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诊疗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涛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6年第4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对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7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手术治疗后,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2例,对症治疗治愈,1...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对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7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手术治疗后,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2例,对症治疗治愈,1例死于术后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4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价,完善围术期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术式,术中充分的结肠灌洗、减压,行I期肠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肠梗阻 临床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李志彬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6年第4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术和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实施全胃切除的80例胃癌患者中,40例行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术和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实施全胃切除的80例胃癌患者中,40例行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术,40例行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随访2年,对其术后并发症、VISICK指数、体重变化及营养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后患者的VISICK指数为Ⅰ-Ⅱ级,患者体重变化,营养指标等明显优于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能有效防止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等。结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对于减少全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极大意义,是较为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术 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术 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 消化道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187表达对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谢良宝 高凌 冯亚光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7期538-541,共4页
目的 :探讨microRNA-187的表达对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HCC患者328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microRNA-187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并随访其复发状况。绘制... 目的 :探讨microRNA-187的表达对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HCC患者328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microRNA-187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并随访其复发状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评价microRNA-187对HCC复发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并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有意义的因素引入Cox回归模型。结果:328例患者microRNA-187表达水平为2.84±0.73。截至2018年12月,失访30例,随访率90.9%。在随访到的298例患者中,复发146例。ROC曲线显示,microRNA-187预测HCC复发的最佳临界点为2.5。当microRNA-187为2.5时,microRNA-187预测HCC复发的敏感度为63.0%,特异度为79.5%;曲线下面积为0.70。Kaplan-Meier并Log-rank分析显示,较大年龄(HR:1.07,95%CI:1.05~1.35)、Child-Pugh B级(HR:1.17,95%CI:1.06~1.23)、较大肿瘤直径(HR:1.07,95%CI:1.03~2.11)、肿瘤多发(HR:1.13,95%CI:1.07~1.89)、门静脉癌栓(HR:1.13,95%CI:1.07~1.74)、较高TNM分期(HR:1.24,95%CI:1.13~3.21)、较高AFP(HR:2.43,95%CI:1.17~4.67)、microRNA-187低表达(HR:2.37,95%CI:2.11~2.64)可增加HCC患者复发风险。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 B级(HR:1.16,95%CI:1.05~1.21)、肿瘤多发(HR:1.11,95%CI:1.08~1.77)、较高TNM分期(HR:1.17,95%CI:1.11~2.83)、较高AFP(HR:2.28,95%CI:1.67~3.14)、microRNA-187低表达(HR:2.37,95%CI:2.15~2.64)可增加HCC患者复发风险,是HC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icroRNA-187表达是HC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microRNA-187表达下调患者复发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microRNA-187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Miles根治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谭 孙秋芳 姜园园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23期4304-4307,共4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根治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分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减轻其心理负担。方法前瞻性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117例行Miles根治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为研...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根治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分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减轻其心理负担。方法前瞻性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117例行Miles根治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BS量表评估其自我感受负担,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SPBS评分影响因素。结果117例直肠癌Miles根治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SPBS评分为(37.52±1.47)分,处于中度水平。不同受教育程度、家庭亲密度评分、月收入水平、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术前肠造口教育的永久性肠造口患者SP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程度、生活质量、家庭亲密度评分、社会支持水平、月收入水平、术前肠造口教育是肠造口患者SPBS评分升高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直肠癌Miles术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SPBS评分处于中等水平,主要与受教育程度、家庭亲密度评分、月收入水平、社会支持水平、生活质量、术前肠造口教育有关,建议临床据上述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减轻心理压力,降低SPBS评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MILES根治术 自我感受负担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线吻合器在远端胃癌毕Ⅱ式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巩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1期2035-2037,共3页
目的分析直线吻合器在远端胃癌毕Ⅱ式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远端胃癌毕Ⅱ式吻合术治疗的60例胃癌患者,根据术中使用吻合器类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术中使用圆形吻合器)和观察组(术中... 目的分析直线吻合器在远端胃癌毕Ⅱ式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远端胃癌毕Ⅱ式吻合术治疗的60例胃癌患者,根据术中使用吻合器类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术中使用圆形吻合器)和观察组(术中使用直线吻合器),各30例。术后均随访1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首次排气、首次进食时间以及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10个月残胃炎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首次进食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随访期间残胃炎发生率为46.67%,对照组残胃炎发生率为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线吻合器应用于远端胃癌毕Ⅱ式吻合术效果较好,可更好地控制术中出血,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不会增加残胃炎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远端胃癌毕Ⅱ式吻合术 直线吻合器 圆形吻合器 术后恢复 残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7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广宾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确诊的96例直肠癌患者标本,在距癌组织远端切缘1、2、3 cm处分别横向剪取宽2 mm的黏膜组织作为手术切缘(分别标记...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确诊的96例直肠癌患者标本,在距癌组织远端切缘1、2、3 cm处分别横向剪取宽2 mm的黏膜组织作为手术切缘(分别标记为A组、B组、C组),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高、中分化组分别标记为A1组、B1组、C1组,低分化组分别标记为A2组、B2组、C2组,选取50例轻微慢性直肠炎症患者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D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黏膜组织中MMP-7的表达水平。结果直肠癌组织中MMP-7阳性表达率高于直肠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B1组MMP-7阳性表达率均高于C1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1组和D组MMP-7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MMP-7阳性表达率高于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和B2组MMP-7阳性表达率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2组和C2组MMP-7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MMP-7阳性表达率低于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MMP-7阳性表达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组织中MMP-7存在异常表达,随着与直肠癌距离的增加,MMP-7在组织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且可能随着分化程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可以作为判断直肠癌安全手术切缘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7 直肠癌 手术切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