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可亭 《河南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180-182,共3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本文指出,要通过对商丘文化资源的宣传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在古代名人景点上下工夫,不断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商丘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商丘 历史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宋学勤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1期124-129,共6页
本文对 2 0世纪中西方史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两种“新史学”范型的普遍共性、不同特点及优劣得失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和全面总结。梁启超和鲁滨逊在史学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他们的史学思想却在时代的感召下产生了某种“共... 本文对 2 0世纪中西方史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两种“新史学”范型的普遍共性、不同特点及优劣得失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和全面总结。梁启超和鲁滨逊在史学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他们的史学思想却在时代的感召下产生了某种“共振效应” ,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鲁滨逊 "新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老人的救助政策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文佳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9-101,共3页
关键词 救助政策 老人 宋代 中华民族 尊老敬老 道德风尚 传统美德 养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初中国婚姻变动初探 被引量:5
4
作者 安秀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6-88,共3页
2 0世纪初 ,在中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 ,处在生活表层的婚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婚姻主权下移 ,择偶标准变化 ,离婚、再嫁自由 ,婚姻程序趋简及“文明结婚”的出现则是这一时期婚姻变动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 20世纪初 婚姻主权 中国 婚姻程序 择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争霸战争中的和平运动——析春秋时期宋国主持的“弭兵”之盟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凤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加剧了各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此,饱受战争之苦的弱小国家竭力反对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宋国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争霸战争和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加剧了各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此,饱受战争之苦的弱小国家竭力反对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宋国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争霸战争和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争霸 弭兵 宋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性:先秦思想界对“德”之诠释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晓英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4-147,共4页
"德"作为先秦时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在字源和义理方面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学者们对"德"的字源学分析和文献整理,揭示了"德"的生活意义和伦理内涵,分疏出德所经历的由氏族集团走向个体、由生活走向... "德"作为先秦时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在字源和义理方面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学者们对"德"的字源学分析和文献整理,揭示了"德"的生活意义和伦理内涵,分疏出德所经历的由氏族集团走向个体、由生活走向道德、由行为走向内心的变化历程。先贤给出了"德"范畴的词源发展、基本涵义和历史文化背景,但没有从义理的角度论证"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品格、精神定势、心性结构等,"德"所具有的义理内涵并没有得到开掘。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德所具有的中性色彩和非伦理意义,揭示"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和规定,表征个体的全部和整体,显示个体和他者的分离和分化及由此而来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先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老子之“善”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晓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41,165-166,共9页
作为一个概念,老子"善"是对利物不争、不分疏万物、超越形名制度等行为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在具有伦理判断的名词"善"或"善者"中,老子明确界定"善"是像水一样利物不争的属性,具体包括治理者... 作为一个概念,老子"善"是对利物不争、不分疏万物、超越形名制度等行为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在具有伦理判断的名词"善"或"善者"中,老子明确界定"善"是像水一样利物不争的属性,具体包括治理者对敌对方的果而不强、不分化万物、超越形名等行为,此为老子"善"之首义。形容词"善"之工巧高明的含义表明了治理者利物不争、不与万物对峙、超越形名等行为的对象性特点,使主体获得难以用理性说明的幽玄神秘的境界,此为老子"善"之独特性。工巧高明的行为亦具有伦理价值判断意味,老子"善"的独特性相通于"善"之首义。"善"亦可作副词"善于"讲,修饰治理者利物不争的行为。"善"还可作动词,具有以之为善、推崇看重之意,围绕的仍是治理者不分化万物、利物不争之行为原则。"善"是对道或接近道之利物不争等行为及结果的价值判断,亦是对德之一即玄德的颂赞,体现了老子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利物不争 幽玄 无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政府赈灾的资金来源 被引量:3
8
作者 郭文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3-177,共5页
宋代赈灾所用资金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其中中央资金占主导地位。宋代用于灾害救助的资金主要有常平钱米、三司与户部资金、内藏库、朝廷封桩钱物、上供米和军粮以及地方的省仓等,它们是宋代灾害救助的主要资金来源。
关键词 宋代 政府赈灾 资金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起源考 被引量:2
9
作者 付先召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7-261,共5页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always some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peony’s .If we carefuly examine it . We will find that the source of peony should be analysed from the wild peony and the artifical cultivation’s peony....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always some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peony’s .If we carefuly examine it . We will find that the source of peony should be analysed from the wild peony and the artifical cultivation’s peony.The wild peony was first recorded in Han Dynasty.At that time ,It mainly was used as medcine .After Han Dynasty,with that the people’ s change of the aesthethic appreciation and the inproving of the artificial cultivate . The peony at last was leaded into the Palace in the previous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So the upsurge that the people living at that time seeked the peony has been graducelly come into 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问题 牡丹 国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宗室人口增长的特殊性──兼评徐光启“生人之率”三十年翻一番的理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瑞平 《中州学刊》 CSSCI 2000年第4期154-158,共5页
