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3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角色分析——基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杨 张艳君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0-123,共4页
文章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一是男女大学生大都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二是在家庭与工作冲突时,大多数女性认为应该用降低工作的比重来承担"贤妻良母"的职责;三是女大学生认为在生育抚育阶段应该调整工作家庭... 文章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一是男女大学生大都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二是在家庭与工作冲突时,大多数女性认为应该用降低工作的比重来承担"贤妻良母"的职责;三是女大学生认为在生育抚育阶段应该调整工作家庭的比重,将重心放在家庭;四是工作对于女大学生而言,稳固夫妻情感、稳定家庭的意义大于提升自我的社会价值。这些社会性别意识,势必降低女性的职业追求和职业成就,降低用人单位录用女性员工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 角色期待 贤妻良母 男主外女主内 母职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记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张锦池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井泉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1-162,共2页
张锦池教授是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他从教四十余年,先后教过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文学,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处事原则和教学风格。尤其是他"教学与科研相长,造就学术型师资"的教学理念,影响了几代学人。文章以... 张锦池教授是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他从教四十余年,先后教过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文学,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处事原则和教学风格。尤其是他"教学与科研相长,造就学术型师资"的教学理念,影响了几代学人。文章以鲜活的诲人事迹,归纳了张锦池教授对治学、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描述了张锦池教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师范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李 超越 平实 严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城市公共空间的跨界思维融合——以哈尔滨为例
3
作者 王涵 石英 《现代园艺》 2023年第22期100-102,共3页
基于文化旅游发展背景,以哈尔滨市的公共空间为载体,明确公共空间的营造与当地历史文化、季节特性的关系,通过赋予公共空间当地的独有特色,设计实用且具有文旅融合创新性的公共空间,建设具有文化与体验为主导的公共空间体系,从而推动以... 基于文化旅游发展背景,以哈尔滨市的公共空间为载体,明确公共空间的营造与当地历史文化、季节特性的关系,通过赋予公共空间当地的独有特色,设计实用且具有文旅融合创新性的公共空间,建设具有文化与体验为主导的公共空间体系,从而推动以哈尔滨市为代表的黑龙江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 城市公共空间 历史文化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最新动态和对策研究——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郝文斌 冯丹娃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年第2期75-77,共3页
以坚持实证研究的方法,合理设计了贴近大学生恋爱实际状况的问卷,科学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从恋爱动机、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基本掌握了当前大学生恋爱的新情况,深刻揭示了当前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内在动因,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 以坚持实证研究的方法,合理设计了贴近大学生恋爱实际状况的问卷,科学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从恋爱动机、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基本掌握了当前大学生恋爱的新情况,深刻揭示了当前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内在动因,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 动态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教育的功能与实践
5
作者 王为正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9-81,共3页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具有培养师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在职教师培训提高和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功能。只有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这些功能的作用。
关键词 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教育功能 教师教育 学科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草鱼养殖群体种质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瑞 鲁翠云 +5 位作者 孙志鹏 刘天奇 常玉梅 刘鹏 曹庆 郑先虎 《水产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6-74,共9页
