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尔滨黄土不同粒级组分的物源贡献揭示的粉尘搬运机制
1
作者 陶林郦 孙磊 +6 位作者 谢远云 迟云平 康春国 魏振宇 刘海金 汪烨辉 吴鹏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2-794,共13页
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大陆最东端,其不同粒级组分的物源研究可以揭示粉尘搬运机制,对于理解古粉尘搬运、传输和扩散,以及古大气环流模式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此,本研究分析哈尔滨末次冰期黄土及潜在源区表土<63μm和<10μm粒... 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大陆最东端,其不同粒级组分的物源研究可以揭示粉尘搬运机制,对于理解古粉尘搬运、传输和扩散,以及古大气环流模式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此,本研究分析哈尔滨末次冰期黄土及潜在源区表土<63μm和<10μm粒级组分的地球化学组成(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并结合电镜扫描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和Frequentist模型进行物源定量重建,探讨其粉尘搬运机制。结果表明,潜在源区对哈尔滨黄土<63μm和<10μm组分贡献度分别为松嫩沙地西南部(71.3%、56.5%)、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27.1%、42.8%)、松嫩沙地西北部(1%、0.2%)和呼伦贝尔沙地(0.5%、0.5%)。电镜扫描图像显示,哈尔滨黄土沉积物中细颗粒附着在较大颗粒表面或形成团聚体进行搬运。以上结果表明,尽管哈尔滨黄土细颗粒组分可以以单颗粒方式进行远距离搬运,来源于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但是仍有相当大一部分细颗粒附着在较大颗粒表面或形成团聚体进行短距离搬运,来自于近源的松嫩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黄土 物源定量 地球化学 粉尘搬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耕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李丹 周嘉 战大庆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66-1275,共10页
以黑龙江省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GIS手段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确定1980—2015年4个时期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数量总体... 以黑龙江省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GIS手段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确定1980—2015年4个时期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数量总体增加,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各时期耕地数量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以1990—2000年耕地数量变化最多。各时期耕地变化空间差异特征明显。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动态度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耕地利用动态度活跃区域集中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各时期驱动因子的解释能力不同,人口数量、政策因素、GDP以及城镇化水平是解释能力较强的驱动力因子。驱动因子对耕地时空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各个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的,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力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荒山岩芯黄土-古土壤的化学风化特征——对古土壤形成环境指示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曼 谢远云 +5 位作者 康春国 迟云平 吴鹏 魏振宇 张月馨 刘璐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3-684,共12页
黄土-古土壤的化学风化特征对于理解亚洲内陆干旱化、东亚季风演化以及全球碳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亚洲内陆干旱化东进进程最前缘的哈尔滨黄土-古土壤的化学风化特征一无所知。本文对哈尔滨荒山岩芯的黄土-古土壤进行元素地球... 黄土-古土壤的化学风化特征对于理解亚洲内陆干旱化、东亚季风演化以及全球碳循环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亚洲内陆干旱化东进进程最前缘的哈尔滨黄土-古土壤的化学风化特征一无所知。本文对哈尔滨荒山岩芯的黄土-古土壤进行元素地球化学、磁化率和重矿物分析。哈尔滨古土壤的颜色为灰褐色-灰黑色,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棕红色。黄土-古土壤的CIA(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值为68~74(平均值为72),表明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然而,古土壤表现出与黄土相近甚至更低的化学风化程度。磁化率和重矿物结果显示,古土壤的磁化率明显低于黄土,铁磁性矿物含量明显低于黄土。因此本文认为尽管哈尔滨古土壤是间冰期气候的产物,但其成壤过程中的气候条件冷湿,导致古土壤层的化学风化甚至低于黄土层。冷湿的成壤环境也使得古土壤层的磁铁矿还原分解,导致古土壤层相对于黄土层具有更低的磁化率。哈尔滨古土壤的形成环境和现在的黑龙江黑土相似,可称之为古黑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哈尔滨 地球化学 化学风化 古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宾县砂砾石剖面沉积物组成及碎屑锆石U-Pb测年:对沉积环境和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4
4
