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钠-A型分子筛对PVC热稳定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笑春 刘会媛 +1 位作者 张青 于静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1,共5页
通过刚果红实验发现钠-A型分子筛能够提高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性能,其静态热稳定时间可达72 min,明显优于纯PVC(静态热稳定时间7 min)。将钠-A型分子筛分别与β-二酮、季戊四醇、亚磷酸一苯二异辛酯和环氧大豆油4种辅助热稳定剂进行... 通过刚果红实验发现钠-A型分子筛能够提高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性能,其静态热稳定时间可达72 min,明显优于纯PVC(静态热稳定时间7 min)。将钠-A型分子筛分别与β-二酮、季戊四醇、亚磷酸一苯二异辛酯和环氧大豆油4种辅助热稳定剂进行复配得到复合热稳定剂,采用刚果红试纸法、热老化烘箱法和转矩流变仪法测定复合热稳定剂对PVC的静、动态热稳定性能,通过热失重法分析复合热稳定剂对PVC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钠-A型分子筛与β-二酮质量比为1/1复配时热稳定效果最佳,静态热稳定时间可达84 min,动态热稳定时间可达1 137 s,塑化时间最短为104 s,平衡扭矩最小为37.94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钠-A型分子筛 热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纳米银的柔性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2
作者 翟江丽 张源 +2 位作者 刘欣 刘美如 卫爽爽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以桔子皮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利用微波一锅法绿色制备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衍射能谱、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将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修饰到碳布表面,... 以桔子皮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利用微波一锅法绿色制备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衍射能谱、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将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修饰到碳布表面,制备柔性葡萄糖的无酶电化学传感器。实验结果发现,所制备的石墨烯纳米银柔性电极在碱性条件下对葡萄糖有明显的催化作用,采用电流-时间曲线法检测葡萄糖,在0.5~20.0mmol/L浓度范围符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6×10^(-5)mol/L(S/N=3)。该柔性电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测定饮料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8.6%~103.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银 绿色合成 柔性电极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SnS/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2,4-二氯苯酚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改花 刘爽 罗宝晶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6-782,共7页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SnS/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物,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其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将纳米SnS/MWCNTs复合物10 mg超声分散在1.0 mL 5%(体积分数)全氟化树脂溶液中... 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SnS/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物,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其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将纳米SnS/MWCNTs复合物10 mg超声分散在1.0 mL 5%(体积分数)全氟化树脂溶液中,分取8.0μL滴涂于处理好的玻碳电极(GCE)表面,得到修饰电极(纳米SnS/MWCNTs/GCE)。以纳米SnS/MWCNTs/GCE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法(EIS)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纳米SnS/MWCNTs/GCE电化学性能进行考察,研究了2,4-二氯苯酚(2,4-DCP)在纳米SnS/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纳米SnS/MWCNTs/GCE对2,4-DCP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和较高的选择性;2,4-DCP的浓度在0.05~3.00μmol·L^(-1)内与DPV响应的氧化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2.3×10^(-8)mol·L^(-1);按照标准加入法对水样进行回收试验,2,4-DCP回收率为92.0%~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nS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 2 4-二氯苯酚(2 4-DCP)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沙提取物在盐溶液中的阻垢缓蚀性能研究
