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与美食非遗舞蹈研究--评《白案上的面食舞蹈》 被引量:2
1
作者 肖灿 刘德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I0025-I0025,共1页
现代科技不断地更新迭代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提升,其中舞蹈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文化之一。在我国文明发展历程中舞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常出现于祭祀、宴会等重... 现代科技不断地更新迭代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提升,其中舞蹈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文化之一。在我国文明发展历程中舞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常出现于祭祀、宴会等重大场合,所以舞蹈往往与美食联系紧密,美食非遗舞蹈也成为了传统舞蹈文化的一大特点。伴随着全球化发展,我国传统舞蹈文化在迈向世界舞台的同时,国外舞蹈文化也会对其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坚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与保持传统舞蹈的文化个性成为全体舞蹈学者、教育学者乃至全国人民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作为发展当地传统舞蹈文化最直接的途径,如何将美食非遗舞蹈有效融入到舞蹈教育当中,是广大舞蹈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育 非遗舞蹈 舞蹈教师 传统舞蹈文化 舞蹈艺术 文化个性 有效融入 全球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视野下民间饮食习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评《中国饮食娱乐史》
2
作者 肖灿 刘德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I0028-I0028,共1页
饮食文化类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餐饮行业逐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饮食类项目在非遗名录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传统饮食文化中常伴随着歌舞,以乐舞侑餐,不但体现各民族的民族特... 饮食文化类非遗项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餐饮行业逐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饮食类项目在非遗名录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传统饮食文化中常伴随着歌舞,以乐舞侑餐,不但体现各民族的民族特色、自信自强和热情好客,而且能传达民族敬畏自然、与人为善、爱好和平的思想信念。在全民关注非遗保护的今天,探究民间饮食习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现实意义。瞿明安、秦莹共同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饮食娱乐史》以历史发展为写作线索,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现当代的饮食娱乐文化,可为民间饮食习俗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饮食习俗 传统饮食文化 思想信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 餐饮行业 敬畏自然 历史文化积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汉剧唱腔音乐初探
3
作者 黄东阳 《福建茶叶》 2019年第5期276-277,共2页
广东汉剧是客家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她将表演艺术、舞台艺术、化妆造型艺术融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美学品位和艺术价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 广东汉剧是客家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她将表演艺术、舞台艺术、化妆造型艺术融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美学品位和艺术价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对社会的认知水平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非常重要的传承价值。本文首先对其几个称谓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其唱腔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其伴奏音乐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东汉剧的学习及研究者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唱腔 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隐喻建构下的音声叙事——客家“埔寨火龙”仪式音声的隐喻性与文化认同
4
作者 罗钢芹 董晓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埔寨火龙”是中原舞龙习俗与客家本土文化互动、交融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舞龙文化,其仪式中的各类“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社会的族群历史、文化认知观念和社会结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埔寨... “埔寨火龙”是中原舞龙习俗与客家本土文化互动、交融下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舞龙文化,其仪式中的各类“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社会的族群历史、文化认知观念和社会结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埔寨火龙”仪式音声是客家人的一种“族性符号”,它隐喻了客家人的“中原文化情结”和“中原汉民身份”。但从音声符号的文本建构来看,“埔寨火龙”又是一种多重文化认同建构下的文化再造,其仪式音声的符号隐喻,折射了客家社会对族群、区域、国家的三重文化认同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埔寨火龙” 客家 仪式音声 符号隐喻 “族性符号”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赣南采茶戏看客、畲文化因子的互动交融 被引量:2
5
作者 黄东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7-83,共7页
