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焦孔素D C-末端片段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1
作者 吕月贤 毕秀 +6 位作者 刘颖 崔淑静 赵立新 高歌 王建霞 李娟 李军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99-1906,共8页
目的探讨血浆焦孔素D C-末端片段(GSDMD-CT)作为新的血浆标志物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4年11月唐山市工人医院住院的患者样本245例,根据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Sepsis组)... 目的探讨血浆焦孔素D C-末端片段(GSDMD-CT)作为新的血浆标志物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4年11月唐山市工人医院住院的患者样本245例,根据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Sepsis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SIRS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样本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Sepsis组根据病原学感染类型进一步分为革兰阳性细菌亚组(Gram-positive组)、革兰阴性细菌亚组(Gram-negative组)、真菌亚组(Fungal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GSDMD-C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利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GSDMD-CT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患者血浆GSDMD-CT与CRP、PCT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血浆GSDMD-CT水平Sepsis组23.02(16.71,33.01)pg/mL、SIRS组16.52(11.26,22.22)pg/mL显著高于HC组7.02(4.42,11.43)pg/mL(U=-10.175、-7.890,P<0.001),Sepsis组GSDMD-CT水平高于SI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41,P<0.05)。Gram-positive组、Gram-negative组、Fungal组血浆GSDMD-CT水平分别为23.01(17.16,27.51)pg/mL、23.41(16.78,35.50)pg/mL、16.29(14.53,56.27)pg/mL,3个亚组与HC组相比GSDMD-CT水平升高(P<0.05),而3个亚组之间GSDMD-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GSDMD-CT诊断脓毒症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95%CI:0.833~0.929),约登指数(YI)0.695,敏感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分别为85.0%、84.5%。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GSDMD-CT与CRP、PCT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发现GSDMD-CT与CRP的表达呈弱相关(r=0.32,P<0.001),与PCT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P<0.001)。结论血浆GSDMD-CT在脓毒症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有可能成为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生物标志物 血浆焦孔素D C-末端片段 诊断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微乳头状癌错配修复缺陷及KRAS、NRAS、PIK3CA、BRAF基因突变的研究
2
作者 吴晨鹏 李军 +3 位作者 刘颖 李雪梅 张志勇 王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6-1281,共6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微乳头状癌(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P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为结直肠MPC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6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检测资料,其中结直肠MPC 56例,结直肠腺癌非特殊型(not otherwise s... 目的探讨结直肠微乳头状癌(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P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为结直肠MPC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46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检测资料,其中结直肠MPC 56例,结直肠腺癌非特殊型(not otherwise specified,NOS)405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项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及p53蛋白的表达,采用ARMS-PCR法检测KRAS、NRAS、PIK3CA及BRAF基因热点突变情况,分析结直肠MPC与腺癌NOS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的差异。结果结直肠MPC脉管侵犯率及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腺癌NOS(42.9%vs 23.0%,P=0.001;67.9%vs 46.2%,P=0.002);结直肠MPC错配修复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腺癌NOS(3.6%vs 13.8%,P=0.030);结直肠MPC的KRAS基因外显子2、3、4区域热点突变率显著高于腺癌NOS(58.9%vs 42.2%,P=0.018),尤其是KRAS G13D位点突变率(17.9%vs 8.1%,P=0.019)。结直肠MPC成分所占比例与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无关。结直肠MPC与腺癌NOS伴高级别肿瘤出芽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无显著差异。结论结直肠MP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与腺癌NOS有差异,准确诊断该亚型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微乳头状癌 错配修复缺陷 KRAS NRAS PIK3CA BRA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Mg2+转运蛋白1表达水平对CD8+T细胞耗竭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林晓娥 吴景华 +3 位作者 王宁 张勇 谌晓楠 祝朝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070-2073,2077,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Mg^2+转运蛋白1(MagT1)的表达水平及其表达对CD8^+T 细胞耗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86例,根据外周血HBV DNA水平将慢性HBV...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CD8^+T细胞中Mg^2+转运蛋白1(MagT1)的表达水平及其表达对CD8^+T 细胞耗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86例,根据外周血HBV DNA水平将慢性HBV感染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45例)与低病毒载量组(41例),并设置健康对照组(20例)。采集外周血、分离CD8^+T细胞,检测各组外周血及CD8^+T 细胞中Mg^2+含量;采用Western blot 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各组CD8^+T 细胞中MagT1 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8^+T细胞表面分子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受体(NKG2D)和CD38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agT1蛋白表达水平与CD8^+T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各组外周血中Mg^2+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HBV 感染者CD8^+T细胞中Mg^2+浓度、MagT1 蛋白和mRNA 表达水平以及表面分子NKG2D和CD38均显著下降(均P<0.05),PD-1和Tim-3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并且,CD8^+T细胞中MagT1蛋白与PD-1、Tim-3表达呈负相关(均P<0.05),与NKG2D、CD38表达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CD8^+T细胞耗竭与CD8^+T细胞中MagT1表达下调所致的Mg^2+内流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Mg^2+转运蛋白1 CD8^+T细胞 耗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非黏液腺癌中PD-L1、错配修复蛋白及HER-2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晨鹏 刘颖 +2 位作者 李雪梅 刘宝利 张志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3-475,共3页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adenocarcinoma,MGC)、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及胃非黏液腺癌(non-mucinous gastric adenocarcinoma,NMGC)中PD-L1、错配修复蛋白及HER-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3月~2...