不显著;农户数字参与将加剧其种植结构“非粮化”趋势,且在耕地细碎化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中具有调节效应。据此,政府在遏制“非粮化”过程中,应合理开展耕地细碎化整治,防范数字化演进所引致的种植结构“非粮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种植结构 非粮化 数字参与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农转移与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趋粮化”或“非粮化”
6
作者 李瑞盛 连昭阳 徐定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4-806,共13页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趋势的加剧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外部粮食资源的依赖,更不利于今后粮食产能的高位提升。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家庭收入与资源配置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探讨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破解当前日益严峻的耕地“非粮化”...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趋势的加剧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外部粮食资源的依赖,更不利于今后粮食产能的高位提升。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家庭收入与资源配置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探讨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破解当前日益严峻的耕地“非粮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全国范围内3709个农户数据,创新性地将家庭劳动力分配与收入结构变化考虑在内,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和土地转出等角度,探究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种植结构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造成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样本中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占比平均为49%,每个家庭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占比平均为25%,非农收入占比76%;2)劳动力非农转移改变了农户的非农收入与非农就业,并通过促进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农业机械以及土地转出间接影响农户粮食种植行为;3)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在不同粮食产区间存在差异,且当村庄位于非城郊区或非平原地区时,其对粮食种植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综合考虑农户实际情况和各区域粮食生产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应对劳动力转移和收入结构变化等多方面挑战,从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非农收入 种植结构 农业社会化服务 土地流转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推进方略 被引量:97
7
作者 蓝红星 王婷昱 施帝斌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5-115,共11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向世界贡献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方案。当前,中...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向世界贡献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安全性主动权要求更高、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再平衡难度更大、资源与生态双刚性约束更强、农民持续增收压力更大,等等。深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握主动权,增强发展安全性;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构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农业强国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