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条件与氮肥运筹对四川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强生 郑文 +2 位作者 樊高琼 汤永禄 黄冠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6-92,共7页
为明确小麦淀粉品质与生态条件、氮肥运筹及其互作的关系,在四川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仁寿(丘陵麦区)、广汉(平原麦区)、西昌(山地麦区)3个生态点,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两个施氮量(120、180kg·hm-2)、3种施肥方式(底肥一道... 为明确小麦淀粉品质与生态条件、氮肥运筹及其互作的关系,在四川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仁寿(丘陵麦区)、广汉(平原麦区)、西昌(山地麦区)3个生态点,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两个施氮量(120、180kg·hm-2)、3种施肥方式(底肥一道清;底肥∶苗肥=7∶3;底肥∶拔节肥=6∶4)对四川主推小麦品种川麦104淀粉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条件对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有极显著的主效应;120kg·hm-2施氮量下小麦淀粉崩解值显著高于对照(不施肥)和180kg·hm-2施氮处理;底肥∶拔节肥=6∶4处理显著提高了淀粉最终黏度。生态点×施氮量的互作对淀粉的高峰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影响极显著,生态点×施氮量×施肥方式的互作对淀粉的最终黏度影响极显著。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基本与海拔和生育期总降水量负相关,与生育期积温正相关,但孕穗-开花期较低的日平均温度和适度的降水对形成优质淀粉有利。不同生态点比较,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均以广汉点最大,仁寿次之,西昌最小。广汉点小麦的淀粉品质较好,更适合于面条加工;仁寿点在120kg·hm-2施氮量下淀粉品质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施氮量 施氮方式 小麦 淀粉品质 RVA谱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被引量:92
2
作者 苏本营 陈圣宾 +1 位作者 李永庚 杨文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505-4514,共10页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论述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从物质产出、土壤肥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病虫草害和有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论述了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间套作种植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农田 生态系统服务 物质生产 生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有害物控制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6
3
作者 邓飞 王丽 +3 位作者 刘利 刘代银 任万军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30-1942,共13页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为生态条件、秧龄、移栽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均受三者显著主效作用;生态条件与秧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群体干物重,而生态条件与移栽方式、秧龄与移栽方式及三者互作则主要影响抽穗后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2)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因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仁寿的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与茎鞘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相关不显著;在郫县,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对产量贡献大于在仁寿,产量与孕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r=0.775*),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则呈显著负相关(r=0.757*);在雅安,抽穗后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与产量正相关。(3)水稻产量以仁寿最高,较郫县和雅安高5.52%和17.65%;秧龄和移栽方式均能影响水稻最终产量,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仁寿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影响产量,在郫县则通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对产量的调控,雅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调控产量。(4)适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仁寿和郫县,50d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水稻增产;在雅安,50d秧龄单苗手插具有较高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效率,增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水稻 干物质生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四川丘陵区机播套作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中伟 樊高琼 +3 位作者 王秀芳 郑亭 邱康健 杨文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6,共9页