为了解黑龙江流域草鱼养殖群体种质特征,本研究检测了草鱼养殖群体的形态指标、肉质品质、抗氧化能力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对黑龙江养殖群体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态指标分析发现:草鱼养殖群体的肥满度为1.69,体型偏长;生长因子为2.381,呈异... 为了解黑龙江流域草鱼养殖群体种质特征,本研究检测了草鱼养殖群体的形态指标、肉质品质、抗氧化能力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对黑龙江养殖群体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态指标分析发现:草鱼养殖群体的肥满度为1.69,体型偏长;生长因子为2.381,呈异速生长趋势。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发现:黑龙江流域养殖草鱼群体蛋白质含量较丰富(18.00 g/100 g)而脂肪含量较低(0.83 g/100 g),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必需氨基酸占比(44.8%)符合FAO/WHO优质蛋白模式的要求,氨基酸组成合理;脂肪酸的种类丰富(2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中EPA(3.60%)和DHA(13.79%)均高于长江和珠江流域草鱼养殖群体。免疫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草鱼肌肉中过氧化氢酶(224.17±3.90)U/g、超氧化物歧化酶(38.81±2.37)U/g等活性较高,表明机体具有较好的免疫能力。基于基因组重测序SNP标记评估结果显示:草鱼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041±0.1202,处于低多态水平(PIC<0.25),略低于长江群体。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流域草鱼养殖群体生长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遗传基础,本研究可为草鱼在高寒地区的养殖、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形态性状 肌肉营养成分 酶活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PM_(2.5)和O_(3)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影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晓雪 周嘉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3期10-13,共4页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多。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加之冬季燃煤取暖,造成空气污染严重。针对黑龙江12个地级市及1个地区的PM_(2.5)和O_(3)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选取了2017-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多。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加之冬季燃煤取暖,造成空气污染严重。针对黑龙江12个地级市及1个地区的PM_(2.5)和O_(3)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选取了2017-2022年的污染物数据,分析了PM_(2.5)和O_(3)在黑龙江省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结果表明,PM_(2.5)年平均月浓度呈U型,夏季低,冬季高;O_(3)浓度在2017-2022年间年平均月浓度呈倒U型,夏季高、冬季低。空间分布上PM_(2.5)主要呈南高北低的态势,O_(3)主要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态势。同时,基于前人的研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PM_(2.5)和O_(3)浓度的影响,得出PM_(2.5)与温度负相关,O_(3)与温度正相关;气压升高,PM_(2.5)先上升后下降,O_(3)气压负相关;湿度小时,与PM_(2.5)浓度呈正相关,湿度大时,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O_(3)浓度与湿度正相关(临界值之前)都与风速呈负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黑龙江省PM_(2.5)和O_(3)的协同防控提供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时空分布 O_(3)气象因素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气候响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戴烨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为了解黑龙江省植被动态变化及探究植被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00—2020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MOD13Q1-NDVI数据,分析其植被空间分布、时空动态变化及变异系数CV;同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与气温... 为了解黑龙江省植被动态变化及探究植被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00—2020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MOD13Q1-NDVI数据,分析其植被空间分布、时空动态变化及变异系数CV;同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植被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与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植被生长季NDVI多年平均值为0.57,总体呈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和西南部低;21年来植被生长季NDVI整体呈显著改善趋势,年变化率为0.0035(P<0.01)。植被改善区域远大于其退化区域,且以明显改善为主,仅3.35%的区域呈退化趋势;NDVI的变异系数以低波动和相对低波动为主,分布占比为38.77%和51.89%;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性。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对植被NDVI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8.00%、26.17%和45.83%;相对湿度是影响植被NDVI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变异系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王新月 王颖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8期81-86,共6页
为探索黑龙江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推动县域可持续发展,以黑龙江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UN、莫兰指数揭示黑龙江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 为探索黑龙江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推动县域可持续发展,以黑龙江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土地绿色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BM-UN、莫兰指数揭示黑龙江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黑龙江省内不同类型县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从整体来看是偏低的,并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特点,县级市的效率值整体来看高于其他县域;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值不断下降且起伏波动较大,技术进步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共同主导着效率变动,县级市的效率值主要受到TC的影响,县域的效率值主要受EC的影响;影响黑龙江省县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因子主要有经济发展、产业机构、政府干预、人口聚集程度、基础设施状况5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空间分异特征 县域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践行大食物观的优劣势分析及建议
