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气孔原始形态—“前气孔”的发现 被引量:2
1
作者 邓里涛 李婧 +1 位作者 严岳鸿 刘保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5-408,共4页
为探究植物气孔(stomata)的起源演化,本文以槲蕨(Drynaria roosii)原叶体及幼孢子体的第一枚叶片、满江红(Azolla pinnata)孢子体叶片为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各自的气孔及类似气孔的超微立体精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槲蕨幼孢子体... 为探究植物气孔(stomata)的起源演化,本文以槲蕨(Drynaria roosii)原叶体及幼孢子体的第一枚叶片、满江红(Azolla pinnata)孢子体叶片为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各自的气孔及类似气孔的超微立体精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槲蕨幼孢子体气孔有2个保卫细胞,满江红孢子体气孔仅有1个保卫细胞,而槲蕨原叶体上发现的类似气孔结构,由1个保卫细胞和中间的狭缝组成,不具有真正的孔,本文将其命名为前气孔(prestoma),并对前气孔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探讨陆地植物气孔起源及系统演化提供溯祖形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叶体 前气孔 气孔起源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蕨生殖方式新观察-“绿色瘤状体”的发生 被引量:2
2
作者 林晓艳 王欣 +1 位作者 李婧 刘保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生殖方式对揭示植物界个体发育、种族延续以及探究植物界各大类群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常规条件下培养的槲蕨(Drynaria roosii)配子体为材料,在体视显微镜下发现了配子体表面着生有可发育为新植株的绿色瘤状体,利用扫描电镜观... 生殖方式对揭示植物界个体发育、种族延续以及探究植物界各大类群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常规条件下培养的槲蕨(Drynaria roosii)配子体为材料,在体视显微镜下发现了配子体表面着生有可发育为新植株的绿色瘤状体,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及剖面,结果表明:绿色瘤状体着生于配子体中肋处,背腹面均有分布且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表面密布毛状体和鳞片;绿色瘤状体结构简单、不具维管束,细胞内部具有直径3-10μm的光滑圆球;已形成的瘤状体可以继续分裂产生新的小瘤状体。通过与有性生殖等方式比较,本文认为该结构的形成很可能是一种新的生殖方式,并将此结构命名为绿色瘤状体(green tuberculate body, G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蕨 配子体 绿色瘤状体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危孑遗蕨类中华水韭叶结构的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子玥 严岳鸿 +1 位作者 刘保东 李小溪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32-137,共6页
水韭属是濒危的孑遗植物,是研究古生态及其物种演化的活化石。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华水韭叶片的结构特征,首次报道了:(1)通气道横隔细胞在同一平面以5~7个放射状短臂相互连接,且细胞表面有数百个微纤... 水韭属是濒危的孑遗植物,是研究古生态及其物种演化的活化石。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华水韭叶片的结构特征,首次报道了:(1)通气道横隔细胞在同一平面以5~7个放射状短臂相互连接,且细胞表面有数百个微纤毛;(2)叶表皮为复表皮;(3)光合细胞以5~7个短臂在3D空间相互连接;(4)叶脉不分支,管胞的环纹与初生壁间另有连接结构,管胞周围有薄壁细胞紧密包围;(5)舌足与叶肉嵌合处各有表皮;(6)自气孔下室观察了气孔器的内侧结构,为气孔研究拓展了视野。认为水韭属叶片的超微3D结构具有稳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近源的石松科及卷柏科相差甚远,证明水韭有孤立的演化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水韭 超微结构 系统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