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化射流条件下酶法制油豆渣蛋白结构与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杨 和铭钰 +2 位作者 吴长玲 王中江 滕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32-340,共9页
为运用空化射流处理技术有效提高酶法制油豆渣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其理化特性,采用二维和三维荧光、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扫描电镜解析了不同空化射流处理时间(0、5、10、15 min)对豆渣蛋白结构的影响及形态变化,并采... 为运用空化射流处理技术有效提高酶法制油豆渣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其理化特性,采用二维和三维荧光、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扫描电镜解析了不同空化射流处理时间(0、5、10、15 min)对豆渣蛋白结构的影响及形态变化,并采用溶解性、乳化性、氨基酸分析、粒度分布及ζ-电位对其理化及功能特性进行表征,最终明确了空化射流处理对酶法制油豆渣蛋白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空化射流可促进豆渣蛋白结构解折叠,使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其亚基结构由高分子量向低分子量转化;当空化射流处理10 min时,豆渣蛋白粒度分布稳定,且体积平均粒径D[4,3]达到最低值(470.10±8.70)nm,ζ-电位绝对值达到最大(27.4±0.83)mV,溶解特性及界面性质最佳;经氨基酸分析发现,酶法制油豆渣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SPI)的氨基酸组成相似,其疏水性氨基酸质量分数达33.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制油豆渣 空化射流 豆渣蛋白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晶度几丁质纳米晶体制备皮克林乳液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杨 刘曌 +3 位作者 胡淼 谢凤英 王婵 齐宝坤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4-340,共7页
通过酸解的方法获得不同结晶度的几丁质纳米晶体(ChN),采用均质协同超声技术制备O/W型皮克林乳液。通过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计算分析了几丁质纳米颗粒的结晶度及官能团变化,进而对O/W乳液的微观结构、界面接触角、物理稳定性、热... 通过酸解的方法获得不同结晶度的几丁质纳米晶体(ChN),采用均质协同超声技术制备O/W型皮克林乳液。通过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计算分析了几丁质纳米颗粒的结晶度及官能团变化,进而对O/W乳液的微观结构、界面接触角、物理稳定性、热稳定性、乳析稳定性、储藏稳定性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结晶度的ChN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解并不会破坏几丁质的官能团,但是酸解可以改变几丁质的结晶度,且酸解2.5 h时获得的ChN结晶度最大,为78.15%;结晶度高的ChN制备的乳液形成更稳定的网状结构,ChN更多地附着在油水界面,使得乳液具有更小的界面接触角,提高了乳液的亲水性;研究还发现,结晶度高的ChN制备的乳液热稳定性指数和物理稳定性指数较高,分别为63%和69.52%;乳析稳定性好,乳析指数不足1%;另外,ChN稳定的乳液在常温下储藏30 d均不分层,具有良好的储藏稳定性,且结晶度最高的ChN制备的乳液粒径最小,储藏稳定性最好。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几丁质纳米晶体的结晶度制备稳定的O/W型皮克林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纳米晶体(ChN) 皮克林乳液 结晶度 稳定性 酸解 超声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对水酶法大豆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胡淼 齐宝坤 +1 位作者 谢凤英 李杨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35,共6页
以水酶法大豆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共聚焦、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p H对水酶法乳状液粒径、Zeta电位、微观结构及其中蛋白质性质的影响,研究pH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乳状液pH的增加(2~10),乳状液的Zeta... 以水酶法大豆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共聚焦、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p H对水酶法乳状液粒径、Zeta电位、微观结构及其中蛋白质性质的影响,研究pH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乳状液pH的增加(2~10),乳状液的Zeta电位显著降低,且当p H为4. 5~4. 7范围内时乳状液的Zeta电位接近0;当pH在蛋白质等电点附近,乳状液的粒径最大,乳状液中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最大,荧光强度最低,三级结构更加松散,二级结构中有序的α-螺旋含量最低,而无规卷曲含量最高。表明pH在蛋白质等电点附近时,乳状液是最不稳定的,在此环境下更容易破除乳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水酶法 PH 稳定性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红外光谱及其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相缨 冯安迪 +4 位作者 赵正卓 孙丛丹 徐浩朋 孙立娜 谢凤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16-3419,共4页
