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中青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风险的关联
1
作者 吴铮 齐祺 +7 位作者 吴欣雨 于洁 杨波 张雪朝 韩全乐 王楠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3,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中青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无其他类型肝病且资料完整的47675例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以TyG指数四分位数分为Q_(1...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中青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无其他类型肝病且资料完整的47675例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以TyG指数四分位数分为Q_(1)组(TyG指数≤8.08,n=11924)、Q_(2)组(8.083组(8.454组(8.881组(cum-TyG<32.51,n=11918)、cum-Q_(2)组(cum-TyG 32.51~33.75,n=11919)、cum-Q_(3)组(cum-TyG 33.76~36.46,n=11919)与cum-Q_(4)组(cum-TyG>36.46,n=11919),分析TyG指数、cum-TyG及暴露时间与NAFLD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47675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4.3±8.7)岁,男性36345例(76.23%)。中位11.55(7.28,13.89)年随访期间,4635例(9.72%)罹患NAFLD。Cox回归分析显示,与Q_(1)组相比,Q_(2)组~Q_(4)组发生NAFLD的HR(95%CI)分别为1.328(1.191~1.480)、1.591(1.430~1.770)、2.106(1.861~2.384),P_(trend)<0.001。与cum-Q_(1)组相比,cum-Q_(2)组~cum-Q_(4)组发生NAFLD的HR(95%CI)分别为1.571(1.426~1.730)、2.123(1.935~2.330)、2.593(2.367~2.840),P_(trend)<0.001。与TyG指数累计暴露0年者相比,累积暴露2、4、6年者发生NAFLD的HR(95%CI)分别为1.333(1.196~1.486)、1.879(1.690~2.088)、3.184(2.860~3.545),P_(trend)<0.001。结论:TyG指数升高是中青年人群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中青年人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在食管胃交界腺癌围术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周海英 吴爱萍 +3 位作者 陈银苹 王宝杰 吕铮 李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871-2873,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FTS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围术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FTS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FTS组采用快速康复的新型围术期处理方案,主要措施包括术前认真宣教、缩短患者术前禁食水时间、术中维持患者体温、控制补液量、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早期下床活动、有效止痛、尽早拔除导尿管及胸管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清蛋白水平、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血浆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85.961,P=0.000;F时间=45.076,P=0.000);其中术前两组患者血浆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893,P>0.05);术后1、3、7 d,FTS组血浆清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5.629、5.775和3.815,P<0.05)。FTS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7.5%(3/40)与15.0%(6/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68,P=0.2885)。结论 FTS在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是有效、安全的,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节省医疗费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食管胃接合处 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李雷 齐祺 +7 位作者 吴欣雨 韩全乐 邓洁 张雪朝 吴铮 王楠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88,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与中青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研究体检的72642例中青年(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静息心率水平五分位数分为Q_(1)组(<67次/min,n=14381)、Q_(2)组(67~70次/min,n=15815)、Q_(3)组(71~75次/min,n=15876)、Q_(4)组(76~80次/min,n=13933)和Q5组(>80次/min,n=12637)。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对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平均随访(10.0±4.85)年,2898例(3.99%)研究对象发生ASCV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5组ASCVD风险增加20%(HR=1.20,95%CI:1.06~1.35,P<0.05),其余各组风险均未增加(P均>0.05)。平均随访(10.2±4.82)年,2175例(2.99%)研究对象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_(1)组比较,Q_(3)组~Q5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上升33%(HR=1.33,95%CI:1.15~1.54,P<0.001)、33%(HR=1.33,95%CI:1.14~1.54,P<0.001)、78%(HR=1.78,95%CI:1.54~2.05,P<0.001),而Q_(2)组风险未增加(P>0.0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ASCVD风险增加4%(HR=1.04,95%CI:1.01~1.07,P=0.009),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5%(HR=1.15,95%CI:1.11~1.19,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ASCVD风险(P_(overall)=0.022,P_(non-linear)=0.617)、全因死亡风险(P_(overall)<0.001,P_(non-linear)=0.212)呈线性关联,且静息心率>72次/min时ASCVD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增快与中青年人群ASCVD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心率 中青年人群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从青少年到成人过渡期护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兰岚 张婷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6-630,共5页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从青少年过渡到成人的过渡期是其实现疾病自主管理的重要阶段,为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提供全面、完善的过渡期护理可以确保护理的连续性,提高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改善其心脏功能状态。