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身体到生命:个体有声语言二重性的美学解读 被引量:4
1
作者 范藻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年第1期7-13,共7页
具有集"说听一体"二重性特征的个体有声语言,怎样突破源于身体又迅疾返回身体的有限时空而获得无限的意义,就成了个体之于有声语言的身体美学困惑。为此,首先从声音的意象存在,探询有声语言二重性的发生原理;然后,针对身体的... 具有集"说听一体"二重性特征的个体有声语言,怎样突破源于身体又迅疾返回身体的有限时空而获得无限的意义,就成了个体之于有声语言的身体美学困惑。为此,首先从声音的意象存在,探询有声语言二重性的发生原理;然后,针对身体的意识现象,回顾了有声语言双向性的进化功能;最后围绕生命的意义彰显,思考了有声语言多样性的人文价值。从声音到身体再到生命,讨论它的二重性存在的意义,与其说是要解答个体之于有声语言的身体美学困惑,不如说是要为有声语言之于个体的存在价值、传播效能和现实意义来一次生命美学的解惑,即从生命活动的审美实践层面来考察个体有声语言,它的时间性支撑听觉意象的愉悦感受,它的空间性揭示身体意识的自由状态,它的时空性创造生命意义的澄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有声语言 二重性 身体美学 生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与救赎:论穿越题材喜剧电影的影像语言与文化叙事策略
2
作者 李鹏 郑东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7,共5页
穿越作为经典叙事模式,通常涉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等类型。穿越题材电影作品往往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在向不同空间、时间穿越的同时,讲述不同故事情节。1889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了小说《在亚瑟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其中... 穿越作为经典叙事模式,通常涉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等类型。穿越题材电影作品往往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在向不同空间、时间穿越的同时,讲述不同故事情节。1889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了小说《在亚瑟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其中讲述了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工匠穿越到英国亚瑟王时代的魔幻故事,开启了穿越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浪潮。1960年,由乔治·帕尔执导,罗德·泰勒、艾伦·扬等人主演的美国电影《时空大挪移》开启了“时空穿越题材”电影的创作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电影 穿越题材 时空穿越 电影作品 经典叙事 马克·吐温 文艺作品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实践立场下的电影符号与电影语言
3
作者 高煦函 刘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3-56,共4页
人类的所有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阶。在基础的技术组织层次上,人们有对话、运动、舞蹈等基本的、不由自主的运动,这是出于天性或习惯形成的第二天性,它们塑造和组织了人类自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许多简单的第一层级活动具有社会属... 人类的所有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阶。在基础的技术组织层次上,人们有对话、运动、舞蹈等基本的、不由自主的运动,这是出于天性或习惯形成的第二天性,它们塑造和组织了人类自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许多简单的第一层级活动具有社会属性与文化特征,并而在更高的阶段上孕育出新的活动,如诗歌,舞蹈,音乐,电影等艺术。这些活动来源于前一阶段、却又重塑了前一阶段的活动。其中,电影就是一种相当典型的、第二层阶的重组实践。电影的发明立足于现代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成果,电影艺术与电影符号学的形成则与20世纪以来的认识活动语言学的发展紧密相关,电影的实践同样紧密联系着它被组织的语境。其中,电影语言与电影符号构成了这一立场或环境的重要因素。在重组实践的立场下探讨电影符号与电影语言的形成与作用,既是一种电影学的知识考古,也对解释电影艺术的魅力与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语言 电影符号学 知识考古 科学研究 组织层次 第二天性 社会属性 实践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差异化视角下的电影散点叙事:事件强度与绝对状态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宇 高煦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39,共6页
散点叙事在电影中是一种打破常规传统线性叙事模式,以多个分散的、非线性的叙事点来构建故事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将电影呈现为具有无数种开放可能的文本,强调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揭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固定的、封闭的思维模式... 散点叙事在电影中是一种打破常规传统线性叙事模式,以多个分散的、非线性的叙事点来构建故事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将电影呈现为具有无数种开放可能的文本,强调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揭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固定的、封闭的思维模式,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自行寻找和拼凑故事线索,常常在非类型的艺术电影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也有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例进行的散点透视与散点构图方法来进行创作的传统,与以焦点透视法来构图和创作的西方绘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透视 散点透视 中国传统美学 花鸟画 西方绘画 差异化 线性叙事 故事线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冕与差异:《抓娃娃》的喜剧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煦函 刘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53-157,共5页