以四川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筋小麦品种川麦4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式机播套作小麦(播幅为净作的50%)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小麦拔节后的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 以四川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筋小麦品种川麦4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式机播套作小麦(播幅为净作的50%)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小麦拔节后的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粒叶比则在中等偏高施氮量(N 180 kg/hm2)时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花后LAI、干物质日积累速率及粒叶比。对产量影响方面,有效穗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则在N 180 kg/hm2时最高,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提高了成穗率。相关分析表明,孕穗后的LAI、孕穗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及拔节至孕穗期的干物质日积累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施氮方式为底肥∶拔节肥=7∶3时,套作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好,产量最高,达4800.4 kg/hm2,与生产上大面积净作小麦产量相当。其群体质量指标为:基本苗184.5万株/hm2,成穗数225.3万穂/hm2,成穗率72.8%,孕穗期LAI 4.68,灌浆期LAI 2.11,花后干物质积累量3201.2kg/hm2,结实粒数9652.5万粒/hm2,粒叶比11.501 m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小麦 氮肥运筹 产量 群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夏玉米机械粒收适宜品种筛选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孔凡磊 赵波 +4 位作者 詹小旭 李小龙 陈祥 刘沁林 袁继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5-842,共8页
为筛选适宜四川机械粒收夏玉米品种,明确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2017-2019年在四川省中江县开展了夏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对参试28个玉米品种、98个品次机械粒收质量、籽粒含水率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破... 为筛选适宜四川机械粒收夏玉米品种,明确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2017-2019年在四川省中江县开展了夏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对参试28个玉米品种、98个品次机械粒收质量、籽粒含水率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破碎率和落穗损失率高是四川夏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夏玉米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平均为5.63%,杂质率平均为2.39%,落穗损失率平均为4.12%,籽粒总损失率平均为4.76%,其中落穗损失占籽粒总损失的86.55%。籽粒含水率与籽粒破碎率、杂质率、落粒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落穗损失率、籽粒总损失率相关不显著。收获时较高的籽粒含水率是导致籽粒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适当推迟收获时间可有效降低籽粒含水率,进而降低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种植行距与收获机械行距不匹配导致错行收获是落穗损失率高的主要原因,保证收获机对行收获可显著降低落穗损失率,进而降低籽粒总损失率。本研究以玉米产量和机收时籽粒含水率为指标,筛选出产量高、籽粒含水率低的‘仲玉3号’‘渝单30’‘正红6号’‘延科288’ 4个玉米品种,可作为四川省夏玉米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机械粒收 籽粒含水率 破碎率 落穗损失率 品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及成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思宇 荣晓椒 +2 位作者 樊高琼 吴舸 胡雯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6-665,共10页
为探讨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与成穗规律,了解穗数形成的制约因子,在四川两个典型小麦生态区(川西平原区和川中丘陵区),以主推品种川麦104(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川农30为材料,通过定点调查茎蘖动态,以及定株调查分蘖发生、消亡时间和叶位... 为探讨四川小麦分蘖发生、消亡与成穗规律,了解穗数形成的制约因子,在四川两个典型小麦生态区(川西平原区和川中丘陵区),以主推品种川麦104(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川农30为材料,通过定点调查茎蘖动态,以及定株调查分蘖发生、消亡时间和叶位,研究过早播(10月16日)、早播(10月23日)、适播(10月30日)、晚播(11月6日)下小麦的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分蘖发生一般持续50d左右,分蘖发生数量少且低位分蘖缺位多。平原区(温江点)小麦第1叶位分蘖发生率为61%~80%,丘陵区(仁寿点)为13%~60%;第2叶位分蘖发生率在两生态点分别为63%~98%和45%~83%;第3、第4叶位以及二级分蘖很少发生。川麦104单株分蘖数(1.4~2.4个)显著低于川农30(1.6~2.9个)。四川小麦分蘖消亡持续时间长,从拔节一直持续到开花,分蘖消亡率高达50%以上,花后也还有8.0%~19.4%的分蘖消亡,其中川麦104分蘖消亡各期(拔节-孕穗、孕穗-抽穗、抽穗-开花)比较均衡,川农30分蘖消亡集中在孕穗-抽穗阶段(占总消亡率的43.9%)。四川小麦分蘖成穗率低,平原区和丘陵区分别为27.7%~48.8%和9.0%~19.4%,其中平原区第1、2叶位分蘖成穗率分别为65.0%和50.2%,丘陵区分别34.8%和24.4%。10月23日左右是利于丘陵区小麦分蘖成穗、高产的适宜播期,平原区还可提前到10月16日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分蘖发生 分蘖消亡 分蘖成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思宇 吴舸 +4 位作者 樊高琼 胡雯媚 郑文 王强生 朱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237,共6页