赣南是客家先民与畲民的栖息地。客家先民是古代中原南迁到客家地区的汉人。在赣南这片土地上,客家汉民与畲民在长期的斗争中不断融合,最终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相连的兄弟民族。赣南采茶戏作为客、畲相互交融孕育而生的产物... 赣南是客家先民与畲民的栖息地。客家先民是古代中原南迁到客家地区的汉人。在赣南这片土地上,客家汉民与畲民在长期的斗争中不断融合,最终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相连的兄弟民族。赣南采茶戏作为客、畲相互交融孕育而生的产物,其必然同时具备客、畲两种文化因素。将赣南采茶戏放回到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通过分析其历史人文、蕴含在赣南采茶戏中的客、畲文化因子,可以窥探客、畲文化的互动和不断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 客家 采茶戏 汉族 畲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家“锣花舞”仪式音声的互文性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1
6
作者 罗钢芹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67,共6页
“互文性”是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思潮下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主要指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引用、套用、影射、重写等相互关系。从“互文性”理论出发,结合民族音乐学“局内与局外”“共时与历时”等研究视角来看,客家“锣花舞”仪式... “互文性”是后现代、后结构主义思潮下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主要指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引用、套用、影射、重写等相互关系。从“互文性”理论出发,结合民族音乐学“局内与局外”“共时与历时”等研究视角来看,客家“锣花舞”仪式音声文本是汉畲文化语境下构成的一种复合型音声文本,并且在文本的互文性建构中呈现出“现象文本”与“生产文本”,“可读文本”与“可写文本”的二重变奏特征。在“互文性”理论中的“源文本”与“承文本”关系中,客家“锣花舞”仪式的文化内核始终是中原汉族文化,其仪式音声文本的“互文性”建构,最终目的是实现客家族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锣花舞” 客家 仪式音声 汉畲文化 互文性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客家民间宗族祭祀仪式音声的考察与研究
7
作者 罗钢芹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粤东客家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又隆重的祭祀仪式——宗族祭祀。作为一种传统的客家民俗文化,宗族祭祀承载了客家人对宗族团结、家族和睦、幸福安康的祈求和向往。仪式中的音声作为客家族群认同的文化符号,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本文以个案调... 粤东客家民间流传着一种古老又隆重的祭祀仪式——宗族祭祀。作为一种传统的客家民俗文化,宗族祭祀承载了客家人对宗族团结、家族和睦、幸福安康的祈求和向往。仪式中的音声作为客家族群认同的文化符号,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本文以个案调查为基础,试图循曹本治先生"思想~行为"的研究路径,结合人类学"族群—认同"的研究理论,将粤东客家民间宗族祭祀仪式音声的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琴家 粤东 宗族祭祀 仪式音声 文化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家筝曲《出水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版本
8
作者 罗钢芹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客家筝曲《出水莲》不仅承袭了中州古调古朴典雅的音韵格律,而且还融入了南方汉乐筝派细腻柔美的音乐曲风,是一首南北风格兼具的客家筝曲。表面上看,《出水莲》以写景为主,但实际上却隐藏着作曲家对人格魅力的歌颂,特别是对中原传统文... 客家筝曲《出水莲》不仅承袭了中州古调古朴典雅的音韵格律,而且还融入了南方汉乐筝派细腻柔美的音乐曲风,是一首南北风格兼具的客家筝曲。表面上看,《出水莲》以写景为主,但实际上却隐藏着作曲家对人格魅力的歌颂,特别是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客家人文精神的讴歌。罗九香、饶宁新两位古筝名家在进行演绎时,分别从“古朴典雅的中州气韵”和“静谧淡然的岭南画卷”进行立意,对《出水莲》进行了不同的诠释,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同时,从他们的不同演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动态传承的精妙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筝曲《出水莲》 中州古调 借景抒怀 古朴典雅 静谧淡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国牡丹——广东汉剧的艺术魅力
9
作者 张快彩 《福建茶叶》 2020年第1期237-238,共2页
一直以来被周恩来总理誉称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其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文化与艺术特色,是客家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本文从广东汉剧的唱腔音乐、角色行当演唱特点及其表演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探。
关键词 广东汉剧 唱腔 音乐 演唱 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茶山新歌》为例谈当代歌曲的古典美
10
作者 张贵 《福建茶叶》 2018年第9期438-439,共2页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27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茶被赋予了精神上的内涵,并形成了具备完整体系的茶文化。茶歌,最早是我国茶区劳动人们在采茶、制茶过程中随口哼唱的小曲,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固定的曲调和格式。作为传统茶文化...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27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茶被赋予了精神上的内涵,并形成了具备完整体系的茶文化。茶歌,最早是我国茶区劳动人们在采茶、制茶过程中随口哼唱的小曲,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固定的曲调和格式。作为传统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歌对我国音乐的发展也有着深厚的影响。回顾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当代歌曲和古典元素之美并不冲突,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依然是支撑流行音乐前行的重要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山新歌》 当代歌曲 古典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