4
作者 柳鑫华 石春杰 +7 位作者 张源 王瀛 罗宝晶 付占达 舒世立 苏云凤 刘帅 王伊然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112,共8页
大多数合成缓蚀阻垢剂对环境的有害影响是研究环保型提取物的动机。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研究了蚕沙提取物(SSE)的主要成分;采用电导率、静态阻垢法,结合扫描电镜(SEM),研究了SSE作为阻垢剂在氯化钙盐溶液中的阻垢... 大多数合成缓蚀阻垢剂对环境的有害影响是研究环保型提取物的动机。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研究了蚕沙提取物(SSE)的主要成分;采用电导率、静态阻垢法,结合扫描电镜(SEM),研究了SSE作为阻垢剂在氯化钙盐溶液中的阻垢效果;采用电化学阻抗技术(EIS)和动电位极化曲线(PDP)研究其在模拟冷却水中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SSE的主要成分为叶绿素;当SSE质量浓度达到30 mg/L以上时,对碳酸钙、硫酸钙的阻垢率都在90%以上,SSE可以抑制碳酸钙的过饱和,延长成核时间,并会使钙垢的晶型发生变化;SSE在盐溶液中对Q235钢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其缓蚀机理为SSE在Q235钢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SSE能起到阻垢、缓蚀双重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新型、环境安全的缓蚀阻垢剂,适用于冷却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沙提取物 阻垢缓蚀剂 盐溶液 阻垢缓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及复合配方在天然海水中阻垢缓蚀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贾静娴 柳鑫华 +5 位作者 王丽红 付占达 魏金芳 王鹏飞 王磊 赵腾达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0-399,共10页
目的为提高聚环氧琥珀酸(PESA)的阻垢缓蚀综合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将2-氨基乙磺酸(SEA)引入PESA分子中,合成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SEA-PESA)并应用于海水环境。方法将PESA和SEA缩合制备了SEA-PESA,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表征其结构... 目的为提高聚环氧琥珀酸(PESA)的阻垢缓蚀综合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将2-氨基乙磺酸(SEA)引入PESA分子中,合成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SEA-PESA)并应用于海水环境。方法将PESA和SEA缩合制备了SEA-PESA,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表征其结构。研究了SEA-PESA及其四元复合配方在天然海水中的缓蚀和阻垢等综合性能。结果在海水环境中,SEA-PESA质量浓度为160mg/L,对Q235钢片的缓蚀率为61.82%,而PESA仅为52.17%。PESA和SEA-PESA的四元复合配方的缓蚀率分别高达88.87%、96.99%,腐蚀速率分别为0.065 52、0.017 72 mm/a,SEA-PESA四元复合配方缓蚀效果明显优于PESA,更好地契合了国标的要求。SEA-PESA四元复合配方以抑制阳极为主,是一种阳极型缓蚀剂;在海水中也表现出良好的阻垢性能,在10mg/L用量下阻垢率达100%。结论本研究证实了SEA-PESA用于冷却系统和热脱盐工艺过程中,特别是海水环境中抑制腐蚀和结垢方面的潜能,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2-氨基乙磺酸 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 缓蚀剂 阻垢缓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型热稳定剂的性能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敏贤 于静 +3 位作者 李淑桐 舒世立 李德玲 沈玉龙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2-139,共8页
概述了聚氯乙烯(PVC)的热降解机理及稀土型热稳定剂对PVC的热稳定作用机理,介绍了稀土型热稳定剂的主要性能,并对稀土型热稳定剂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阐述,指出稀土型热稳定剂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热稳定剂 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膨胀石墨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7
7
作者 陈伟 舒世立 +1 位作者 和芹 李繁麟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94-1500,共7页
