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伤后康复期老年患者抑郁评分与血清P物质和神经肽Y表达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征 庞久玲 +4 位作者 刘丹 刘爱东 李冰 高小英 刘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3447-3449,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康复期老年患者抑郁评分与血清P物质(SP)和神经肽Y(NPY)的关系。方法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整形科2008—2011年收治的102例烧伤后康复期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老年人7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 目的探讨烧伤后康复期老年患者抑郁评分与血清P物质(SP)和神经肽Y(NPY)的关系。方法选取唐山市工人医院烧伤整形科2008—2011年收治的102例烧伤后康复期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老年人7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受试者抑郁程度进行评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SP和NPY的表达,比较两组受试者的抑郁评分、血清SP及NPY表达。结果 (1)观察组血清SP表达和抑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NPY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不同抑郁评分患者血清SP和NPY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烧伤面积患者的抑郁评分、血清SP和NPY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抑郁评分与血清SP表达呈正相关(r=0.46,P=0.0158),与血清NPY表达呈负相关(r=-0.48,P=0.0210)。烧伤面积与抑郁评分和血清SP表达呈正相关(r=0.45,P=0.0293;r=0.49,P=0.0394),与血清NPY表达呈负相关(r=-0.43,P=0.0432)。结论烧伤后康复期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血清SP和NPY的异常表达与患者抑郁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老年人 康复 抑郁 P物质 神经肽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肖艳梅 刘媛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4—2016年5月确诊AD患儿68例,根据月龄不同分为3~12月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12~24月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疗程为4周,随访8周。试验组1%吡美莫... 目的:观察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2岁以下婴幼儿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4—2016年5月确诊AD患儿68例,根据月龄不同分为3~12月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12~24月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6例。疗程为4周,随访8周。试验组1%吡美莫司乳膏,每日2次外用,疗程结束后均以每周2次维持治疗,直至随访期结束;对照组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2次外用。结果:3~12月龄与12~24月龄的试验组1、2、4周与基线相比,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瘙痒严重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降低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4组均未见反跳发生,不良反应率低。结论: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2岁以下AD患儿效果佳,疗效较为持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吡美莫司乳膏 婴幼儿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TC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莹 房辉 +5 位作者 徐刚 关如花 杨梅柳 孙雪玲 甄艳凤 杨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63-1266,共4页
目的探讨斯钙素1(stanniocalcin 1,STC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STC1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 目的探讨斯钙素1(stanniocalcin 1,STC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STC1的表达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甲状腺组织中STC1蛋白的表达。结果 ST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表达(60.6%)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30.0%,P<0.017)和正常甲状腺组(15.0%,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TC1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无关(P>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STC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0.831±0.111)也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0.583±0.013,P<0.01)和正常甲状腺组(0.561±0.011,P<0.01),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和正常甲状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可能在甲状腺肿瘤的恶性转化方面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判断预后的重要辅助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STC1 WESTERNBLOT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9
4
作者 庞久玲 刘爱东 刘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175-3177,共3页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瘢痕疙瘩、40例增生性瘢痕及4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瘢痕疙瘩、40例增生性瘢痕及4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和MMP-2、MMP-9的表达。结果:TGF-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而MMP-2、MMP-9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TGF-β1和MMP-2、TGF-β1和MMP-9表达呈负相关。结论:TGF-β1和MMP-2、MMP-9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异常,TGF-β1与MMP-2、MMP-9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TGF-Β1 MMP-2 MMP-9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田骆冰 徐刚 +4 位作者 张雅中 丁一 田金莉 王丽 房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6期3263-3267,3273,共6页
背景胃饥饿素是机体的一种内源性胃肠肽激素,具有改善糖尿病神经损伤的作用,然而在人体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研究甚少。在临床上随着DPN病情的发展,可表现为亚临床及临床症状明显的DPN,而胃饥饿素在DPN各个阶段发挥的作用尚... 背景胃饥饿素是机体的一种内源性胃肠肽激素,具有改善糖尿病神经损伤的作用,然而在人体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研究甚少。在临床上随着DPN病情的发展,可表现为亚临床及临床症状明显的DPN,而胃饥饿素在DPN各个阶段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分析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阶段DPN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47例。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DPN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非DPN患者(N-DPN组)129例、亚临床DPN患者(S-DPN组)57例和确诊的DPN患者(D-DPN组)61例。