为探究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以5个典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分蘖始期至拔节期每2d剪一次分蘖,设置3个处理[仅保留主茎,剪除所有分蘖(B0);保留主茎和1个大分蘖(B1);保留主茎和2个大分蘖(B2);不剪分蘖(CK)],对成熟期小麦株高、... 为探究四川小麦分蘖冗余及理想群体构成,以5个典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分蘖始期至拔节期每2d剪一次分蘖,设置3个处理[仅保留主茎,剪除所有分蘖(B0);保留主茎和1个大分蘖(B1);保留主茎和2个大分蘖(B2);不剪分蘖(CK)],对成熟期小麦株高、穗部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间各性状对剪除分蘖的反应表现较一致。单株穗数以B0处理最低(1.00穗),B1、B2和CK处理单株穗数在同一水平(1.96~1.98穗);B0处理下穗粒数(49.5粒)、千粒重(53.2g)、穗长(11.3cm)、有效小穗数(17.7个)较CK显著增加,但株高(86.5cm)和单株产量(2.54g)均最低;B2处理的单株产量(4.27g)介于B1(4.39g)和CK(4.13g)之间,但与二者差异均不显著;B1处理下株高(88.1cm)适中,主茎和分蘖的穗长(11.0、10.6cm)增加,有效小穗数(17.8、16.4个)增多,最终主茎和分蘖的穗粒数(47.4、39.5粒)显著高于B2(44.2、34.7粒)和CK(43.8、36.0粒),主茎和分蘖的千粒重(50.7、52.5g)略高于B2(50.3、50.9g)和CK(49.6、51.3g),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协调,单株产量(4.39g)最高。因此认为,保留主茎1个分蘖处理消除了冗余分蘖对资源的浪费,减少了内耗,是四川小麦优质、低耗、高产的最佳茎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剪分蘖 分蘖冗余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群体质量、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马宏亮 王秀芳 +2 位作者 樊高琼 吴中伟 李金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51-1557,共7页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不同行间个体、群体发展的影响及其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套作小麦的边行优势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小麦苗期单株分蘖力及拔节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行间差异不显著;孕穗以后,边行优势明显;各种植密度下均以边行小麦的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较高,边行产量对群体产量的贡献最大;边行较内行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有效穗数增加,其次是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在行间差异不显著。180×104·hm-2密度下边行有效穗数基本达到饱和,穗粒数较大,边行和次边行的产量最高,为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带状种植小麦最适宜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带状种植 密度 产量 边际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作物磷素吸收利用 被引量:4
9
作者 肖霞 毛璐 +3 位作者 宋春 徐敏 雍太文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 【目的】研究套作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为优化套作体系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比较了玉米/大豆套作(M/S)、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3种栽培模式在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种施肥处理下的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作物吸磷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间的差异。【结果】同一施肥处理下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显著提高了收获期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而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影响不大。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玉米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玉米成熟期各施肥处理玉米吸磷量均表现为NPK>NK>CK。同一施肥处理下,成熟期单株大豆吸磷量均表现出套作显著高于单作,同一栽培模式下,各施肥处理间单株大豆吸磷量均以NK处理最低。玉米收获时,同一栽培模式下,施磷提高了玉米根际土速效磷、大豆根际土速效磷含量;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的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玉米施磷处理最高。大豆收获时,所有栽培模式及施肥处理中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套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非根际土速效磷含量以单作大豆施磷处理最高。【结论】相同土地面积内,套作玉米和套作大豆与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相比,能显著提高单株玉米和单株大豆的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套作 竞争 互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合结构”分析氮肥运筹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强生 徐娟 +3 位作者 樊高琼 郑文 胡雯媚 王思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69-1376,共8页
为探究氮肥后移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2013-2015年度以四川省小麦主推品种川麦104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2个施氮量(120、180kg N·hm-2)、3种施氮方式(底肥一道清、重底早追即底肥和苗肥比例7... 为探究氮肥后移对四川丘陵旱地小麦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2013-2015年度以四川省小麦主推品种川麦104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2个施氮量(120、180kg N·hm-2)、3种施氮方式(底肥一道清、重底早追即底肥和苗肥比例7∶3、氮肥后移即底肥和拔节肥比例6∶4)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生育天数(D)、收获指数(HI)、平均净同化率(MNAR)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三叶期至开花期,相对于120kg·hm-2施氮水平,增施氮肥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而成熟期则以120kg·hm-2施氮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不同施肥方式间比较,氮肥重底早追显著增加了三叶期至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LAI,氮肥后移则显著增加了开花期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开花期群体LAI,底肥一道清处理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最小。