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矿区土壤重金属As、Sb高光谱反演研究
1
作者 张杨 吴琳娜 欧阳坤长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1092,共12页
喀斯特矿区土壤在高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重金属污染严重,是区域重金属迁移的重要源区,快速监测其重金属含量能为区域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同步测定土壤样品As、Sb含量和采集高光谱数据。通过对比9种高光谱数... 喀斯特矿区土壤在高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重金属污染严重,是区域重金属迁移的重要源区,快速监测其重金属含量能为区域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同步测定土壤样品As、Sb含量和采集高光谱数据。通过对比9种高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优选出5种较优预处理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筛选光谱特征波段,分别建立了两种机器学习(偏最小二乘回归(GA_PLSR)和随机森林(GA_RF))的高光谱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微分(MSC+FD)预处理方法是土壤As和Sb的最优光谱预处理方法;(2)喀斯特矿区土壤重金属As的最优反演模型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该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R^(2)均大于0.9,RPD均大于3.0;土壤Sb的最佳反演模型是随机森林模型,该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R^(2)均大于0.9,RPD均大于3.0;(3)喀斯特矿区反演土壤As的光谱特征波段分布在446.1~468.4、534.7~561.2、685~728.3、735.7~766.6、817~839.7和852.2~1077 nm之间;而土壤重金属Sb的特征波段主要为343.6~359.6、671.5~686.5、746~753.4、921.2~998.6、1024.3~1037.7 nm。该结果可以为喀斯特矿区快速获取土壤中As和Sb含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反演 土壤重金属 随机森林 偏最小二乘回归 喀斯特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喀斯特典型森林土壤氮代谢微生物、功能基因及途径分析
2
作者 何雨含 李彦澄 +2 位作者 杨双全 陈晓 刘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242-9255,共14页
土壤微生物是驱动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生物因子,其群落结构与功能基因的研究对于揭示土壤氮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脆弱生态屏障,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喀斯特森林土壤中,氮素的... 土壤微生物是驱动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生物因子,其群落结构与功能基因的研究对于揭示土壤氮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脆弱生态屏障,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喀斯特森林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循环过程尤为复杂,涉及到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与功能基因的调控。为了进一步解析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氮代谢途径,本研究选取了贵州省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典型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宏基因组学技术识别氮代谢微生物和功能基因,解析氮代谢途径,并进一步探讨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土壤的土壤肥力为高等水平,其中全氮平均含量(4.32 g/kg)显著高于全国森林水平(1.06 g/kg);识别的优势氮代谢微生物分别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优势氮代谢功能基因分别为nasA、norB和narG;氮代谢途径表现为异化硝酸盐还原>同化硝酸盐还原>反硝化>完全硝化>硝化>固氮;土壤中受到环境因子影响最大的氮代谢微生物和功能基因分别为Methyloceanibacter和narB。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循环理论框架,为该区域生态系统氮素调控及微生物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 喀斯特 森林土壤 氮代谢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地区青溪1井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3
作者 张大权 邹妞妞 +3 位作者 陈祎 姬胜源 冯霞 杜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探索贵州东部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利用风险探井青溪1井陡山沱组页岩岩心样品,分析其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物性、裂缝和含气性特征,探讨陡山沱组页岩气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脆性,TOC含... 为探索贵州东部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利用风险探井青溪1井陡山沱组页岩岩心样品,分析其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物性、裂缝和含气性特征,探讨陡山沱组页岩气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脆性,TOC含量平均值为2.27%,有机质类型为Ⅰ型,R_(o)平均值2.04%;储层物性为超低孔、超低渗,孔隙类型以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为主,有机孔和无机孔提供大量页岩气储集空间,微裂缝有效改善了页岩储层输导通道;岩心裂缝特征以水平裂缝最为发育,是控制页岩气侧向运移的关键,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对页岩气的保存产生不利影响;含气层位于陡山沱组中下部,厚度42.02 m,现场解析总含气量最大可达1.93 m 3/t,气体成分以CH_(4)和N_(2)为主,气体含量主要受矿物成分和有机碳含量的双重控制。青溪1井陡山沱组页岩具有良好的基本地质静态特性,认为陡山沱组页岩气有利区主要位于地表被寒武系地层覆盖的三穗向斜宽阔舒缓处,页岩气资源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陡山沱组 地质特征 页岩气资源潜力 青溪1井 黔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山地小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固碳效应的影响
