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益气复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46例、C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骨化三醇胶丸、维生素C、复方维生素B...目的探讨益气复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46例、C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骨化三醇胶丸、维生素C、复方维生素B、肌苷片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益气复肝颗粒治疗,B组患者给予益气复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胶囊治疗,C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胶囊治疗。比较3组患者血清HBV-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免疫功能水平。结果B组HBV-DNA载量明显降低,且低于A组和C组;B组CD_(3)^(+)、CD_(8)^(+)、CD_(4)^(+)/CD_(8)^(+)比值分别为(65.85±9.63)%、(25.32±3.19)%、(1.13±0.65)%,与A组(57.54±8.71)%、(24.36±5.32)%、(1.88±0.68)%与C组(55.72±6.28)%、(28.72±4.06)%、(0.81±0.14)%比较(P<0.05);B组NK细胞、IL-2水平为(27.40±3.96)%、(3.67±1.05)与A组、B组比较(P<0.05),A组治疗前后CD_(4)^(+)百分比增加与HBV-DNA载量减少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B组治疗前后CD_(3)^(+)增加、NK细胞增加、CD_(8)^(+)百分比减少与HBV-DNA载量减少呈显著正相关(P<0.05);治疗后,HBV-DNA转阴率B组为82.61%高于A组的50.00%、C组的6.67%,HBsAg转阴率B组为84.78%高于A组的63.67%、C组的3.33%(P<0.05)。结论益气复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临床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功能。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系统检索并整合分析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及系统评价/Meta分析,旨在归纳中医药治疗DPN整体证据分布。方法检索的数据库涵盖CNKI、WANFANG、VIP、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目的通过系统检索并整合分析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及系统评价/Meta分析,旨在归纳中医药治疗DPN整体证据分布。方法检索的数据库涵盖CNKI、WANFANG、VIP、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限为2012年1月1日-2022年10月23日,纳入RCTs及系统评价/Meta分析,证据分布采用图表进行展示;利用AMSTAR-1量表对系统评价/Meta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648篇RCTs和59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整体而言,RCTs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研究规模比较小,68%的单个研究样本量集中在50-100;干预时长多为4-8周;多疗法是最常用的干预措施类别,其中涉及最多的干预措施为中药汤剂联合应用;单一中医药疗法以口服中药汤剂为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中医病证等方面关注较多;经济学指标、生活质量、远期疗效等指标尚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系统评价/Meta分析整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大多数显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良好的特色优势。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系统评价/Meta整体方法学质量较低。提示未来仍需要进行更多具有广度及深度的高质量临床RCTs研究,以验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色优势,为循证医学证据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益气复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46例、C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骨化三醇胶丸、维生素C、复方维生素B、肌苷片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益气复肝颗粒治疗,B组患者给予益气复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胶囊治疗,C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胶囊治疗。比较3组患者血清HBV-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免疫功能水平。结果B组HBV-DNA载量明显降低,且低于A组和C组;B组CD_(3)^(+)、CD_(8)^(+)、CD_(4)^(+)/CD_(8)^(+)比值分别为(65.85±9.63)%、(25.32±3.19)%、(1.13±0.65)%,与A组(57.54±8.71)%、(24.36±5.32)%、(1.88±0.68)%与C组(55.72±6.28)%、(28.72±4.06)%、(0.81±0.14)%比较(P<0.05);B组NK细胞、IL-2水平为(27.40±3.96)%、(3.67±1.05)与A组、B组比较(P<0.05),A组治疗前后CD_(4)^(+)百分比增加与HBV-DNA载量减少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B组治疗前后CD_(3)^(+)增加、NK细胞增加、CD_(8)^(+)百分比减少与HBV-DNA载量减少呈显著正相关(P<0.05);治疗后,HBV-DNA转阴率B组为82.61%高于A组的50.00%、C组的6.67%,HBsAg转阴率B组为84.78%高于A组的63.67%、C组的3.33%(P<0.05)。结论益气复肝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临床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功能。
文摘目的通过系统检索并整合分析近十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及系统评价/Meta分析,旨在归纳中医药治疗DPN整体证据分布。方法检索的数据库涵盖CNKI、WANFANG、VIP、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限为2012年1月1日-2022年10月23日,纳入RCTs及系统评价/Meta分析,证据分布采用图表进行展示;利用AMSTAR-1量表对系统评价/Meta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648篇RCTs和59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整体而言,RCTs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研究规模比较小,68%的单个研究样本量集中在50-100;干预时长多为4-8周;多疗法是最常用的干预措施类别,其中涉及最多的干预措施为中药汤剂联合应用;单一中医药疗法以口服中药汤剂为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中医病证等方面关注较多;经济学指标、生活质量、远期疗效等指标尚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系统评价/Meta分析整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大多数显示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良好的特色优势。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系统评价/Meta整体方法学质量较低。提示未来仍需要进行更多具有广度及深度的高质量临床RCTs研究,以验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色优势,为循证医学证据提供数据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