作者 高宏宇 谢远云 +4 位作者 迟云平 康春国 孙磊 吴鹏 魏振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54-1372,共19页
黑龙江宾县宁远镇中阳村剖面的砂砾石堆积过去被认为是哈尔滨地区第四纪下限的罗家窝棚组地层,对于其地层属性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测年对这套砂砾石堆积... 黑龙江宾县宁远镇中阳村剖面的砂砾石堆积过去被认为是哈尔滨地区第四纪下限的罗家窝棚组地层,对于其地层属性和沉积环境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测年对这套砂砾石堆积剖面进行研究,对其化学风化特征、源岩性质、沉积环境以及构造背景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这套砾石地层分选和磨圆较差,风化程度较低,无定向性排列,砾石以花岗岩(63%)、石英砂岩(22%)为主;钛铁矿(22.5%)是最主要重矿物,其次是锆石(17.4%)、赤褐铁矿(13.4%),其它重矿物含量较少。元素地球化学揭示,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组分经历了中-低等的化学风化过程,大部分沉积物经历了首次循环。砾石岩性和地球化学组成共同揭示了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英质母岩。元素地球化学的迁移与富集以及古气候判别图解指示沉积物是干热气候条件下的近距离搬运的冲洪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在较窄的范围(208~129 Ma,峰值年龄~180 Ma),与周围潜在源区锆石年龄对比,结合地貌位置,确定其物源区位于张广才岭余脉哈尔滨东南部低山丘陵带。早侏罗世源区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形成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哈尔滨东南低山丘陵带经历了隆升和岩浆活动。与罗家窝棚组标准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推测宁远剖面形成时间要晚于罗家窝棚组,与白土山组大致相当。这项研究对于哈尔滨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远剖面 重矿物 地球化学 锆石U-PB测年 沉积环境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罗家窝棚组地层的沉积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5
5
作者 魏春艳 谢远云 +5 位作者 康春国 迟云平 孙磊 吴鹏 魏振宇 冷宇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9,共18页
罗家窝棚组是哈尔滨地区的第四纪下限地层,其岩性是紫红色砂砾石,被认为是冰碛物堆积。早期的区测资料对其进行了岩性描述,对于其它地层属性,特别是地球化学属性的认识尚未涉及。为此,本文选择黑龙江五常拉林镇罗家窝棚村层型剖面作为... 罗家窝棚组是哈尔滨地区的第四纪下限地层,其岩性是紫红色砂砾石,被认为是冰碛物堆积。早期的区测资料对其进行了岩性描述,对于其它地层属性,特别是地球化学属性的认识尚未涉及。为此,本文选择黑龙江五常拉林镇罗家窝棚村层型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其沉积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展开综合研究,以揭示其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这套砾石分选和磨圆较差,风化程度很高,无定向性排列,砾石成分以陆源碎屑岩(砂岩和粉砂岩,44.2%)和花岗岩(37.4%)为主,其次为凝灰岩(11.2%),石英质、闪长岩、流纹岩和玄武岩等少量出现。重矿物组成以赤/褐铁矿占绝对优势(87.5%),其次是白钛石(5.0%),其它重矿物含量较少。元素地球化学揭示,罗家窝棚组中的细颗粒碎屑以及泥质基质经历了很强的化学风化过程,是初次循环的结果。砾石岩性和地球化学组成共同揭示了这些碎屑主要来源于长英质母岩,但中性和铁镁质母岩也有少量贡献。综合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地层属性,本文认为罗家窝棚组地层是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洪积物堆积,而非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冰碛物。这项研究对于哈尔滨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早更新世构造—地貌—气候—水系演化等地质事件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家窝棚组 地球化学组成 沉积循环 化学风化 物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居仁砂砾石剖面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冷宇坤 谢远云 +5 位作者 康春国 迟云平 孙磊 吴鹏 魏振宇 魏春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2-484,共13页
前人将黑龙江宾县居仁镇的砂砾石层(居仁剖面)视为罗家窝棚组,成因类型为早更新世早期的冰碛物堆积。然而,居仁剖面和罗家窝棚组的研究极为薄弱,极大限制了该地层所记录的区域构造—地貌—气候—水系演化信息。选择居仁剖面为研究对象,... 前人将黑龙江宾县居仁镇的砂砾石层(居仁剖面)视为罗家窝棚组,成因类型为早更新世早期的冰碛物堆积。然而,居仁剖面和罗家窝棚组的研究极为薄弱,极大限制了该地层所记录的区域构造—地貌—气候—水系演化信息。选择居仁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学、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居仁剖面砾石风化程度较低、分选差、磨圆较好、无定向性,砾石成分以陆源碎屑岩(43%)、花岗岩(28%)和石英质(26%)为主,凝灰岩和流纹岩少量出现。重矿物组成以绿帘石(42%)和锐钛矿(9.9%)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白钛石(8.7%),重晶石(15.2%)、黄铁矿(14.5%)和萤石(11.3%)在个别样品中大量出现,其他重矿物含量较少。元素地球化学揭示了居仁剖面沉积物弱—中等的化学风化程度,大部分沉积物经历了首次循环以及其长英质的母岩属性。与罗家窝棚组标准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对比,沉积物的颜色、固结程度、沉积物结构、地层结构、沉积物成因类型以及地貌特征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居仁剖面不是罗家窝棚组,成因类型为湖滨或河流入湖三角洲沉积。上述研究对于哈尔滨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早更新世区域环境的重建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化学风化 砾石 罗家窝棚组 居仁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地温的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珺瑶 张冬有 王吉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4期72-77,共6页