4
作者 申佳龙 吴栎宏 +2 位作者 李林霜 周远芳 杨孝民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7,共10页
研究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对于发挥喀斯特山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喀斯特山区撂荒地、耕地、板栗林地、灌丛林地等4种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0... 研究喀斯特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对于发挥喀斯特山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喀斯特山区撂荒地、耕地、板栗林地、灌丛林地等4种常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0-20、20-40、40-60、60-80、80-10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样品,采用硫酸-重铬酸钾外加热氧化法和修正后的硫酸水解法将土壤总有机碳(SOC)划分为活性有机碳(LOC)和惰性有机碳(ROC)组分,以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及其固碳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深度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LOC储量并无显著性差异,而SOC和ROC储量在20-40 cm和80-100 cm土层中则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灌丛林地具有较高的SOC储量和ROC储量,表明其固碳效应相对较强;由于荒地具有较低的ROC储量和较高的LOC储量,因此其固碳效应相对较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深度范围的土层中土地利用类型对LOC和ROC组分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此外,通过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减少或杜绝耕地弃耕抛荒现象可提高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固碳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喀斯特山区土地管理,从而提高喀斯特山区土壤固碳效应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惰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域新翻耕黄壤不同降雨强度下胶体动态释放规律:以贵阳市花溪区耕地为例
5
作者 季师航 周向阳 +4 位作者 雷文娟 任东兴 舒远菊 张腾 曾师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044-4057,共14页
胶体吸附污染物并辅助其在降雨-径流过程中快速由土壤迁移至水体是当前面源污染防治面临的新问题。贵州省西南部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之一,但一些区域在4月中下旬播种玉米,五月进入雨季。土壤结构的破坏、降水量显著增加和区域典... 胶体吸附污染物并辅助其在降雨-径流过程中快速由土壤迁移至水体是当前面源污染防治面临的新问题。贵州省西南部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之一,但一些区域在4月中下旬播种玉米,五月进入雨季。土壤结构的破坏、降水量显著增加和区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导致坡耕地区域的水环境风险较高。研究通过采集原状土样,应用模拟降雨入渗实验探索喀斯特区域黄壤坡耕地在新翻耕后不同降雨强度下的胶体动态释放规律,包括胶体浓度、粒径分布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胶体浓度呈现随降雨强度和累积雨量增加而增大外,并且所释放的土壤胶体浓度在3个雨强下的差异表现出3个不同阶段:0~100 mm阶段雨强为25 mm/h与40 mm/h时胶体浓度差异不显著,明显高于10 mm/h;100~250 mm阶段3个雨强下胶体浓度均有较大差异;累积雨量大于250 mm时三者差异小;胶体粒径的特征统计量在雨强为40 mm/h时呈明显的两阶段、突降特征,雨强为25 mm/h和10 mm/h时则呈现出渐变特征;不同粒径胶体含量变化分别呈现出稳定、增加和减小的趋势。研究揭示出不同流速下土壤胶体出流浓度差异的阶段性特征,并从细观尺度量化了不同粒径胶体随累积入渗量的含量变化趋势,将为进一步评价该时段的区域水环境风险和驱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释放 贵州黄壤 翻耕条件 降雨入渗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流域最大24 h暴雨雨型演变特征:以六硐河流域为例
6
作者 张翊林 周向阳 +3 位作者 罗健瑞 吴明华 曾俊 雷文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090-9101,共12页
