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䗪虫丸治疗JAK2-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邓来军 董杨 +3 位作者 王翠 孙伟国 展昭民 孙长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0-825,共6页
目的观察大黄䗪虫丸方治疗JAK2-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患者43例,随机分对照组21例、治疗组22例,另收集1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空白组。对照组口服羟... 目的观察大黄䗪虫丸方治疗JAK2-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肿瘤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患者43例,随机分对照组21例、治疗组22例,另收集1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空白组。对照组口服羟基酸,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大黄䗪虫丸。治疗3个月后,应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分表(MPN-SAF-TSS)、血瘀证证候积分表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比较治疗前后骨髓威廉姆斯肿瘤基因(W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合酶-2(COX-2)、微血管密度(MVD)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PN-SAF-TSS评估积分治疗后均下降(P<0.05~0.01),疲劳、体质量下降、腹部不适、注意力不集中、皮肤瘙痒、骨痛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0.01)。2组患者脉络瘀血、癥积、舌质症状改善明显(P<0.05~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有效率分别为77.3%、6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2组治疗前WT1、VEGF、COX-2、MVD表达均升高(P<0.05),治疗后均下降(P<0.05~0.01),治疗组WT1、VEGF、COX-2表达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䗪虫丸治疗PV有效,可抑制WT1基因表达,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脲 大黄䗪虫丸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