宗室人口属于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它的增长规律与一般的民众人口的增长规律不同,因为宗室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而且多妻数量巨大。与普通民众的生育相比,就是生育率极低,古代人早就注意到了宗室多妻对人口的影响。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宗室人口属于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它的增长规律与一般的民众人口的增长规律不同,因为宗室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而且多妻数量巨大。与普通民众的生育相比,就是生育率极低,古代人早就注意到了宗室多妻对人口的影响。明代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朝宗室人口的研究,曾得出“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翻一番的结论。在这里徐光启忽视了宗室人口一夫多妻的特殊性,后来学者又在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增长时多次错误地将这个结论套用在普通人口的增长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宗室人口 徐光启 生人之率 人口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条件与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惠敏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0-113,共4页
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其背后的主客观因素多种多样。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唐代农工商经济保持一种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为其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地理环境基础。唐代的文化也间接得益于气候的恩惠而显得丰富多彩、魅力四溢。人与... 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其背后的主客观因素多种多样。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唐代农工商经济保持一种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为其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地理环境基础。唐代的文化也间接得益于气候的恩惠而显得丰富多彩、魅力四溢。人与自然的和谐铸就了唐代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气候 经济 文化 繁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徐敬业起兵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惠敏 《河南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141-142,共2页
文章认为,公元684年徐敬业扬州起兵,是发生在武则天当政初期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得到了统治阶级上层的暗中支持和劳动人民的同情。由于当时唐朝军事力量还很强大,徐敬业等人在起兵中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扬州起兵没有来得及发展... 文章认为,公元684年徐敬业扬州起兵,是发生在武则天当政初期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得到了统治阶级上层的暗中支持和劳动人民的同情。由于当时唐朝军事力量还很强大,徐敬业等人在起兵中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扬州起兵没有来得及发展壮大就迅速失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敬业起兵 统治阶级 政治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灾害对清代小农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破坏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凤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9306-9307,共2页
介绍了自然灾害对清代小农经济人力资源的戕害,并从事例出发,阐述了洪涝、温疫、雨雹等自然灾害对清代牲畜资源的摧残,指出清代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小农经济人力资源和畜力资源受到严重摧残,对小农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 清代 自然灾害 小农经济 人力 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与传统大汉族主义的区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小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5,共3页
孙中山“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口号中所反映出的“反帝”、“反满”思想,既有其积极的提倡民族平等的意义,又有着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与传统的大汉族主义相比较,无论是从他们形成的背景条件上,还是从他们在历史上所造成的影响上... 孙中山“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口号中所反映出的“反帝”、“反满”思想,既有其积极的提倡民族平等的意义,又有着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与传统的大汉族主义相比较,无论是从他们形成的背景条件上,还是从他们在历史上所造成的影响上以及在本质上,二者之间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民族主义 大汉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阎锡山“村治”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15
作者 郭友亮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76,共3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提出"用民政治"和"村本政治"的改革方案,从政治、经济、文教、行政、司法、风俗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被时人视为乡村自治的典范。本文就此作一阐述,论证山西村治在中国乡村制度发展史上占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提出"用民政治"和"村本政治"的改革方案,从政治、经济、文教、行政、司法、风俗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被时人视为乡村自治的典范。本文就此作一阐述,论证山西村治在中国乡村制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阎锡山 村治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玄同与"五四"后新文化阵营的几次争论
16
作者 李可亭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3-16,共4页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新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五四"后新文化阵营的几次争论中,他以一个纯粹思想家的身份参与其中,有时甚至是争论的一方和主要代表人物。争论中显示了他的... 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新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五四"后新文化阵营的几次争论中,他以一个纯粹思想家的身份参与其中,有时甚至是争论的一方和主要代表人物。争论中显示了他的理性主义态度和自由主义立场。但"五四"风暴过后,随着《新青年》阵营的分裂,以争论为载体,新文化阵营也随之分裂。钱玄同与原属新文化阵营的共产党人在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并因而成为他没有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走上革命家的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而受到了后人的批评和指责。有人认为,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成了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所说的"《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中"高升"的一个。还有人认为五四风暴过后,钱玄同思想"僵化"了,"落伍"了,甚至"倒退"了,说他躲进了宁静的书斋,从而与革命者分道扬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五四"后,钱玄同思想并未僵化和倒退,而是在思想和学术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同新文化阵营产生争论和分歧的原因在于思想家和政治家不同的认识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后 钱玄同 宗教信仰 《新青年》文字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嘉、道年间的士习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透析
17
作者 李克玉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7-149,共3页
清嘉、道年间的士习特点,总的说来可概括为两点:一是无实无用,嫉贤忌能;二是少廉寡耻,唯利是求。这主要是由清王朝的衰败、极端的专制主义、官场风气的败坏、以八股取士为特征的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汉学考据之风盛行等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 道年间 士习特点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