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熔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测定黑土地地表基质中33种元素
1
作者 于海月 张淇 +3 位作者 卢兵 韩晨灏 王桃源 李明亮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0-468,共9页
黑土样品中有机质含量较高,通常在3%~10%之间,采用敞口酸溶、微波酸溶、高压密闭酸溶、灰化法等传统的前处理方法并不能将样品完全消解,而不同的元素需要采用不同的消解和测定方法,导致实验耗时长,操作过程复杂,分析成本过高,不适合多... 黑土样品中有机质含量较高,通常在3%~10%之间,采用敞口酸溶、微波酸溶、高压密闭酸溶、灰化法等传统的前处理方法并不能将样品完全消解,而不同的元素需要采用不同的消解和测定方法,导致实验耗时长,操作过程复杂,分析成本过高,不适合多种元素同时测定。本文采用碳酸钠、四硼酸锂和偏硼酸锂作为混合熔剂分解样品,并提出在酸提取剂中加入酒石酸的方法来提取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发射光谱法(ICP-MS/OES)对黑土地地表基质中33种元素进行测定,解决了传统分析方法不适合稀土等多元素同时测定和钽铪等元素易水解的问题。研究了不同提取体系对钽铪元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提取剂为30mL盐酸−10mL 100g/L酒石酸是最佳比例。方法检出限为0.01~41.04μg/g,测定结果能够满足土壤分析要求。采用不同种类的土壤标准物质对本方法进行验证,各元素的测定值与标准值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8%~4.36%,相对误差(RE)为−5.23%~4.85%,实际样品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0.16%~4.97%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酒石酸 碱熔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常市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徐立明 王久懿 +3 位作者 高晓琦 孙汉骁 贾立明 刘意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9-330,共2页
2020年1月18日,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提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提出地表基质层的概念。从地表基质分类上看,《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将地表基... 2020年1月18日,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提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提出地表基质层的概念。从地表基质分类上看,《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将地表基质分为岩石、砾质、土质、泥质4个一级类,并将这4个一级类再细分为14个二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基质 元素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覆盖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以黑龙江省黑河市阿陵河矿区为例
3
作者 殷启春 纪元 +5 位作者 王康 谭桂丽 孙桐 杨华本 陈海江 孙彦海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8,共14页
浅覆盖区地质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体,其地球物理特征不明显,导致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在东北森林浅覆盖区的阿陵河矿区,对土壤金异常区实施了1/5000高精度磁法扫面、1/5000激电中梯扫面和高密度激电法等一系列地球物理勘... 浅覆盖区地质找矿难度大,尤其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体,其地球物理特征不明显,导致有效信息提取困难。在东北森林浅覆盖区的阿陵河矿区,对土壤金异常区实施了1/5000高精度磁法扫面、1/5000激电中梯扫面和高密度激电法等一系列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后,开展了钻探查证和测井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安山岩分布区的热液蚀变具有低磁异常和低视电阻率值,二者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对地球物理异常验证钻孔揭露的6条金矿体开展综合测井分析,根据磁性、电性和极化率组合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低硫型金矿体划分为通道型和末端型2种成因类型。研究表明,采用综合物探方法逐步聚焦勘探靶区的找矿效果显著,为浅覆盖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地球物理勘查提供了有效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覆盖区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低硫型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 测井分析 热液蚀变 阿陵河矿区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意义
4
作者 张欣 郭宏宇 +4 位作者 王文东 徐建鑫 李福明 赵巍 张春雨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1-729,共19页
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性包括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30±1 Ma,形成于早... 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性包括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130±1 Ma,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钾玄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ΣREE=137×10^(-6)~256.53×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_(N)=6.4~18.24),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0.64~1.0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新林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源区为受俯冲板片流体交代作用的岩石圈地幔,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蒙古—鄂霍茨克洋 玛尼吐组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晋北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郑吉林 蔡艳龙 +4 位作者 郭晓宇 魏小勇 杨志伟 孙靖尧 刘智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0,共8页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采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晋北地区1990年、2000年、2013年和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InVEST模型计算出晋...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采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晋北地区1990年、2000年、2013年和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InVEST模型计算出晋北地区1990—2019年间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主要发生在2000—2013年间,转出面积最多的为耕地,转入面积最多的为建设用地和林地。