比较3组患者血清胃饥饿素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以及S-DPN、D-DPN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胃饥饿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PN组及D-DPN组胃饥饿素水平较N-DPN组降低,D-DPN组血清胃饥饿素水平较S-DPN组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与糖尿病病程、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负相关(P<0.05);在偏相关分析中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仍与BMI、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糖尿病病程无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高及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低为糖尿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S-DPN及D-DP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胃饥饿素水平低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S-DPN及D-DPN均密切相关,是糖尿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S-DPN及D-DPN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胃饥饿素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相关性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腺癌中eIF2c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爱东 唐慧 +1 位作者 庞久玲 闫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 :检测结肠腺癌组织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c(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c,eIF2c)的表达,分析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69例结肠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留取肿瘤组织为观察组,留取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为对照组。应用免... 目的 :检测结肠腺癌组织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c(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c,eIF2c)的表达,分析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69例结肠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留取肿瘤组织为观察组,留取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 IF2c、半胱氨酸肽酶-3(Caspase-3)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的表达。构建过表达eIF2c结肠癌SW480细胞系,应用Western blot检测BAX的表达。结果:2组中eIF2c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6.5%vs. 13.0%,χ^2=28.750,P=0.000)。eIF2c在不同肿瘤最大径(68.1%vs. 31.8%,χ^2=8.021,P=0.005)、浸润深度(81.2%vs. 35.1%%,χ^2=14.849,P=0.001)、有无坏死(48.0%vs. 78.9%%,χ^2=5.366,P=0.021)、淋巴结转移(83.3%vs.42.2%,χ^2=10.765,P=0.001)和癌栓(87.5%vs. 47.2%,χ^2=8.134,P=0.004)的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 IF2c与Caspase-3呈负相关性(r=-0.69,P=0.000),eIF2c与BAX呈负相关性(r=-0.66,P=0.000)。生存分析显示,eIF2c与生存时间相关(χ^2=14.00,P=0.000)。过表达e IF2c结肠癌细胞系中BAX表达下降。结论:e IF2c在结肠腺癌中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e IF2c异常表达与凋亡因子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癌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c 凋亡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腺癌中SIX6的表达及对预后判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爱东 刘时飞 +1 位作者 闫丰 庞久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74-1278,共5页
目的:检测胃腺癌中同源异型蛋白-6(sine oculis homeobox homolog-6,SIX6)的表达,分析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本实验选择79例胃腺癌作为观察组,选择对应的标本中距肿物边缘>3 cm的正常胃黏膜组织79例作为对照组,均留取新鲜组织及... 目的:检测胃腺癌中同源异型蛋白-6(sine oculis homeobox homolog-6,SIX6)的表达,分析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本实验选择79例胃腺癌作为观察组,选择对应的标本中距肿物边缘>3 cm的正常胃黏膜组织79例作为对照组,均留取新鲜组织及石蜡包埋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石蜡包埋组织中SIX6蛋白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2组新鲜标本中SIX6蛋白的半定量表达,应用生存分析法观察SIX6与生存时间的关系。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5例胃腺癌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IX6 mRNA的表达。结果:2组中SIX6表达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3.2%vs. 6.3%,χ^2=41.461,P=0.000)。观察组中SIX6的表达与肿瘤的最大径(33.3%vs. 69.8%,χ^2=10.446,P=0.001)、浸润深度(21.9%vs. 74.5%,χ^2=21.149,P=0.000)、脉管癌栓(44.0%vs. 69.0%,χ^2=4.594,P=0.032)、淋巴结转移(31.8%vs. 80.0%,χ^2=18.175,P=0.000)和炎细胞浸润程度(25.9%vs.67.3%,χ^2=12.223,P=0.000)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中SIX6的表达与生存时间相关(χ^2=4.243,P=0.040)。胃腺癌中SIX6蛋白的半定量表达(1.21±0.06 vs. 0.92±0.04,t=3.85,P=0.000)和m RNA(1.30±0.18 vs. 0.82±0.11,t=2.25,P=0.03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结论:SIX6蛋白和mRNA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对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调节作用。SIX6的表达与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癌 同源异型蛋白-6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phK1和Annexin A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孙雪玲 房辉 +4 位作者 徐刚 张禾伟 张雅中 丁一 李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1,SphK1)和膜联蛋白A1(Annexin 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收集PTC 8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 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n...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ingosine kinase1,SphK1)和膜联蛋白A1(Annexin A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收集PTC 8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 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normal thyroid,NT) 26例。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各组中SphK1和Annexin A1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SphK1和Annexin A1在PTC中的阳性率(60. 5%和61. 7%)高于NG组(33. 3%和26. 7%)以及NT组(30. 8%和23. 1%)(P均<0. 017)。Annexin A1和SphK1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均<0. 01),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大小、TG-Ab值和TPO-Ab值无关(P均> 0. 05)。SphK1与Annexin A1表达呈正相关(P <0. 01)。结论 SphK1与Annexin A1可能参与PTC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提示二者可能成为甲状腺肿瘤良恶性诊断和早期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的重要生物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SphK1 ANNEXIN A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