利用1982—2006年NOAA AVHRR-GIMMS NDVI和2002—2010年MODIS NDVI这2种数据并结合周边13个气象站的地表温度数据,分析1982—2010年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生长季植被NDVI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尺度变化及其与地表温度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黑龙... 利用1982—2006年NOAA AVHRR-GIMMS NDVI和2002—2010年MODIS NDVI这2种数据并结合周边13个气象站的地表温度数据,分析1982—2010年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生长季植被NDVI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尺度变化及其与地表温度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生长季GIMMS NDVI和MODIS NDVI对植被NDVI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1988—2004年植被波动较大,2004年以后植被增长趋势逐渐放缓,趋于平稳;在1982—2006年,植被NDVI与地表温度5月为显著正相关,6月相关性很弱,7、9、10月呈低度相关,8月则相关性显著。在2002—2010年,5、10月为低度相关,6月为显著相关,7—8月相关性较弱,9月为显著相关。总体来看,植被覆盖度不断变好;植被NDVI与地表温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年际变化总趋势较为相似,具有同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地温 响应 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荒山黄土的成因——粒度、地球化学、磁化率、沉积和地貌特征的整合记录 被引量:16
8
作者 吴鹏 谢远云 +4 位作者 康春国 迟云平 魏振宇 孙磊 王嘉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0-430,共11页
哈尔滨荒山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最东端,毗邻亚洲大陆干旱带的东部边缘,对它的成因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松嫩平原地貌-气候-粉尘堆积的耦合关系。然而,目前荒山黄土成因还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我们通过野外观察及对哈尔滨荒山... 哈尔滨荒山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最东端,毗邻亚洲大陆干旱带的东部边缘,对它的成因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松嫩平原地貌-气候-粉尘堆积的耦合关系。然而,目前荒山黄土成因还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我们通过野外观察及对哈尔滨荒山钻井岩芯进行粒度、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和磁化率分析,进而探讨荒山黄土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荒山黄土的粒度组成以粗粉砂级(16~63μm)为主,粒度参数特征(平均粒径、中值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态)、粒度像特征(C-M、A-M和L-M)、判别式函数及Kd值对荒山黄土风成成因的指示不明显;L1-L5黄土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也没有与受流水改造的L5次生黄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下伏的河湖相沉积(荒山组)区分开;荒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呈现出周期性高低变化的特征,与黄土高原典型风成黄土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野外观察,荒山黄土具有均一沉积和垂直节理发育等风成黄土典型特征。本文运用整合的方法确定哈尔滨荒山黄土为风积成因。黄土的粒度和地球化学指标作为黄土成因机制的替代性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结合野外观察和磁化率等其他替代性指标共同使用,才能够从中提取正确的成因机制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山黄土 风积成因 荒山组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更新世以来哈尔滨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月馨 迟云平 +5 位作者 谢远云 康春国 吴鹏 魏振宇 张曼 刘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5-534,共10页
研究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古植被和古气候的关系,对于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然而,东北地区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尚未展开。本文对哈尔滨荒山岩芯开展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和磁化率分析... 研究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古植被和古气候的关系,对于重建第四纪环境变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然而,东北地区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尚未展开。本文对哈尔滨荒山岩芯开展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和磁化率分析。结果表明,中更新世以来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在古土壤层和黄土层的均值分别为–24.8‰和–25.1‰,整体上古土壤层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较黄土层偏正,而S0和S2古土壤层相对偏负。