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探析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陈瑞华
余婧
-
机构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喀什大学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
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脱贫攻坚实践的南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衔接研究(2021BJY05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与新疆高质量发展互动机制研究(XJEDU2022Z007)。
-
文摘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问题,也是通过企业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而衍生的新型生产关系问题。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聚焦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参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深化关键性体制机制改革,以建设现代新型企业为抓手,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发挥核心功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企业
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nterprise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
分类号
F124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F27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跨境资本异常流动
- 2
-
-
作者
马宇
高原
马永琦
张怡敏
-
机构
喀什大学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
山东工商学院金融学院
喀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出处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14,共2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合意的跨境资本流量区间测算及管控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6AJY026)的资助。
-
文摘
宏观审慎政策对于调控经济防止外部冲击具有重要作用。鉴于跨境资本异常流动是外部冲击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运用46个经济体199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跨国面板数据,对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跨境资本异常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紧缩性宏观审慎政策对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资本流入中断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然而,不同类型的宏观审慎政策在影响跨境资本异常流动时表现出了明显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当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宏观审慎政策同时使用时,会削弱宏观审慎政策对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调控效果。宏观审慎政策对于四类不同类型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作用差异显著:宏观审慎政策抑制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债权投资资本激增的发生,抑制了国际直接投资、银行资本和股权资本外逃的发生,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和股权投资回撤的发生。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资本异常流动的影响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显著;外汇储备规模过高会削弱宏观审慎政策抑制跨境资本流动激增的有效性;地缘政治风险过高会削弱宏观审慎政策对跨境资本流动调控的有效性。
-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资本异常流动
货币政策
外汇储备
地缘政治风险
-
Keywords
Macroprudential Policy
Abnormal Capital Flows
Monetary Policy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Geopolitical Risk
-
分类号
F831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气候变化阻碍外商直接投资了吗?
- 3
-
-
作者
马宇
马小贤
梁荣平
刘恒
-
机构
山东工商学院金融学院
喀什大学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
喀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0,共16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合意的跨境资本流量区间测算及管控政策研究”(批准号:16AJY026)。
-
文摘
气候变化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基于2006—2019年157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以Germanwatch发布的气候风险指数为核心解释变量,运用系统GMM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气候变化在短期内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抑制作用,但超过一年之后该影响并不显著,经过替换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②气候变化在低收入国家会阻碍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但对高收入国家的影响并不明显;气候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地理差异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抑制作用在北半球更加显著;相较于较大经济规模的国家,较小经济规模的国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较弱。③机制检验发现,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居民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收支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减少。④分行业检验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显著减少了农林渔业、建筑业、金融和保险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但对采矿业、电力、水生产和供应业等基础行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意义重大:应关注和预防气候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短期影响,特别是对农林渔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影响,且低收入国家和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更应防范气候变化对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外商直接投资
动态面板模型
-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ynamic panel model
-
分类号
F831.7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72
- 4
-
-
作者
王飞
韩晓媛
陈瑞华
-
机构
喀什大学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出处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9,共8页
-
基金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高质量发展课题“中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研究”(ZBJJZL2023B06)
山东援疆指挥部横向经费支持项目“双碳意愿下数字化转型驱动企业低碳转型的机制研究”(010203)。
-
文摘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它以高素质的新劳动力、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和新料质的劳动对象为核心要义,具有注重新发展理念、注重创新化、体现数字化、兼顾未来化、培育新产业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助推产业体系的完整化、安全化、创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论文提出由于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六化”的现实挑战,所以需要以新质生产力释放传统产业能量、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推产业体系完整化,统筹协调开放新观念、构筑安全包容新高地助推产业体系安全化,增强创新驱动赋能、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助推产业体系创新化,加强数字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产业体系智能化,完善绿色低碳政策、释放绿色市场空间助推产业体系绿色化,推进产业融合、数实融合、强化产业规模优势助推产业体系融合化。
-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产业
内在逻辑
现实挑战
实现路径
-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odern industries
intrinsic logic
realistic challenges
implementation path
-
分类号
F124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中国对巴基斯坦投资风险的评价与预测
- 5
-
-
作者
周健
邓思哲
-
机构
喀什大学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
喀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出处
《经济与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131,共12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返乡农民工劳动力供需适配的统计测度研究”(24BTJ050)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高质量发展课题重点课题“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大型项目投资风险与社区居民支持研究”(ZBJJZL2023B04)。
-
文摘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示范性项目,准确评估中国对巴基斯坦投资风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从经济金融、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政治和自然环境5个维度,构建中国对巴基斯坦投资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博弈论思想组合熵权法和Critic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再结合TOPSIS法对2002-2022年的投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最后,通过ARIMA-GM-BP组合模型对2023-2027年投资风险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政治稳定性、政府效能、社会犯罪情况、科技发展程度和区域发展空间是影响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的主要因素;2002-2022年投资风险评分整体呈螺旋上升趋势,评价等级逐渐向较低风险逼近。各一级指标中除自然环境风险评分总体呈动态下降趋势,其他一级指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023-2027年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风险评分将在0.58219-0.60572之间波动,且2025年后投资风险评价等级将由中等风险转为较低风险。
-
关键词
巴基斯坦
风险评价
组合赋权-TOPSIS法
ARIMA-GM-BP
-
Keywords
Pakistan
risk evaluation
portfolio assignment-TOPSIS method
ARIMA-GM-BP
-
分类号
F742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人工智能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与机制
- 6
-
-
作者
方磊
白静
朝曾
-
机构
喀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出处
《中国流通经济》
2025年第9期64-82,共19页
-
基金
喀什大学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ZBJJZL2023B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非参数方法的激励性规制效率理论及其应用研究”(72271129)
2025年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KD2025KY037)。
-
文摘
逆全球化思潮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给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带来显著压力,使经济韧性成为重要议题。人工智能具有技术渗透性、创新协同性、空间辐射性等特征,能在有效驱动生产力变革的同时,深刻影响经济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根据技术创新理论、区域经济韧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技术创新驱动—系统韧性响应—空间溢出传导”理论框架,基于2012—2023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港澳台藏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扩散、环境规制在人工智能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扩散、加强环境规制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相比于中东部、产业集聚程度高、政府参与度高的地区,人工智能对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在西部、产业集聚程度低、政府参与度低的地区更强。人工智能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工智能既能带动本地经济韧性提升,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韧性提升,但该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中部地区显著为正,在西部地区显著为负。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应聚焦核心机制强化技术赋能,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扩散、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助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调节政府施政力度合理控制政府参与边界,根据市场自主调节能力,动态评估企业技术需求与政策效果,对市场活力充足领域减少直接扶持,对创新薄弱环节精准补位,避免过度干预或扶持力度不足;立足地区差异优化空间布局,东部地区打破行政分割实现互流,中部地区协同调节放大溢出效应,西部地区引进技术强化基础培育发展新动能。
-
关键词
区域经济韧性
创新扩散
产业结构升级
环境规制
空间溢出效应
-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innovation diffus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
分类号
F061.5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