这与该时段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有关。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13年和2019年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3.50×10^(7)t、53.53×10^(7)t、54.25×10^(7)t和54.00×10^(7)t,碳平均密度分别为147.89 t/hm^(2)、147.97 t/hm^(2)、149.95 t/hm^(2)和149.27 t/hm^(2)。在总体碳储量中,土壤碳储量占比最大,超过80%,而林地对研究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值最大(约55%)。晋北地区应继续坚持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以期能够用高效固碳来代偿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的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密度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类型 晋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黑土养分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丰缺评价——以抚远市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立芬 栾欣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1-688,共8页
本文以黑龙江省抚远市为例,基于近年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成果,采用地统计分析和GIS分析等相结合,揭示研究区黑土表层土壤中N、P、K、Ca、Mg等13项养分元素及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及在不同土壤类型分布区含量特征,统计得出表... 本文以黑龙江省抚远市为例,基于近年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料成果,采用地统计分析和GIS分析等相结合,揭示研究区黑土表层土壤中N、P、K、Ca、Mg等13项养分元素及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及在不同土壤类型分布区含量特征,统计得出表层土壤养分元素背景值,并依据相关标准对各养分元素指标丰缺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抚远地区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富足,N、P含量较丰富,K元素适中,Ca、Mg、B、Zn较缺乏,S、Fe、Mn、Cu元素含量分异较大,且等级中等以上均大于60%;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表明,该地区土壤养分丰富-较丰富约占77.1%,较缺乏区仅占1.2%,土壤肥力良好,可为该区现代农业发展和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黑土 养分元素 地球化学 抚远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和机器学习的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分级模型研究
7
作者 李蕴峰 刘智杰 +3 位作者 陈洋 李涛涛 王岑 李超腾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5-894,共10页
精准获取军事地质要素属性信息,可有效支撑战场地质环境保障体系建设,为军事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保障。传统军事地质要素获取以实地调查或遥感图像人工解译方法为主,在陌生地域数据获取方面,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精度无法确定等问题;利用... 精准获取军事地质要素属性信息,可有效支撑战场地质环境保障体系建设,为军事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保障。传统军事地质要素获取以实地调查或遥感图像人工解译方法为主,在陌生地域数据获取方面,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精度无法确定等问题;利用已知地域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构建高光谱卫星影像军事地质要素属性模型,成为陌生地域数据获取的有效手段。笔者等提出机器学习支持下的岩石基本质量等级预测方法,对陌生地域岩石基本质量等级预测效果良好。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岩石基本质量等级数据基础上,创建样本数据集,以资源一号02E高光谱卫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SVC、RF、XGBoost、Stacking、Blending和ResNet50机器学习方法,开展陌生地域岩石基本质量等级的预测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esNet50模型为研究区岩石基本质量等级最佳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达65.53%,其次为Stacking模型,预测精度为41.53%,预测精度最低的是Blending模型;模型预测结果反映出研究区岩石基本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出北部岩石基本质量等级较高,以Ⅰ、Ⅱ级为主,西南部岩石基本质量等级较低,以Ⅳ、Ⅴ级为主的空间分布特点;陌生地域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以Ⅲ级及以下为主,东北方向岩石基本质量等级较高。研究以期为军事地质数据获取和数据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高光谱数据 岩石基本质量等级 空间预测 军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庆安地区土壤-作物系统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刘婷 张立 +3 位作者 吕石佳 张思宇 王刚 孙振伟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7,共10页
我国土壤普遍缺硒(Se),近年来松嫩平原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带,但目前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硒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严重制约了富硒土地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黑龙江省庆安地区土壤和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689件表层土壤样品... 我国土壤普遍缺硒(Se),近年来松嫩平原发现大面积富硒土壤带,但目前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硒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严重制约了富硒土地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以黑龙江省庆安地区土壤和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689件表层土壤样品、40件垂向剖面土壤样品、180套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分析测试了各类样品总硒、重金属元素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03~0.93 mg/kg,平均含量0.28 mg/kg,以足硒土壤为主,占比93.93%,Se垂向分布特征表现为表聚型,次生富集作用明显;成土母质以湖积物发育的土壤Se含量较高,土壤类型对Se含量影响较小,黑土和草甸土Se含量相对较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地土壤Se含量较高,不同作物籽实对Se元素富集能力强弱依次为:水稻>大豆>玉米。元素间的相关分析与统计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pH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硒、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农作物籽实硒含量的关键因素,建议该地区以水稻、大豆逐渐代替玉米的种植结构调整可降低农作物缺硒风险,以满足居民硒健康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硒 农作物 地球化学特征 影响因素 庆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要素空间分析及发生风险评估:以巴彦县北部为例