利用端元法恢复过去C3/C4植物的相对丰度,揭示出中更新世以来研究区C3植物占绝对优势地位。通过与海面温度和深海氧同位素以及东北地区赤峰黄土的有机碳同位素进行耦合对比,发现荒山岩芯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与温度呈正相关,表明温度是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控因素。然而在某些间冰期时期,比如S0、S2层以及S3古土壤层中部,降水可能成为主要因素。上述研究表明东北地区植物生长对气候响应具有复杂性。这些认识对于理解哈尔滨地区C3植物的生长因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 有机碳同位素组成 C3植物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中更新世以来气候干旱化——来自哈尔滨黄土记录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倩 谢远云 +4 位作者 郝冬梅 迟云平 康春国 吴鹏 刘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02-1717,共16页
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最东端,是研究气候干旱化的理想载体,对于重建松嫩平原气候干旱化历史及完善亚洲内陆干旱化东进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松嫩平原干旱化的相关研究相当薄弱,黄土与区域构造—气候—水系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尚未... 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最东端,是研究气候干旱化的理想载体,对于重建松嫩平原气候干旱化历史及完善亚洲内陆干旱化东进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松嫩平原干旱化的相关研究相当薄弱,黄土与区域构造—气候—水系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尚未明确。对哈尔滨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了沉积学特征分析以及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和Sr-Nd同位素组成测试,结合粒度端元和小波分析,对松嫩平原气候干旱化历史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高纬度寒冷气候影响,哈尔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沉积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潜育化的沉积环境是古土壤层磁化率呈现低值的主控因素;哈尔滨黄土堆积的出现指示了松嫩平原干旱化和松嫩沙地的发育始于~460 ka;黄土大于63μm以及EM3端元组分共同指示了380 ka和300 ka两次明显的干旱化加剧和沙地扩张事件;TOC和Sr同位素指标揭示了这种干旱化加剧的现象一直持续到180 ka。此后,松嫩平原的气候逐渐趋于暖湿。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冷(冰量的扩增)—区域构造(松辽分水岭隆起)—水系演化(松辽水系的变迁)共同驱动了松嫩平原气候干旱化。上述认识对松嫩平原的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黄土 松嫩平原 气候干旱化 粒度 端元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大气污染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春红 张科 +2 位作者 臧淑英 张丽娟 孙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170,共9页
该文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了2015-2019年哈尔滨市不同季节首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近5年四季逐日72 h后向轨迹气流进行聚类分析,结合AQI数据,揭示哈尔滨市大气污染物传输路径及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 该文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分析了2015-2019年哈尔滨市不同季节首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近5年四季逐日72 h后向轨迹气流进行聚类分析,结合AQI数据,揭示哈尔滨市大气污染物传输路径及潜在源贡献因子和浓度权重轨迹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哈尔滨市优良天数占比从2015年的66%上升到2019年的83%,5年中2015年为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一年,5年来空气质量呈明显好转趋势。哈尔滨市大气污染呈现出不同的季节特征:优良天数平均值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夏季(94.6%)>秋季(84.4%)>春季(80%)>冬季(53%),O_(3)和PM_(2.5)分别为空气质量最优的夏季与最差的冬季的首要污染物,春季和秋季首要污染物表现为由NO_(2)和PM_(2.5)复合型污染向以O_(3)为主导的气态型污染转变。各季节轨迹分布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气候密切相关,春季来自山东东部、渤海、辽宁、吉林到达哈尔滨的轨迹污染率最高;夏季污染率较高的气流轨迹均来自南部方向,主要传输方向自渤海越过山东东部到达青岛地区,经辽宁、吉林汇入哈尔滨;秋季污染率较高的轨迹分布最为分散,主要以近距离输送轨迹为主;冬季AQI值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可能与北方冬季进入燃煤采暖期,污染物排放增多有关,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北方向输送进入哈尔滨,呈现出输送轨迹越短,污染率越高的特点,其中来自吉林的最短转向路径挟带的污染物浓度最高,其次为由俄罗斯东南部经内蒙古过吉林到达哈尔滨,说明吉林是影响哈尔滨市冬季大气污染物浓度偏高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 污染特征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 浓度权重轨迹法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黄土炭屑记录的中晚更新世以来古火活动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瑞 迟云平 +4 位作者 谢远云 康春国 吴鹏 孙磊 魏振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317-10328,共12页
