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A、CA153、TPS、Fer、CYFRA21-1检测在乳腺癌术后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玉柱 张玉敏 +5 位作者 韩龙才 张华 刘新唐 张海军 林秋全 王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810-3814,共5页
目的探索肿瘤标志物CEA、CA153、TPS、Fer、CYFRA21-1在乳腺癌术后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2014年在唐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78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随访3年后根据有、无转移分为转移组42例,从未出现转移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作为未... 目的探索肿瘤标志物CEA、CA153、TPS、Fer、CYFRA21-1在乳腺癌术后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2014年在唐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78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随访3年后根据有、无转移分为转移组42例,从未出现转移患者中随机抽取42例作为未转移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CEA、CA153、TPS、Fer、CYFRA21-1水平,比较转移组与未转移组CEA、CA153、TPS、Fer、CYFRA21-1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在乳腺癌术后转移患者中TPS、Fer、CYFRA21-1三者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ROC曲线检验各组数值对乳腺癌术后转移的检验效率。结果乳腺癌术后转移组患者血清CEA、CA153、TPS、Fer、CYFRA21-1水平[分别为(6.11±1.87)ng/m L、(26.97±9.52)U/m L、(155.95±22.03)U/L、(173.08±19.87)ng/m L、(18.98±7.33)ng/m L]比未转移组[分别为(5.33±1.85)ng/m L、(23.34±8.30)U/m L、(133.22±19.09)U/L、(142.29±22.59)ng/m L、(6.76±1.59)ng/m L]升高,TPS、Fer、CYFRA21-1水平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术后转移患者血清TPS、Fer、CYFRA21-1均未见明显相关性;CYFRA21-1的ROC曲线下面积(0.903)>Fer(0.849)>TPS(0.791),在乳腺癌术后转移的诊断中,CYFRA21-1曲线下面积最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清TPS、Fer、CY-FRA21-1的水平升高与乳腺癌术后发生转移密切相关,CYFRA21-1对于监测乳腺癌术后转移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转移 CEA CA153 TPS FER CYFRA2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2系小鼠乳腺癌肺转移(BCML-TA299)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慧 郝希山 +4 位作者 战忠利 杨海贤 张爱莲 马杰 高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86-890,共5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BCML-TA299生物学特性、DNA状况、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同系小鼠原位移植BCML-TA299细胞增殖动力学组织形态学、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仪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TA2系小鼠乳腺癌移植瘤生物... 目的:研究乳腺癌BCML-TA299生物学特性、DNA状况、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同系小鼠原位移植BCML-TA299细胞增殖动力学组织形态学、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仪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TA2系小鼠乳腺癌移植瘤生物异质性、基因DNA状况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与细胞生物特性的关系。结果:用TA2系小鼠自发乳腺癌伴肺转移组织在同系小鼠乳腺原位建立了乳腺癌肺转移A型BCML-TA299模型。历时2年多,鼠间传至第47代,移植成功率为100%。未见自发消退,肿瘤生长特性稳定。鼠间荷瘤存活中位数为51天,平均为58.8±10.03天。肿瘤倍增时间为3.11天(指数生长期)。各代移植瘤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观察证实保持了原代瘤的特征,转移瘤与原发瘤结构一致。染色体检查为鼠类肿瘤染色体,DNA含量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为异倍体肿瘤。鼠间传代移植瘤与转移瘤保持p53、cerbB-2、nm23基因异常表达。经抗癌药物敏感实验,表明对CAP(CTX、ADM、DDP)联合化疗最为敏感,而单药紫杉醇作用差。结论:本模型可为研究乳腺癌生物异质性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交系 TA2鼠 乳腺癌 原位移植 自发肺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海泉 张景华 +5 位作者 刘远庭 刘殿臣 孙志国 陈杰 孙海燕 乔瑞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0-81,84,共3页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虽能较完全地切除肿瘤及相应转移的淋巴结.但由于手术创面较大,游离的皮瓣血运减少等不利因素,常于术后早期出现皮下积液.其总发生率为10%~60%。尽管大部分皮下积液患者通过反复抽吸、创面加压包扎等长期治疗能...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虽能较完全地切除肿瘤及相应转移的淋巴结.但由于手术创面较大,游离的皮瓣血运减少等不利因素,常于术后早期出现皮下积液.其总发生率为10%~60%。尽管大部分皮下积液患者通过反复抽吸、创面加压包扎等长期治疗能够得到治愈,但同时也延误了术后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延长了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皮下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应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景华 曹月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383-384,387,共3页