文章对青少...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从青少年过渡到成人的过渡期是其实现疾病自主管理的重要阶段,为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提供全面、完善的过渡期护理可以确保护理的连续性,提高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改善其心脏功能状态。文章对青少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过渡期护理现状、护理需求、护理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国内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过渡期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青少年 过渡期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孙鹏 贾兆晋 +4 位作者 李秀华 陈晓伟 魏润生 靳彦涛 金建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521-3526,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体外循环温度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氧化应激及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240例患者,最终纳入220例患者,年龄50~75岁,且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术前1 d... 目的研究不同体外循环温度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氧化应激及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240例患者,最终纳入220例患者,年龄50~75岁,且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术前1 d采用MMSE量表对患者的基础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患者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n=55):低温+生理盐水组(L0)组、低温+右美托咪定组(L1)组、高温+生理盐水组(H0)组和高温+右美托咪定组(H1)组。低温组转流期间维持鼻咽温为(30±1)℃,高温组转流期间维持鼻咽温为(33±1)℃,L1、H1组麻醉诱导前10 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注射液1μg/kg,之后以0.5μg/(kg·h)速率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L0、H0组输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于麻醉开始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24 h(T3)、48 h(T4)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浓度。术后12 h至术后3 d采用重症监护室混淆评估法(CAM-ICU)对患者进行是否发生POD的评估。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术后谵妄组(POD组)和未发生术后谵妄组(NPOD组)。结果220例患者中发生POD 81例,发生率约为36.8%,其中L0组POD发生率约为30.9%、L1组POD发生率约为12.7%、H0组POD发生率约为58.2%和H1组POD发生率约为45.5%。与NPOD组相比,POD组患者NSE、IL-6、TNF-ɑ、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与L0组比较,L1组T2~T4患者血清NSE、IL-6、TNF-α、MDA浓度降低,SOD浓度升高,与H0组比较,H1组T2~T4患者血清NSE、IL-6、TNF-α、MDA浓度降低,SOD浓度升高。与L0组比较,H0组T2~T4患者血清NSE、IL-6、TNF-α、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与L1组比较,H1组T2~T4患者血清NSE、IL-6、TNF-α、MDA浓度升高,SOD浓度降低。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期间低温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降低PO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低温 右美托咪定 氧化应激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癌中雌激素受体β与核因子κB互作分析
6
作者 彭延杰 张金佩 +4 位作者 田家齐 陈震 梁梨杨 张林 宋丹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41-2049,共9页
目的: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肿瘤,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已被证实可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而ERβ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然而NF-κB和AP-1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且与ERβ是... 目的: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肿瘤,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已被证实可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而ERβ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具有保护作用。然而NF-κB和AP-1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且与ERβ是否存在蛋白互作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处理后的结肠癌细胞系HT29和SW480探索ERβ、NF-κB和AP-1在结肠癌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NF-α转录组测序结果,综合p65和ERβ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结果,利用R语言在肠癌细胞系HT29和SW480中构建TNF-α、NF-κB/p65和ERβ互作网络,探索蛋白互作关系。结果:TNF-α通过p65的DNA结合调控一部分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NF-κB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NF-κB/p65和MAPK通路的组分与AP-1家族蛋白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ERβ的过表达并未显著影响TNF-α介导的基因调控,但可能通过MAP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Akt途径调节AP-1的活性。