先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硝酸与磷酸为插层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制备膨胀石墨,再与壳聚糖按一定的配比制备壳聚糖/膨胀石墨复合吸附剂;利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壳聚糖/膨胀石墨进行表征;... 先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硝酸与磷酸为插层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制备膨胀石墨,再与壳聚糖按一定的配比制备壳聚糖/膨胀石墨复合吸附剂;利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壳聚糖/膨胀石墨进行表征;以壳聚糖/膨胀石墨为吸附剂,对刚果红废水进行吸附,考察壳聚糖/膨胀石墨的配比、吸附剂用量、刚果红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已与膨胀石墨成功结合;当m(膨胀石墨)∶m(壳聚糖)=3∶1、吸附剂用量为1.75 g/L、刚果红质量浓度为250 mg/L、在室温下吸附40 min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过程更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实验数据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度更好,壳聚糖/膨胀石墨对刚果红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膨胀石墨 吸附 刚果红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酸-蓖麻油酸钙/锌液体热稳定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8
作者 于静 李敏贤 +3 位作者 郭强强 陈伟 贾献峰 张宁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8-83,共6页
以苯甲酸、蓖麻油酸、氧化锌和氢氧化钙为主要原料,辅以β二酮、亚磷酸三苯酯、季戊四醇等辅助热稳定剂,制备了苯甲酸蓖麻油酸钙/锌液体热稳定剂。考察了钙锌比、辅助热稳定剂用量等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刚果红试纸法对其静态热... 以苯甲酸、蓖麻油酸、氧化锌和氢氧化钙为主要原料,辅以β二酮、亚磷酸三苯酯、季戊四醇等辅助热稳定剂,制备了苯甲酸蓖麻油酸钙/锌液体热稳定剂。考察了钙锌比、辅助热稳定剂用量等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刚果红试纸法对其静态热稳定性进行测试,转矩流变仪法以及双辊开炼法对其动态热稳定性进行测试。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添加热稳定剂的聚氯乙烯(PVC)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钙锌比为3∶1,β二酮用量为0.75g,亚磷酸三苯酯用量为10g,季戊四醇用量为1g时,产品对PVC的热稳定性最好,动态热稳定性可达1180s,平衡扭矩为21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苯甲酸 蓖麻油酸 钙/锌热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复配缓蚀剂对Q235碳钢的缓蚀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会媛 柳鑫华 +1 位作者 石春杰 张红霞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4-132,共9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提高绿色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和缓蚀机理,研究了一种Q235碳钢材料的复合绿色缓蚀剂。利用重量法、阻抗图谱(EIS、Bode)、动电位极化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探讨了在自来水介质中,钨酸钠、葡萄糖酸钠和Z... 为了进一步探究、提高绿色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和缓蚀机理,研究了一种Q235碳钢材料的复合绿色缓蚀剂。利用重量法、阻抗图谱(EIS、Bode)、动电位极化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EDS)探讨了在自来水介质中,钨酸钠、葡萄糖酸钠和Zn2+对Q235碳钢材料的缓蚀协同作用。结果表明:钨酸钠、葡萄糖酸钠和Zn2+三元药剂在该体系中有较强的协同缓蚀作用。当钨酸钠、葡萄糖酸钠、Zn2+质量浓度分别为40、20、4 mg/L时,协同缓蚀效果最好,缓蚀率最高达到90%以上。动电位极化数据证明该复合缓蚀剂为以抑制阳极为主的阳极型缓蚀剂,阻抗图谱的数据表明,三元配方药剂增强了在Q235碳钢表面电荷转移的阻力。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分别证明了三元复合配方药剂在碳钢表面形成了保护膜和膜中的主要成分。三元复合配方药剂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是通过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两种方式吸附在碳钢材料表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235碳钢 协同效应 吸附 缓蚀 表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改性铁柱撑膨润土对苯酚的吸附 被引量:3
10
作者 舒世立 陈伟 +1 位作者 贾献峰 王磊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46-3052,共7页
为了研究膨润土对含酚废水的吸附性能,采用羟基铁柱撑剂对钠基膨润土进行预改性,随后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制备CTAB改性铁柱撑膨润土。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改性膨润土的结构... 为了研究膨润土对含酚废水的吸附性能,采用羟基铁柱撑剂对钠基膨润土进行预改性,随后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制备CTAB改性铁柱撑膨润土。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改性膨润土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苯酚初始浓度和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CTAB进入铁柱撑膨润土的层间和表面。