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因子,与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古火演化已成为目前全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炭屑是探索古火活动和人类用火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我国东... 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因子,与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古火演化已成为目前全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炭屑是探索古火活动和人类用火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我国东北地区的炭屑研究较为薄弱,仅有的少数研究集中在全新世,缺少更长时间尺度的沉积记录。为此,基于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深海氧同位素转折年龄构建了哈尔滨黄土的年代框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黄土-古土壤中炭屑和总有机碳(TOC)进行分析,以重建中晚更新世以来松嫩平原东部的古火活动与古植被-古气候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古火活动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哈尔滨黄土-古土壤炭屑中圆叶炭屑总数最多,长叶炭屑数量较少,炭屑形态揭示研究区主要为木本型炭屑;炭屑粒度以<30μm的炭屑为主,>100μm的炭屑最为稀少,炭屑粒度特征记录本地区为区域性古火事件。哈尔滨荒山黄土-古土壤炭屑总浓度、圆叶炭屑浓度、长叶炭屑浓度的变化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炭屑浓度曲线与TOC曲线比较吻合,古土壤炭屑浓度高,在弱古土壤层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温度的上升和生物量增多导致古火活动增强,揭示出古火活动主要受控于生物量。通过与铷/锶比值、全球CO_(2)浓度以及深海氧同位素的对比,发现古火还受温度条件的限制。温度作为触发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古火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即温度影响木本植物生长,较高的温度导致更密集的蒸发,较低的温度会导致较高的有效湿度,从而对火灾的发生和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这也揭示了古火-植被-气候之间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屑 古火 古气候 木本植物 哈尔滨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扩展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杰佳 臧淑英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8-70,71,72,共5页
利用两种夜间灯光数据作为数据源,通过提取哈尔滨市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6个年份的建成区范围,计算扩展速度、圆度、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等指标,并对城市扩展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2—2017年,哈尔滨市... 利用两种夜间灯光数据作为数据源,通过提取哈尔滨市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6个年份的建成区范围,计算扩展速度、圆度、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等指标,并对城市扩展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2—2017年,哈尔滨市建成区形态特征变化较大,紧凑度减小。城市扩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规划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驱动力 夜间灯光数据 哈尔滨 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哈尔滨市公交线路编码及行驶路线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蕊 张冬有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8期141-144,共4页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简化了城市公交系统的管理。利用GIS手段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可以将发展完全的复杂城市公交网络的单一公交线路进行局部优化;也可以对未发展完全的...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简化了城市公交系统的管理。利用GIS手段的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可以将发展完全的复杂城市公交网络的单一公交线路进行局部优化;也可以对未发展完全的简单城市公交网络进行整体规划和优化。再利用方位编码,将公交线路的编码同其所行驶的路线进行一定程度的关联。公交线路是不同路线公交的特定代码,其作用的最佳体现是对公交行驶路线的大致脉络显示。建立新的公交线路编码方式,并对公交行驶路线和公交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GIS在城市公交系统上的应用,公交编码方式的意义化使人们在乘坐公交时进行简单地决策选择,方便相关机构进行公交管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乘坐公交时的选择错误率,间接地提高了公交的性能效率。公交线路和公交网络的调整优化能够提高公交系统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公交线路优化 公交网络优化 公交编码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格局下哈尔滨市LUCC与LST特征分析及分布研究
15
作者 杨晶 张冬有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1期60-64,共5页