此外,ERβ降低了HT29中p65的DNA结合位点,增加了SW480中的p65结合位点,提示ERβ对NF-κB的调控与细胞性别相关。结论:在结直肠癌中NF-κB、ERβ和AP-1存在潜在交互作用:TNF-α可通过NF-κB调控AP-1,而过表达ERβ可以改变NF-κB介导的调控作用,且ERβ对NF-κB的影响可能与性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肿瘤 雌激素受体Β 核因子ΚB 蛋白质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P2X7受体及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徐晓雨 陈辉 +3 位作者 陈萍 王昆 高洁 孙立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72-1475,共4页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皮层P2X7受体(P2X7 receptor,P2X7R)表达及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大鼠皮层P2X7受体(P2X7 receptor,P2X7R)表达及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血管内穿刺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SAH组)、雌激素治疗组。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脑皮层TNF-α、IL-6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皮层中P2X7R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SAH后大鼠局部脑血流量显著降低(P<0.05);各时间点大鼠皮层内炎症因子TNF-α、IL-6的含量明显增多(P<0.05),且于24 h达高峰;P2X7R蛋白表达量于6、12、24 h显著上调(P<0.05),且于12 h达峰值。与SAH组相比,雌激素组大鼠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升高(P<0.05);TNF-α、IL-6的含量及P2X7R蛋白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雌激素可以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的神经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2X7R蛋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炎症 P2X7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莫唑胺与尼莫司汀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坤 张宏义 +2 位作者 杨宏 陆斌 王跃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4-925,共2页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与尼莫司汀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择92例经病理学证实为恶性胶质瘤的患者随机进入替莫唑胺(TMZ)组和尼莫司汀(ACNU)组,分别给予TMZ或ACNU治疗。以28d为1个疗程,每例患者进行4~6个...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与尼莫司汀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择92例经病理学证实为恶性胶质瘤的患者随机进入替莫唑胺(TMZ)组和尼莫司汀(ACNU)组,分别给予TMZ或ACNU治疗。以28d为1个疗程,每例患者进行4~6个疗程。所有患者均定期进行实体肿瘤影像学和病情随访,进行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定。结果头颅强化MRI所示的实体肿瘤治疗有效率:TMZ组为67.31%,而ACNU组为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TMZ组低于ACNU组(P<0.05)。结论TMZ较ACNU能更好地改善恶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地缩小肿瘤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莫唑胺 尼莫司汀 恶性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曼曼 崔建忠 +5 位作者 李冉 都凌杰 田艳霞 阚泉 张娟 高俊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05-2210,共6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5周龄SD大鼠BMSCs。将5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矽肺模型组、BMSCs治疗A组(1×109/L)、BMSCs治疗B组(... 目的:研究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雄性5周龄SD大鼠BMSCs。将5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矽肺模型组、BMSCs治疗A组(1×109/L)、BMSCs治疗B组(3×109/L)和BMSCs治疗C组(5×109/L),每组10只。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插管一次性灌注二氧化硅(SiO2)粉尘混悬液法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BMSCs干预治疗,各组大鼠于21 d处死取材。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定位和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TNF-α、TGF-β、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性别决定区Y(SRY)蛋白证实BMSCs的归巢。结果:矽肺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矽结节形成、胶原沉积等病理改变,BMSCs治疗A组较矽肺模型组病理改变有所缓解,BMSCs治疗B组病情缓解更加显著,但BMSCs治疗C组较矽肺模型组病理改变加重。大鼠肺组织TNF-α、TGF-β、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情况:BMSCs治疗C组>矽肺模型组>BMSCs治疗A组>BMSCs治疗B组>对照组,除BMSCs治疗C组与矽肺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它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BMSCs治疗B组大鼠肺组织中SRY阳性表达,心、肝、脾、肾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外源性BMSCs移植对大鼠矽肺纤维化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肿瘤坏死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9、VEGF、P16与垂体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坤 李聪慧 +2 位作者 张宏义 杨宏 陈怡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2,共2页