关键词 机体应激反应 腹腔镜手术 应激功能 缺血再灌注损伤 病理生理变化 高压综合征 高碳酸血症 可能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同压力CO_2气腹对气腹存留时限及肩部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景华 曹月敏 +2 位作者 胡万宁 江建军 王兰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不同压力CO2气腹对气腹存留时限及肩部疼痛的影响,探讨LC术后气腹存留时限的影响因素及肩部疼痛的原因。方法2002年4~10月连续观察69例LC,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不同压力CO2气腹对气腹存留时限及肩部疼痛的影响,探讨LC术后气腹存留时限的影响因素及肩部疼痛的原因。方法2002年4~10月连续观察69例LC,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23例。气腹压力设定A组10mmHg,B组12mmHg,C组14mmHg。对69例LC术后进行连续胸部x线平片观察膈下游离气体,测量术后24h两侧膈下游离气体的长、高并计算残气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ion analogue score,VAS)观察3组术后1、3、6、12、24、48、72、96、120h肩部疼痛程度。结果LC后气腹存留时限为(1.8±1.1)d,男女组气腹存留时限分别为(1.8±1.1)d和(1.7±1.0)d,2组比较无显著意义(H=0.013,P=0.911)。3组术后24h膈下残气量及术后气腹存留时限差异无显著性(P〉0.05)。逐步回归分析示1g(气腹存留时限)与术后24h膈下残气量呈正相关(r=0.616,P=0.006),与气腹时间呈负相关(r=0.228,P=0.014),与年龄、体重、身高、手术时间及所用气体量无相关性。术后26例出现肩部疼痛,随着A、B、C3组气腹压力的增高,发生肩部疼痛患者的VAS评分明显增高(F=9.635,P=0.000),术后24h肩部疼痛VAS评分与术后24h右侧膈下残气量呈正相关(r=0.333,P=0.005),与气腹存留时限呈正相关(r=0.296,P=0.014)。结论LC术毕尽量将腹腔内CO2气体排净可缩短术后残气吸收时间。不同压力CO2气腹对LC术后残余的CO2气体量及气腹存留时限无明显影响。LC后肩部疼痛程度随气腹压增高有明显加重趋势,人工气腹引起膈肌的张力可能是造成肩部疼痛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腹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肩部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注射VEGF对皮瓣抗菌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辉 张景华 +1 位作者 张松林 郭万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皮瓣抗菌力的影响。方法:选用100只SD大鼠,制作背部6 cm×4 cm任意皮瓣的动物模型。术中VEGF组局部注射VEGF 1.0μg/瓣,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即刻注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术后第3天实验组...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皮瓣抗菌力的影响。方法:选用100只SD大鼠,制作背部6 cm×4 cm任意皮瓣的动物模型。术中VEGF组局部注射VEGF 1.0μg/瓣,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即刻注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术后第3天实验组bFGF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术后第4天中段和远段皮瓣SDH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白细胞吞噬指数明显升高;细胞内杀菌率较对照组高,术后第11天皮瓣存活面积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一时相内肉眼及光镜观察,实验组皮瓣各段的病理改变较轻,真皮层发现较多毛细血管,炎细胞浸润较少。电镜观察见实验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好。术后第11天实验组IL-1β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皮瓣在100低倍镜视野计算血管密度实验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VEGF能改善皮瓣微循环、促进血管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任意皮瓣成活、抗感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意皮瓣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壶腹成型联合肠瓣重建对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赵辉 岂怀华 +3 位作者 李景武 刘远庭 赵刚 潘玉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790-792,共3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壶腹成型联合肠瓣重建术式对于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临床试验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临床常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壶腹成型联合肠瓣重建术式对于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临床试验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临床常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35例,干预组为壶腹成型联合直肠瓣重建术的结肠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33例。术后排便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直肠液体存留时间测定、术后第6、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的排便功能等。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肛门液体存留时间测试发现,干预组术后直肠液体存留时间的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3%和88%)(P<0.05)。术后第6个月干预组的排便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2个月干预组除夜间排便指标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以外,其它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直肠癌术式中,较单纯的常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端端吻合相比,壶腹成型联合肠瓣重建术式更能有效地提高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控便、排便功能,从而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壶腹成型术 肠瓣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手术前后血清扩散因子(scatter facter,SF)水平测定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刚 刘远廷 +4 位作者 张丽娜 牛风玲 马杰 李景武 蔡海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1000-1002,共3页
