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组分的差异 被引量:32
1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杨香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8-1425,共8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乔木、灌木、草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碳组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林地和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总碳,轻组、重组、可溶性有机碳...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乔木、灌木、草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碳组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林地和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总碳,轻组、重组、可溶性有机碳以及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LFOC/SOC)均不同程度高于耕地,而其有机无机复合度(HFOC/SOC)则低于耕地,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这种趋势尤为突出;各种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总碳和HFOC/SOC在0—20cm差异显著,总碳在60—100 cm也差异明显,轻组、重组及可溶性有机碳在0—40 cm,而无机碳则在40—100 cm差异明显;LFOC/SOC和DOC/SOC在各土层均存在一定差异。土壤总碳、有机碳以及各组分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无机碳则与其呈负相关。轻组和可溶性有机碳均与粗颗粒、易氧化有机碳以及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相关性高于与细颗粒、稳态有机碳和>2 mm团聚体有机碳;而重组有机碳则与之相反。轻组有机碳较有机碳、总碳、重组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能更敏感地反映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可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总碳 无机碳 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旱地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下农田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状况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瑞 戴相林 +2 位作者 郑险峰 李生秀 周建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34-941,共8页
以在陕西关中地区连续7年的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定位试验为对象,采用养分投入量与作物养分携出表观平衡法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下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秸秆覆盖的模式(即覆草模... 以在陕西关中地区连续7年的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定位试验为对象,采用养分投入量与作物养分携出表观平衡法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量下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平衡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秸秆覆盖的模式(即覆草模式和垄沟模式)土壤氮磷钾养分的亏缺状况均较常规模式及控水模式低,说明秸秆还田在平衡土壤养分状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施氮量为每季N 120 kg/hm2时,土壤氮素基本达平衡状况;而施氮量达N 240 kg/hm2时,土壤氮素盈余量显著增加,平均达1471 kg/hm2。不同处理土壤氮平衡值与土壤0—2 m剖面累积的硝态氮以及土壤磷、钾的总平衡值与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氮平衡值每增加100 kg/hm2,0—2 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约增加38.3 kg/hm2;土壤磷、钾的平衡值每降低100kg/hm2,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约3.5 mg/kg和1.0 mg/kg,说明农田养分平衡盈亏决定了土壤养分的消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夏玉米-冬小麦轮作 施氮量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