暴雨雨型对基础设施防洪具有重要影响,但当前设计暴雨雨型计算面临要求资料分辨率高、未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问题。选取西南喀斯特区域历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典型中小流域(六硐河流域)为例,基于分布特征灵活、应用广泛的Gamma分布,采用近6... 暴雨雨型对基础设施防洪具有重要影响,但当前设计暴雨雨型计算面临要求资料分辨率高、未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问题。选取西南喀斯特区域历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典型中小流域(六硐河流域)为例,基于分布特征灵活、应用广泛的Gamma分布,采用近60年的最大24 h暴雨历时资料,评价了模型表现,率定了模型的参数,分析了参数演变特征,并基于上述结果计算了雨型不确定性、复杂度和可预测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关系数平均大于0.92;模型参数的演变趋势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最大24 h暴雨雨型呈现出形状因子减小、尺度因子增大的特征;雨型的不确定性总体增加,复杂度和可预测度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将为优化暴雨雨型模型、分析其动态演变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防治洪涝灾害,尤其是降水不确定性高、下垫面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MA分布 设计暴雨雨型 Lempel-Ziv复杂度 HURST指数 喀斯特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敏 戴全厚 +3 位作者 严友进 姚一文 丁鹏玮 周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49,共9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以及土壤水文效应,对该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喀斯特山地草地、草灌复合丛、灌丛、乔灌复合林和乔木林5种典型植被类型,探索不同植被类型下凋落物...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以及土壤水文效应,对该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喀斯特山地草地、草灌复合丛、灌丛、乔灌复合林和乔木林5种典型植被类型,探索不同植被类型下凋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特征。[结果](1)5种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蓄积量依次为乔灌复合林(3.57 t/hm^(2))、乔木林(3.00 t/hm^(2))、草灌复合丛(2.18 t/hm^(2))、灌丛(1.94 t/hm^(2))、草地(1.8 t/hm^(2)),植被类型以及凋落物分解程度均与蓄积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凋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拦蓄量均以乔木林最高、乔灌复合林及草地次之,均随分解程度增加而降低,二者分别与植被类型和分解程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2)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均以乔木林和乔灌复合林较大,草地较小,植被类型对土壤各持水指标影响均极显著(p<0.001)。(3)凋落物拦蓄量通过影响土壤容重,改善土壤质地和孔隙状况,提高土壤的水文效应。[结论]结合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困难性,采用乔灌植被开展植被恢复能够更好地改善凋落物及土壤水文条件,提高植被恢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物理性质 凋落物持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环境风险评价 被引量:44
8
作者 刘南婷 刘鸿雁 +2 位作者 吴攀 罗广飞 李学先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7-809,共13页
基于225个样点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区(自然背景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Pb、Zn的含量、分布及累积特征,采用地积累指数(Igeo)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及人体健康风险... 基于225个样点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区(自然背景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Pb、Zn的含量、分布及累积特征,采用地积累指数(Igeo)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了不同分区土壤重金属暴露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分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农业种植区土壤Hg、Zn、Cd和As累积特征明显;矿区土壤Hg、Zn、Cd、Pb和As累积特征较显著,平均含量分别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52.55、23.22、16.32、14.48倍和4.85倍。Igeo值显示自然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处于无污染水平,而农业种植区各重金属主要处于无污染或无-中污染水平,矿区污染程度较突出,重金属Hg、Zn、Cd、Pb达到中污染水平,特别是在黔西北和铜仁等矿产资源分布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远高于农业种植区和自然背景区,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较高,部分样点达到高生态风险水平。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中Hg、Cd、Pb和As为主要风险因子,Cr和Cu处于低风险状态。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矿区的人体健康风险高于农业种植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对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但致癌风险不可忽视,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与致癌风险均高于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累积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风险评价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构造变形环境与属性:问题与争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进 王振义 +9 位作者 赵衡 张北航 曲军峰 杨亚琦 张义平 赵硕 刘建峰 曹鹏 杨旭 郑荣国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共32页
