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秋冬茬日光温室西红柿结果期管理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祥 贾利元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8期258-259,共2页
秋冬茬西红柿在结果期,正值外界环境变化较大,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植株长势弱、果实发育膨大慢、着色不良等问题,影响最终的产量和效益。通过对秋冬茬西红柿在温度、水肥、光照和病害上的综合防治管理,避免病害的发生。
关键词 西红柿 秋冬茬 结果期 温度 水肥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莓分株繁殖技术
2
作者 张建祥 乔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0期139-140,共2页
草莓的常规育苗、组织培养是进行草莓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但不适合一般种植户对草莓进行繁殖。该文介绍快速分株育苗法,可加速优良品种的繁殖,减少生产草莓苗的投资。
关键词 草莓 匍匐茎 分株 繁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夏番茄拱棚栽培技术
3
作者 张建祥 贾利元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5期240-241,共2页
结合拱棚在越夏蔬菜的种植中,可以起到春提前、秋延后,在夏季还能起到防雨、防风等作用。介绍拱棚在越夏番茄种植上的技术,使越夏番茄可以稳产稳收,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番茄 拱棚 越夏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与山东半岛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英月 刘全永 +3 位作者 李贺 佟晓颖 李绍敏 李清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8-901,共14页
2005—2008年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15个市县采集了265个土壤样品,对其10种有机氯农药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地区土壤中硫丹、HCH和DDT残留情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土壤中硫丹残留量为6.30μg kg-1,为辽东半岛的9倍;HCHs残... 2005—2008年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15个市县采集了265个土壤样品,对其10种有机氯农药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地区土壤中硫丹、HCH和DDT残留情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土壤中硫丹残留量为6.30μg kg-1,为辽东半岛的9倍;HCHs残留量为4.82μg kg-1,为辽东半岛的1.3倍;辽东半岛土壤中DDTs残留量为45.70μg kg-1,为山东半岛的2.5倍。山东半岛α-HCH、p,p′-DDE、p,p′-DDT的检出率均高于80%,辽东半岛β-HCH、p,p′-DDE检出率均高于80%。不同种植方式,辽东半岛土壤OCPs残留量:果园>玉米地>菜地>草地>水稻田;山东半岛土壤OCPs残留量:果园>菜地>玉米地>麦田>棉田。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硫丹残留量相对较低,HCHs和DDTs残留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一级标准的土壤样品分别占样品总数的4.53%和9.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残留特征 种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纳米SiC复合镀层的制备及其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11
5
作者 吉文哲 王守忠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3,6,共4页
为提高Ni-SiC复合镀层的耐磨性,采用脉冲电沉积的方法,在Q235钢表面上制备了Ni-纳米SiC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分析了单个工艺条件对Ni-SiC复合镀层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规律,... 为提高Ni-SiC复合镀层的耐磨性,采用脉冲电沉积的方法,在Q235钢表面上制备了Ni-纳米SiC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分析了单个工艺条件对Ni-SiC复合镀层显微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规律,观察、测试、比较了纯Ni镀层和Ni-SiC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纳米SiC粒子浓度在3~13g/L范围内逐渐增大,镀层的硬度先升高后降低,磨损量逐渐下降;随着平均电流密度在1~6A/dm^2之间逐渐增加,镀层的硬度先升高而后下降,磨损量先减少后增加;随着占空比在10%~60%范围内逐渐增加,镀层的硬度逐渐下降,磨损量逐渐升高。纯镍镀层组织较疏松,晶粒比较粗大,当SiC浓度为9g/L、电流密度为4A/dm^2、占空比为10%时,Ni-SiC复合镀层组织致密,SiC粒子分布均匀,其磨损量相对纯镍镀层减少了4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沉积 Ni-纳米SiC复合镀层 工艺参数 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麦后直播短季棉密度及叶龄化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贾利元 崔保伟 郭振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2-53,共2页