开心麻花的新作《抓娃娃》围绕家庭教育的社会议题讲述一个让人开怀大笑的故事。影片创造一个充满狂欢气息的叙事空间,在其中,人物的等级秩序与身份位置得到微妙的重组。影片的喜剧机制可以视作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对富人的脱冕,对视点... 开心麻花的新作《抓娃娃》围绕家庭教育的社会议题讲述一个让人开怀大笑的故事。影片创造一个充满狂欢气息的叙事空间,在其中,人物的等级秩序与身份位置得到微妙的重组。影片的喜剧机制可以视作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对富人的脱冕,对视点的差异化处理,对“望子成龙”的社会观念的脱冕。同时,影片还对“望子成龙”以及由之衍生而来的种种社会症结进行辛辣的讽刺,并以此回应存在于家庭教育中的种种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娃娃》 狂欢 加冕/脱冕 开心麻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美学、文化内核与创意表达: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产业思辨
6
作者 李鹏 郑东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5-89,共5页
电影是以技术为支撑,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意表达为方向的艺术产品,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在推动我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积极培育电影新质生产力,通过以技术美学、文化内核和创意表达为着力点,突出电影叙事文本的“新”创意,... 电影是以技术为支撑,以文化为内核,以创意表达为方向的艺术产品,具有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在推动我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积极培育电影新质生产力,通过以技术美学、文化内核和创意表达为着力点,突出电影叙事文本的“新”创意,提升电影视听“质感”美学,持续提升电影艺术的生命力。本文从技术、文化和艺术创意等维度,探索新质生产力对电影产业发展的具体影响,以期为促进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美学 文化内核 创意表达 新质生产力 电影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生不息·港乐季》:以音乐建构集体记忆,促进文化认同
7
作者 刘双双 《传媒论坛》 2024年第15期56-59,共4页
《声生不息·港乐季》是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推出的一档音乐综艺节目。该节目从致敬港乐经典出发,唤起了观众对港乐的记忆,掀起了全民唱港乐、庆回归的浪潮。以该节目为主要研究案例,在集体记忆理论视域下,从记忆的唤起、建构、定位... 《声生不息·港乐季》是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推出的一档音乐综艺节目。该节目从致敬港乐经典出发,唤起了观众对港乐的记忆,掀起了全民唱港乐、庆回归的浪潮。以该节目为主要研究案例,在集体记忆理论视域下,从记忆的唤起、建构、定位等角度探讨其对内地与香港地区人民开启文化交流新模式、建立深层文化认同,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文化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 《声生不息·港乐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策略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朱荣清 钟欣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4-19,共6页
非遗类纪录片作为民族瑰宝的影像呈现,真实、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和民族自信。当下纪录片创作者善于通过叙事策略来装饰非遗故事,增强影片的可视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获得关注,进而将非遗... 非遗类纪录片作为民族瑰宝的影像呈现,真实、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和民族自信。当下纪录片创作者善于通过叙事策略来装饰非遗故事,增强影片的可视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获得关注,进而将非遗传承精神包裹在传承人的故事中,传递中国声音;同时,通过影像化叙事传递非遗保护的必要性,为研究非遗的文化价值与内涵提供便利,以传承人为引凸显民族文化魅力,以此来挖掘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纪录片 叙事策略 传承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技术、新融合:从《风物》看纪录片的多元建构与影视工业美学 被引量:1
9
作者 朱荣清 钟欣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风物》以工笔白描,绘东方风物。该片以全新的微观视角,生动讲述了中华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风物”故事,描摹出一幅独特鲜活的,融风物、人文、地理、文化、美食、环境等为一体的“中国风物版图”,打造出一场具有影视工业美学、沉浸式... 《风物》以工笔白描,绘东方风物。该片以全新的微观视角,生动讲述了中华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风物”故事,描摹出一幅独特鲜活的,融风物、人文、地理、文化、美食、环境等为一体的“中国风物版图”,打造出一场具有影视工业美学、沉浸式、立体感的视听盛宴,在内容上展现了新时代下中华文化底蕴、生态文明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生。影片不但探索了影视工业美学在纪录片中边界的延展与技术的运用,还探讨了关于影视工业美学“有意味的形式”的纪录片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风物》 纪实与技术 形式创新与影视工业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难叙事”:从文学创新到美学创意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藻 贾飞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1-176,共6页
以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为题材的灾难文学创作,目前有近20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集,它们大多还停留在抗震救灾现场讲述阶段的水准。为此,建立小说创作"灾难叙事"的理念,不仅是在表现视角、典型人物、主题开掘等方... 以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为题材的灾难文学创作,目前有近20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集,它们大多还停留在抗震救灾现场讲述阶段的水准。为此,建立小说创作"灾难叙事"的理念,不仅是在表现视角、典型人物、主题开掘等方面的文学创新,而且更应该是在时代症候的寓意上显示生活本真,社会意义的揭示上彰显人间至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艺术完美等方面的美学创意,进而创作出"后灾难"时代的灾难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难叙事 文学创新 美学创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仅有“AI”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爱——人工智能播报的生命美学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藻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07-113,128,共8页
