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秸秆降解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杨迪 林琳 +4 位作者 杨旭 张雪萍 沙迪 高梅香 张利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6-366,共11页
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典型黑土耕地为试验样区,研究黑土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在秸秆降解中的作用。实验选取6目、30目、260目降解袋,设置5个处理:17kg玉米秸秆+2kg水还田+含微生物100%浓度催腐剂(样方A)、8.5kg玉... 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典型黑土耕地为试验样区,研究黑土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在秸秆降解中的作用。实验选取6目、30目、260目降解袋,设置5个处理:17kg玉米秸秆+2kg水还田+含微生物100%浓度催腐剂(样方A)、8.5kg玉米秸秆+1kg水还田+含微生物50%浓度催腐剂(样方B)、原始样方(样方C)、8.5kg玉米秸秆+1kg水还田(样方D)、17kg玉米秸秆+2kg水还田(样方E),并于2009—2011每年9月份测定不同样方的玉米秸秆降解率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所有样方累积秸秆降解率都达55%以上,秸秆降解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样方A>样方B>样方C>样方D>样方E;对秸秆降解起主要作用的动物类群为中小型土壤动物中的甲螨亚目、中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约占土壤动物个体数的86.70%;不同处理样方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相似;相同处理样方中,不同规格的降解袋中土壤动物个数与类群差异显著(P<0.001);不同孔径降解袋中土壤动物的个数、类群数、多样性基本都与秸秆降解率呈正相关,进一步表明土壤动物对秸秆降解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黑土 秸秆降解 土壤动物 响应特征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碳补偿研究 被引量:115
2
作者 周嘉 王钰萱 +2 位作者 刘学荣 时小翠 蔡春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55-1961,共7页
选择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3~2016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源/汇进行计算,探究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时空演变,并以碳盈亏时空分析为基础,通过生态补偿系数和经济贡献系... 选择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3~2016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源/汇进行计算,探究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时空演变,并以碳盈亏时空分析为基础,通过生态补偿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分析碳排放的差异性,以净碳排放量作为基准值进行碳补偿价值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碳排放总量和净碳排放量除在2015年出现小幅度下降现象,其余年度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碳吸收总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②土地利用碳吸收的主要载体是耕地和林地,碳汇资源空间差异明显,基本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数省份在研究期内基本保持一致的碳吸收类型。③碳排放总量分布空间差异显著,且主要来自建设用地。④依据净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将其划分为高碳排放区、一般碳排放区、低碳排放区、碳汇区4种类型。⑤由于各省域碳补偿标准和净碳排放量的差异导致碳补偿价值区域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梦圆 宋艳宇 +5 位作者 高思齐 宫超 刘桢迪 马秀艳 袁佳宝 杨旭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10-2319,共10页
土壤微生物在植被养分积累和释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三江平原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差异,选取三江平原甜茅(Glyceriaacutiflorasubsp.japonica)、薹草(Carex lasiocarpa... 土壤微生物在植被养分积累和释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三江平原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差异,选取三江平原甜茅(Glyceriaacutiflorasubsp.japonica)、薹草(Carex lasiocarpa)、小叶章(Deyeuxiapurpurea)、水稻(Oryzasativa)、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5种不同植被类型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Biolog-Eco技术,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AWCD)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在48 h内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较弱,48—168 h期间微生物代谢活性快速增加,168h后步入平稳期。其中甜茅湿地0—15cm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最高,AWCD值达到0.82。土壤微生物Shannon丰富度指数(H′)、Shannon-evenness均匀度指数(E)、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U)均表现为甜茅湿地最高,芦苇湿地最低。三江平原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表现出差异,甜茅湿地、薹草湿地和水稻湿地对氨基酸类和多聚物类碳源具有更高的利用能力,小叶章湿地更倾向于利用氨基酸类和有机酸类碳源,芦苇湿地对氨基酸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更高。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Shannon指数、Shannon-evenness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Shannon-evenness指数、Simpson指数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湿地植被类型和土壤活性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的重要因子,而且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pH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湿地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多样性指数 Biolog-Eco微平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耕地黑土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景佳爽 林琳 +1 位作者 李艳芹 张利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66-72,共7页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耕作黑土为试验区,对施有机肥、施半有机肥、施无机肥和对照4种不同处理方式耕地黑土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50...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耕作黑土为试验区,对施有机肥、施半有机肥、施无机肥和对照4种不同处理方式耕地黑土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50类,隶属于2门6纲14目44科,共6 176只,数量占比为杂食性(60.54%)>腐食性(22.60%)>菌食性(11.37%)>植食性(2.91%)>捕食性(2.57%),类群数大小为植食性(13个)=捕食性(13个)>腐食性(11个)>杂食性(7个)>菌食性(6个),杂食性中小型土壤动物为优势类群;耕地黑土中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植食性最低,杂食性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施有机肥时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总数和各功能类群个体数显著增加,施无机肥时显著减少,施肥降低了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的丰富度;分析群落相似性表明,杂食性中小型土壤动物在不同处理方式间相似性程度较高;CCA分析表明,土壤全磷、全氮、pH分别对施有机肥、半有机肥、无机肥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分布影响显著。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生长受3种施肥方式影响明显,中小型土壤动物各功能类群更适宜在施有机肥下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中小型土壤动物 功能类群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黑土农田弹尾目群落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陈玮 林琳 +1 位作者 李艳芹 张利敏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81-88,共8页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黑土农田弹尾目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推动黑土农田弹尾目多样性研究与黑土保护,于2012—2021年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土农田进行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分别设置有机肥(OM)、半有机肥(OM+NPK)、无机肥(NPK)和无肥料(CK)4...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黑土农田弹尾目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推动黑土农田弹尾目多样性研究与黑土保护,于2012—2021年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土农田进行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分别设置有机肥(OM)、半有机肥(OM+NPK)、无机肥(NPK)和无肥料(CK)4种不同处理,并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弹尾目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获取弹尾目2045只,隶属于9科。不同施肥处理下弹尾目个体数量表现为OM+NPK(537头)>OM(536头)>CK(523头)>NPK(449头)。OM、OM+NPK处理土壤弹尾目的个体数和类群数明显增多,其中,等节跳科增幅最大,而NPK处理弹尾目个体数、类群数均有所减少,相对其他施肥处理等节跳科增幅最小;3种不同施肥处理与CK处理相比弹尾目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有所降低,OM+NPK处理多样性指数最低。RDA分析显示,不同的环境因子主要影响弹尾目的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其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钾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指示物种分析显示,驼跳科是OM+NPK处理的指示物种,疣跳科是NPK处理的指示物种,球角跳科、圆跳科和长角跳科是CK处理的指示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弹尾目群落 黑土农田 环境因子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