以黑米花色苷为原料,乙醛介导化学合成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法和热力学参数测定探究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缩合反应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在红外光谱特征区3650~3 200 cm^-1-OH伸缩振动区3 207... 以黑米花色苷为原料,乙醛介导化学合成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法和热力学参数测定探究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缩合反应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在红外光谱特征区3650~3 200 cm^-1-OH伸缩振动区3 207.90和3 217.90 cm^-1处具有宽且强的吸收峰;在1 680~1 540 cm^-1 C-C伸缩振动区1 604.92和1 605.65 cm^-1处出现了苯环骨架振动吸收峰;在1 300~1 000 cm^-1 C-O伸缩振动区1 278.01, 1 138.34和1 018.19 cm^-1处出现红外吸收峰。由此可见,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与黑米花色苷结构框架基本相同主要以-OH, C-C和C-O取代基组成的芳环结构为主。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与黑米花色苷相比,在C-C伸缩振动区不仅在1 604.92和1 493.59 cm^-1处出现了吸收峰,而且还在1 454.78, 1 233.98和817.56 cm^-1处出现了三个新的吸收峰。通过吸收峰归属分析发现, 1 454.78 cm^-1吸收峰属于-CH3反对称变形或-CH2变形振动波段,该吸收峰出现证明了儿茶素-黑米花色苷复合物结构中"乙基桥"的存在,证实了儿茶素和黑米花色苷之间确实发生了缩合反应。817.56和1 233.98 cm^-1两处吸收峰的出现意味着儿茶素和黑米花色苷缩合反应发生后产物结构中的部分基团的平面价键发生弯曲,迫使其结构框架中C-O键极性增强。此外,热力学参数测定结果证实儿茶素和黑米花色苷之间的缩合反应为吸热、非自发反应,反应产物儿茶素-黑米花色复合物结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黑米花色苷 红外光谱 热力学参数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取方式对大豆膳食纤维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李杨 胡淼 +4 位作者 孙禹凡 钟明明 张巧智 江连洲 齐宝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8-24,共7页
生物解离大豆残渣中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为明晰生物解离提取法对大豆膳食纤维的改性效果,获取高品质大豆膳食纤维,本研究测定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的纯度、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并与水提法天然大豆膳食纤维,化学法、发酵法及挤压膨化法改... 生物解离大豆残渣中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为明晰生物解离提取法对大豆膳食纤维的改性效果,获取高品质大豆膳食纤维,本研究测定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的纯度、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并与水提法天然大豆膳食纤维,化学法、发酵法及挤压膨化法改性大豆膳食纤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纯度可达82.58%,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约占总膳食纤维的60%,属于优质膳食纤维;生物解离膳食纤维的持水性、持油性、膨胀性和溶解性分别为6.87 g/g、5.48 g/g、8.22 mL/g和5.07%,均明显高于其他方式提取的膳食纤维。功能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方式提取的膳食纤维功能特性强弱次序均为生物解离膳食纤维>挤压膨化法改性膳食纤维>发酵法改性膳食纤维>化学法改性膳食纤维>水提法膳食纤维。生物解离膳食纤维在pH 7.0时对Pb^(2+)、As^+、Cu^(2+)3种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分别为351.2、304.1、214.1μmol/g。此外,生物解离大豆膳食纤维的葡萄糖吸收能力、α-淀粉酶抑制能力和胆汁酸阻滞指数分别为6.56~35.78 mmol/g、18.42%和33.12%~35.52%,均显著高于其余提取方式的膳食纤维。因此,生物解离提取法对大豆膳食纤维改性效果显著,生物解离残渣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膳食纤维来源进行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膳食纤维 生物解离 可溶性膳食纤维 理化性质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干燥对生物解离富肽豆粉蛋白亚基及功能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欢 佟晓红 +3 位作者 钟明明 齐宝坤 李杨 江连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63-368,共6页