【研究目的】二叠纪—三叠纪是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关键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机制和时代的变形,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俯冲-碰撞-陆内3个重要演化阶段的产物。近年来的工作在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变形... 【研究目的】二叠纪—三叠纪是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关键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机制和时代的变形,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俯冲-碰撞-陆内3个重要演化阶段的产物。近年来的工作在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变形,但是对这些变形的解释和认识存在很多争论,导致对古亚洲洋关闭时限产生不同认识。【研究方法】系统介绍目前已知阿拉善不同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变形,厘定了该时期阿拉善地区的构造序列和特点。【研究结果】中二叠世晚期(270~260 Ma),在阿拉善北部形成广泛分布的线性褶皱与逆冲构造。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形成卷入整个阿拉善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大型韧性剪切变形;晚三叠世,形成了切割造山带的大型左行走滑变形。以上3期变形的切割关系在阿拉善东北部狼山、中部杭乌拉、西部霍布哈尔等地区最典型。系统分析碰撞阶段和陆内阶段的变形特点,认为晚二叠世变形代表了古亚洲洋关闭碰撞阶段的变形,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的变形代表了造山带形成之后,Pangea超大陆形成的巨型剪切变形,是中亚造山带形成后经历的第一期陆内变形,而晚三叠世变形代表了受控于板块周缘陆陆碰撞的远程效应。【结论】古大洋消失后的碰撞阶段变形与陆内变形有一定的差异,从变形角度可以有效限定古亚洲洋不同阶段的演化。以阿拉善地区为代表的中亚造山带在洋陆转换阶段内连续经历不同性质、不同方向变形的叠加,也是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阿拉善 古亚洲洋 二叠纪—三叠纪 变形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坑矿井水影响下喀斯特河流污染特征演化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路豪 刘埔 +3 位作者 王靖怡 陈维孝 罗颖 邹山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5,102,共7页
闭坑矿井水汇入河流会对河流的水生态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以贵阳市受闭坑矿井水污染的喀斯特地貌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河流的污染特征并评价其水质。结果表明:闭坑矿井水汇入喀斯特地貌地表河流后,水体SO_(4)^(2-)、Fe等酸性闭坑矿... 闭坑矿井水汇入河流会对河流的水生态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以贵阳市受闭坑矿井水污染的喀斯特地貌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河流的污染特征并评价其水质。结果表明:闭坑矿井水汇入喀斯特地貌地表河流后,水体SO_(4)^(2-)、Fe等酸性闭坑矿井水特征污染物含量升高;研究区河流除了受闭坑矿井水污染外,还有其他污染水体汇入,主要为当地居民生活污水、农业灌溉排水。研究区水质指数(WQI)、重金属污染指数(HPI)、重金属污染评价指数整体变化趋势相同;河流源头处水质级别为优,闭坑矿井水汇入后,水质变为差、较差,经地表水、地下水汇入补给以及河流自净,水质级别变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坑矿井水 水质评价 多元统计分析 喀斯特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矿山地下水通道精细探查与地质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蓝建 陈世万 +2 位作者 田浪 余会云 吴攀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6,共14页
【目的】岩溶区矿山岩溶通道发育,叠加强烈采矿改造作用,矿山地下水系统可发生显著改变。为查明岩溶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以贵州岩溶发育区紫木凼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与地质模型构建工作。【方法】提出地球物理勘... 【目的】岩溶区矿山岩溶通道发育,叠加强烈采矿改造作用,矿山地下水系统可发生显著改变。为查明岩溶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以贵州岩溶发育区紫木凼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与地质模型构建工作。【方法】提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融合矿区勘探钻孔、地质剖面图和物探成果等多源数据,建立了紫木凼金矿区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精细刻画了该矿区岩溶通道空间展布,建立了融合岩溶通道的矿山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结果】结果显示,矿区内受采矿作用影响的一中段暗河流向与矿区外未受采矿影响的太平洞暗河流向相反;矿区内F3断层和F6断层分别为矿区东西方向的隔水边界。【结论】结果表明:采矿活动显著改变了紫木凼矿区地下水系统,导致地下水流向改变;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地下水岩溶通道与水文地质边界,厘清了矿区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实现了岩溶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可视化。研究成果可为岩溶区矿山地下水污染科学防治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通道 地下水污染 物探 三维地质模型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水质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北部珠斯楞地区古硐井群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王振义 张进 +7 位作者 刘建峰 曲军锋 赵衡 张北航 杨亚琦 赵硕 吴春娇 郑荣国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9-1605,共17页
