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1
作者 周海静 孙景卫 +1 位作者 曹玉霞 郭东洁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11-1917,共7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发光二极管的性能,三基色荧光粉的研制非常关键。本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另外,通过激发-发射光谱、CIE1931色度坐标和荧光寿... 为了进一步改善发光二极管的性能,三基色荧光粉的研制非常关键。本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另外,通过激发-发射光谱、CIE1931色度坐标和荧光寿命研究了样品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Tb^(3+)的掺杂并未明显改变Ba3Y(BO3)3的晶体结构,说明Tb^(3+)取代Y3+的位置,进入晶格结构中。在波长为283 nm的紫外光激发下,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在543 nm处具有最强的发射峰。在543 nm处,随Tb^(3+)掺杂浓度的增加,样品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少,当Tb^(3+)掺杂浓度为6%(摩尔分数)时,样品发光强度最大,Tb^(3+)之间是以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能量传递的。经计算,Ba_(3)Y_(1-x)(BO_(3))_(3)∶xTb^(3+)(x=0.02、0.04、0.06、0.08和0.10)荧光粉的色纯度均为92%以上,色温在5000~6000 K,表明Ba_(3)Y_(1-x)(BO_(3))_(3)∶xTb^(3+)荧光粉是一种适合紫外光激发的绿色荧光粉,在固态照明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_(3)Y_(1-x)(BO_(3))_(3)∶xTb^(3+) 荧光粉 发光性能 高温固相反应法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Zn_(2)SiO_(4)粉体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2
作者 周海静 曹玉霞 +1 位作者 郭东洁 王兴涛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3,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Zn_(2-x)SiO_(4)∶x Eu^(3+)(x=4%、6%、8%、10%)发光粉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粉体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材料的发光机理。结果表明:所制...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Zn_(2-x)SiO_(4)∶x Eu^(3+)(x=4%、6%、8%、10%)发光粉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粉体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材料的发光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粉体为层状结构,其物相组成为纯的Zn_(2)SiO_(4)晶体。在波长为465 nm的光激发下,发射光谱图中存在五个发射峰,分别对应着Eu^(3+)的^(5)D_(0)→^(7)F_(0) (579 nm)、^(5)D_(0)→^(7)F_(1) (592 nm)、^(5)D_(0)→^(7)F_(2) (615 nm)、^(5)D_(0)→^(7)F_(3) (653 nm)和^(5)D_(0)→^(7)F_(4) (703 nm)能级跃迁,其中,在615 nm处的发射峰最强。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加,粉体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Eu^(3+)掺量为8%时,粉体的发光强度取得最大值,Eu^(3+)和Eu^(3+)之间的能量传递方式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经计算,Zn_(2-x)SiO_(4)∶x Eu^(3+)(x=4%,6%,8%,10%)发光粉体的色温和颜色纯度均先增大后减小,当Eu^(3+)掺杂浓度为8%时,发光粉体的色温和颜色纯度均最高,粉体所发光为暖红光,颜色纯度最大为8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材料 Zn_(2)SiO_(4)∶Eu^(3+) 高温固相法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