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进行了黄淮海地区麦后直播短季棉密度及叶龄化控的研究。结果表明,中等以上肥力的麦田,麦收后及时整地造墒施足基肥,直播短季棉中棉50,留苗密度12万~15万株/hm2,缩节胺总用量143.5 g/hm2,采用"早... 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进行了黄淮海地区麦后直播短季棉密度及叶龄化控的研究。结果表明,中等以上肥力的麦田,麦收后及时整地造墒施足基肥,直播短季棉中棉50,留苗密度12万~15万株/hm2,缩节胺总用量143.5 g/hm2,采用"早、轻、勤"叶龄模式化控技术,全生育期进行6次化控,塑造最大叶面积系数为4左右的理想群体结构,皮棉产量达到1 481 kg/hm2,霜前花率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短季棉 密度 叶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后冷却方式对Fe-Cr-C-B堆焊合金强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梦真 王守忠 王玉美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100,144,共6页
为了提高Fe-Cr-C-B堆焊合金的强韧性,采用多元合金Fe-Cr-C-B自保护耐磨堆焊药芯焊丝,通过明弧堆焊方法在Q235母材金属表面制备相应的堆焊合金,焊后分别采用空冷与空冷+水冷却2种冷却方式进行冷却;采用SEM(附带EDS)、XRD、冲击试验机和... 为了提高Fe-Cr-C-B堆焊合金的强韧性,采用多元合金Fe-Cr-C-B自保护耐磨堆焊药芯焊丝,通过明弧堆焊方法在Q235母材金属表面制备相应的堆焊合金,焊后分别采用空冷与空冷+水冷却2种冷却方式进行冷却;采用SEM(附带EDS)、XRD、冲击试验机和硬度计等观察并测试了所制备合金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焊后空冷堆焊合金的宏观硬度为62 HRC,冲击韧性为6.8 J/cm2,组织由板条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Fe,Cr)2(B,C)、(Fe,Cr)3(B,C)、(Fe,Cr)23(B,C)6硼碳化物组成;空冷+水冷组织较空冷减少了(Fe,Cr)3(B,C)物相,宏观硬度提高了5 HRC,冲击韧性提高了6.7 J/cm2。组织尺寸细化、硼碳化物局部断网和基体中合金元素含量提高等的共同作用,是空冷+水冷堆焊合金宏观硬度和冲击韧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r-C-B 明弧堆焊 空冷 空冷+水冷 强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不锈钢纳米化/渗硫层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焦玉琳 王守忠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0-134,共5页
针对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硬度低、耐磨性差和低温离子渗硫层薄等问题,采用超音速微粒轰击技术先对1Cr18Ni9Ti不锈钢进行表面纳米化预处理,再对预处理前后的试样同炉进行低温离子渗硫处理制备了渗硫试样。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 针对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硬度低、耐磨性差和低温离子渗硫层薄等问题,采用超音速微粒轰击技术先对1Cr18Ni9Ti不锈钢进行表面纳米化预处理,再对预处理前后的试样同炉进行低温离子渗硫处理制备了渗硫试样。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渗硫层的形貌、物相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显微硬度计和粗糙度仪对渗硫层的硬度、粗糙度进行了分析;在润滑油条件下采用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直接渗硫层和纳米化/渗硫层的耐磨性。结果表明:与直接渗硫样品相比,纳米化/渗硫层试样的Fe S相的含量明显增多,Fe S2相的含量明显减少,渗硫层厚度提高了2倍,摩擦系数下降了0.19,耐磨性提高了1.78倍。这归因于纳米晶表面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化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Cr18Ni9Ti不锈钢 超音速微粒轰击 低温离子渗硫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覆层纳米化低温离子渗硫层的干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海港 王守忠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73,84,共8页
为了提高低温离子渗硫层的厚度、均匀性和基体的硬度,采用激光熔覆、超声滚压和离子渗硫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复合改性层。采用SEM-EDS、XRD和硬度计等手段对比分析了激光熔覆层纳米化前后渗硫层的组织形貌、成分分布及相组成;利用UMT-3... 为了提高低温离子渗硫层的厚度、均匀性和基体的硬度,采用激光熔覆、超声滚压和离子渗硫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复合改性层。采用SEM-EDS、XRD和硬度计等手段对比分析了激光熔覆层纳米化前后渗硫层的组织形貌、成分分布及相组成;利用UMT-3摩擦磨损试验机分别考察了不同渗硫试样及其对摩偶件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无论熔覆层是否纳米化,其渗硫层均由FeS、FeS2、WS2、NiS2、CrS2、FeNi3和Cr-Ni-Fe-C物相组成,与未纳米化渗硫层相比,纳米化渗硫层厚度提高了2倍,厚度更为均匀,硫化物含量、Fe S相所占比例和基体的硬度提高,摩擦系数下降了0.16,耐磨性提高了0.44倍,对摩件的耐磨性提高了1.66倍。这归因于激光熔覆纳米晶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化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表面纳米化 离子渗硫 组织性能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4)C加入量对Fe-Cr-C-B堆焊合金耐磨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吉文哲 王守忠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64-71,共8页