从光合性能参数看,增施氮肥和氮肥后移均对MLAI、HI有促进作用,与120kg·hm-2施氮处理相比,增施氮肥后MLAI增加9.5%(2014-2015年),HI增加4.7%(2013-2014年);氮肥后移处理的MLAI较底肥一道清处理增加38.2%(2013-2014年),HI较氮肥重底早追处理增加10.6%(2014-2015年),差异均显著;而MNAR、平均作物生长率(MCGR)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小。氮肥后移处理的单位面积粒数(TGN)和粒叶比显著增加;180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略高于120kg·hm-2施氮处理,但差异均不显著。综合生产成本与效益来看,四川丘陵旱地小麦的推荐氮肥用量为120kg N·hm-2,施肥方式为底肥和拔节肥比例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氮肥运筹 三合结构 产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力短缺驱动的农机化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维雄 杨文钰 +1 位作者 马荣朝 罗锡文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5,共4页
仁寿县地处丘陵,是四川的农业和人口大县。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出现了无人种地的局面,原有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一方面要优化种植结构,简化农艺措施,并通过保证土地的适耕性来剔除不适合种植的土地,从而减少农... 仁寿县地处丘陵,是四川的农业和人口大县。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出现了无人种地的局面,原有的生产模式难以为继。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一方面要优化种植结构,简化农艺措施,并通过保证土地的适耕性来剔除不适合种植的土地,从而减少农业生产对劳动的需求量;另一方面要采用机械化提高作业效率。发展农机化一要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确保作业效率;二要着重农业生产集约化与规模化的建设,加强土地规范化和农机作业条件的建设,夯实农机化发展的基础,确保农机作业效益的实现;三要加大对农机化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吸引有条件的外出人员返乡投资经营农业,促进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需求 驱动 农机化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与施磷量对四川小麦淀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宏亮 郑亭 +1 位作者 胡雯媚 樊高琼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92-1699,共8页
为了解环境与施磷量对四川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四川省育成的7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四川仁寿(盆中丘陵麦区)、温江(川西平原麦区)及雅安(川西南山地麦区)3个生态点,研究了不同施磷(P2O5)量(0、75和150kg·hm-2)... 为了解环境与施磷量对四川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以四川省育成的7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四川仁寿(盆中丘陵麦区)、温江(川西平原麦区)及雅安(川西南山地麦区)3个生态点,研究了不同施磷(P2O5)量(0、75和150kg·hm-2)对四川小麦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基因型、施磷量及其互作对小麦淀粉特性影响显著;生态点间比较,淀粉特性整体表现为仁寿>温江>雅安,淀粉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及回复值均表现为仁寿点显著高于雅安点,膨胀势则表现为温江点显著低于雅安点和仁寿点。基因型间比较,淀粉品质以蜀麦482(强筋)最优,绵麦37(中筋)次之,良麦4号(弱筋)最劣。增施磷肥可显著提高淀粉峰值黏度和膨胀势,均以施磷150kg·hm-2最大,磷肥通过与环境、基因型的互作影响淀粉其他参数(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仁寿点小麦淀粉RVA特征谱参数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温江点则呈相反趋势。温江点川麦55(中筋)、蜀麦482(强筋)在不同施磷量下峰值黏度均≥2 900cp;仁寿点则在施磷75kg·hm-2时,绵麦37(中筋)和蜀麦482(强筋)的峰值黏度≥2 900cp,达到优质面条小麦标准。川西平原麦区选用川麦55、蜀麦482可实现优质面条小麦生产;盆中丘陵麦区作为四川小麦的主产区域,选用绵麦37、蜀麦482,结合施磷(P2O5)75kg·hm-2可实现优质面条小麦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环境 施磷量 基因型 淀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6—2015年四川省杂交籼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适应机插栽培的演进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琦 周伟 任万军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4,共8页
【目的】对1986—2015年由四川育种单位选育并通过四川省和农业部审定的总计436个杂交籼稻品种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产量构成因素演进与适应机插栽培的趋势,为今后四川杂交籼稻品种培育、栽培技术优化创新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来源于国... 【目的】对1986—2015年由四川育种单位选育并通过四川省和农业部审定的总计436个杂交籼稻品种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产量构成因素演进与适应机插栽培的趋势,为今后四川杂交籼稻品种培育、栽培技术优化创新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来源于国家水稻数据中心的品种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和机插适应性的演进特点。【结果】近30年通过审定的四川杂交籼稻品种产量随年份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缓慢,增产幅度多为4%~6%,高产或超高产的品种少。年际间波动幅度大,其中共有12年未达平均值,2009年后波动减缓。每穗颖花数、千粒重、穗长、生育期随年份递进有所提高,而有效穗、结实率表现为下降趋势。以早熟高产为适宜机插,以迟熟高产为次适宜机插作为机插适应性筛选标准,筛选出适宜和次适宜机插的品种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并呈快速增加的趋势。【结论】四川杂交籼稻品种的演进趋势是大穗、高产,适应机插的能力越来越强,但需提高结实率,缩短生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产量构成因素 机插栽培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犍为浅丘区水稻直播稳产栽培技术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娟 袁涛 +2 位作者 金亚琼 代志军 任万军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第1期23-25,共3页