目的:检测MMP-9、VEGF和P16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它们与垂体瘤侵袭性相关性。方法:选用垂体瘤54例,分为侵袭组(n=30)和非侵袭组(n=24),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MMP-9、P16基因与VEGF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侵袭性和... 目的:检测MMP-9、VEGF和P16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它们与垂体瘤侵袭性相关性。方法:选用垂体瘤54例,分为侵袭组(n=30)和非侵袭组(n=24),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MMP-9、P16基因与VEGF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瘤的相关性。结果:MMP-9、VEGF标记指数在侵袭性垂体瘤组的分别为(39.44±5.61),(24.28±3.94)较非侵袭性腺瘤组的(22.17±4.32),(17.62±1.89)显著增高(P<0.01),。P16基因在非侵袭性垂体瘤组阳性率(27.49±4.07)较侵袭性腺瘤组(20.18±3.26)显著增高(P<0.01)。结论:垂体瘤侵袭性与MMP-9和VEGF表达成正相关(P<0.01),而与P16表达成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垂体腺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多肿瘤抑制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CCAT1对人乳头状甲状腺癌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丽云 龚健 +2 位作者 徐晋珩 张志勇 崔永兴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1-86,共6页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CCAT1在人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并观察下调表达CCAT1对人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检测人正常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及人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中CCAT1的水平,在TPC-1细胞中转染CCAT1 ...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CCAT1在人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并观察下调表达CCAT1对人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检测人正常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及人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中CCAT1的水平,在TPC-1细胞中转染CCAT1 siRNA质粒,利用Transwell小室及划痕实验观察下调表达CCAT1对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RAF、MUC15、RKIP蛋白的变化。结果人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TPC-1中CCAT1的水平明显高于人正常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在TPC-1细胞中下调表达CCAT1后能够明显抑制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显示下调表达CCAT1组TPC-1细胞的穿膜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划痕实验中下调表达CCAT1后细胞间距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提示细胞运动能力减弱。同时下调表达CCAT1可明显降低细胞中BRAF、MUC15的表达,增高RKIP蛋白的表达。结论人乳头状甲状腺癌中长链非编码RNA CCAT1较正常甲状腺细胞明显升高;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下调表达CCAT1可抑制细胞的侵袭、迁移运动能力,并且可能通过影响BRAF、MUC15、RKIP蛋白的表达发挥上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 SIRNA CCAT1 人乳头状甲状腺癌 TPC-1 Nthy-ori 3-1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重型弥漫性脑创伤后ERK1/2信号途径的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雅宁 高俊玲 +3 位作者 饶颖臻 张文丽 尹立国 崔建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重型弥漫性脑创伤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的改变及意义。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组、ERK1/2抑制剂U0126高、低剂量组。Marmarou等法制作弥漫性脑创伤模型。伤后30min、1、6、24、48、72h光镜和电镜下观... 目的:探讨重型弥漫性脑创伤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的改变及意义。方法: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组、ERK1/2抑制剂U0126高、低剂量组。Marmarou等法制作弥漫性脑创伤模型。伤后30min、1、6、24、48、72h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伤后脑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区磷酸化ERK1/2和c-Fos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海马区凋亡细胞;伤后3-7d水迷宫法测试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结果:伤后,创伤组脑组织损伤严重,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和凋亡改变、神经轴索变性断裂;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在伤后30min明显增高,6h达高峰,高表达状态持续至伤后24h;c-Fos在伤后30min明显增高,6h达高峰,24h接近正常水平;神经细胞凋亡数目伤后6h明显增多,72h达高峰;大鼠搜索安全岛时间延长。U0126干预后,脑组织形态损伤程度、磷酸化ERK1/2和c-Fos表达、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回降;大鼠搜索安全岛时间缩短;上述变化在U0126高剂量组中更为显著。结论:ERK1/2信号途径参与大鼠重型弥漫性脑创伤病理损伤过程,并在伤后神经细胞凋亡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类 蛋白质c-Fos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a5基因多态与肺癌发病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闫继东 董洪超 +2 位作者 吕铮 任淑华 刘学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2-755,共4页