当吸附剂用量为3 g·L^(-1)、吸附时间为60 min、吸附温度为25℃、苯酚初始浓度为300 mg·L^(-1)、苯酚初始pH值为7时,改性膨润土吸附量达到29.7 m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铁柱撑 膨润土 苯酚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基哌嗪基邻苯二甲单酰胺酸锌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笑春 于静 张青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以邻苯二甲酸酐、N-乙基哌嗪为原料合成N-乙基哌嗪基邻苯二甲单酰胺酸,再将其与氯化锌反应制备了N-乙基哌嗪基邻苯二甲单酰胺酸锌(ZNEP),然后将ZNEP分别与季戊四醇、二苯甲酰甲烷(β-二酮)、环氧大豆油和亚磷酸一苯二异辛酯进行复配得到... 以邻苯二甲酸酐、N-乙基哌嗪为原料合成N-乙基哌嗪基邻苯二甲单酰胺酸,再将其与氯化锌反应制备了N-乙基哌嗪基邻苯二甲单酰胺酸锌(ZNEP),然后将ZNEP分别与季戊四醇、二苯甲酰甲烷(β-二酮)、环氧大豆油和亚磷酸一苯二异辛酯进行复配得到4种复合热稳定剂;采用刚果红试纸法、热老化烘箱法,转矩流变仪法和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不同复合热稳定剂对聚氯乙烯(PVC)静态和动态热稳定性能及热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EP、季戊四醇复配质量比为1∶2时,PVC样品的热稳定性最好,其静态热稳定时间和动态热稳定时间分别为2340 s和1602 s;同时,与不添加热稳定剂的样品相比,其质量损失率为5%、10%及质量损失速率最快时对应的温度(T_(5%)、T_(10%)、T_(max))均表现出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说明该复合热稳定剂能有效抑制PVC的热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热稳定剂 N-乙基哌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嗪基单丁酰胺酸钙/锌的合成及对PVC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于静 李敏贤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4-79,共6页
以丁二酸酐、哌嗪、氯化钙、氯化锌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制备了哌嗪基单丁酰胺酸钙/锌(PSACa/Zn)热稳定剂。采用元素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刚果红试纸法、... 以丁二酸酐、哌嗪、氯化钙、氯化锌为原料,通过两步反应制备了哌嗪基单丁酰胺酸钙/锌(PSACa/Zn)热稳定剂。采用元素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刚果红试纸法、转矩流变仪法、热失重法考察了PSACa/Zn对PVC的热稳定性能,并筛选了PSACa和PSAZn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PSACa和PSAZn对PVC的静态热稳定时间分别可达74.5、41.5 min,优于硬脂酸钙(CaSt2)、硬脂酸锌(ZnSt2)热稳定剂;PSACa和PSAZn复配使用时,以mPSACa∶mPSAZn=1∶1时性能最佳,对PVC静态热稳定时间可达92 min,动态热稳定时间可达905 s;发现PSACa/Zn对PVC的长期热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钙/锌热稳定剂 哌嗪 酰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苯甲酸钙/锌液体复合热稳定剂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敏贤 于静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4-89,共6页
以油酸、苯甲酸、氢氧化钙和氧化锌为主要原料,氧化植物油为溶剂,一锅化反应制备了油酸-苯甲酸钙/锌液体复合热稳定剂。采用刚果红试纸法和热老化法考察了其对聚氯乙烯(PVC)的静态热稳定性能及与辅助热稳定剂β-二酮、亚磷酸苯二异辛酯... 以油酸、苯甲酸、氢氧化钙和氧化锌为主要原料,氧化植物油为溶剂,一锅化反应制备了油酸-苯甲酸钙/锌液体复合热稳定剂。采用刚果红试纸法和热老化法考察了其对聚氯乙烯(PVC)的静态热稳定性能及与辅助热稳定剂β-二酮、亚磷酸苯二异辛酯、季戊四醇间的协同作用。通过转矩流变仪、紫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了最优样品对PVC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油酸-苯甲酸钙/锌液体复合热稳定剂对PVC的静态热稳定时间可达50 min,与亚磷酸苯二异辛酯具有最好的协同作用,最优样品对PVC的静态热稳定时间可达71 min,动态热稳定时间可达970 s,平衡扭矩37.3 N·m;紫外分析表明其具有较强地抑制共轭数3以上的共轭多烯生成的能力;其与PVC间的相容性较好,能均匀的分散在PVC颗粒表面,60 min前具有较好地抑制PVC降解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油酸 苯甲酸 液体复合热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酮戊二酸镧的制备、复配及其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静 李敏贤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08-814,共7页
