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义分割用于分割弥散加权成像中脑梗死病灶
1
作者 管锡琴 刘斌 +1 位作者 侯丽芳 吴小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18-1821,共4页
目的观察语义分割法用于分割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脑梗死病灶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5例新发脑卒中DWI资料,以人工标注脑梗死病灶ROI为标准,基于10折交叉验证下的戴斯相似系数(DSC)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语义分... 目的观察语义分割法用于分割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脑梗死病灶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5例新发脑卒中DWI资料,以人工标注脑梗死病灶ROI为标准,基于10折交叉验证下的戴斯相似系数(DSC)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语义分割法、图像阈值分割法及局部熵信息分割法分割DWI中脑梗死病灶的有效性。结果语义分割法、图像阈值分割法及局部熵信息分割法分割DWI中脑梗死病灶的DSC分别为0.822、0.647及0.728,其AUC分别为0.905、0.778及0.849。结论语义分割法用于分割DWI中的脑梗死病灶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弥散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和^11C-PIB PET显像对后部皮质萎缩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帅 岳伟 +6 位作者 卢昊 宋冬晶 范小红 蔡莉 王颖 柳净 纪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623-630,共8页
研究背景后部皮质萎缩作为一种以皮质视觉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进展性神经变性病,具有临床少见、发病较早、临床表现特殊、早期MRI表现不典型等特点,明确诊断困难。本研究对MRI表现不明显的后部皮质萎缩患者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和1... 研究背景后部皮质萎缩作为一种以皮质视觉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进展性神经变性病,具有临床少见、发病较早、临床表现特殊、早期MRI表现不典型等特点,明确诊断困难。本研究对MRI表现不明显的后部皮质萎缩患者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和11C-匹兹堡复合物B(11C-PIB)PET显像,探讨PET显像在后部皮质萎缩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5例MRI无明显顶枕叶皮质萎缩的后部皮质萎缩患者,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和画钟测验评价认知功能,18F-FDG PET和11C-PIB PET显像观察大脑后部皮质葡萄糖代谢和灌注情况。结果神经心理学测验提示5例患者书写能力、计算力、视空间能力、执行功能均明显受损并色觉测试异常。MRI检查后皮质萎缩评分左侧0~2分、平均1分,右侧0~1分、平均0.80分;内侧颞叶萎缩评分左侧1~3分、平均1.80分,右侧1~4分、平均2分;脑室扩大评分左侧1~2分、平均1.80分,右侧1~2分、平均1.60分。18F-FDG PET显示,双侧颞顶枕联合区皮质、楔前叶和扣带回葡萄糖代谢显著降低,额叶和皮质下结构少量降低;11C-PIB PET可见双侧额颞顶枕联合区皮质放射性11C-PIB滞留、小脑皮质廓清。结论对于MRI显示顶枕叶皮质萎缩不明显的后部皮质萎缩患者,18F-FDG PET联合11C-PIB PET显像具有一定早期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大脑皮质 萎缩 神经心理学测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脉利颗粒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小刚 杨东东 +10 位作者 胡波 周成芳 李文涛 庄慧魁 周佩洋 汪青松 陈会茹 宋颖民 宋冬晶 崔建忠 王化刚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0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探讨脑脉利颗粒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5月-2018年3月前瞻性入组13家研究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加用脑脉利颗粒模拟剂治疗20... 目的探讨脑脉利颗粒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5月-2018年3月前瞻性入组13家研究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加用脑脉利颗粒模拟剂治疗20 d,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脉利颗粒(每次10 g,每天3次)口服,治疗20 d。治疗后30 d、60 d和90 d随访评估患者的NIHSS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90 d随访评估mRS,以mRS≤2分为功能独立。比较两组上述治疗指标的差异,并比较两组90 d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TI A)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研究共入组190例患者,排除脱落患者,共187例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其中治疗组93例,对照组94例。治疗组90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2.54±2.16分vs 3.84±3.08分,P=0.006),60 d(86.08±17.24分vs 82.61±16.91分,P=0.031)及90 d BI评分(89.62±13.50分vs 83.78±17.08分,P=0.004)高于对照组;90 d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0例和42例完成mRS评分,治疗组功能独立率高于对照组(70.00%vs 45.24%,P=0.016)。研究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脉利颗粒能有效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残障,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残障 脑脉利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A静脉溶栓治疗小卒中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广华 赵越 +3 位作者 赵静 李儒先 王丽华 董洪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03-907,共5页
目的探讨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0小时内小卒中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均为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小卒中患者共90例,分别接受rt-PA静脉溶栓(溶栓组)或常规双联抗血小板(对照组)治疗,以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 目的探讨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0小时内小卒中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均为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小卒中患者共90例,分别接受rt-PA静脉溶栓(溶栓组)或常规双联抗血小板(对照组)治疗,以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疗效比较、出血性事件发生率评价静脉溶栓安全性。结果溶栓组患者治疗后2 h(t=4.188,P=0.000)及7 d(t=4.105,P=0.000)时NIHSS评分逐渐降低,治疗有效率为60.47%(26/43),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04%(16/47);χ2=6.299,P=0.012];两组良好结局者所占比例分别为溶栓组90.70%(39/43)、对照组65.96%(31/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52,P=0.005)。牙龈出血(5例)为溶栓组主要并发症,与对照组大便潜血和皮下瘀斑(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2),均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0小时内的小卒中患者安全、有效,且不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