以生物解离大豆水解液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技术研究了不同微波干燥条件对富肽豆粉中蛋白类物质亚基组分和空间构象的变化规律,并对生物解离富肽豆粉的粉体性质及功能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条件对HPLC-SEC峰... 以生物解离大豆水解液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技术研究了不同微波干燥条件对富肽豆粉中蛋白类物质亚基组分和空间构象的变化规律,并对生物解离富肽豆粉的粉体性质及功能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条件对HPLC-SEC峰的强度影响明显,分子量18~44 ku的蛋白质水解物约占总蛋白质类的73.47%~89.36%,主要亚基成分为大豆球蛋白,这是由于不同微波干燥条件下的物相转换率和分子间碰撞机会不同,蛋白纤维化聚集形成的速度不同,从而对生物解离富肽豆粉分子量产生影响。此外,生物解离富肽豆粉的水溶性和分散性在不同微波干燥条件下具有相似趋势,这与粉体残余水分量、蛋白质分子运动剧烈程度、分子构象变化及分子聚集和解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肽豆粉 微波干燥 生物解离 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均质对紫苏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杨 胡淼 +2 位作者 谢凤英 齐宝坤 孙禹凡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81-387,共7页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磷脂酰胆碱作为表面活性剂,利用超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紫苏油纳米乳液,探究不同SPI质量分数以及超高压均质压力对紫苏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I质量分数和超高压均质压力...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磷脂酰胆碱作为表面活性剂,利用超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紫苏油纳米乳液,探究不同SPI质量分数以及超高压均质压力对紫苏油纳米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I质量分数和超高压均质压力的增加,紫苏油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和PDI值逐渐降低,在SPI质量分数为4%、均质压力140 MPa条件下紫苏油纳米乳液均一稳定,粒径最小为241.03 nm,PDI值最低为0.13;经过21 d的储藏试验,用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测定紫苏油纳米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在SPI质量分数4%、均质压力140 MPa条件下,紫苏油纳米乳液未发生脂肪上浮或溶液聚集等现象,同时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也未发生较大的变化,表明紫苏油纳米乳液在这一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储藏稳定性。通过圆二色谱测定紫苏油纳米乳液中界面蛋白的二级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均质使α-螺旋的相对含量降低,而无规卷曲和β-折叠的相对含量升高,这说明界面蛋白的二级结构的变化对紫苏油纳米乳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油 纳米乳液 超高压均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与千叶豆腐品质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喜波 聂鑫 +8 位作者 廖一 罗佳倩 吕秀莉 刘季善 刘军 王中江 滕飞 李良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0-37,共8页
本实验以16个品种的大豆蛋白为原料,通过氨基酸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质构分析、感官评定、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来源的大豆蛋白氨基酸组成、二级结构、亚基组成等蛋白特性和不... 本实验以16个品种的大豆蛋白为原料,通过氨基酸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质构分析、感官评定、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来源的大豆蛋白氨基酸组成、二级结构、亚基组成等蛋白特性和不同品种的大豆蛋白对千叶豆腐的质构、感官性质及微观结构等的影响,分析了大豆蛋白与千叶豆腐品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大豆蛋白含硫氨基酸相对含量高于(2.81±0.02)%、平行式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高于(39.96±0.57)%及11S/7S比例高于1.88±0.16时,可加工出品质优良的千叶豆腐产品。说明大豆蛋白特性,特别是含硫氨基酸含量、平行式β-折叠结构含量、11S/7S比例对千叶豆腐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氨基酸组成 蛋白质结构 千叶豆腐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及乳液凝胶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朱秀清 王婵 +2 位作者 孙禹凡 钟明明 齐宝坤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52,共8页