9
作者 陈卓 李蕴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45-3958,共14页
为获取巴彦县侵蚀沟分布、分析各要素与侵蚀沟的空间关系、评估侵蚀沟发生风险,为侵蚀沟治理、防治提供信息和方法支持,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多光谱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土壤和降水量等多源数据,获得了侵蚀沟空间分布,构建了地貌、土壤、水... 为获取巴彦县侵蚀沟分布、分析各要素与侵蚀沟的空间关系、评估侵蚀沟发生风险,为侵蚀沟治理、防治提供信息和方法支持,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多光谱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土壤和降水量等多源数据,获得了侵蚀沟空间分布,构建了地貌、土壤、水文、气象特征信息并与侵蚀沟开展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评估了侵蚀沟发生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洼兴镇、德祥乡、兴隆镇可作为侵蚀沟治理的重点区,高差、坡度、坡度因子、坡长因子、汇水线密度、距汇水线距离与侵蚀沟空间关系较为显著,侵蚀沟会对土壤养分产生再分配;坡向、地形曲率、汇水量、降水侵蚀因子、土壤容重、土壤可蚀因子由于自然规律或数据空间分辨率的原因而与侵蚀沟的空间关系不明显。侵蚀沟发生风险区主要位于坡度为1.5°~6°的坡耕地区域,地貌和水文要素与侵蚀沟关系密切,斜坡起垄是相对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川漫岗 黑土区 侵蚀沟 空间分析 风险评估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业主产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
10
作者 刘立芬 栾欣婷 +4 位作者 李瑛 杨兴 姜清龙 高博 刘晓兰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8-1082,共15页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开展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对科学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和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等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21年间黑龙江省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开展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对科学评估土壤环境质量和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等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21年间黑龙江省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料,主要以地球化学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主产区深层和表层土壤中54项元素指标进行研究讨论,查明了各元素指标的含量区间和变异特征。对深层和表层样品分析数据进行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检验,计算土壤各元素指标的基准值和背景值,并对哈尔滨、大庆等12地市进行了分区统计。数据显示:(1)研究区表层和深层土壤中大部分元素指标特征参数较接近,反映该区土壤元素组成与土壤母质关系密切;(2)受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等因素影响,黑龙江各地市土壤基准值与背景值存在差异;(3)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宏观反映了研究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现状,研究显示研究区土壤中N、P、Corg等养分指标含量较丰富,基准值与背景值均高于全国,且区内Pb、Cd等重金属污染元素背景较低,土壤环境质量优良,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本次研究覆盖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业生产区,成果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管护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土壤 地球化学 基准值 背景值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东段阿里河地区倭勒根群吉祥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物源分析
11
作者 徐立明 郑吉林 +3 位作者 孙汉骁 刘意仁 李志鹏 贾立明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5-759,I0005-I0007,共18页
兴蒙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弧盆系的拼贴关系和基底属性争论已久。本文选取兴蒙造山带东段阿里河地区倭勒根群吉祥沟组浅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 兴蒙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弧盆系的拼贴关系和基底属性争论已久。本文选取兴蒙造山带东段阿里河地区倭勒根群吉祥沟组浅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吉祥沟组的物质来源和构造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西陵梯林场附近的变质含砾石英砂岩样品Hb170241最年轻锆石年龄组的加权平均值为(406±4)Ma,主要峰值年龄为462 Ma;采自嘎仙蛇绿构造混杂岩带附近的变质砂岩样品Hb170253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427±4)Ma,主要峰值年龄为466 Ma,与区域上吉祥沟组碎屑锆石主要峰值年龄相当。2件变质含砾长石石英砂岩样品的SiO_(2)含量为88.43%~90.39%,SiO_(2)/Al_(2)_(3)值为14.24~16.86,7件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样品的SiO_(2)含量为63.83%~69.68%,平均为66.95%,SiO_(2)/Al_(2)_(3)值为3.99~5.26;微量元素显示,吉祥沟组浅变质碎屑岩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高场强元素Th、U。综合分析认为,阿里河地区吉祥沟组沉积时代不早于406 Ma,但时间跨度可能从寒武纪至早泥盆世,其物源区主要为额尔古纳地块内成熟度较低且成分复杂的长英质岩石源区,但不排除多宝山岛弧对其沉积的贡献,其记录了呼玛—海拉尔弧后盆地的沉积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吉祥沟组 碎屑锆石U-PB年龄 LA-ICP-MS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化市典型黑土硒含量、赋存形态及有效性影响因素
12
作者 刘立芬 栾欣婷 杨兴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6-413,共8页
