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EST模型的运动休闲小镇高质量发展策略--以商洛市北宽坪运动休闲小镇为例
1
作者 张迪 郭萌 王怡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236-240,共5页
特色小镇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利用PEST模型对陕西省商洛市北宽坪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环境进行全面剖析,发现该小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业融合... 特色小镇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利用PEST模型对陕西省商洛市北宽坪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环境进行全面剖析,发现该小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特色不突出、集群效应低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包括突出小镇特色主题定位、引入挑战性活动项目、扩展旅游业态产品体系以及强化参与性体验氛围等,旨在推动运动休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为新时期运动休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休闲小镇 PEST模型 高质量发展 策略 北宽坪运动休闲小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地方美食文化品牌的塑造策略——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
2
作者 郭萌 王怡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2期198-202,共5页
美食文化因其直观的宣传效应、承载的经济效益以及独特的文化属性,被许多城市称为“文化名片”。运用品牌理论的观点与方法,基于对陕西省商洛市的调查,从品牌定位、品牌产品、品牌标识、品牌营销、品牌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6个方面构建商... 美食文化因其直观的宣传效应、承载的经济效益以及独特的文化属性,被许多城市称为“文化名片”。运用品牌理论的观点与方法,基于对陕西省商洛市的调查,从品牌定位、品牌产品、品牌标识、品牌营销、品牌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6个方面构建商洛美食文化品牌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针对商洛美食文化品牌形象标识不鲜明、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美食文化品牌影响力不足、特色小吃品牌缺失等问题,提出做强系列美食主打产品、塑造美食文化品牌形象、强化产业发展理念、创新营销推广方式、推动美食创业就业的品牌塑造策略,进而形成辐射整片区域的美食文化品牌效应,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美食文化 品牌 塑造策略 中国康养之都 陕西省商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洛市商州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探析
3
作者 邓淑红 雷清 +1 位作者 石秦粤 殷静蔚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65-67,共3页
文中从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商洛市商州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分析。发现其在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生产模式、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优势突出,但存在高质量产品的供给能力弱、品种结构不合理、经营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文中从县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商洛市商州区食用菌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分析。发现其在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生产模式、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优势突出,但存在高质量产品的供给能力弱、品种结构不合理、经营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弱和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含量、强化品牌建设以及拓宽市场渠道,来实现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洛市商州区 县域经济 食用菌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综合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4
作者 杨欣瑜 王怡 王磊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6-21,共6页
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劳动资料3个维度,对2014~2023年陕西省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陕西省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除2020年出现负增长外,总体呈上... 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劳动资料3个维度,对2014~2023年陕西省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陕西省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除2020年出现负增长外,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2019年发展速度较快,但2021~2023年却表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状态,且各维度评价值呈现出新质劳动对象(0.227)>新质劳动资料(0.165)>新质劳动者(0.081)的特征。新质劳动对象和新质劳动资料是维度层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COD排放占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数量、农业R&D投入水平、农村成人技术培训比例、有效灌溉面积是指标层的主要障碍因子。鉴于此,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完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劳动者 新质劳动对象 新质劳动资料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情下返乡农民工生存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来自陕南的实地调研数据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雪 王怡 +2 位作者 董朕 郭萌 杨久兴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4期254-260,共7页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陕西省返乡未外出农民工的调查问卷,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其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返乡农民工在保障性措施、就业、创业等方面面临着问题。在影响陕西省返乡未外出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因子中,提升因子...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陕西省返乡未外出农民工的调查问卷,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其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返乡农民工在保障性措施、就业、创业等方面面临着问题。在影响陕西省返乡未外出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因子中,提升因子所承载的变量是最多的,其影响也是最大的,其次是创业因子、工作因子、个体特征因子、抗压能力因子、经济因子和生活因子。据此,可以通过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就业服务平台、发展乡村经济、创业促就业等措施,来提升疫情下陕西省返乡未外出农民工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返乡农民工 生存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及调控对策
6
作者 杨瑛娟 贺宇倩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26-233,共8页
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探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构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其涵盖经济增长能力、创新能力、开放共享能力、绿色... 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并考虑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探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构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其涵盖经济增长能力、创新能力、开放共享能力、绿色发展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并通过熵值法和莫兰指数法对各省份进行综合评价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山东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领先且保持稳定,但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差异;通过空间分析可知,黄河流域呈现出高-高集聚区(河南省)、低-低集聚区(陕西省、青海省、甘肃省和宁夏)、低-高集聚区(内蒙古和山西省)、高-低集聚区(四川省和山东省),表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强化区域联动与合作、推动绿色发展4个方面提出建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空间差异 影响因素 调控对策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扩散与创新——基于国家政策和欠发达地区地方实践“互文”的逻辑考量
7
作者 郭萌 王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4,共12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是一个经历试点、扩散与创新进而形成制度的建构与发展的历程。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缘何从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地方实践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扩散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继...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是一个经历试点、扩散与创新进而形成制度的建构与发展的历程。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缘何从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地方实践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扩散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继而推动更多制度创新这两个问题,运用多源流理论和实际案例解构,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行动,是经济增长问题源流、社会进步政治源流、可持续发展政策源流三个方面共同作用、汇聚推动的结果。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之间参互成文,呈现复杂多样的螺旋上升连接机制;地方实践的全面推广必须聚焦核心问题并考虑其社会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多源流理论 两山理论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应对返贫威胁和共富挑战的提升策略——基于大学赋能视角 被引量:6
8
作者 郭萌 王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4,共10页
我国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一直在进行赋能乡村建设的积极探索。从历史视角审视,我国大学参与乡村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嵌入乡村社会网络的初始定位,到助力脱贫攻坚的角色转换,至引领乡村振兴的行动... 我国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一直在进行赋能乡村建设的积极探索。从历史视角审视,我国大学参与乡村建设先后经历了从嵌入乡村社会网络的初始定位,到助力脱贫攻坚的角色转换,至引领乡村振兴的行动转向三个演化历程。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整大学区域布局和专业设置,世纪之交的通过人才培养、强调科研服务,到党的十九大以后,大学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大学服务乡村建设的功能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角色定位和功能特征的发展演化是基于大学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逻辑、破解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矛盾的现实逻辑、应对返贫威胁和共富挑战的实践逻辑、应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大学和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中两个不同的场域,有着乡村社会共同富裕的同一发展目标,大学特别是涉农院校应从科技、人才、技术、组织、保障五个方面提升赋能本领,充分发挥其处于社会资本网络中关键节点位置的显著优势,有效赋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社会共同富裕的进程,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清河实验 发展演化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