10
作者 廖政源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3期109-112,共4页
黑龙江省开展大食物观先行地的研究,旨在适应新时代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并推动黑龙江的振兴发展。这一举措不仅是拓展传统粮食安全边界、开辟新粮源、勇担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的重要职责,更是彰显政治责... 黑龙江省开展大食物观先行地的研究,旨在适应新时代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并推动黑龙江的振兴发展。这一举措不仅是拓展传统粮食安全边界、开辟新粮源、勇担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的重要职责,更是彰显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的表现。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品牌 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动态模拟研究——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 被引量:55
11
作者 陈晓红 吴广斌 万鲁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37-1343,共7页
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的典型地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作为研究区域,运用BP神经网络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2004~2010年指标数据,在对20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预测了2013~2022年... 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的典型地区——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作为研究区域,运用BP神经网络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2004~2010年指标数据,在对20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预测了2013~2022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深入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关系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鹤岗、双鸭山、鸡西具有较重脆弱度,并且有向中度脆弱度过渡的趋势;佳木斯以中度脆弱度为主,但是向较轻脆弱度发展比较缓慢;七台河、牡丹江则以较轻脆弱度为主,但七台河重度脆弱度和较重脆弱度所占比重也比较大,牡丹江脆弱度情况明显优于七台河。鹤岗、双鸭山、鸡西协调度等级为中度失调;佳木斯与七台河协调度等级为濒临失调;牡丹江的协调度等级为良好协调。而脆弱性与协调性关系比较中,七台河脆弱性趋小值与协调性发展值关系为同时退化发展,但趋势比较缓慢;牡丹江则基本保持现有状态;其它城市均为同时向良好等级发展的趋势,但发展的速率和波动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 协调性 脆弱性 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哈尔滨市2004~2012年碳排放强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周嘉 杨琳 +3 位作者 董美娜 姜丽丽 王颖 臧淑英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2-327,共6页
采用2004~2012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2004~2012年哈尔滨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显示:①哈尔滨市2004年碳排放量为361.451万t,2012年碳排放量增长至1875.658万t。②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区,其碳排放... 采用2004~2012年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2004~2012年哈尔滨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显示:①哈尔滨市2004年碳排放量为361.451万t,2012年碳排放量增长至1875.658万t。②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区,其碳排放占每年碳排放总量的96.98%;林地是主要碳汇区,约占碳汇量的99.90%,其总吸收量约为每年1523.02万t碳;⑧哈尔滨市碳排放强度由2004年的0.681t/hm2L升车2012年的3.534t/hm2,甲均每年增长22.854%;④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2008年以前呈快速增长,2008年以后为缓慢的波动增长:⑤预测2020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为3558.264万t;碳排放总量为2055.839万t,比2012年上涨180.181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1.15%,增长速度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土地利用方式 碳排放强度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洪云 臧淑英 +2 位作者 张玉红 苏丹 解瑞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71-276,共6页
基于2012年的高分辨率中巴资源系列卫星影像及中国环境系列卫星影像,选定农业、工业、旅游、养殖、交通等10余个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影响因子,提取并统计各因子在保护区不同功能分区的斑块数量和面积构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模型,分析黑龙江... 