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定量提取了城市发展中重要的遥感指数NDBI、NDVI与MNDWI并反演LST,分析了3种遥感指数与LST之间的相关性;对2001年与2016年的LUCC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不同LUCC之间的遥感指数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DBI代表的建... 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定量提取了城市发展中重要的遥感指数NDBI、NDVI与MNDWI并反演LST,分析了3种遥感指数与LST之间的相关性;对2001年与2016年的LUCC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不同LUCC之间的遥感指数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DBI代表的建筑用地越密集,LST数据越高,NDVI代表的林地覆盖越密集,LST数据越低,可为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相应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LST NDBI NDVI MNDWI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巴彦塔拉砂砾石剖面沉积物组成和锆石U⁃Pb年龄——对沉积环境和区域岩浆构造事件的指示
16
作者 时蕴琳 谢远云 +5 位作者 康春国 迟云平 魏振宇 吴鹏 孙磊 汪烨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2-520,共19页
【目的】砂砾石沉积物的沉积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研究对于地层划分、水系演化以及揭示山体的构造隆升历史和区域构造岩浆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呼伦贝尔巴彦塔拉砂砾石剖面薄弱的认知限制了其地层划分以及区域地表过程的深... 【目的】砂砾石沉积物的沉积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研究对于地层划分、水系演化以及揭示山体的构造隆升历史和区域构造岩浆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呼伦贝尔巴彦塔拉砂砾石剖面薄弱的认知限制了其地层划分以及区域地表过程的深入理解。【方法】为此,对该剖面进行了沉积学、重矿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1)沉积学、重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貌证据以及锆石U-Pb年龄综合分析显示,巴彦塔拉砂砾石剖面沉积物主要是来自大兴安岭北段的中—酸性岩浆母岩,是初次循环的结果,沉积物堆积后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2)结合宏观和微观角度(重矿物和地球化学指标等),并与大兴安岭东麓白土山组标准剖面对比,认为巴彦塔拉砂砾石剖面沉积物是在温暖偏干的氧化环境下形成的冲—洪积物堆积,其地层单位可以划分为白土山组;(3)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碎屑锆石U-Pb年龄在100~200 Ma和250~350 Ma的年龄峰值记录了大兴安岭北段在古亚洲洋的闭合和古太平洋的俯冲、回退的区域构造背景下触发的多期岩浆构造事件。【结论】该研究为大兴安岭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早更新世区域地表过程的重建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地层划分 沉积环境 白土山组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东南缘罗家窝棚组陆相红层的致色机理
17
作者 刘晓萌 孟杰 +8 位作者 谢远云 李本仙 迟云平 康春国 孙磊 魏振宇 刘海金 汪烨辉 吴鹏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5-826,共12页
陆相红层在全球分布广泛,被认为是特殊环境的产物,而关于松嫩平原陆相红层的致色机理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松嫩平原东南缘的罗家窝棚组陆相红层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岩石学、矿物学分析,探讨红层的致色机制以及所... 陆相红层在全球分布广泛,被认为是特殊环境的产物,而关于松嫩平原陆相红层的致色机理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松嫩平原东南缘的罗家窝棚组陆相红层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岩石学、矿物学分析,探讨红层的致色机制以及所指示的环境背景。通过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罗家窝棚组陆相红层样品的Fe_(2)O_(3)即全铁平均含量较高(6.76%);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岩石薄片鉴定以及漫反射光谱(DRS)分析显示样品中的赤铁矿含量较高,显示出赤铁矿为红层的致色矿物;岩石薄片分析中赤铁矿在颗粒间的不完全填充以及潜在红层物源区的缺失,指示赤铁矿为自生成因;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分析显示赤铁矿附着于黏土矿物高岭石表面,而高岭石在迁移过程中可作为铁氧化物的运输媒介,因此认为部分赤铁矿是由其他黏土矿物转化,最终在形成高岭石的过程中晶格中铁淋失并在高岭石表层吸附氧化而成;样品Fe_(2)O_(3)含量较其他红层剖面偏高,而黏土矿物晶格内的铁是有限的,结合CIA、A-CN-K三元图解以及主量元素UCC标准化图解认为罗家窝棚红层处于化学风化的最终阶段,而另一部分铁作为不易迁移元素逐渐累积。综上,罗家窝棚组陆相红层的致色矿物为自生赤铁矿,而形成赤铁矿的铁离子来源有两种,一种为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结构铁的淋失,另一种为其他含铁矿物化学风化过程中铁的逐渐累积。依据赤铁矿以及高岭石的气候指示意义、年均温MAT、年降水量MAP以及主量元素的强烈淋溶,推测罗家窝棚组红层剖面可能为东亚夏季风增强暖湿背景下干湿交替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红层 罗家窝棚组 致色矿物 赤铁矿 高岭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吉林段河流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地质意义
18
作者 倪倩 郭令芬 +6 位作者 谢远云 孙磊 迟云平 刘海金 魏振宇 汪烨辉 吴鹏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93-3208,共16页
