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磷酸硅晶相形成温度与配酸比的研究
1
作者 韩维屏 赵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8年第3期304-306,共3页
4,4一二甲基二氧六环一1.3(DMDO)催化制异戊二烯P_(2)O_(5)一siO_(2)(0.6)催化剂,高温长时间活化能形成si_(3)(PO_(4))_(4),有良好的选择性.前文(1)配酸比在0~2都可形成Si_(3)(PO_(4))_(4),o.8和1.2的选择率虽然不变,但DlMDO转化率却明... 4,4一二甲基二氧六环一1.3(DMDO)催化制异戊二烯P_(2)O_(5)一siO_(2)(0.6)催化剂,高温长时间活化能形成si_(3)(PO_(4))_(4),有良好的选择性.前文(1)配酸比在0~2都可形成Si_(3)(PO_(4))_(4),o.8和1.2的选择率虽然不变,但DlMDO转化率却明显下降,同时发现颗粒间粘接.本文从成晶过程结晶度、晶粒度和酸中心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二烯 活化能 催化剂 二氧六环 配酸 晶相形成 选择率 晶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Ⅰ) 界面非晶相分散作用及体相晶相剩余率的提出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智民 李丽 +1 位作者 韩基新 韩维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85-392,共8页
通过固相热反应,以十种不同的配比和不同的焙烧制度,在MoO3中分别掺杂Fe2O3、V2O5、TiO2(锐钛矿型)、WO3和ZrO2,制得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系列试样.应用XRD、BET、FT-IR、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和催化反应探针等表征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这些... 通过固相热反应,以十种不同的配比和不同的焙烧制度,在MoO3中分别掺杂Fe2O3、V2O5、TiO2(锐钛矿型)、WO3和ZrO2,制得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系列试样.应用XRD、BET、FT-IR、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和催化反应探针等表征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组分氧化物形成二元氧化物时界面的非晶相分散结构及催化性能,并提出了相应的亚单层的非晶相分散模型.本文首先报道应用XRD,FT-IR和BET表征界面的非晶相分散.研究结果发现,各个组分氧化物的表面大小不同,但每一对组分氧化物在相互掺杂时,在界面上发生了组分氧化物的亚单分子层(meta-monolayer)的非晶相分散以及某些表面化学反应,前者的非晶相含量具有本征性的分散阈值,后者则生成新的化学物种.根据BET比表面积,求算了各组分氧化物在不同二元氧化物中每100m2的不同的非晶相分散阈值.XRD晶相定量分析和FT-IR差谱法(the differential spectra method)联合证明了非晶相新物种的存在,首次发现非晶相新物种的IR特征吸收峰与分子键价结构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过度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 非晶相界面 分散阈值 体相晶相剩余率 表征 XRD BET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与P_2O_5对V_2O_5-TiO_2催化剂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韩维屏 王潍平 欧阳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4-81,共8页
V_2O_5-TiO_2催化剂在 Cs^+(Cs/PVT=0.012)和 P_2O_5协同作用下,V_2O_5晶相 V=O 键的特征伸缩振动1020cm^(-1)明显地位移到1005cm^(-1),与此同时,V-O-V 键的特征伸缩振动由879cm^(-1)红移到859cm^(-1)。说明一部分 V_2O_5在 TiO_2表面... V_2O_5-TiO_2催化剂在 Cs^+(Cs/PVT=0.012)和 P_2O_5协同作用下,V_2O_5晶相 V=O 键的特征伸缩振动1020cm^(-1)明显地位移到1005cm^(-1),与此同时,V-O-V 键的特征伸缩振动由879cm^(-1)红移到859cm^(-1)。说明一部分 V_2O_5在 TiO_2表面上转为非晶相,V=O 键长由1.58伸长到1.61。NH_3-TPD 谱与 NH_3-IR 谱的结果表明,Cs^+与 P_2O_5的协同作用还显著地加强了催化剂表面的 B 酸和 L 酸的强度。但 Cs/V 原子比如大于0.012时,ESR 谱中游离 V^(4+)的超精细结构讯号明显加强,对催化反应不利。Cs^+渗入到TiO_2晶格间隙,能提高联结有 VO_4四面体的 TiO_2的n 型电导,对于 VO_4捕捉气相氧原子有利。当 Cs^+接近 P-OH、V-OH 或 Ti-OH 的氧原子时,能极化氢氧基,提高了 B 酸强度。当 VO_4四面体氧原子缺位时,Cs^+接近 V-O-Ti 键的桥氧原子,则可提高 L 酸 V⊕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氧化钒 氧化钛 氧化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原子对磷钒催化剂中未知相与酸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韩维屏 邓启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3-59,共7页
用TPD、XRD、IR和ESR等方法考查了金属原子对P-V催化剂中未知相的形成和酸性的影响。原子比为1:1的P-V催化剂中的未知相,是由前驱体(VO)_2P_2O_7·2H_2O或(VO)_2P_2O_7(B相)在活化过程中形成的。过量的磷(例如原子比为1.15的P-V)和F... 用TPD、XRD、IR和ESR等方法考查了金属原子对P-V催化剂中未知相的形成和酸性的影响。原子比为1:1的P-V催化剂中的未知相,是由前驱体(VO)_2P_2O_7·2H_2O或(VO)_2P_2O_7(B相)在活化过程中形成的。过量的磷(例如原子比为1.15的P-V)和Fe、Co等原子有稳定前驱体和B相的作用,所以P-V(原子比为1.15)和Fe-P-V、Co-P-V中没有未知相。由于未知相的存在,催化剂比表面积下降、L酸强度低、L酸和B酸的酸中心数也少。L酸的强度和酸中心的数量同催化反应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酸性 金属 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Ⅱ)——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与亚单层分散模型
5
作者 王智民 李丽 +2 位作者 韩基新 李永战 韩维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53-660,共8页
应用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及亚单(分子)层分散模型共四项表征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界面结构及其特性,DSC曲线的放热峰及吸热峰分别与界面化学反应、晶格畸变和瓦解、熔化、烧结以及固溶体的形成相关,导电性能的... 应用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及亚单(分子)层分散模型共四项表征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界面结构及其特性,DSC曲线的放热峰及吸热峰分别与界面化学反应、晶格畸变和瓦解、熔化、烧结以及固溶体的形成相关,导电性能的测试证明这些二元氧化物属于N-型半导体,对邻二甲苯具有气敏特性,其灵敏度在化学吸附的初期阶段与邻二甲苯蒸气浓度呈线性关系,催化选择性及转化率的测定证明V_2O_5-MnO_3及WO_3-MoO_3体系对邻二甲苯选择性氧化为苯酐具有催化活性,其非晶相MoO_3及V_2O_5的活性较为显著,尤其当二元氧化物的组成接近分散阈值Dt时,选择性最佳,为了解释大的分散阈值Dt与小的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经计算机编程计算,在分子水平及纳米尺度上提出了球形八面体密置的亚单层分散模型并求得了模型的七个参数,通过讨论亚单层分散与非晶相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晶相损失的机理以及作为催化剂的非晶相结构对热的亚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 特性表征(DSC 半导体气敏特性 催化活性 球形八面体密置的亚单层分散模型及其七个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