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S3的隧道智能建造系统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陈超 李晓军 +3 位作者 武威 芮易 李华明 朱合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2-19,28,共9页
隧道智能建造是隧道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隧道智能建造在围岩智能判释、支护智能设计、机械智能施工和协同管控方面存在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智能建造理论方法和各类智能技术协同解决,其中集成系统尤为关键。目前集成系统在地质体、全寿命... 隧道智能建造是隧道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隧道智能建造在围岩智能判释、支护智能设计、机械智能施工和协同管控方面存在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智能建造理论方法和各类智能技术协同解决,其中集成系统尤为关键。目前集成系统在地质体、全寿命周期、拓展性、自主执行和多层次需求敏捷响应上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基于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提出以全息感知、融合建模、智能分析、闭环控制和持续优化学习为特征的隧道智能建造系统概念模型;并基于概念模型构建围绕地质体、隧道体的高拓展性、高可复用性、核心能力突出、快速自主响应的隧道智能建造系统框架。最后通过峨汉高速公路大峡谷隧道支护智能设计系统的应用实践,从工地信息提取到设计方案自动反馈至现场施工人员仅需10min,有效证明了基于iS3的隧道智能建造系统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智能建造 iS3 概念模型 系统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虚拟多目数字图像的高边坡结构面露头几何信息自动识别与聚类 被引量:8
2
作者 易小凯 武威 +4 位作者 张可珅 徐博 李华明 刘剑 何国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139-148,共10页
高边坡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需要在较大范围采集结构面的几何信息。但是,高边坡(尤其是临江崖壁),由于人员抵近接触式测量危险大、成本高,效率低,而远距离采用光学或遥感方法难以获得足够精度信息,导致结构面产状、迹线等信息难以准确、... 高边坡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需要在较大范围采集结构面的几何信息。但是,高边坡(尤其是临江崖壁),由于人员抵近接触式测量危险大、成本高,效率低,而远距离采用光学或遥感方法难以获得足够精度信息,导致结构面产状、迹线等信息难以准确、快速地获取。通过工程现场测试给出无人机采集高边坡虚拟多目数字图像的方法与步骤,以单相机虚拟多目视觉方法为基础,对临江高边坡拍摄目标进行三维点云重构,并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和特征点收缩算法进行结构面及其迹线的识别和提取。使用该方法对四川乐山金口河峡谷边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此法具有较高的速度和准确性,在与边坡相关的施工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高边坡 多目视觉 三维重构 结构面识别 几何信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村隧道陡倾岩层挤压大变形控制及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向龙 林国进 +4 位作者 余涛 李华明 唐协 罗虎 王俊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406-417,共12页
高地应力软岩是我国西部山区隧道建设过程中一种常见的不良地质,该类地层由于受较高地应力和特殊围岩力学特性的共同影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大变形灾害。系统总结目前国内外大变形隧道的处治思路和方法,并以乐汉高速胜利村隧道... 高地应力软岩是我国西部山区隧道建设过程中一种常见的不良地质,该类地层由于受较高地应力和特殊围岩力学特性的共同影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大变形灾害。系统总结目前国内外大变形隧道的处治思路和方法,并以乐汉高速胜利村隧道变形段为工程依托,根据结构变形破坏特征、地质条件、监测数据等,分析大变形原因,并提出胜利村隧道陡倾岩层挤压大变形处治原则和具体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胜利村隧道发生大变形主要是构造应力、围岩软弱破碎、岩层倾角、隧道走向、地下水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2)陡倾岩层变形破坏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和不均匀性,拱腰处易发生弯折内鼓,水平收敛显著大于拱顶沉降,并具有长期蠕变特性;3)根据“放抗结合”的大变形处治思想,“一次开挖、多次支护、释放变形、加固围岩、加强结构”措施在现场对围岩变形取得了良好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挤压大变形 陡倾岩层 高地应力 变形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