前寒武纪地层的分布和形成时代是大地构造划分和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对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硐井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甘-新-蒙北山地区古老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沉积盖层,主要分布在甘-新-蒙北山地区,对其是否分布在阿拉善北部地... 前寒武纪地层的分布和形成时代是大地构造划分和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对基础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硐井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甘-新-蒙北山地区古老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沉积盖层,主要分布在甘-新-蒙北山地区,对其是否分布在阿拉善北部地区(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与中蒙边界之间)以及其形成时代未有明确认识,影响着对该地质体和中亚造山带南缘中段形成与演化的认识。本文选取阿拉善北部珠斯楞地区的原划蓟县系碎屑岩组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开展地质年代学、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获得了碎屑锆石年龄为2621~291 Ma,主要集中在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锆石ε_(Hf)(t)主要集中在7.5~+5.4,地壳模式年龄T_(DM)^(C)为3.29~1.69 Ga,显示了源区主要经历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古老地壳重熔和古元古代中晚期新生地壳等历程。根据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和碎屑锆石频谱特征将其最大沉积时限限定在1240 Ma。并将其与北山地区的古硐井群在岩石组合、形成时代、Hf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开展了对比,认为二者具相似性,将其厘定为古硐井群。结合前人工作,证实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以北的阿拉善北部与北山造山带具有相似的前寒武纪褶皱基底、结晶基底、沉积盖层和源区时代特征,说明阿拉善北部和北山造山带可能经历了相似的前寒武纪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北部地区 古硐井群 前寒武纪 锆石U-Pb-Hf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岩性碳酸盐岩室内动态溶蚀实验特性研究
13
作者 张佳欣 褚学伟 +2 位作者 付海 张启林 宗劭康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531,共13页
为研究原生环境改变后碳酸盐岩的溶蚀机制,采集5个碳酸盐岩地层的岩样,在不同酸液浓度及水动力条件下开展了室内动态溶蚀模拟实验,获得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溶蚀前后微观形态、pH变化以及Ca^(2+)和Mg^(2+)溶出量,探讨不同条... 为研究原生环境改变后碳酸盐岩的溶蚀机制,采集5个碳酸盐岩地层的岩样,在不同酸液浓度及水动力条件下开展了室内动态溶蚀模拟实验,获得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溶蚀前后微观形态、pH变化以及Ca^(2+)和Mg^(2+)溶出量,探讨不同条件下碳酸盐岩的溶蚀特征及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碳酸盐岩溶解过程中,水动力、酸液浓度和岩石岩性3个条件两两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水动力条件变化对灰岩溶蚀的影响大于白云岩,且当溶液pH越小,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越突出。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的Ca^(2+)、Mg^(2+)溶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性,这与地层中方解石与白云石含量有显著关系,当2<CaO/MgO<30时,反应级数变化明显;当30<CaO/MgO<66时,反应级数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酸-岩反应 微观形态变化 化学反应速率 溶蚀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织金下寒武统戈仲伍组磷矿床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14
作者 蒋元 高军波 +2 位作者 路志通 宋云洲 韩涛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0-410,共11页
海相沉积磷矿的形成环境是探讨其成因及其稀土元素差异富集机制的关键前提。然而,关于磷矿的沉积环境是氧化-次氧化还是缺氧条件仍存在争议。贵州织金磷矿作为寒武纪沉积磷矿的典型代表,其沉积环境认识亦是如此,原因可能与指示沉积环境... 海相沉积磷矿的形成环境是探讨其成因及其稀土元素差异富集机制的关键前提。然而,关于磷矿的沉积环境是氧化-次氧化还是缺氧条件仍存在争议。贵州织金磷矿作为寒武纪沉积磷矿的典型代表,其沉积环境认识亦是如此,原因可能与指示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指标多解性等因素有关。为了查明磷矿的沉积环境,本文以贵州织金下寒武统磷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和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织金地区下寒武统戈仲伍组含磷岩系的磷灰石形态主要呈长条状和似椭圆状;含磷岩系自下而上由白云质磷块岩向硅质磷块岩转变,其基质由白云石转变为石英,指示成磷环境由偏碱性向偏酸性的演化;含磷岩系自下而上草莓状黄铁矿含量逐渐增加,反映成磷环境由相对氧化向缺氧甚至硫化的条件转变。综合看来,贵州织金下寒武统磷矿的形成环境条件经历了从氧化到缺氧甚至硫化的海水环境,表明沉积磷矿并非仅形成于氧化环境,即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不是磷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磷矿 草莓状黄铁矿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海喀斯特高原湖泊湿地甲烷氧化菌群落特征及功能探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艾佳 吕杨 +3 位作者 钟雄 李彦澄 李江 杨爱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6-918,共13页