目的:研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a5(CHRNA5)-rs 17486278位点基因多态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确诊的216肺癌例患者为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等配对条件选取63... 目的:研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a5(CHRNA5)-rs 17486278位点基因多态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确诊的216肺癌例患者为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等配对条件选取639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CHRNA5-rs 17486278位点基因多态,结合两组人群的健康资料,分析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与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显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六个维度中的压力管理与肺癌发生有关,OR值为1.770(95%CI:1.262~2.483,P=0.001);病例组和对照组间CHRNA5-rs 17486278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67,P=0.002);压力管理与吸烟指数、吸烟指数与CHRNA5-rs 17486278位点基因型对肺癌发生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交互作用=4.86,P交互作用=0.034;X^2交互作用=8.62,P交互作用=0.003)。结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CHRNA5-rs 17486278位点基因多态存在协同作用,增加肺癌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月明 张志勇 +3 位作者 刘丽云 徐晋珩 冯俊伟 王爱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4-627,共4页
目的探讨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associatied T-cell lymphoma,EA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EAT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Ⅰ型EATL主要由中等至较大的肿瘤细胞组成,核圆形或多角形,... 目的探讨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nteropathy-associatied T-cell lymphoma,EA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EAT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Ⅰ型EATL主要由中等至较大的肿瘤细胞组成,核圆形或多角形,核仁明显。Ⅱ型EATL瘤细胞形态单一,体积中等或偏小,核圆形、深染,核碎屑和坏死常见。两种类型EATL背景中均可见组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且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3、CD43、TIA-1,不表达CD4、CD5、CD20、CD79a。Ⅱ型EATL弥漫表达CD56和CD8,Ⅰ型EATL不表达CD56和CD8,Ki-67增殖指数均>70%,EBERs原位杂交阴性。7例获得随访资料,其中4例患者术后10个月内死亡,3例患者术后18个月内死亡。结论 EATL是一种罕见的源于肠道上皮内T淋巴细胞的侵袭性淋巴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慢性腹泻、腹痛、发热及腹部包块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发生肠穿孔。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及免疫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 胃肠道淋巴瘤 CD56 CD8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爱军 崔建忠 +4 位作者 王树伟 卢永刚 王凯杰 张晓飞 洪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2-678,共7页
目的:研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脑出血大鼠出血灶周围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对神经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脑出血模型组(ICH)和GSK-3β... 目的:研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脑出血大鼠出血灶周围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对神经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脑出血模型组(ICH)和GSK-3β抑制剂组(SB216763)应用自体血右侧基底节区注入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GSK-3β抑制剂组于手术前通过侧脑室注入抑制剂SB216763,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检测大鼠脑脊液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realtimeRT-PCR法检测脑出血大鼠出血灶周围组织中GSK-3β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GSK-3β、p-GSK-3β(tyr216)和β-catenin的蛋白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脑出血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增加,脑脊液中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明显增加,出血灶周围组织中GSK-3β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GSK-3β(tyr216)的水平明显升高,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SB216763处理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增加,脑脊液中TNF-α、IL-1β及IL-6的含量明显下调,p-GSK-3β(tyr216)的水平明显降低,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上调。结论:在脑出血大鼠模型中,抑制GSK3β的活性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和神经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Β-连环蛋白 神经炎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ZEB1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与增殖、凋亡与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钟轩 王红钰 +4 位作者 蒋涛 马鹏程 张超 郑宝军 刘金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290-3295,共6页