河流在源-汇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其沉积物是源-汇系统物源分析的关键切入点。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对于水系演化、物源示踪和源-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高纬度地区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物源示踪研究... 河流在源-汇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其沉积物是源-汇系统物源分析的关键切入点。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对于水系演化、物源示踪和源-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高纬度地区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物源示踪研究中的代表性等还没有得到充分评估,很可能导致结果不一致进一步影响源-汇系统的建立。为此,本文以松花江吉林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6个河流沉积物共780个锆石U-Pb年龄进行分析,利用逆向蒙特卡罗模型进行定量约束。结果表明,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布主要有三组峰:2500 Ma、250Ma、180 Ma,且从上游至下游,锆石年龄分布型式发生明显变化。其中,上中游河段来自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的特征年龄2500 Ma的锆石占比发生明显下降,推测由于丰满水库的拦截作用以及远离源区的河流搬运作用所致。中游至下游河段华北克拉通东北缘贡献占比持续下降,松嫩及张广才岭地块的贡献增大,显示了河流搬运过程中新物源的加入。松花江干流河段,嫩江带来的大量小于250 Ma的锆石颗粒稀释了第二松花江2500 Ma的锆石年龄特征。在源-汇系统研究时,不同河段的物源信号存在差异,甚至上游的物源信号在下游可能缺失,用河流河口的碎屑锆石或单个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数据代表整个集水区的物源信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松花江吉林段的年龄峰值与中亚造山带东部构造岩浆热事件吻合良好,2500 Ma可能是对华北克拉通微陆块合并的记录,250 Ma、180 Ma分别响应古亚洲洋闭合和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过程。本研究对理解松花江吉林段源-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东北地区构造事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物源分析 松花江吉林段 河流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华杰 臧淑英 +2 位作者 孙德尧 张科 孙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70-1578,共9页
通过对呼伦湖湖心沉积岩芯粒度机械组成和频率分布曲线的分析,辅以210Pb年代测定,重建了1865-2016年粒度演变特征并揭示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表明:湖心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和黏土,中值粒径同粗粉砂和砂组分显著正相关,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 通过对呼伦湖湖心沉积岩芯粒度机械组成和频率分布曲线的分析,辅以210Pb年代测定,重建了1865-2016年粒度演变特征并揭示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表明:湖心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和黏土,中值粒径同粗粉砂和砂组分显著正相关,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减小、波动变化和增大的变化趋势。应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对粒度频率曲线进行拟合,提取出大气粉尘源、湖心相标志组分和风沙尘暴组分3个环境敏感组分。粒度机械组成与环境敏感组分的垂向特征变化同历史时期的湖泊水位变化、降水量强度变化,及沙尘暴事件较为一致,能够较好的重建150 a来湖区气候干湿变化和风沙活动特征,可用于恢复区域环境变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频率分布曲线 环境意义 沉积物 呼伦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沙地风成砂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其物源定量重建
20
作者 崔鑫诣 王艳茹 +7 位作者 谢远云 迟云平 康春国 孙磊 汪烨辉 魏振宇 刘海金 吴鹏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9-781,共13页
识别沙漠沉积物的来源对于理解沙地演化、风沙输送路径以及区域构造岩浆事件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呼伦贝尔沙地采集了5件风成砂样品(<63μm)、两件河流砂样品(>63μm)及其下伏的海拉尔组样品(>63μm),进行碎屑锆... 识别沙漠沉积物的来源对于理解沙地演化、风沙输送路径以及区域构造岩浆事件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呼伦贝尔沙地采集了5件风成砂样品(<63μm)、两件河流砂样品(>63μm)及其下伏的海拉尔组样品(>63μm),进行碎屑锆石U-Pb测年分析,并利用逆向蒙特卡罗模型对其物源进行定量约束。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风成砂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于600~100 Ma、2.0~1.6 Ga和2.6~2.2 Ga。定量重建结果显示,大兴安岭北段(51%~60%)和蒙古地块(39%~48%)是风成砂最主要的物源,额尔古纳地块的贡献(~2%)极其微弱;风成砂与沙地内部河流砂以及下伏海拉尔组地层有极其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据此,我们认为呼伦贝尔风成砂是其下伏海拉尔组与大兴安岭剥蚀物质通过河流的搬运和再循环沉积混合而成,而海拉尔组是大兴安岭(47%)与蒙古地块(51%)的碎屑物质混合。风力与河流作用对呼伦贝尔沙地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大兴安岭和蒙古地块的差异隆升也是造成沙地物源空间异质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沙地 锆石U-PB测年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