包括智能播报在内的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或将要更新或改写人类的传播方式和文明形态,面对这个“狼来了”的惊恐,给伦理哲学提出了“我从何来?我是谁?我往何去?”当我们试图用以呈现生命完美和追求生命意义的生命美学来思考时,那就是透... 包括智能播报在内的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或将要更新或改写人类的传播方式和文明形态,面对这个“狼来了”的惊恐,给伦理哲学提出了“我从何来?我是谁?我往何去?”当我们试图用以呈现生命完美和追求生命意义的生命美学来思考时,那就是透过逼真的形象询问我从何来,解开至善的面纱试问我往何去,反思大美的灵魂再问我是谁,进而指出人类的生命存在应该如何更好地彰显传播主体的意义,那就是价值为上,创意为先,内容为王,也就是仅有法力无边的物理之“AI”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无穷的生命之“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播报 传播主体 生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体育电影的特征及创作发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传智 《传媒论坛》 2020年第3期145-145,147,共2页
随着电影类型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体育电影作为其中一员,凭借其独特的题材内容以及体育传达的团结、激情,热血,尤其是人们追求梦想、超越自我的精神表达,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当代体育电影也突破传统束缚,大胆地将体育精神与电影艺术... 随着电影类型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体育电影作为其中一员,凭借其独特的题材内容以及体育传达的团结、激情,热血,尤其是人们追求梦想、超越自我的精神表达,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当代体育电影也突破传统束缚,大胆地将体育精神与电影艺术结合在一起,着重阐述体育情怀与体育精神,给予观众精神上的洗礼。本文从体育电影的发展经历,题材选择以及体育电影的内容特征等多个方面,详细讲述和分析体育电影,给人以启示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电影 艺术价值 社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述历史访谈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瑞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第11期85-86,共2页
近些年来在国内,口述历史在研究上渐渐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口述历史和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的关系也在变得越来越密切。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的访谈在很多侧面具有相似性,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两者对于理性客... 近些年来在国内,口述历史在研究上渐渐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口述历史和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的关系也在变得越来越密切。新闻采访和口述历史的访谈在很多侧面具有相似性,可以互相借鉴,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两者对于理性客观、社会意识、小人物于普通人的特别关照确实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取长补短,让口述历史研究和新闻采访都可以做得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历史 新闻采访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里郎组曲》演绎分析
14
作者 马希 《民族音乐》 2021年第6期58-61,共4页
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包含了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审美品格,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许多音乐家们根据中国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演绎和改编的声乐作品层出不穷。近年来,由著名民族声乐钢琴伴奏邓垚老师根据民谣经典歌曲《阿里郎》改编的声乐作品... 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包含了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审美品格,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许多音乐家们根据中国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演绎和改编的声乐作品层出不穷。近年来,由著名民族声乐钢琴伴奏邓垚老师根据民谣经典歌曲《阿里郎》改编的声乐作品《阿里郎组曲》便是这样一首旧曲新编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歌曲 声乐钢琴伴奏 经典音乐作品 民间传统音乐 审美品格 阿里郎 组曲 声乐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感与真实性的美学博弈——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的传播学透视
15
作者 范藻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年第3期25-30,共6页
针对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围绕主持人的话题,进行传播学的分析,指出了其中蕴含的仪式感与真实性的美学博弈,如果说大赛要"好看"的话,那么仪式感就是其中的充分条件,如果说主持人要"可信"的话,那么真... 针对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围绕主持人的话题,进行传播学的分析,指出了其中蕴含的仪式感与真实性的美学博弈,如果说大赛要"好看"的话,那么仪式感就是其中的充分条件,如果说主持人要"可信"的话,那么真实性更是其中的必要条件,追问了为什么要举办大赛的动机,探究了哪个是大赛主角的纠结,还反思了如何定位大赛性质的意义,说明主持人大赛不仅是"好看"的,而且大赛主持人必须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持人大赛 仪式感 真实性 传播学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潘知常及其生命美学之我见
16
作者 范藻 范潇兮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12期25-32,共8页
潘知常在1985年首倡生命美学,在他身体力行的努力下,和中国20世纪以来的任何一个美学学派相比,生命美学有着研究内容的完整性,它涉及到一个成型学派所必须的基本原理研究、历史阐释研究、实践运用研究的"三要素";在其学术成... 潘知常在1985年首倡生命美学,在他身体力行的努力下,和中国20世纪以来的任何一个美学学派相比,生命美学有着研究内容的完整性,它涉及到一个成型学派所必须的基本原理研究、历史阐释研究、实践运用研究的"三要素";在其学术成就和学界影响表明它已成了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学派的同时,也依然有些问题有待于不断探索和继续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知常 生命美学 贡献 意义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