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数字化时代古典文学改编电影的艺术建构与表达 |
李玥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 |
汪树东
|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3
|
在联系与“对话”中精准指认新诗——罗振亚教授访谈 |
罗振亚
宋宝伟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文学理论学科体制功能专门化的自反性 |
冯毓云
周丽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5
|
“天地之心”的文学理论价值 |
王洪军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6
|
课程论文对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作用 |
郭力
|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
7
|
《不说话的爱》:残障题材电影的叙事手法、视听创新与创作启示 |
沈鑫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构想 |
关四平
|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8
|
|
9
|
“国民性”批判与伪满乡土文学现代性 |
范娉婷
徐志伟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0
|
从差异空间到权力空间:新型网络文学的实质及变革 |
韩伟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11
|
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 |
汪树东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2
|
都市空间与文学意义生成 |
韩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3
|
文学理论走向何方——“文学理论的未来”高端学术研讨会综述 |
张良丛
冯毓云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4
|
洪亮吉的京师之行与都下文学生态 |
李淑岩
马铭明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5
|
地域文化的审美提升在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以龙江作家为例 |
郭力
吴蓉蓉
|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6
|
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 |
汪树东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17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危机 |
徐志伟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8
|
从幕府到竹林:汉魏易代之际的思想转型与文学书写 |
王洪军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9
|
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与应对 |
韩伟
|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20
|
研究型教学方法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
宋扬
|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