目的:探讨扩散因子(SF)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女性、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手术前后各组患者血清中SF的浓度水平。结果:乳腺癌组(术前)血清SF水平较正常组、乳腺良性病变... 目的:探讨扩散因子(SF)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女性、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手术前后各组患者血清中SF的浓度水平。结果:乳腺癌组(术前)血清SF水平较正常组、乳腺良性病变组明显升高(P<0.05)。乳腺癌患者手术后的血清SF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乳腺肿块直径≥5cm患者血清SF水平较肿块直径≤2cm的为高(P<0.05)。乳腺癌Ⅲ期患者血清SF水平明显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乳腺癌各病理类型之间的血清SF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有腋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SF水平较无腋淋巴结转移者的高(P<0.05)。结论:SF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乳腺癌的增殖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提示SF有可能成为乳腺癌诊断、转移及预后判断的有效瘤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扩散因子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1例
9
作者 马杰 郎保平 +2 位作者 张宇 陈国生 段明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51-851,共1页
关键词 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技术 诊断 X线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华 杨广顺 +2 位作者 潘玉昆 赵辉 马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597-597,共1页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李华,杨广顺,潘玉昆,赵辉,马杰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唐山市063001)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临床较为常见。近年来我们对此类病人设计出肝癌肝切除的同时,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李华,杨广顺,潘玉昆,赵辉,马杰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唐山市063001)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临床较为常见。近年来我们对此类病人设计出肝癌肝切除的同时,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手术治疗。自1992年3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门脉高血压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姚得顺 王志武 +3 位作者 胡万宁 刘春玲 马金秋 蔡海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TA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75例采用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对照组)和75例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TAC方案新辅助化疗(研究组)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RECIST...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TAC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75例采用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对照组)和75例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TAC方案新辅助化疗(研究组)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RECIST1.1实体肿瘤化疗疗效评价标准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化疗毒性反应及分度标准(NCI-CTCAEV4.0)评价疗效和安全性,Kaplan-Meier分析患者3年生存率、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_3^+、CD_4^+、CD_8^+及CD_4^+/CD_8^+)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CR23例,PR15例,SD30例,PD7例,DCR 90.67%,高于对照组(P<0.05),RR 50.67%,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5.33%,对照组14.67%,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25,P<0.05)。两组患者随访3-5年,中位随访2.8年,研究组1年生存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25%VS 81.05%,P>0.05),2年生存率对比(75.92%VS 63.42%),3年生存率对比(67.38%VS 5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_3^+、CD_4^+及CD_4^+/CD_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14、6.20、5.21,P<0.05);观察组CD_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78,P=0.0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可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疗效和生存率,降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注射 TAC方案 局部晚期乳腺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