以α-酮戊二酸、硝酸镧、氢氧化钠为原料,水为溶剂,经两步法制备了α-酮戊二酸镧(ATAL)。采用元素分析、ICP-OES和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刚果红试纸法和转矩流变仪法分别测试了产品对聚氯乙烯(PVC)的静态热稳定作用和动态热稳... 以α-酮戊二酸、硝酸镧、氢氧化钠为原料,水为溶剂,经两步法制备了α-酮戊二酸镧(ATAL)。采用元素分析、ICP-OES和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刚果红试纸法和转矩流变仪法分别测试了产品对聚氯乙烯(PVC)的静态热稳定作用和动态热稳定作用,通过TGA研究了产品对PVC热降解动力学的影响,并将产品与二苯甲酰基甲烷(β-二酮)、亚磷酸-苯二异辛酯(PDOP)、季戊四醇(PER)、环氧豆油(ESO)等辅助热稳定剂复配,考察其协同性能,采用SEM观察热降解不同时间的PVC的微观表面形貌。结果表明,α-酮戊二酸镧对PVC具有较好的热稳定作用,添加3%(质量分数,以PVC粉为基准)时,静态热稳定时间可达13 min,动态热稳定时间可达1820 s,可将PVC热降解过程的平均活化能提高15.78 kJ/mol,其与PER之间协同作用最佳,复合热稳定剂对PVC的静态热稳定时间达37min,动态热稳定时间达3480s。SEM观察发现复合热稳定剂能较好地抑制PVC降解着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酮戊二酸镧 热稳定剂 热稳定性能 复配 橡塑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对PVC热稳定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笑春 于静 张青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73,共6页
选择价格低廉的多种多羟基化合物,利用刚果红试纸法比较各多羟基化合物的静态热稳定性,发现壳聚糖对聚氯乙烯(PVC)的静态热稳定性最好。通过刚果红试纸法进一步研究壳聚糖与常见主热稳定剂硬脂酸钙、硬脂酸锌及硬脂酸镧的静态热稳定性能... 选择价格低廉的多种多羟基化合物,利用刚果红试纸法比较各多羟基化合物的静态热稳定性,发现壳聚糖对聚氯乙烯(PVC)的静态热稳定性最好。通过刚果红试纸法进一步研究壳聚糖与常见主热稳定剂硬脂酸钙、硬脂酸锌及硬脂酸镧的静态热稳定性能,利用热老化烘箱法比较研究壳聚糖与常见主热稳定剂的抗变色能力。采用转矩流变仪测试比较壳聚糖和常见主稳定剂对PVC的动态热稳定性能,并采用热失重分析壳聚糖对PVC热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对PVC的热稳定能较好,静、动态热稳定性时间分别为4020 s和135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热稳定剂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_(2)O_(3)/膨胀石墨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伟 贾献峰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7-1592,共6页
针对Al_(2)O_(3)和膨胀石墨(EG)单独作为吸附剂时存在不易分离和吸附性能较差等问题,以EG为骨料、Al(NO_(3))_(3)∙9H_(2)O为铝源、NH_(3)∙H_(2)O为沉淀剂、无水乙醇为分散剂制备纳米Al_(2)O_(3)/EG,并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X... 针对Al_(2)O_(3)和膨胀石墨(EG)单独作为吸附剂时存在不易分离和吸附性能较差等问题,以EG为骨料、Al(NO_(3))_(3)∙9H_(2)O为铝源、NH_(3)∙H_(2)O为沉淀剂、无水乙醇为分散剂制备纳米Al_(2)O_(3)/EG,并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表征;以Al_(2)O_(3)/EG为吸附剂,对刚果红溶液进行吸附,并考察加氨水方式、活化温度、活化时间、Al_(2)O_(3)与EG质量比和浸渍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级Al_(2)O_(3)成功负载在EG上;逐滴加入氨水、活化温度170℃、活化时间3h、Al_(2)O_(3)与EG质量比为0.06∶1、浸渍时间为20min时,吸附效果最好,脱色率约为86%;Al_(2)O_(3)/EG明显优于EG的吸附效果,其脱色率是EG的2倍以上;与Al_(2)O_(3)相比,在吸附后的分离操作中,Al_(2)O_(3)/EG更易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石墨 氧化铝 刚果红 脱色率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纳米银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用于芦丁的测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翟江丽 张源 郭强强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45-950,共6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石墨烯-纳米银(GR-AgNPs)复合材料,然后用扫描电镜、红外吸收光谱法、电化学阻抗谱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复合材料滴涂在玻碳电极上,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芦丁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H 3.4... 采用水热法制备石墨烯-纳米银(GR-AgNPs)复合材料,然后用扫描电镜、红外吸收光谱法、电化学阻抗谱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复合材料滴涂在玻碳电极上,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芦丁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H 3.4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中,该修饰电极对芦丁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据此提出了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芦丁含量的方法。芦丁浓度在1.0×10^-7~2.5×10^-5mol·L^-1内与其氧化峰电流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3S/N)为1.0×10^-8mol·L^-1。方法用于市售芦丁药片和苦荞中芦丁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9%~101%和99.4%~10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0.4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银复合材料 修饰电极 芦丁 电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胺改性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阻垢缓蚀性能 被引量:11