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adenocarcinoma,MGC)、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及胃非黏液腺癌(non-mucinous gastric adenocarcinoma,NMGC)中PD-L1、错配修复蛋白及HER-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2年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诊治的349例胃腺癌患者,其中MGC 14例、SRC 34例、NMGC 301例,对其PD-L1、错配修复蛋白及HER-2免疫组化及FISH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GC的肿瘤体积大于SRC及NMGC,MGC中PD-L1的阳性率(0)低于NMGC(23.6%),MGC中错配修复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发生率(50%)高于SRC(5.9%)及NMGC(8.6%)(P<0.05)。结论MG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特征,其可能对化疗和免疫治疗获益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黏液腺癌 印戒细胞癌 非黏液腺癌 PD-L1 错配修复蛋白 HER-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与缺血性卒中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茜 周云涛 +1 位作者 田卫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9期797-802,共6页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认为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以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途径为背景,以同型半胱氨酸及相关血脂致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阐述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其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卒中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维生素降低同...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认为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以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途径为背景,以同型半胱氨酸及相关血脂致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阐述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其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卒中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维生素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对卒中预后的影响各研究结果不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各型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模型大鼠颅脑损伤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徐振宇 陆斌 +1 位作者 李广平 徐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4-508,共5页
目的:研究模型大鼠颅脑损伤后高压氧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并讨论其意义。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用改良自由落体方法制备脑损伤模型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颅脑损伤组和高压氧组,每组12只。研究大鼠在损伤后7、14和28 d用改良神经功能... 目的:研究模型大鼠颅脑损伤后高压氧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的作用并讨论其意义。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用改良自由落体方法制备脑损伤模型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颅脑损伤组和高压氧组,每组12只。研究大鼠在损伤后7、14和28 d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神经功能,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颅脑损伤组和高压氧组大鼠在损伤后7、14和28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颅脑损伤组和高压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P<0.01),同时高压氧组评分显著低于颅脑损伤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各个时间点颅脑损伤组和高压氧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1);与颅脑损伤组比较,高压氧组大鼠损伤7、14和28 d各时间点的神经细胞凋亡数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高压氧能促进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同时降低神经细胞凋亡作用。这为应用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提供依据,也为研究Notch信号调控神经再生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颅脑损伤 神经干细胞 NOTCH信号通路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对大鼠脑损伤后TNF-α、IL-1β及NF-κ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王亚楠 张勇 +1 位作者 王宁 刘鑫颖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8-622,共5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及可能...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损伤组(TBI组),亚低温治疗组。采用Marmarou’s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损伤后立即开始诱导亚低温,持续3 h,于伤后1 d、3 d、5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留取脑组织。采用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TNF-α、IL-1β及NF-κB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TBI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升高(P<0.05),3 d达水肿高峰,TNF-α、IL-1β和NF-κB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均为1 d达高峰,持续高表达至5 d;与TBI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降低(P<0.05),TNF-α、IL-1β和NF-κB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高表达的TNF-α、IL-1β和NF-κB参与了TBI的病理过程。亚低温治疗可通过下调NF-κB信号分子,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的炎性反应,缓解脑水肿,进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创伤性脑损伤 脑水肿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维生素D3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刘鑫颖 房成 张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87-1390,共4页