文章通过研究不同添加量(0、0.05%、0.1%、0.2%和0.3%)两种带电荷多糖(卡拉胶、瓜尔豆胶)与5%大豆分离蛋白(SPI)复合形成乳液及乳液凝胶性质,揭示复合物结构变化与乳化体系稳定性关系及复合物形成对乳液凝胶特性的影响。采用动态激光散... 文章通过研究不同添加量(0、0.05%、0.1%、0.2%和0.3%)两种带电荷多糖(卡拉胶、瓜尔豆胶)与5%大豆分离蛋白(SPI)复合形成乳液及乳液凝胶性质,揭示复合物结构变化与乳化体系稳定性关系及复合物形成对乳液凝胶特性的影响。采用动态激光散射及红外光谱研究SPI与可溶性卡拉胶、瓜尔豆胶复合物形成乳液流体动力学半径及蛋白二级结构变化;通过测定乳液凝胶质构表征乳液凝胶硬度、黏弹性及持水性等物化性质。结果表明,多糖添加量为0.1%时所形成乳液粒径较小,乳滴形状规则、分布均匀,表面负电荷增加,添加卡拉胶所形成乳液稳定性高于瓜尔豆胶,多糖添加提高乳液凝胶硬度、黏弹性及持水能力,当添加量为0.1%时物化性质最佳。此外,多糖种类及添加量均可改变SPI二级结构,影响SPI与多糖结合,影响所形成乳液及乳液凝胶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卡拉胶 瓜尔豆胶 乳液 乳液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化微射流对生物酶法豆渣蛋白结构影响的拉曼光谱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杨 和铭钰 +5 位作者 吴长玲 高悦 王中江 李萌 江连洲 滕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为了研究新型物理改性技术--空化微射流对生物酶法制油豆渣蛋白结构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空化微射流处理时间(0、5、10、15 min)下豆渣蛋白的拉曼光谱。结果表明:经空化微射流处理的豆渣蛋白中α-螺旋及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 为了研究新型物理改性技术--空化微射流对生物酶法制油豆渣蛋白结构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空化微射流处理时间(0、5、10、15 min)下豆渣蛋白的拉曼光谱。结果表明:经空化微射流处理的豆渣蛋白中α-螺旋及β-折叠结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5),β-转角及无规卷曲结构相对含量降低;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处于"暴露态";二硫键g-g-g和g-g-t模式比例增加,t-g-t模式比例降低。综上所述,空化微射流使豆渣蛋白有序结构增加,提高了其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生物酶法制油豆渣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酶法制油豆渣 空化微射流 豆渣蛋白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大豆磷脂对豆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喜波 梁亚茹 +6 位作者 杨朔 郭增旺 江连洲 范志军 王中江 滕飞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58,共7页
以生物酶法制油得到的大豆水解液为原料制备豆粉,研究添加改性大豆磷脂对豆粉结构(粒度和比表面积、扫描电镜结构、粒径分布、光学显微镜变化)、理化(分散性、润湿性、沉淀系数、堆积密度、干物质溶解指数(dry matter solubility index,... 以生物酶法制油得到的大豆水解液为原料制备豆粉,研究添加改性大豆磷脂对豆粉结构(粒度和比表面积、扫描电镜结构、粒径分布、光学显微镜变化)、理化(分散性、润湿性、沉淀系数、堆积密度、干物质溶解指数(dry matter solubility index,DSI)、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改性大豆磷脂的质量分数为0.6%时,豆粉颗粒平均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微观结构颗粒较小且有干瘪状颗粒,溶液粒径分布较均一,液滴分散均匀且溶液稳定,这表明添加改性大豆磷脂可以显著影响豆粉的结构特性;添加0.6%改性大豆磷脂的豆粉与未添加改性大豆磷脂的豆粉相比,润湿时间和分散时间分别减少了24.5 s和30 s,沉淀系数减小了0.008,堆积密度减小了0.16 g/mL,DSI提高了12.87%,这表明添加0.6%的改性大豆磷脂显著改善了豆粉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为生物酶法水解液的开发利用和改性大豆磷脂在豆粉行业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大豆磷脂 生物酶法 豆粉 结构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油炸过程中油脂劣变对薯条中油脂和水分含量的影响及水分替代规律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良 于婧雯 +3 位作者 廖一 李杨 江连洲 张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共6页
为研究马铃薯条对不同油脂的吸收规律,使用深度油炸1、3、5 d后的大豆油、油茶籽油及两种油脂不同比例调和油煎炸马铃薯条,测定马铃薯条在油炸过程中总油脂、表面油脂、结构油脂、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对于同一种油脂来说,马铃薯... 为研究马铃薯条对不同油脂的吸收规律,使用深度油炸1、3、5 d后的大豆油、油茶籽油及两种油脂不同比例调和油煎炸马铃薯条,测定马铃薯条在油炸过程中总油脂、表面油脂、结构油脂、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对于同一种油脂来说,马铃薯条中总油脂含量随油炸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于各新鲜油脂处理组马铃薯条,当油炸时间小于150 s时,总油脂含量随油炸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当油炸时间超过150 s时,总油脂含量随油炸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油炸240 s后的总油脂含量接近0.22 g/g。