基于2012年的高分辨率中巴资源系列卫星影像及中国环境系列卫星影像,选定农业、工业、旅游、养殖、交通等10余个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影响因子,提取并统计各因子在保护区不同功能分区的斑块数量和面积构建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区域尺度下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人类活动影响因子的斑块数和面积而言,保护区受干扰最为突出的因子为农业活动;从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上来看,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与保护区功能分区的格局基本一致即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黑龙江省38个保护区中有70%以上的省级保护区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保护区的功能分区起到很好的隔离人类活动的作用;湿地及水域自然保护区是黑龙江省数量最多也是受干扰最为突出的保护区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等级空间规律为东北部三江平原区与西南部松嫩平原区干扰强度大,而西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地地区与东南长白山丘陵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弱,该种等级划分得出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分布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自然保护区 人类活动评价模型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ASP模型的水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研究--以松花江哈尔滨江段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思文 齐少群 +2 位作者 于丹丹 张羽威 万鲁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5,共7页
应用WASP7.3模型对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现状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的水质指标包括:NH3-N和COD。首先,分别选用2011年阿什河段和2012年呼兰河段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率定及校验,校验结果为NH3-N和COD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41%、4.41%;... 应用WASP7.3模型对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现状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的水质指标包括:NH3-N和COD。首先,分别选用2011年阿什河段和2012年呼兰河段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率定及校验,校验结果为NH3-N和COD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41%、4.41%;将WASP模型与单因子水质评价法进行结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松花江支流阿什河口内河段近3 a的NH3-N、COD超标较严重,为劣V类水质;以2013年为基准,使用WASP模型分别预测了2014年松花江支流阿什河和呼兰河的污水削减量及水环境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 WASP 预测与评价 氨氮 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特大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分布及意义 被引量:19
15
作者 谢远云 何葵 康春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502-506,共5页
对2002年3月20日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遭遇的特大沙尘天气沙尘沉降物进行的粒度分析表明,沙尘沉降物属粉质亚砂土,以4~63μm的粉砂为主,占71.18%,>63μm的砂粒组分占21.7%,<4μm的粘土组分含量最少,仅占7.13%。粒度为三峰态分布,... 对2002年3月20日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遭遇的特大沙尘天气沙尘沉降物进行的粒度分析表明,沙尘沉降物属粉质亚砂土,以4~63μm的粉砂为主,占71.18%,>63μm的砂粒组分占21.7%,<4μm的粘土组分含量最少,仅占7.13%。粒度为三峰态分布,29.2~34.7μm粒级的粗粉砂形成第一主峰,含量约占7.4%,420.5~500μm粒级的中砂组分形成第二主峰,含量约占1.29%,而0.69~0.82μm粒级的细粘土组分形成第三主峰,含量约占0.52%。平均粒径Mz为28.4μm,分选系数为1.81,偏态为0.044,峰态为1.494,粉粘比为7.3。粒度分布显示这次哈尔滨市沙尘沉降物是迄今为止国内有见报道中最粗的,沉降物是不同来源沙尘远距离和近距离搬运的混合体,粗颗粒为低空气流搬运的近源物质。哈尔滨市或周缘邻近区域是这次特大沙尘暴的降尘中心,属大气动力条件较强的中心或近中心地带。哈尔滨城市扩展区域的疏松地表裸土、河床及漫滩细粒冲积物以及市内地表建筑沙土等都可以是哈尔滨市沙尘沉降物的主要物源。因此哈尔滨地区防治沙尘暴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哈尔滨市周边沙尘源区的治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市 沙尘沉降物 粒度特征 物质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生态省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0
16
作者 孟昭虹 高玉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13819-13821,13830,共4页
测试了黑龙江生态省主要城市土壤中汞(Hg)、镉(Cd)、铅(Pb)、铬(Cr)、铜(Cu)和锌(Zn)的含量,并研究了其分布特征,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黑龙江生态省中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 测试了黑龙江生态省主要城市土壤中汞(Hg)、镉(Cd)、铅(Pb)、铬(Cr)、铜(Cu)和锌(Zn)的含量,并研究了其分布特征,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黑龙江生态省中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标准值的二级标准(6.5<pH值<7.5)为背景值,土壤表层6种重金属Cd在土壤中的积累较大,Pb和Cr在土壤中的积累最小。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有1/3的样点达到中等污染程度,其他均为轻微污染,6种土壤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等程度,Cd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大。黑龙江生态省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总体为轻微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生态危害 风险评估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猪嗜血杆菌黑龙江株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雪松 陈欣 +6 位作者 符芳 王伟 田华彬 郎越坤 徐春红 李曦 李春艳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6-238,共3页