水稻直播是水稻生产上一项省工节本技术,近年来在四川平原稻区发展迅速,能有效缓解农作物前后茬季节和劳动力季节性紧张的矛盾。2016~2018年连续在浅丘稻区四川省犍为县罗城镇、舞雩乡开展水稻直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直播能够获得... 水稻直播是水稻生产上一项省工节本技术,近年来在四川平原稻区发展迅速,能有效缓解农作物前后茬季节和劳动力季节性紧张的矛盾。2016~2018年连续在浅丘稻区四川省犍为县罗城镇、舞雩乡开展水稻直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直播能够获得较高产量,且节省大量劳动力,有效减轻农民负担。根据试验,总结了浅丘区水稻直播稳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化学除草、选地整地、适时播种、播种方法、匀苗补苗、科学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时收获等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播 水肥 病虫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杂交籼稻植株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5
15
作者 雷小龙 刘利 +2 位作者 苟文 马荣朝 任万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14-1825,共12页
为探讨机械化播栽方式对杂交籼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F优498为材料,在大田进行了以种植方式为主区、穴苗数为副区的裂区试验,种植方式包括机直播、机插和手插3种,穴苗数分低苗和高苗2个处理。在齐穗后30 d,调查植株茎鞘物理性状、... 为探讨机械化播栽方式对杂交籼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F优498为材料,在大田进行了以种植方式为主区、穴苗数为副区的裂区试验,种植方式包括机直播、机插和手插3种,穴苗数分低苗和高苗2个处理。在齐穗后30 d,调查植株茎鞘物理性状、力学和抗倒伏特性,并分析茎鞘性状与抗倒伏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方式之间水稻倒伏指数差异极显著,手插稻最低,机插稻最高,机直播稻介于二者之间。这种差异主要与节间折断弯矩有关,N1–N4节间折断弯矩与节间粗度和厚度、秆型指数、比茎重、节间干重、断面模数和弯曲应力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基部节间的植株折断弯矩变异较小,且低位节间的弯曲力矩显著高于高位节间,这是水稻植株基部第1、第2节间易倒伏的主要原因。(2)手插稻基部节间短,茎粗壁厚,秆型指数、茎鞘充实度和弯曲应力高,最终表现为植株折断弯矩和抗倒伏能力强;机插稻群体大,个体生长受抑制,倒伏指数大。为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以机械化播栽稻每穴3~4苗、手插稻每穴2苗,有利于相对实现高产与抗倒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种植方式 机械化播栽 抗倒伏能力 茎鞘物理性状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种植对杂交籼稻F优498产量构成与株型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5
16
作者 雷小龙 刘利 +4 位作者 刘波 黄光忠 郭翔 马荣朝 任万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9-730,共12页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株型特征,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方式株型特征差异显著,机直播和机插...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株型特征,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方式株型特征差异显著,机直播和机插上三叶叶长、叶宽和叶间距大,但叶基角和披垂度也较大;手插上三叶大小适宜,叶片厚而挺直;机直播和机插株高和着生高度显著大于手插,但手插比叶重、单株穗数和总叶片数显著高于机械化种植;机直播的茎蘖夹角、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推迟播期和低苗处理均使叶片增大,比叶重、粒叶比、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随播期延迟显著降低。单穗重与上三叶长度、宽度、着生高度和株高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以机插最高,手插次之,机直播最低。(2)机直播产量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且随播期延迟和穴苗数减少显著降低。产量及其构成与株型特征密切相关,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株型的显著特征为适宜的株高、上三叶长度、群体LAI和茎集散度;叶宽、比叶重、叶间距大和直立性好。足穗和大穗的统一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塑造个体优良的株型与优化群体结构是增产的前提,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早播栽,穴苗数以3苗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械化种植 株型 产量 穗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根系生长对弱光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丽 邓飞 +3 位作者 郑军 赵柳 任万军 杨文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0-708,共9页
通过盆栽控光试验,研究不同生育阶段遮荫对冈优906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弱光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抽穗前遮荫处理,随遮荫程度加重,冈优906根系体积、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均有所降低,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始穗后轻度遮荫处理(... 通过盆栽控光试验,研究不同生育阶段遮荫对冈优906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弱光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抽穗前遮荫处理,随遮荫程度加重,冈优906根系体积、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均有所降低,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始穗后轻度遮荫处理(遮53%光强),其根系体积、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冠比增加,根系生长得以促进,衰老延迟;始穗后重度遮荫(遮73%光强)则不利于其根系正常生长,根系体积、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α-萘胺氧化力降低.不同品种根系生长对弱光的反应不同:冈优906耐荫性较强,有较高的根系α-萘胺氧化力和活跃吸收面积;耐荫性较弱的Ⅱ优498则表现为根系α-萘胺氧化力和活跃吸收面积的较大幅度减少.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根系α-萘胺氧化力和活跃吸收面积可以作为耐荫性敏感鉴定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弱光胁迫 生育阶段 品种 根系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籼稻F优498机械化种植的茎秆理化性状与抗倒伏性 被引量:33