油脂劣变程度对油炸马铃薯条的油脂含量有明显影响,对于相同劣变程度的油脂,随油炸时间延长,油脂黏度增大,马铃薯条对油脂吸附能力增强,表现为所有处理组马铃薯条的表面油脂含量的升高。在油炸过程中,当油炸时间小于120 s时,水分含量变化速率随着反复油炸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油炸150~240 s时,总油脂含量与水分含量的比值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差异逐渐增加,其中在使用深度油炸3、5 d的油处理时,油茶籽油油炸组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油炸 薯条 劣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制取大豆油乳状液射流空化破乳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良 田甜 +3 位作者 吴长玲 李杨 江连洲 王中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57-363,共7页
为探究射流空化对水酶法制取大豆油所产生乳状液的破乳机制,通过光散射粒径、破乳率、总提油率和乳状液显微结构为指标分别考察射流空化压力、射流空化温度和射流空化时间对乳状液破乳机制的影响。破乳率和总提油率随着射流空化压力(0.2... 为探究射流空化对水酶法制取大豆油所产生乳状液的破乳机制,通过光散射粒径、破乳率、总提油率和乳状液显微结构为指标分别考察射流空化压力、射流空化温度和射流空化时间对乳状液破乳机制的影响。破乳率和总提油率随着射流空化压力(0.2~1.0MPa)、射流空化温度(80~120℃)、射流空化时间(5~25s)的增加而增加,射流空化作用实现彻底破乳后,破乳率和总提油率反而下降。乳状液粒径分布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破乳后分散的小粒径油滴转变成直径较大的油滴。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射流空化辅助水解破乳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优破乳工艺条件为:射流空化压力0.8MPa、射流空化温度100.92℃、射流空化时间21.38s,此条件下破乳率为90.29%,总提油率为87.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水酶法 射流空化 破乳率 总提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湿挤压技术制备持香型仿肉制品工艺 被引量:13
14
作者 寻崇荣 薛洪飞 +5 位作者 刘宝华 江连洲 谢凤英 李杨 隋晓楠 王中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2-298,共7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谷朊粉为挤压原料、天然呈味粉末油脂为香气调味料,利用高湿挤压技术制备持香型仿肉制品。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仿肉制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谷朊粉质量分数、水分质量分数、挤压...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谷朊粉为挤压原料、天然呈味粉末油脂为香气调味料,利用高湿挤压技术制备持香型仿肉制品。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仿肉制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谷朊粉质量分数、水分质量分数、挤压温度及螺杆转速对挥发性风味物质保留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高湿挤压工艺制备持香型仿肉制品进行优化,确定高湿挤压最优工艺参数为谷朊粉质量分数20%、挤压温度150℃、螺杆转速300 r/min,响应值总挥发性风味物质保留率有最优值,为44.07%。而总挥发性风味物质保留率随水分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为不影响仿肉制品的咀嚼性,固定原料水分质量分数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肉 高湿挤压 风味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亲脂蛋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乳液制备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钟明明 齐宝坤 +7 位作者 赵添 孙禹凡 王迪琼 方琳 谢凤英 张爽 杨树昌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41-47,共7页
研究60、100、140 MPa高压处理对0.5%大豆亲脂蛋白(lipophilic protein,LP)与0%、0.01%、0.05%、0.1%、0.2%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HPMC)复合乳液形成的影响,揭示蛋白质结构变化与乳液稳定性的关系,采用动态... 研究60、100、140 MPa高压处理对0.5%大豆亲脂蛋白(lipophilic protein,LP)与0%、0.01%、0.05%、0.1%、0.2%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HPMC)复合乳液形成的影响,揭示蛋白质结构变化与乳液稳定性的关系,采用动态激光散射、接触角测量仪和红外光谱研究不同压力处理LP与可溶性HPMC复合物形成乳液的流体动力学半径、界面吸附特性和LP的二级结构变化。结果表明,60 MPa处理下的乳液其乳化性、贮藏稳定性和界面吸附能力较低,随着压力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小,乳滴形状规则、分布均匀,乳液表面负电荷增加;均质压力在140 MPa、纤维素质量分数0.1%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高达223.05 m2/g和290.5 min;不同压力处理改变了LP二级结构,影响了与可溶性HPMC的结合,进而影响所形成乳液在油-水界面吸附特性,结果证明HPMC质量分数为0.1%时其亲水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亲脂蛋白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乳液 高压处理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leosin蛋白和磷脂酰胆碱相互作用对重组油体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禹凡 谢凤英 +2 位作者 钟明明 齐宝坤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2-49,共8页