草海是由喀斯特盆地积水发育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岩溶构造湖.甲烷氧化菌作为一类能够将甲烷氧化为CO_(2)和水的独特微生物,其活动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元素循环的关键步骤密不可分... 草海是由喀斯特盆地积水发育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岩溶构造湖.甲烷氧化菌作为一类能够将甲烷氧化为CO_(2)和水的独特微生物,其活动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元素循环的关键步骤密不可分.为了解贵州草海喀斯特高原湖泊湿地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对浅水沼泽、莎草湿地、深水沉积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湿地中主要的好氧甲烷氧化菌为Methylobacter和Methylomonas,主要的厌氧甲烷氧化菌为Candidatus_Methylomirabilis_oxyfera,属于NC10门的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所研究的4种代谢功能基因种类多样性表现为碳代谢>氮代谢>硫代谢>甲烷代谢;基于KEGG数据库共注释到6大类功能和18条与碳、甲烷、氮、硫相关的完整代谢路径.PCoA分析表明浅水沼泽和莎草湿地中甲烷氧化菌的种类和功能相似,且与深水沉积物存在差异.物种与功能相关性网络分析结果显示Methylacidiphilum_fumariolicum和Methylacidiphilum_kamchatkense与草海湖泊湿地中的各个代谢功能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显著影响草海湿地中大多数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是硝酸盐、电导率、总磷和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高原湿地 草海 甲烷氧化菌 宏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广映 吴琳娜 +1 位作者 欧阳坤长 吴攀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5-503,共9页
采集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62个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克里金插值方法综合研究Sb、Cd、As、Cr和Pb五种重金属元素累积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Sb和Cd元素平均含量分别超过贵州省土... 采集都柳江上游沿岸喀斯特地区62个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克里金插值方法综合研究Sb、Cd、As、Cr和Pb五种重金属元素累积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Sb和Cd元素平均含量分别超过贵州省土壤环境背景值4.085倍和1.876倍。空间分布上,Sb元素严重污染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37.87%,主要受区内赋矿层位望城坡组、尧梭组和鸡窝寨组的影响。而Cd元素轻度累积污染面积为59.76%,其与碳酸盐岩分布密切相关。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属于低风险等级,但是Cd和Sb元素单项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概率较大,Cd污染最高概率风险地层主要是石牛栏组和邦寨组,而Sb污染最高概率风险地层为邦寨组、鸡窝寨组和独山组。因此,研究区应重点防控石牛栏组、邦寨组、鸡窝寨组和独山组土壤Cd与Sb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空间格局 克里金插值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库溶解态与颗粒态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易沅壁 王万发 +2 位作者 王宝利 汪福顺 李思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1-346,共6页
为了阐明喀斯特水库对河流水体碳循环造成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喀斯特流域筑坝作用对不同形态碳迁移转化和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通过光谱学、稳定及放射性同位素等手段等对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库系统中的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 为了阐明喀斯特水库对河流水体碳循环造成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喀斯特流域筑坝作用对不同形态碳迁移转化和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通过光谱学、稳定及放射性同位素等手段等对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库系统中的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无机碳(PIC)和颗粒有机碳(POC)迁移转化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发现喀斯特水库碳循环展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以及梯级水库群可能会进一步放大单个水库的生态效应,这一结果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水库碳循环的认识,还有利于探索河流碳循环中“遗失”的碳汇以及更加准确的评估岩溶水库在全球河流碳循环中扮演的角色。喀斯特水库相比非喀斯特水库对人为活动加剧的影响可能具有更强的响应强度,这也意味着喀斯特水库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中发挥的作用需要得到更准确的评估,而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不同分析手段从微观到宏观系统性的总结不同形态碳迁移转化特点将更准确的回答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域 水库 碳循环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区典型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贺赟 杨爱江 +3 位作者 陈蔚洁 郭悦 冯于航 宋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52,共5页