18
作者 雷小龙 刘利 +3 位作者 刘波 黄光忠 马荣朝 任万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2-620,共9页
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在齐穗后25d,研究了不同播期下3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主茎和分蘖茎基部节间的理化性状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手插处理的抗倒伏能力显著强于机直播和机插,产量表现为机直播处理显著低于机插与手... 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在齐穗后25d,研究了不同播期下3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主茎和分蘖茎基部节间的理化性状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手插处理的抗倒伏能力显著强于机直播和机插,产量表现为机直播处理显著低于机插与手插。相关性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弯曲力矩、N含量和P含量呈正相关,与茎秆外径、茎壁厚度、秆型指数、比茎质量、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K含量、每穗粒数和产量负相关。与手插处理相比,机直播与机插处理的茎秆重心高度高,基部节间长,秆型指数和比茎质量小,N、P含量高,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和K含量较低,弯曲力矩大,折断弯矩较小,倒伏指数大。推迟播期使茎秆的重心高度上升,基部节间变得长、细、薄,充实度小,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和K含量明显下降,抗倒伏能力显著降低。水稻抗倒伏能力强的性状表现为茎秆的基部节间短而粗且充实度高,纤维素、木质素和K含量高;种植方式与播期改变了茎秆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含量,这可能是引起倒伏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械化种植 理化性状 倒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分蘖特性 被引量:24
19
作者 雷小龙 刘利 +3 位作者 刘波 黄光忠 马荣朝 任万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4-1055,共12页
为探明不同播期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分蘖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早播与迟播2个处理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杂交籼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各分蘖穗的穗部性状。结果表明: (1)... 为探明不同播期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分蘖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早播与迟播2个处理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杂交籼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各分蘖穗的穗部性状。结果表明: (1) 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且稳定, 均在58.67%-63.82%之间; 主茎对产量贡献率以机直播最高, 手插最低; 机插和手插二次分蘖群占产量比例均显著高于机直播。(2) 不同种植方式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不同, 机直播与机插分蘖发生均属一次高峰型, 手插属二次高峰型。机直播分蘖发生早而快, 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第8叶位, 其中第1-第4叶位分蘖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成穗以第1、第2叶位为主。机插分蘖发生晚、起点低, 但比较集中, 一次分蘖群以3/0-8/0发生为主, 3/0-6/0分蘖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群成穗以第3-第5叶位为主。手插秧田与本田均发生分蘖, 分蘖发生叶位数多, 持续时间长, 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第2、第4-第8叶位, 其中第1、第2、第4、第5和第6叶位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群发生与成穗主要在第1、第2叶位。分蘖成穗叶位数和产量均随播期延迟而减少。(3) 3种种植方式的主茎及中低叶位一次分蘖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多, 粒大, 单穗重高; 高叶位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枝梗数和穗粒均较少, 稻穗小。机直播优势叶位为第1-第4叶位, 机插为第3-第6叶位, 手插为第1、第2、第4、第5和第6叶位, 对产量贡献率分别达70.51%、73.83%和76.81%。优势叶位分蘖发生与成穗率高, 稻穗大, 对产量贡献率高, 应优化农艺措施挖掘其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械化种植 分蘖特性 优势叶位 成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20
作者 吴维雄 罗锡文 +1 位作者 杨文钰 彭淑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7,共7页
为实现目前在四川丘陵旱地大力推广的国家主推技术——"小麦-玉米-大豆"旱地新三熟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机械化生产,该文研究了复合种植作物的带宽配置和农艺措施,选择"100-100"带宽配置为该模式配套机械化的主体模式... 为实现目前在四川丘陵旱地大力推广的国家主推技术——"小麦-玉米-大豆"旱地新三熟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机械化生产,该文研究了复合种植作物的带宽配置和农艺措施,选择"100-100"带宽配置为该模式配套机械化的主体模式;分别运用微型、小型和中型动力机组进行了主体模式下的机械化作业,并针对该模式研发的玉米和大豆收获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带状复合机械化是可行的,以MINI小四轮拖拉机为动力的机具系统能满足主体模式和丘陵小地块的生产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发展四川丘陵旱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良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农业生产 机械化 麦-玉-豆 带状复合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