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身体到生命:个体有声语言二重性的美学解读 |
范藻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0 |
4
|
|
2
|
穿越与救赎:论穿越题材喜剧电影的影像语言与文化叙事策略 |
李鹏
郑东华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重组实践立场下的电影符号与电影语言 |
高煦函
刘宇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4
|
哲学差异化视角下的电影散点叙事:事件强度与绝对状态 |
刘宇
高煦函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5
|
脱冕与差异:《抓娃娃》的喜剧机制 |
高煦函
刘宇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6
|
技术美学、文化内核与创意表达:新质生产力赋能电影产业思辨 |
李鹏
郑东华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声生不息·港乐季》:以音乐建构集体记忆,促进文化认同 |
刘双双
|
《传媒论坛》
|
2024 |
0 |
|
8
|
非遗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策略研究 |
朱荣清
钟欣颖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2 |
9
|
|
9
|
新技术、新融合:从《风物》看纪录片的多元建构与影视工业美学 |
朱荣清
钟欣颖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0
|
“灾难叙事”:从文学创新到美学创意 |
范藻
贾飞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1
|
仅有“AI”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爱——人工智能播报的生命美学思考 |
范藻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20 |
2
|
|
12
|
探析体育电影的特征及创作发展 |
张传智
|
《传媒论坛》
|
2020 |
2
|
|
13
|
口述历史访谈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对比分析 |
王瑞
|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2021 |
1
|
|
14
|
《阿里郎组曲》演绎分析 |
马希
|
《民族音乐》
|
2021 |
0 |
|
15
|
仪式感与真实性的美学博弈——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的传播学透视 |
范藻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0 |
0 |
|
16
|
潘知常及其生命美学之我见 |
范藻
范潇兮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