为确定黑龙江某猪场发病猪群的病原,本研究从疑似浆膜炎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通过对其进行细菌形态学、培养特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PCR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HLJ-1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 为确定黑龙江某猪场发病猪群的病原,本研究从疑似浆膜炎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通过对其进行细菌形态学、培养特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PCR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HLJ-1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与参考株的基因同源性达99%;药敏试验结果表明HLJ-1分离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具有较强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分离鉴定 16S RRN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丽娟 于洋 +2 位作者 粟练灵 郝甜甜 郑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2-959,共8页
基于黑龙江省1960~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自然正交分解(EOF)、气候倾向率及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OMR)等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黑龙江省气温的影响。研究发现:(1)1960~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依次增加... 基于黑龙江省1960~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自然正交分解(EOF)、气候倾向率及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OMR)等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黑龙江省气温的影响。研究发现:(1)1960~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依次增加,沼泽、草地和林地依次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区域性较明显,沼泽转变为耕地集中在东部,草地转为耕地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西部,沼泽转为林地和林地转为耕地集中在北部,建设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南部;(2)黑龙江省196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平均气温及各个季节平均气温均产生升高效应,但并不显著,对年气温的影响趋势为0.053℃/10a,贡献率为12.1%;(3)196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气温空间变化异质性,但没有改变气温纬向性空间分布特征;(4)1960~2010年,林地和沼泽的气温影响效应为升温,草地和耕地为降温,但各个季节有所差异,夏季和秋季表现出降温效应,建设用地全年及各个季节均表现出升温效应,冬季最强;林地转耕地、草地转耕地均以升温效应为主,沼泽转耕地为降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气温影响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野生植物碳汇效益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邢爽 张思冲 许瀛元 《森林工程》 2013年第2期38-40,共3页
森林的碳汇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森林大省之一,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类多样,并且覆盖面积巨大。根据黑龙江省2006年林木生物碳储量、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以及森林碳储量,... 森林的碳汇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森林大省之一,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类多样,并且覆盖面积巨大。根据黑龙江省2006年林木生物碳储量、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以及森林碳储量,可以算出黑龙江省2006年森林碳汇价值为1 333×108元,以同样的方法,根据所预测的黑龙江省2020年林木生物碳储量为8.84×108t,林木生物碳汇价值为648×108元,以及森林碳储量为21.56×108t,可以估算出所预测的黑龙江省2020年森林的碳汇价值为1 580×108元。并且本文用蓄积量转换法,粗略的计算出黑龙江省森工林区野生植物所产生的碳汇量,结果表明约占整个森林碳汇量的11.3%。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野生植物的碳汇作用具有较高的价值。从长远来看,野生植物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森工林区的碳汇价值,因此,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野生植物,可使整个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增加,碳汇作用不断增强,促进碳汇经济的发展,并为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森工林区 碳汇 野生植物 效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连环湖近现代沉积速率及粒度反映的气候干湿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清展 臧淑英 肖海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9-124,共6页
通过对连环湖沉积物柱芯YCHB样品的放射性核素137 Cs和210 Pb测验结果进行研究,表明该柱芯137 Cs自1954年初次沉降以来存在1963年、1975年和1986年3个比较突出的蓄积峰,获得连环湖沉积物记录的137 Cs相应时标年份到采样年份(2010年)的... 通过对连环湖沉积物柱芯YCHB样品的放射性核素137 Cs和210 Pb测验结果进行研究,表明该柱芯137 Cs自1954年初次沉降以来存在1963年、1975年和1986年3个比较突出的蓄积峰,获得连环湖沉积物记录的137 Cs相应时标年份到采样年份(2010年)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是0.170g/cm2.a-1、0.072g/cm2.a-1、0.054g/cm2.a-1及0.051g/cm2.a-1。借助210PbCRS计年模式,发现连环湖过去176年间的沉积速率是波动的,先升高后降低是其总体趋势,这种波动的沉积环境可能与人类在连环湖地区相应历史时期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探讨了两种计年结果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比较分析了当地年均降雨量与沉积物柱芯YCHB对应时段颗粒的中值粒径之间的关系,发现该地区的降雨量和连环湖沉积物粒度的中值粒径(d(50))在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即同步波动性良好。在针对湖泊沉积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年际、10a)的研究中,沉积物粒度的中值粒径是指示湖区降雨量变化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沉积速率 粒度 气候干湿 连环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