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观史学对历史研究的利与弊 被引量:8
1
作者 王传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7-150,共4页
微观史学是上世纪70、80年代始兴于意大利并逐渐传播到英、法、美等国的一种新的史学理论,该理论对此后世界范围内的历史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纠正了西方"新史学"以来过分关注宏观建构、忽视研究具体历史现象的不足... 微观史学是上世纪70、80年代始兴于意大利并逐渐传播到英、法、美等国的一种新的史学理论,该理论对此后世界范围内的历史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纠正了西方"新史学"以来过分关注宏观建构、忽视研究具体历史现象的不足,扩大了历史研究的材料来源和读者对历史研究作品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过分关注细节,夸大了突发事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因此又对分析历史发展动力和规律等形而上的问题具有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史学 价值 弊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可亭 《河南社会科学》 2002年第4期180-182,共3页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本文指出,要通过对商丘文化资源的宣传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在古代名人景点上下工夫,不断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商丘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商丘 历史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联姻:春秋时期“淫风流行”之社会原因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薛立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0-213,共4页
春秋时期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周礼"遭到全面挑战,人们往往用"礼崩乐坏"来形容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同样,在当时社会的婚姻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毛诗序》往往用"淫... 春秋时期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周礼"遭到全面挑战,人们往往用"礼崩乐坏"来形容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同样,在当时社会的婚姻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毛诗序》往往用"淫风流行"来形容这一社会风气。目前学界对于春秋时期出现的"淫风流行"现象关注较多,然而关于"淫风流行"的社会原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或简单地归结为当时尚处于婚姻礼制的早期阶段,或笼统地认为是社会变革的影响。事实上,春秋时期之所以出现"淫风流行"的现象,有着深刻而具体的社会原因。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当时邦国关系瞬息万变,传统的政治联姻所强调的"信"德逐渐被"利"所取代,人们的婚姻观念与贞节观念也因此逐渐淡漠。此外,周代礼制自身的弊端也是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风流行” 政治联姻 贞节观念 礼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荀子儒家思想对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的意义
4
作者 刘惠敏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9-221,共3页
荀子是战国最后一位思想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广泛接触和研究了当时各个学派的思想和主张,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和吸收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荀子的思想中蕴涵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荀子是战国最后一位思想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广泛接触和研究了当时各个学派的思想和主张,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和吸收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荀子的思想中蕴涵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隆礼重法等理念。这种理念对于当前我们建设城乡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思想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德治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企合作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铁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121,138,共6页
校企合作不仅是国内外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其他一些高校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我国的校企合作仍存在着学校、企业、政府角色意识错位,国家保障制度不够,企业成本过高,高校培养学生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校企合作不仅是国内外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其他一些高校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我国的校企合作仍存在着学校、企业、政府角色意识错位,国家保障制度不够,企业成本过高,高校培养学生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也有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差等内部因素。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动力机制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建立各级政府的监督评价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 长效机制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礼乐文化与修、齐、治、平之关系略论 被引量:5
6