目的:探讨25(OH)D3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按照SSDAI积分分为p SS稳定期组(n=49例)和p SS活动期组(n=49例),同期选择98例在我院体检... 目的:探讨25(OH)D3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9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按照SSDAI积分分为p SS稳定期组(n=49例)和p SS活动期组(n=49例),同期选择98例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实验者的B淋巴细胞指标(CD27^(high)浆细胞、CD27^+记忆性B细胞)和T淋巴细胞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10、IL-17,检测并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维生素D3的水平。观察p SS组和对照组B淋巴细胞指标、T淋巴细胞指标对比,p SS活动期组和p SS稳定期组B淋巴细胞指标、T淋巴细胞指标对比。结果:在B淋巴细胞中,p SS组CD27^(high)浆细胞、CD27^+记忆性B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0. 87±0. 23) vs(1. 80±0. 20),(21. 75±4. 32) vs(33. 92±3. 19)](P <0. 05),在T淋巴细胞指标中,p SS组TNF-α、IL-6、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35. 89±15. 83)μg/L vs(69. 03±11. 07)μg/L,(98. 52±20. 17)μg/L vs(40. 02±9. 42)μg/L,(89. 36±16. 26)μg/L vs(45. 92±9. 01)μg/L](P<0. 05),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6. 16±17. 05)μg/L vs(96. 89±10. 37)μg/L](P<0. 05);在B淋巴细胞中,p SS活动期组CD27^(high)浆细胞、CD27^+记忆性B细胞显著低于p SS稳定期组[(0. 70±0. 10)vs(1. 23±0. 30),(17. 04±1. 90)vs(25. 10±2. 80)](P<0. 05),在T淋巴细胞指标中,p SS活动期组TNF-α、IL-6、IL-17水平显著高于p SS稳定期组[(205. 86±28. 98)μg/L vs(124. 57±16. 04),(114. 02±20. 73)μg/L vs(81. 98±7. 40)μg/L,(101. 86±15. 97)μg/L vs(76. 39±4. 53)]μg/L(P<0. 05),IL-10水平显著低于p SS稳定期组[(31. 92±8. 09)μg/L vs(60. 86±6. 18)μg/L](P<0. 05),p SS活动组为(22. 45±3. 27) pg/ml,p SS稳定组为(39. 03±3. 21) pg/ml,对照组为(41. 64±5. 59) pg/ml。活动组25(OH) D3水平低于稳定组和对照组(P<0. 05),但稳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25(OH)D3的不足可使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浸润及活化,造成腺体功能损伤,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病情程度以及免疫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病情程度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194-5p和MagT1表达水平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林晓娥 吴景华 +4 位作者 黎洁 刘洋 谌晓楠 祝朝前 李广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7-613,共7页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R-194-5p和镁离子(Mg2+)转运蛋白1(MagT1)表达水平,阐明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40例HBV携带者(HBV携带组)、4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R-194-5p和镁离子(Mg2+)转运蛋白1(MagT1)表达水平,阐明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40例HBV携带者(HBV携带组)、40例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CHB组)和40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重度CH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并利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PBMCs中miR-194-5p及MagT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PBMCs中MagT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和PBMCs中M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PBMCs中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自然杀伤细胞受体2群D分子(NKG2D)表达水平。在293T细胞中分别转染miR-194-5p mimic质粒(miR-194-5p mimic组)和miR-NC质粒(miR-NC组),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2组293T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BV携带组、轻中度CHB组和重度CHB组患者PBMCs中Mag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g2+水平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NKG2D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miR-194-5p mRNA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HBV携带组和轻中度CHB组比较,重度CHB组患者PBMCs中Mag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g2+水平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NKG2D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miR-194-5p mRNA及CD8+T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HBV携带组比较,轻中度CHB组患者PBMCs中Mag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Mg2+水平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NKG2D表达水平降低(P<0.05),miR-194-5p mRNA及CD8+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MagT1是miR-194-5p靶基因。结论:miR-194-5p可能通过靶向下调MagT1表达,引起MagT1介导的Mg2+内流障碍,造成CD8+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降低,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iR-194-5p 镁离子转运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R3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玉秀 刘恩令 柴连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53-1255,共3页
目的:研究诱骗受体3(DcR3)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体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活动期RA和缓解期RA,同时选取26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DcR3的含量... 目的:研究诱骗受体3(DcR3)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体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活动期RA和缓解期RA,同时选取26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DcR3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DcR3在外周单核细胞中mRNA水平。结果:所有患者血清的DcR3含量和单核细胞中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者(152.5±42.3 vs 42.6±12.4,P<0.05;2.5±1.6 vs 1±0.44,P<0.05),且活动期RA的水平高于缓解期RA并高于对照组。结论:DcR3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会表达增加,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表达量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诱骗受体3 血清 外周单核细胞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酶23'非翻译区+8473T>C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卢玉娟 张红岩 +2 位作者 代素梅 黎杰 张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733-1736,共4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3'非翻译区(3'UTR)+8473T>C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进行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19例为病例组,按照2∶1比例...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3'非翻译区(3'UTR)+8473T>C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进行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19例为病例组,按照2∶1比例选择同期体检正常者238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进行基因分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CI。结果病例组携带1个C等位基因、2个C等位基因、TC+CC基因型者的食管癌发病风险分别为对照组的1.60倍〔95%CI(0.91,2.83),P=0.08〕、3.29倍〔95%CI(1.10,11.62),P=0.03〕、1.76倍〔95%CI(1.12,2.93),P=0.02〕。在吸烟人群中,病例组携带COX-2 3'UTR+8473C等位基因者食管癌发病风险是对照组的2.11倍〔95%CI(1.08,3.96),P=0.02〕;在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人群中,病例组携带COX-2 3'UTR+8473C等位基因者食管癌发病风险是对照组的3.98倍〔95%CI(1.85,8.46),P<0.001〕。结论 COX-2 3'UTR+8473T>C基因多态性是影响食管癌发病的重要的遗传易患因素,可增加食管癌发病风险,且与吸烟、幽门螺杆菌存在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 食管肿瘤 变异(遗传学)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