以中国典型黑土核心分布区绥化市的五营乡–三合镇一带耕作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土壤硒元素含量、分布及赋存形态特征,探讨了土壤硒有效性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元素分布较均匀,平均含量为0.343 m... 以中国典型黑土核心分布区绥化市的五营乡–三合镇一带耕作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土壤硒元素含量、分布及赋存形态特征,探讨了土壤硒有效性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元素分布较均匀,平均含量为0.343 mg/kg,高于全国平均值,约15%地块符合绿色富硒土地标准;土壤中各形态硒含量从低到高依次为离子交换态、铁锰结合态、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腐殖酸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易于植物吸收利用的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硒仅占2.5%,而难于利用的铁锰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占58.4%;土壤有效硒含量在0.007~0.02 mg/kg,硒活化率在2.06%~6.19%,水田中有效硒含量和硒活化率高于旱地。土壤中硒赋存形态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硒元素有效性,土壤有效硒与总硒、氮、硫和有机质等呈不同程度正相关,与锰、氧化镁、二氧化硅、p H等呈不同程度负相关,表明土壤中高有机质及氮、硫元素含量有利于土壤硒元素的活化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黑土 硒元素 地球化学 赋存形态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恩和哈达地区额尔古纳河组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意义
13
作者 周传芳 魏小勇 +9 位作者 孙彦峰 王久懿 赵文志 张璇璞 贾立明 牛广元 齐宏运 刘意仁 孟玲禹 付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1-728,共18页
额尔古纳河组是额尔古纳地块变质结晶基底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历史,但其分布面积小,自然露头差,目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额尔古纳地块恩和哈达地区额尔古纳河组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 额尔古纳河组是额尔古纳地块变质结晶基底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历史,但其分布面积小,自然露头差,目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额尔古纳地块恩和哈达地区额尔古纳河组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主量、微量元素分析,探讨了额尔古纳河组的形成时代、原岩类型、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额尔古纳河组主要为一套副变质岩,绢云千枚岩和绿泥片岩质糜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总体较为相似,显示出富Si(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63.45%~79.01%)、富K(K2O含量为2.22%~3.33%)和高Al(Al_(2)O_(3)含量为9.76%~17.10%)的特征;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583.0±1.7)Ma,形成于新元古代震旦纪;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模式,具有不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富集高场强元素Zr、Th、U、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物源以长英质砂岩为主,原岩为砂泥质岩石和中酸性火山岩,成熟度较低,为近源沉积,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并存在被动大陆边缘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额尔古纳河组 变质岩 锆石U-Pb年龄 额尔古纳地块 兴蒙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足迹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序变化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14
作者 齐宏运 周传芳 +7 位作者 孙彦峰 魏小勇 牛广元 张璇璞 贾立明 孟玲禹 王德财 苗志风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4-1271,共18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碳足迹分析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但中国地市级研究仍存在时间跨度窄、关键过程(如农田N2O排放、稻田CH4释放、土壤呼吸与固碳)测算缺失等问题,导致区域碳源/汇评估偏差,制约“双碳”政策精准落地。本... 【研究目的】近年来,碳足迹分析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但中国地市级研究仍存在时间跨度窄、关键过程(如农田N2O排放、稻田CH4释放、土壤呼吸与固碳)测算缺失等问题,导致区域碳源/汇评估偏差,制约“双碳”政策精准落地。本次研究旨在揭示黑龙江省黑河市40年间(1984—2023年)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序演变规律,量化碳汇对碳中和的贡献潜力,识别碳足迹主导因素,为地方政府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以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40年间(1984—202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农业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全面评估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总量及区域碳汇贡献指数。【研究结果】①1984—2023年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84%,期间,碳吸收量与碳足迹均表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但碳吸收总量多显著高于碳排放总量,两者比例处于2.59∶1的水平。②从碳排放结构看,土壤呼吸和农田N2O排放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占比分别是58.80%和32.22%;化肥、农药施用和农业灌溉在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中占据碳排放的重要比例(74.51%、12.26%和8.66%),尽管农膜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占比相对较低(1.33%),仍需给予足够重视。③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主要与农作物类型及产量有关,粮食作物和土壤构成了农田碳汇的主体,占比分别是84.08%和10.10%,其中大豆、玉米、小麦是主要的碳吸收作物,贡献了黑河地区80.83%的碳吸收量。④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耕地面积的比例略低(28.80%~66.44%),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较强。【结论】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呈现碳生态盈余,发挥良好生态屏障作用,未来仍需深化农业“三减”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协同推进“双碳”目标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碳足迹 碳中和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校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植物样品中痕量稀土元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元 谢旭 +3 位作者 杨园 李明亮 秦超 赵文志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1-750,共10页