作者 薛立芳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115,共3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政治理想。礼乐文化通过礼乐实践来培养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操,以此来达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与修、齐、治、平中以"修身"为基础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如出一辙。在礼乐文化体系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政治理想。礼乐文化通过礼乐实践来培养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操,以此来达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与修、齐、治、平中以"修身"为基础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如出一辙。在礼乐文化体系下,礼与乐密切配合,在调节人心的同时和谐各种关系,既达到了修身的效果,又有着和谐秩序的作用。礼乐文化正是儒家实现修、齐、治、平政治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又是礼乐文化教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教化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寺观政策与数量探析——兼论《谈苑》“今三万九千寺”的“今”字指代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旭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2-58,共7页
"景德中,天下二万五千寺,今三万九千寺",这是记载北宋寺观数量的重要史料之一。通常认为"今"字指"嘉祐三年",以此为据,得出北宋真宗朝至仁宗朝寺观激增、佛道膨胀的历史结论。然实际情况却是本时期寺观... "景德中,天下二万五千寺,今三万九千寺",这是记载北宋寺观数量的重要史料之一。通常认为"今"字指"嘉祐三年",以此为据,得出北宋真宗朝至仁宗朝寺观激增、佛道膨胀的历史结论。然实际情况却是本时期寺观数量不仅未见激增,僧道人数反而出现骤减。这一寺观数量的巨大变化,系因统计方式和范围不同所致,并非社会现实变化的真实反应。史学研究者忽视政治运行及社会现实的实际状况,单纯将数字拿来说明问题,这违背了史学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寺观 政策 数量 谈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宋学勤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1期124-129,共6页
本文对 2 0世纪中西方史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两种“新史学”范型的普遍共性、不同特点及优劣得失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和全面总结。梁启超和鲁滨逊在史学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他们的史学思想却在时代的感召下产生了某种“共... 本文对 2 0世纪中西方史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两种“新史学”范型的普遍共性、不同特点及优劣得失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和全面总结。梁启超和鲁滨逊在史学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他们的史学思想却在时代的感召下产生了某种“共振效应” ,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鲁滨逊 "新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老人的救助政策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文佳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9-101,共3页
关键词 救助政策 老人 宋代 中华民族 尊老敬老 道德风尚 传统美德 养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初中国婚姻变动初探 被引量:5
10
作者 安秀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6-88,共3页
2 0世纪初 ,在中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 ,处在生活表层的婚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婚姻主权下移 ,择偶标准变化 ,离婚、再嫁自由 ,婚姻程序趋简及“文明结婚”的出现则是这一时期婚姻变动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 20世纪初 婚姻主权 中国 婚姻程序 择偶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争霸战争中的和平运动——析春秋时期宋国主持的“弭兵”之盟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凤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加剧了各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此,饱受战争之苦的弱小国家竭力反对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宋国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争霸战争和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加剧了各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此,饱受战争之苦的弱小国家竭力反对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宋国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争霸战争和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争霸 弭兵 宋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老子之“善”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晓英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41,165-166,共9页
作为一个概念,老子"善"是对利物不争、不分疏万物、超越形名制度等行为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在具有伦理判断的名词"善"或"善者"中,老子明确界定"善"是像水一样利物不争的属性,具体包括治理者... 作为一个概念,老子"善"是对利物不争、不分疏万物、超越形名制度等行为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在具有伦理判断的名词"善"或"善者"中,老子明确界定"善"是像水一样利物不争的属性,具体包括治理者对敌对方的果而不强、不分化万物、超越形名等行为,此为老子"善"之首义。形容词"善"之工巧高明的含义表明了治理者利物不争、不与万物对峙、超越形名等行为的对象性特点,使主体获得难以用理性说明的幽玄神秘的境界,此为老子"善"之独特性。工巧高明的行为亦具有伦理价值判断意味,老子"善"的独特性相通于"善"之首义。"善"亦可作副词"善于"讲,修饰治理者利物不争的行为。"善"还可作动词,具有以之为善、推崇看重之意,围绕的仍是治理者不分化万物、利物不争之行为原则。"善"是对道或接近道之利物不争等行为及结果的价值判断,亦是对德之一即玄德的颂赞,体现了老子的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利物不争 幽玄 无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性:先秦思想界对“德”之诠释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晓英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4-147,共4页