为更精确地估算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北盘江流域(晴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引入降雨、地形因子(α,β)对经典的输出系数模型(ECM)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北盘江流域(晴隆段)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分别是2582.00 t和246.74 t。两... 为更精确地估算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北盘江流域(晴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情况,引入降雨、地形因子(α,β)对经典的输出系数模型(ECM)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北盘江流域(晴隆段)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分别是2582.00 t和246.74 t。两者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呈现分布不均的特质:污染负荷局部集中,坡度较高和人口密度大的区域负荷量较高。TN,TP负荷中不同农业非点源的贡献率基本一致,为畜禽养殖>土地利用类型>农村生活。与实际观测值比较,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IECM)对TN,TP负荷的估算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9.80%和2.09%。综上,IECM提高了模型模拟的精度,可以为喀斯特山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系数模型 农业非点源污染 北盘江 TN 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苔藓覆盖对喀斯特林地碳酸盐岩红土剥蚀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娟 曾昊 +2 位作者 刘冬冬 车陆禄 张广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2-98,105,共8页
为探究苔藓覆盖对喀斯特山地土壤剥蚀过程影响的机理,通过野外采集原状土样,结合上方来水冲刷剥蚀试验,分析了不同坡度(5°,20°)与不同土壤含水率(饱和含水率、田间含水率)条件下苔藓盖度与土壤分离能力间的定量关系,解析了坡... 为探究苔藓覆盖对喀斯特山地土壤剥蚀过程影响的机理,通过野外采集原状土样,结合上方来水冲刷剥蚀试验,分析了不同坡度(5°,20°)与不同土壤含水率(饱和含水率、田间含水率)条件下苔藓盖度与土壤分离能力间的定量关系,解析了坡面流水力特征参数对苔藓覆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5°和20°坡度下,苔藓覆盖下饱和土壤的土壤剥蚀率分别比田间含水率土壤高33.9%和10.8%。与裸土层相比,苔藓覆盖能够在高土壤含水率条件下有效抑制土壤剥蚀率,且在低坡度下效果更显著。田间含水率土壤的剥蚀率随着苔藓盖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R^(2)>0.995)。此外,苔藓覆盖对5°坡度的坡面流水力特征参数有显著影响,饱和土壤条件下的苔藓覆盖显著改变坡面流流态(P<0.05)。与裸土层相比,苔藓覆盖显著降低坡面流速(20.6%)、雷诺数(0.6%)、弗劳德数(28.6%)和径流功率(0.8%),显著增加径流深(27.8%)、水流切应力(26.9%)和阻力系数(117.0%)。然而20°坡度下苔藓覆盖对坡面流水力特征参数并没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苔藓覆盖下碳酸盐岩红土的土壤剥蚀率与坡面流水力特性没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苔藓覆盖在喀斯特山地的水土保持效应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覆盖 喀斯特林地 碳酸盐岩红土 剥蚀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小流域地表水碳酸盐系统化学平衡对酸性矿山废水的缓冲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江浔 李清光 +2 位作者 安丽 杜双雪 郭兴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8,共10页
Revelle因子不仅能反映弱碱性水体对吸收大气CO_(2)的缓冲能力,还能体现水体酸化过程中CO_(2)去气对H^(+)的缓冲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多个缓冲因子的分析,探讨喀斯特中高硫煤矿区地表水碳酸盐系统对酸性矿山废水的缓冲作用,有助于进一步... Revelle因子不仅能反映弱碱性水体对吸收大气CO_(2)的缓冲能力,还能体现水体酸化过程中CO_(2)去气对H^(+)的缓冲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多个缓冲因子的分析,探讨喀斯特中高硫煤矿区地表水碳酸盐系统对酸性矿山废水的缓冲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喀斯特地区流域水体中DIC循环过程和CO_(2)源汇关系特征。结果表明,地表水碳酸盐系统内车田河流域Revelle因子变化区间在1.00~51.96之间,能有效揭示地表水碳酸盐系统内CO_(2)去气对H^(+)的缓冲过程,其敏感区间为pH=7.0~8.38的弱碱性水体。γDIC、βDIC、ωDIC、γAlk、βAlk、ωAlk等缓冲因子是基于pH和DIC浓度的二元方程。这些因子进一步细化了CO_(2)(aq)、H^(+)和CO_(3)^(2-)等组分对DIC浓度和碱度的相对变化关系。在pH>7.0的DIC碳酸盐体系内,6个缓冲因子对水体酸化过程中碳酸盐组分的动态转化具有很好的响应。当pH<7.0以后,水−气界面和水−岩界面的碳传输过程增强,当CO_(2)去气过程占主导,则缓冲因子绝对值变大;当H^(+)对碳酸盐岩溶蚀过程占主导,则缓冲因子绝对值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碳酸盐系统 Revelle因子 缓冲作用 CO_(2)去气 碳酸盐岩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