目的观察干扰ZEB1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与增殖、凋亡与迁移的影响。方法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检测人结直肠癌细胞HT29、LOVO、SW480中的ZEB1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将对数生长期的LOVO细胞分2组转染:干扰组转染慢病毒pPLK?ZEB... 目的观察干扰ZEB1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与增殖、凋亡与迁移的影响。方法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检测人结直肠癌细胞HT29、LOVO、SW480中的ZEB1的基因与蛋白表达。将对数生长期的LOVO细胞分2组转染:干扰组转染慢病毒pPLK?ZEB1?shRNA,干扰对照组转染慢病毒pPLK?control?shRNA,以未转染的细胞为正常对照。转染48 h后,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率、迁移能力、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干扰ZEB1表达后,人结直肠癌细胞LOVO的增殖、克隆形成率与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上皮间质转化E?cadherin蛋白表达提高,Vimentin、Twist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干扰ZEB1表达可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增加细胞凋亡,抑制其上皮间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细胞 干扰ZEB1表达 上皮间质转化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附九例报告 被引量:6
17
作者 尹龙 范一木 +1 位作者 徐翔 黄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09-215,共7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中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椎动脉 支架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大鼠弥漫性脑创伤后ERK1/2通路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雅宁 高俊玲 +3 位作者 李丽娜 陈海红 刘兴宇 崔建忠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93-1097,共5页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调控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依达拉奉(Edaravone)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创伤组、U0126干预组、Edaravone治疗组。Marmarou法建立大鼠弥漫性脑创伤模型。U0126... 目的探讨脑创伤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信号调控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依达拉奉(Edaravone)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创伤组、U0126干预组、Edaravone治疗组。Marmarou法建立大鼠弥漫性脑创伤模型。U0126干预组于大鼠伤前30min经尾静脉注射U0126(0.1mg/kg),每24h注射1次,连续3d;Edaravone治疗组分高、中、低剂量组,于伤后10min经尾静脉注射Edaravone(3、6、10mg/kg),每24h注射1次,连续3d。对照组不致伤。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伤后脑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伤后1、6、24、48、72h磷酸化ERK1/2和Bax的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上述时间点神经细胞的凋亡。伤后24、48、72h对大鼠的综合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致伤后,大鼠皮质区部分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和凋亡改变;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和Bax表达显著增多,伴随磷酸化ERK1/2水平增加,神经运动功能评分下降。应用U0126和Edaravone干预后,神经细胞形态损伤程度减轻;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和Bax表达回降,磷酸化ERK1/2水平降低;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升高,上述改变在U0126和高、中剂量Edaravone组中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创伤后活化ERK1/2信号通过调控Bax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daravone通过抑制ERK1/2信号途径,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头部损伤 穿透性 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鸿祺 支兴龙 +14 位作者 张鹏 李萌 吉训明 缪中荣 王亚冰 卢小健 史怀璋 祁大勇 柳江 肖泉 秦晓红 宋庆斌 王玉林 张虹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388-394,共7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覆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在治疗颅内动脉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使用覆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治疗20例患者。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覆膜支架的直径和长度。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颅底以上颈内动脉动脉瘤7例,经蝶手术致颈内动脉破损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伴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共使用覆膜支架21枚,裸支架与覆膜支架联合使用3例。结果一次性成功放置支架17例,病变即刻消失14例,术后复查消失3例,操作失败3例。短暂性轻偏瘫1例。结论合理使用覆膜支架是治疗部分颅内动脉病变的良好手段,但覆膜支架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治疗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健康信念水平及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伟 窦秀云 +4 位作者 赵红 赵雅娜 魏洁 张莉 窦玲云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2期13-14,19,共3页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健康信念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问卷对382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得分102.28±8.77,文化程度、损伤程度、是否使用...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健康信念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问卷对382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得分102.28±8.77,文化程度、损伤程度、是否使用循环泵及溶栓药物是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的影响因素(调整R^2=0.336)。结论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应对文化程度低和损伤程度重的患者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健康信念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