研究Oleosin蛋白(OL)与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的复合比例及相互作用对重组油体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样品分别进行乳化性、荧光光谱、动态激光散射、浊度、接触角及贮藏稳定性的测定,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乳液中液滴分布... 研究Oleosin蛋白(OL)与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的复合比例及相互作用对重组油体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样品分别进行乳化性、荧光光谱、动态激光散射、浊度、接触角及贮藏稳定性的测定,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乳液中液滴分布及微观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当OL/PC=1.5时,乳液的粒径分布均匀,且乳化性最佳(乳化活性指数33.11 m^2/g,乳化稳定性74.22 min),同时乳液的表面张力及贮藏稳定性也最好,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得出此时OL与PC二者结合最为充分紧密。但随着OL添加量的增加,OL与PC在油-水界面处发生竞争吸附,导致乳化能力及稳定性的降低,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测乳液出现不规则非球形液滴。结果说明,在制备重组油体乳液的过程中OL与PC存在最适配比,适宜的比例会促进与OL-PC的相互作用,增强乳液稳定性,本实验得出结论OL/PC=1.5即为最佳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油体乳液 Oleosin蛋白 磷脂酰胆碱 稳定性 界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油多层乳液的制备及乳液油脂体外消化特性 被引量:7
17
作者 廖一 孙禹凡 +7 位作者 彭新辉 王琪 武利春 闫世长 刘冠男 朱华平 齐宝坤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8-65,共8页
针对紫苏油在贮藏过程中极易氧化的特点,以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乳化剂,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对紫苏油进行包封,使紫苏油保持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并能达到油脂缓释的目的。分别对紫苏油单层乳液、双层乳液和三层乳液微观形... 针对紫苏油在贮藏过程中极易氧化的特点,以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乳化剂,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对紫苏油进行包封,使紫苏油保持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并能达到油脂缓释的目的。分别对紫苏油单层乳液、双层乳液和三层乳液微观形态和稳定性进行考察,建立体外模拟消化模型,通过气相色谱测定3种乳液消化前后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壁材质量分数为大豆分离蛋白1.0%、壳聚糖2.0%、海藻酸钠1.5%时制备的3种乳液粒径较小、电位较高,具有良好的理化稳定性。在酸性条件下的多层乳液能够更好保护多不饱和脂肪酸,随着包埋层数的增加,紫苏油的氧化速率越慢。体外模拟消化结果表明三层乳液较单层和双层乳液具有更好的缓释效果,多层乳液可以保证油脂中脂肪酸有效释放。本实验阐明不同界面层对紫苏油消化和脂肪酸释放特性的影响,为指导油脂缓释体系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油 乳液 静电吸附 自组装技术 脂肪酸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改性大豆亲脂蛋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乳液的冻融稳定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钟明明 廖一 +4 位作者 齐宝坤 方琳 孙禹凡 谢凤英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79,共7页