稀土元素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多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植物体中的稀土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路径,可明确稀土元素在植物体中的迁移和积累。通过对比植物样品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和敞开酸消解法这三种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效... 稀土元素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多个领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植物体中的稀土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路径,可明确稀土元素在植物体中的迁移和积累。通过对比植物样品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和敞开酸消解法这三种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效果,开展了多原子干扰、同量异位素干扰的校正研究,以及不同干扰的消除策略,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植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准确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和敞开酸消解法检出限分别为0.002~0.008、0.002~0.005、0.002~0.007μg/g。通过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前处理方法的准确度(RE)分别在-25.00%~18.18%、-15.79%~12.82%、-11.11%~45.45%,精密度(RSD)分别在0.70%~25.3%、0.8%~12.1%、1.3%~36.9%,为植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的准确测定及前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推动植物样品中稀土元素分析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样品 稀土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消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
16
作者 赵晶 王久懿 +2 位作者 王泓沣 陈宏伟 赵东阁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3期136-139,共4页
在自然资源调查中,采用常规调查方式耗时耗力,且通常仅能得到某个时间点上的静态数据;而利用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面数据,并对自然资源进行动态、长时间的监测。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价... 在自然资源调查中,采用常规调查方式耗时耗力,且通常仅能得到某个时间点上的静态数据;而利用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面数据,并对自然资源进行动态、长时间的监测。基于此,文章分析了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总结了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包括做好前期规划、采用基于正射影像的区域识别方法、进行动态遥感监测、运用雷达遥感技术等,并阐述了两例国产卫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将遥感技术运用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可为自然资源普查与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我国自然资源调查工作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对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农业开发、城市规划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测绘技术 监测工作 自然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东部WKZK01钻孔第四纪地层岩性特征及环境地质意义
17
作者 陈阳阳 杨柯 +6 位作者 于俊博 张起鹏 杨志伟 乔绍忠 刘佳城 刘学 王晨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2-964,共13页
松嫩平原东部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对于了解区域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该区的第四纪地层研究较少,从而限制了对该区气候环境变化机理的理解。文章选择松嫩平原东部望奎WKZK01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岩性特征... 松嫩平原东部第四纪地层特征研究对于了解区域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该区的第四纪地层研究较少,从而限制了对该区气候环境变化机理的理解。文章选择松嫩平原东部望奎WKZK01钻孔岩芯为研究对象,在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光释光、孢粉和粒度等测试方法,对比分析哈尔滨荒山剖面的相关成果,对钻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所反映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将望奎县第四纪地层由老至新划分为:中更新统荒山组、中更新统哈尔滨组、上更新统顾乡屯组,无全新统坦途组。钻孔揭露荒山组厚13.05 m,为湖泊相,孢粉带I-1记录了中更新世早期凉干气候;哈尔滨组厚24.05 m,为湖泊相,孢粉带I-2记录了中更新世晚期凉湿气候;顾乡屯组厚15.6 m,为河流相,孢粉带Ⅱ记录了晚更新世冷湿气候。望奎WKZK01钻孔岩芯记录了松嫩古大湖周边面积较小的湖泊由湖心到湖滨最后消亡形成河流的环境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古气候 光释光 粒度 孢粉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东部巴彦黄土的粒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昊南 王恩宝 +6 位作者 刘沐筱 段明新 马中雨 陈卓 辛有涛 张海成 刘涛 《地质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8-1758,共11页
巴彦黄土位于松嫩平原东部黄土堆积区。通过对巴彦钻孔0~51.85 m岩心的沉积特征、OSL、ESR、磁化率、粒度特征的系统分析,探讨巴彦黄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巴彦黄土粒度频率曲线以弱三峰态分布为主,主众数粒组为细粉砂粒组(4~16μm);... 巴彦黄土位于松嫩平原东部黄土堆积区。通过对巴彦钻孔0~51.85 m岩心的沉积特征、OSL、ESR、磁化率、粒度特征的系统分析,探讨巴彦黄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巴彦黄土粒度频率曲线以弱三峰态分布为主,主众数粒组为细粉砂粒组(4~16μm);各粒度参数平均值如下:平均粒径M_(z)=6.34φ,中值粒径M_(d)=6.12φ,标准偏差σ=1.66,偏度Sk=-0.23,峰态K_(G)=0.99,K_(d)=1.96;判别函数Y<0;在岩性三角图及粒度像(C-M图、L-M图、A-M图)投影图上符合风成沉积物特征。巴彦黄土与哈尔滨荒山黄土、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古土壤等进行对比,判断其具有以风成成因为主,少量流水参与的特点。对巴彦黄土成因的分析为松嫩平原东部第四纪黄土成因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对探讨松嫩平原东部黄土的物质来源与形成演化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巴彦黄土 第四纪 粒度特征 风成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