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 被引量:16
1
作者 徐辉 方岩 +2 位作者 张莹 周海云 王遂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6例,以第7天为终点事件时间,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30例和非脑梗死组96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患者40例(0~3分)和中高...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6例,以第7天为终点事件时间,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30例和非脑梗死组96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患者40例(0~3分)和中高危患者86例(4~7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CT血管成像结果筛查责任血管,分为易损斑块患者79例和非易损斑块患者47例,比较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之间危险因素和ABCD2评分,分析中高危人群(ABCD2评分≥4分)易损斑块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ABCD2评分≥4分和责任血管易损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46.7%vs 20.8%,90.0%vs 54.2%,P<0.01);当ABCD2评分≥4分时,易损斑块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患者(83.3%vs 8.0%,P<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能提高短期内TIA患者脑梗死的预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诊断显像 磁共振成像 预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评价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路文革 张建平 赵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42-346,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及与运动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脑梗死患者68例,行常规MRI、DWI、DTI检查,并应用DTT技术进行CST三维重组,于发病7 d内...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及与运动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脑梗死患者68例,行常规MRI、DWI、DTI检查,并应用DTT技术进行CST三维重组,于发病7 d内和3个月时测量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A),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将CST受累程度分为4级。根据治疗后Fugl-Meyer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1组(96~99分,大致恢复正常,16例)、2组(51~95分,部分恢复,34例)、3组(≤50分,恢复差,18例),采用方差分析、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脑梗死区FA值及CST受累程度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发病7 d内和3个月时3组FA的变化幅度[(0.05±0.06、0.08±0.07、0.18±0.02)、(0.11±0.02、0.21±0.06、0.39±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 d内F=32.821,3个月时F=192.372,均P〈0.05)。DTT显示CST病变侧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发病7 d内CST等级与患者肢体肌力呈负相关(r=-0.682,P〈0.01),3个月复查CST等级与患者肢体肌力呈负相关(r=-0.728,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梗死区FA值降低及CST受累程度均与运动功能预后有关。MR DTT能直观显示CST受累程度,可为早期判断脑梗死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皮质脊髓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梗死患者早期脑卒中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徐辉 王经忠 +4 位作者 张莹 方岩 周海云 杨青松 姬卫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99-402,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梗死(IWI)患者早期脑卒中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IWI患者84例,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47例和稳定组37例,比较2组患... 目的探讨影响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梗死(IWI)患者早期脑卒中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IWI患者84例,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47例和稳定组37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脑梗死模式和侧支循环情况。结果进展组糖尿病和入院后血压降低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48.9%vs 27.0%、78.7%vs 43.2%),区域软脑膜侧支评分(rLMC)明显低于稳定组[(5.30±2.21)分vs(8.03±4.25)分,P<0.05,P<0.01]。进展组与稳定组在IWI、IWI+外分水岭梗死、IWI+皮质下梗死、IWI+皮质梗死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进展组混合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25.5%vs 5.4%,P<0.05)。rLMC是IWI后脑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4,95%CI:1.052~1.519,P=0.012)。结论 rLMC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IWI后早期脑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梗死 大脑中动脉 糖尿病 卒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行性精神行为异常一年余 反复跌倒一年并进行性加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健华 张莹 +2 位作者 高晶 董立羚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455-461,共7页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右利手,因进行性精神行为异常1年余、反复跌倒1年并进行性加重,于2015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1年余前(2014年2月)出现反复借钱行为,借钱次数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金额每次数百元至数十万元不等,被借人...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右利手,因进行性精神行为异常1年余、反复跌倒1年并进行性加重,于2015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1年余前(2014年2月)出现反复借钱行为,借钱次数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金额每次数百元至数十万元不等,被借人数超过50人,家属问及钱款去向叙述不清,反复追问无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上麻痹 进行性 痴呆 额叶 颞叶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核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白宏英 路文革 王建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64-368,共5页
目的观察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对核因子κBp65(NF-κBp65)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PACAP组,每... 目的观察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对核因子κBp65(NF-κBp65)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PACAP组,每组大鼠24只,每组再分为再灌注12h和24h组,每时间点12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于缺血后2h进行再灌注。PACAP组于再灌注30min内,由尾静脉注射(5×10-7)%的PACAP,(5×10-9)g/kg,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用等体积(0.1ml/kg)的等渗盐水代替PACAP。再灌注12、24h取脑,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的结构;并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NF-κBp65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TNF-α的表达。结果①PACAP组大鼠光镜下脑组织细胞损伤程度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减轻。②PACAP组再灌注12、24h,TNF-α阳性细胞的表达分别为(20.0±2.5)、(30.7±1.3)个/高倍视野,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40.8±3.7)、(60.7±3.5)个/高倍视野,与假手术组的(2.8±0.8)、(3.0±0.7)个/高倍视野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组与PACAP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再灌注12和24h,PACAP组NF-κBp65表达的灰度值为57±7、49±8,缺血-再灌注组为90±14、74±10,与假手术组的41±17、41±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组与PACAP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CAP能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NF-κBp65的表达,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 NF—kB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尚晓峰 张莹 +3 位作者 李虹 王苏 冉秀荣 王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0期3834-3838,共5页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卒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意义的预测指标。目的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与PSD的相关性,为早期临床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 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卒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意义的预测指标。目的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与PSD的相关性,为早期临床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发生情况〕、临床资料〔疾病共存(共存疾病≥5种)情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TOAST分型〕。依据患者入院后24 h内衰弱筛查量表(FRAIL)评分分为无衰弱组(n=85,FRAIL评分<3分)和衰弱组(n=33,FRAIL评分≥3分);依据患者发病后随访6~12个月时的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将患者分为无PSD组(n=73,HAMD评分<7分)和PSD组(n=45,HAMD评分≥7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PSD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31,95%CI(1.055,1.211),P<0.001〕和入院时mRS评分〔OR=4.626,95%CI(2.027,10.561),P<0.001〕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年龄〔OR=1.060,95%CI(1.005,1.118),P=0.031〕、衰弱〔OR=2.855,95%CI(1.144,7.126),P=0.025〕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无衰弱组患者25例(29.4%)发生PSD,衰弱组患者20例(60.6%)发生PSD,衰弱组患者PSD发生率高于无衰弱组(P=0.002)。随着PSD程度的增加,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发生率无明显趋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衰弱情况与其发生PSD密切相关,及时对其进行衰弱评估可预测PSD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衰弱 老年人 抑郁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偏瘫患者肩痛的康复护理观察
7
作者 王晓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2期1195-1195,共1页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对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措施,79例未予以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肩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对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措施,79例未予以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肩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降低偏瘫患者肩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肩痛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