为了提高Fe-Cr-C-B堆焊合金的耐磨性,采用自制的药芯焊丝和CO_(2)气体保护焊法分别制备了B_(4)C加入量为0~7.0%的Fe-Cr-C-B系堆焊合金试样,并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硬度计、光谱分析仪、磨损试验机等研究了B_(... 为了提高Fe-Cr-C-B堆焊合金的耐磨性,采用自制的药芯焊丝和CO_(2)气体保护焊法分别制备了B_(4)C加入量为0~7.0%的Fe-Cr-C-B系堆焊合金试样,并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硬度计、光谱分析仪、磨损试验机等研究了B_(4)C加入量对其显微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了B_(4)C的堆焊合金均由板条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基体和初生(Fe,Cr)_(7)(C,B)_(3)+共晶(Fe,Cr)_(3)(C,B)组成。初生硼碳化物的形状为不规则六边形,共晶硼碳化物为粒状+针状。随着B_(4)C加入量的增加,马氏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晶粒细小化,基体面积减少;初生硼碳化物数量增加,体积增大,宏观硬度从53 HRC提高到61 HRC,耐磨性呈倒“√”型变化。当B_(4)C加入量为5.6%时,堆焊合金的综合性能最佳,硬度相对未加B_(4)C的提高了6 HRC,耐磨性提高了36%。体积大小适中、分布较为均匀、尺寸较为细小、硬度较高的硬质相与强韧性较好的基体组织配合得当,是其耐磨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_(4)C CO_(2)气体保护焊 Fe-Cr-C-B堆焊合金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越冬花椰菜品种筛选试验
11
作者 贾利元 张建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3-34,38,共3页
对供试越冬花椰菜各品种的生物学性状、生育期、抗性、产量、花球商品性等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新雪球、雪妃和早春玉整体表现较好,植株长势好、株幅较大,花球商品性均达到上等,花球产量高,分别比对照种冬花220增产21.9%、26.8%... 对供试越冬花椰菜各品种的生物学性状、生育期、抗性、产量、花球商品性等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新雪球、雪妃和早春玉整体表现较好,植株长势好、株幅较大,花球商品性均达到上等,花球产量高,分别比对照种冬花220增产21.9%、26.8%、50.5%,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种,且提早上市15~20d,可以填补黄淮海地区春淡季的蔬菜供应,是适合黄淮海地区越冬种植的3个花椰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花椰菜 品种 产量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丸强化对7050铝合金微观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永辉 吉文哲 王守忠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前,有关增压喷丸对7050铝合金耐磨性能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通过增压喷丸方式在7050铝合金表面制备纳米晶层;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了纳米晶层的组织结构,统计了晶粒尺寸大小和变形层的厚度;通过维式硬度计... 目前,有关增压喷丸对7050铝合金耐磨性能的影响研究鲜见报道。通过增压喷丸方式在7050铝合金表面制备纳米晶层;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了纳米晶层的组织结构,统计了晶粒尺寸大小和变形层的厚度;通过维式硬度计测量了样品喷丸前、后的显微硬度;采用钻盲孔法测试了残余应力的分布;在油润滑条件下对喷丸前、后样品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通过磨损失重和形貌对比分析了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增压喷丸使7050铝合表面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变形层平均厚度约为140μm,表层纳米晶粒平均尺寸约为80 nm,硬度比基体提高了1.38倍,耐磨损性提高了1倍以上。试样表面经增压喷丸撞击产生的塑性变形引起的晶粒细化以及加工硬化现象的共同作用,是其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50铝合金 增压喷丸 纳米化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纳米化预处理对316L不锈钢渗氮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向文华 王守忠 《材料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3-28,共6页
为改善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采用超声滚压与离子渗氮复合工艺对316L不锈钢表面进行了表面强化处理。利用扫描电镜(SEM)、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谱仪以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测定了渗氮层的硬度、深度、含氮量和物相组成... 为改善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采用超声滚压与离子渗氮复合工艺对316L不锈钢表面进行了表面强化处理。利用扫描电镜(SEM)、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谱仪以及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测定了渗氮层的硬度、深度、含氮量和物相组成,研究了表面晶层组织结构对离子渗氮行为和渗氮层在润滑油条件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渗氮和超声滚压/渗氮试样表层组织均由S、γ'、ε和Cr N相组成,渗氮层厚度均为20μm,直接渗氮层以S相为主,超声滚压后渗氮层以ε和γ'相为主,组织结构较为致密;超声滚压/渗氮层的平均渗氮含量是直接渗氮层的2.88倍,摩擦系数降低了0.04,显微硬度和耐磨性是直接渗氮层的1.15倍和2.76倍;超声滚压处理诱使316L不锈钢表面形成的纳米晶层组织结构增强了渗氮试样表面的催渗效能和对渗氮层的支撑强度,超声滚压后渗氮试样的表面耐磨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不锈钢 超声滚压 离子渗氮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