18
作者 柳鑫华 贾静娴 +3 位作者 张红霞 王鹏飞 王磊 吴卫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92-301,共10页
目的为了改变绿色阻垢剂聚环氧琥珀酸(PESA)单一性的功能结构,合成乙醇胺改性的多功能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MEA-PESA),以提高PESA阻垢缓蚀性能,并证明MEA-PESA阻垢缓蚀机理。方法顺酐通过环化反应得到环氧琥珀酸(ESA),再通过聚合反应得到... 目的为了改变绿色阻垢剂聚环氧琥珀酸(PESA)单一性的功能结构,合成乙醇胺改性的多功能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MEA-PESA),以提高PESA阻垢缓蚀性能,并证明MEA-PESA阻垢缓蚀机理。方法顺酐通过环化反应得到环氧琥珀酸(ESA),再通过聚合反应得到PESA,通过PESA与乙醇胺(MEA)氨解缩合,反应得到MEA-PESA,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HNMR)表征了PESA和MEA-PESA的结构。利用电化学极化曲线研究了MEA-PESA的缓蚀机理。结果MEA-PESA合成的最佳条件:聚环氧琥珀酸与乙醇胺的质量比为10∶7,改性温度为80℃,改性时间为2 h,搅拌速率为1500 r/min。当MEA-PESA的质量浓度为16 mg/L,阻碳酸钙可达95%,阻磷酸钙可达97%;MEA-PESA的质量分数为150 mg/L时,缓蚀率可达73%,比等浓度PESA提高了12%。利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钙垢的晶型进行了考察,谱图峰值发生移动,出现不稳定结构的峰,稳定结构的峰减小,电镜图中的晶型结构由紧密变得疏松。MEA-PESA为抑制阳极反应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腐蚀电流减小,腐蚀电位增大。结论在相同的阻垢、缓蚀实验条件下,MEA-PESA阻碳酸钙、磷酸钙和缓蚀性能都优于PESA,极大地拓宽了PESA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 分子合成 阻垢缓蚀性能 阻垢缓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环氧琥珀酸共聚物阻垢缓蚀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一江 刘会媛 +2 位作者 柳鑫华 王磊 李繁麟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92,共5页
以马来酸酐(M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绿色阻垢缓蚀剂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PESA/AMPS),利用EDTA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Ca^(2+)浓度,考察了其对CaCO_(3)和Ca_(3)(PO_(4))_(2)的阻垢性能,利用扫描电镜(SEM)研... 以马来酸酐(M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绿色阻垢缓蚀剂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PESA/AMPS),利用EDTA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Ca^(2+)浓度,考察了其对CaCO_(3)和Ca_(3)(PO_(4))_(2)的阻垢性能,利用扫描电镜(SEM)研究其阻垢原理,极化曲线研究其缓蚀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氧琥珀酸共聚物 碳酸钙 磷酸钙 阻垢缓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提取液制备金纳米粒子及其在VC比色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源 贾静娴 +2 位作者 郑贺 丁文琪 杨蕊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114,共8页
以绿茶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简单快速绿色制备金纳米粒子。与传统方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相比,绿茶提取液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耐高盐耐酸碱,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将金纳米粒子与VC和AgNO3混合,VC还原AgNO3产生银单质覆盖在金纳米粒子表面,... 以绿茶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简单快速绿色制备金纳米粒子。与传统方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相比,绿茶提取液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耐高盐耐酸碱,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将金纳米粒子与VC和AgNO3混合,VC还原AgNO3产生银单质覆盖在金纳米粒子表面,形成金银核壳纳米粒子,导致溶液颜色及波长410 nm处吸光度变化,实现VC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基于此将金纳米粒子用于VC的比色分析。最优条件下,VC质量浓度2 mg/L时裸眼观察到溶液颜色由浅粉变为淡黄色;结合紫外-可见光度计检测,波长410 nm处吸光度与VC质量浓度在0.4~120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4 mg/L。将此方法用于VC药片和市售饮料中VC的分析,加标回收率在92.2%~115.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提取液 金纳米粒子 VC 比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