"德"作为先秦时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在字源和义理方面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学者们对"德"的字源学分析和文献整理,揭示了"德"的生活意义和伦理内涵,分疏出德所经历的由氏族集团走向个体、由生活走向... "德"作为先秦时期文化和伦理的象征,在字源和义理方面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学者们对"德"的字源学分析和文献整理,揭示了"德"的生活意义和伦理内涵,分疏出德所经历的由氏族集团走向个体、由生活走向道德、由行为走向内心的变化历程。先贤给出了"德"范畴的词源发展、基本涵义和历史文化背景,但没有从义理的角度论证"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品格、精神定势、心性结构等,"德"所具有的义理内涵并没有得到开掘。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德所具有的中性色彩和非伦理意义,揭示"德"作为个体的属性和规定,表征个体的全部和整体,显示个体和他者的分离和分化及由此而来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先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襄公畸形“仁义”心态之文化内涵解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凤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9-92,共4页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宋楚泓水之战又以"仁义"而败覆。他的"让国",似乎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智慧;泓水落败,却又暴露出一个阴谋家的愚蠢。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宋楚泓水之战又以"仁义"而败覆。他的"让国",似乎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智慧;泓水落败,却又暴露出一个阴谋家的愚蠢。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君子。宋襄公这种畸形的"仁义"心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宋襄公 仁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魏霸府考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韦琦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1-236,共6页
东魏霸府包括相府和中外府,其中相府是霸府统治的核心机构。东魏霸府主要有三个职能,一是掌控武装力量,二是处理全国政务,三是控制皇权,掌控武装力量是最主要的职能,其他职能都依赖于这一职能而存在。
关键词 东魏 霸府 相府 中外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政府赈灾的资金来源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文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3-177,共5页
宋代赈灾所用资金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其中中央资金占主导地位。宋代用于灾害救助的资金主要有常平钱米、三司与户部资金、内藏库、朝廷封桩钱物、上供米和军粮以及地方的省仓等,它们是宋代灾害救助的主要资金来源。
关键词 宋代 政府赈灾 资金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诏图传》中补绘的“文武皇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成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147,共4页
关于《南诏图传》的补续部分,过去学者们一直认为"文武皇帝"为长和国建立者郑买嗣,但是根据图中张保行获"赐姓杨"的题记,以及尊崇西洱河神等内容,可以推断其应补作于义宁国时期,图中所记"文武皇帝"为义... 关于《南诏图传》的补续部分,过去学者们一直认为"文武皇帝"为长和国建立者郑买嗣,但是根据图中张保行获"赐姓杨"的题记,以及尊崇西洱河神等内容,可以推断其应补作于义宁国时期,图中所记"文武皇帝"为义宁国建立者杨干贞,所绘内容和文字表述均为义宁国起源的历史传说,故应为《义宁国图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诏图 文武皇帝 杨干贞 义宁国图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甘肃水烟羊毛的输出线路变迁 被引量:3
18
作者 裴庚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8-72,共5页
抗战时期甘肃的商业在战时艰难状况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传统的商路也因为战争的影响发生了较大改变。本文拟就抗战时期甘肃的特产水烟、羊毛的运销路线的变化为例,探讨抗战时期甘肃省的商路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甘肃商业发展的影响,借此... 抗战时期甘肃的商业在战时艰难状况下有了较大的发展,传统的商路也因为战争的影响发生了较大改变。本文拟就抗战时期甘肃的特产水烟、羊毛的运销路线的变化为例,探讨抗战时期甘肃省的商路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甘肃商业发展的影响,借此管窥抗战前后甘肃地方区域市场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甘肃 商路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甘肃手工纺织业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裴庚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57-63,共7页
民国时期甘肃手工业在缓慢变革中向前发展。在抗战时期,甘肃作为国民政府重点建设的省份之一,得到了较多的投资;同时战时人口流入、日用商品一直依赖省外输入及商品运输线路的变化等条件促成战时甘肃手工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并有部分手... 民国时期甘肃手工业在缓慢变革中向前发展。在抗战时期,甘肃作为国民政府重点建设的省份之一,得到了较多的投资;同时战时人口流入、日用商品一直依赖省外输入及商品运输线路的变化等条件促成战时甘肃手工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并有部分手工业发展成为工场手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手工业 抗战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甘肃小额农贷与农业生产 被引量:2
20
作者 裴庚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2-225,共4页
民国时期甘肃小额农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小额农贷大多数被地主劣绅获得,一部分农贷又转化为高利贷,而真正急需贷款的贫民却因不能提供担保得不到贷款。国家投入的巨额农业贷款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相反,农民对加剧"... 民国时期甘肃小额农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小额农贷大多数被地主劣绅获得,一部分农贷又转化为高利贷,而真正急需贷款的贫民却因不能提供担保得不到贷款。国家投入的巨额农业贷款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相反,农民对加剧"富者愈富"的农业贷款心生怨恨,直接造成民心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甘肃小额农贷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