采用不同超声功率处理的大豆亲脂蛋白(soybean lipoprotein,SLP)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形成复合乳液,通过对其冻融稳定性进行研究,揭示乳液冻融稳定机理与形成乳液复合物结构特性之间的构效关系。结... 采用不同超声功率处理的大豆亲脂蛋白(soybean lipoprotein,SLP)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形成复合乳液,通过对其冻融稳定性进行研究,揭示乳液冻融稳定机理与形成乳液复合物结构特性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乳液经两次冻融循环后,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聚结程度降低,400 W超声处理的SLP与HPMC形成的复合乳液最为稳定;经过超声处理的SLP构成的SLP-HPMC复合乳液出油率显著低于未经超声处理的SLP乳液(P<0.05);不同超声功率处理改变了SLP二级结构,400 W超声处理SLP中β-折叠和β-转角的相对含量最大,β-折叠和β-转角的松散结构使蛋白柔性增加,结构更易发生改变和伸展,影响乳液界面复合物的稳定性,进而影响SLP-HPMC复合乳液的冻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大豆亲脂蛋白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乳液 冻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复合碱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影响及其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闫世长 徐静雯 +3 位作者 武利春 孙禹凡 齐宝坤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4-141,共8页
为了改善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乳化性以及防止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的氧化降解,本研究采用超声处理、碱处理、超声复合碱处理对SPI进行改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为了改善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乳化性以及防止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的氧化降解,本研究采用超声处理、碱处理、超声复合碱处理对SPI进行改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荧光光谱、荧光猝灭分析以及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乳化性、EGCG稳定性测定探究不同处理对SPI结构和乳化性的影响及其与EGCG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超声及碱处理均导致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无规卷曲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超声复合碱处理相比对照组使蛋白的α-螺旋相对含量降低13.23%,无规卷曲相对含量增加8.44%,使蛋白结构解折叠,从而促进更多的疏水性基团暴露。超声及碱处理均显著提高了SPI的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P<0.05),其中,超声复合碱处理提升效果最强。荧光猝灭分析结果显示,经处理的SPI对EGCG具有更强的结合力,从而能够防止EGCG的降解。经处理的SPI均可以保护EGCG,减轻其氧化,其中超声复合碱处理的保护效果最优。综上,超声复合碱处理可以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使其具备作为功能性物质保护载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超声处理 碱处理 乳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复合碱处理对Oleosin蛋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禹凡 齐宝坤 +3 位作者 钟明明 刘曌 杨树昌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85,共7页
为了改善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分析碱处理、超声处理、超声复合碱处理3种处理方式对Oleosin蛋白的结构及溶解性和乳化特性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不同处理条件下蛋白聚集体的结构变化机理。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动态激光散射、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 为了改善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分析碱处理、超声处理、超声复合碱处理3种处理方式对Oleosin蛋白的结构及溶解性和乳化特性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不同处理条件下蛋白聚集体的结构变化机理。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动态激光散射、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不同处理条件改性Oleosin蛋白的微观结构、流体动力学半径、内部结构特性和改性Oleosin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作用可以明显促进Oleosin蛋白的不溶性聚集体向可溶性聚集体转变,单独超声及超声复合碱处理使Oleosin蛋白溶解度相对于对照分别增加了124%和162%(P<0.05);圆二色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超声和碱作用均有助于蛋白质结构展开,从而促进更多的酪氨酸、色氨酸等疏水性基团暴露,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复合碱处理使Oleosin蛋白的α-螺旋相对含量增加17.7%,β-折叠相对含量减少9.2%;同时超声复合碱处理可降低Oleosin蛋白的颗粒粒径(286.0 nm)、提高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指数575.0 g/m^2、乳化活性指数605.4 min)。本研究可为后期形成不同功能的改性Oleosin蛋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OSIN 功能特性 超声 蛋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