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CT增强延时及后处理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尿路梗阻性疾病的应用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晓凡 张毅 +6 位作者 王芳 徐守成 刘鑫春 蔡静怡 秦阳 张玉华 王志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1-185,197,共6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延时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小儿先天性尿路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8例经手术证实的小儿先天性泌尿系梗阻畸形患儿,术前1周行多层螺旋CT重建尿路成像(MSCTU)不同增强延时时间点低剂量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和...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延时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小儿先天性尿路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8例经手术证实的小儿先天性泌尿系梗阻畸形患儿,术前1周行多层螺旋CT重建尿路成像(MSCTU)不同增强延时时间点低剂量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和超声检查,实质期及排泄期分别测量肾脏最大截面CT值;皮质期、实质期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排泄期加做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表面重组(SSD)图像,并将MSCTU诊断结果与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重度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男孩左侧肾脏发病率为76.19%,明显高于其他泌尿系畸形;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积水以女孩发病为多,发病率为84.00%。单纯肾输尿管远端梗阻患肾功能均较好;重度UPJO患肾分泌功能尚存在,排泄功能较差;重度肾发育不全和积水型重复肾,患肾功能最差,其次为反流性肾病的肾脏。MSCTU的术前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6.30%,超声的术前诊断完全符合率为60.04%。MPR方便快捷,适合于肾脏功能及结构观察;CPR,MIP,SSD适合集合系统形态轮廓整体观察、肾排泄功能评价、积水梗阻平面判定及疾病定性诊断。结论:掌握最佳的MSCTU增强延时时间,选择合理的低剂量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功能,能十分准确地诊断小儿先天性复杂泌尿系梗阻畸形疾病,MSCTU技术可作为泌尿系术前常规影像学一站式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疾病 输尿管梗阻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CT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术前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晓凡 张毅 +6 位作者 张旭 蔡静怡 刘鑫春 徐守成 王芳 王志伟 秦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4-449,共6页
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术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选取临床高度怀疑,X线诊断不甚明确的气管、支气管异物,行螺旋CT轴位扫描及MPR、CTVB图像后处理确诊为气道异物的21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T异物所... 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术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选取临床高度怀疑,X线诊断不甚明确的气管、支气管异物,行螺旋CT轴位扫描及MPR、CTVB图像后处理确诊为气道异物的21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T异物所在气道位置及引起并发症程度建立分型标准,并以支气管镜检术结果为对照,比较各型异物在X线及CT图像后处理前后的诊断准确性差异并分析各型异物特点。I型、II型、III型异物X线、CT轴位、CT轴位加后处理诊断准确率分为:9.52%、64.29%、44.44%;100.00%、93.51%、77.78%;100.00%、98.70%、97.22%。经统计学配对χ2检验,P<0.05,CT轴位加后处理诊断准确率优于前两者。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可作为小儿气道异物阻塞术前检前最安全、最准确、最快捷的筛查的首选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气管支气管异物 低剂量 支气管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波谱成像联合扩散张量成像对小儿髓母细胞瘤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朱凯 曾立红 +3 位作者 张晓凡 徐守成 郝明珠 蔡静怡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5,54,共5页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应用于小儿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MB的患儿...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应用于小儿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MB的患儿及年龄匹配健康对照组~1H-MRS和DTI检查,分别观察MRS波谱图各代谢物信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sper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变化。分别分析肿瘤中心、肿瘤周边、健康对照组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ic acid,NAA)、肌酸(creatine,Cr)、胆碱(choline,Cho)及Cho/Cr、NAA/Cr、Cho/NAA、ADC值、FA值的差异。结果21例MB肿瘤发生在小脑蚓部(11/21)、第四脑室内(7/21)及右侧小脑半球(3/21);男/女(13/8),男患儿发病年龄小,平均(28.20±22.24)个月,女患儿发病年龄平均(37.37±21.86)个月;男患儿肿瘤平均体积小(75.30±52.42)cm^(3),女患儿肿瘤平均体积(86.72±49.41)cm^(3)。~1H-MRS显示肿瘤中心Cho波峰抬高,NAA峰下降,NAA/Cr下降、Cho/Cr升高;DTI数据中肿瘤中心ADC值低,FA值高,DTT上纤维束纤细紊乱,并且肿瘤区纤维束局部连续性中断、推移。结论~1H-MRS联合DTI对MB显示有一致性,不同原理给出一致性结果,在不同的细胞及分子水平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病变范围及为手术方式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髓母细胞瘤 氢质子波谱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评估早产儿脑损伤及预后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晓凡 曾立红 王志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75-1178,共4页
目的探讨SWI对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选取109例临床有明确围产期窒息史,于出生7天内首次接受MR检查的早产儿,2周及6个月后行MR复查,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 109例早产儿存在不同程度脑损伤。其中单纯局灶... 目的探讨SWI对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选取109例临床有明确围产期窒息史,于出生7天内首次接受MR检查的早产儿,2周及6个月后行MR复查,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 109例早产儿存在不同程度脑损伤。其中单纯局灶性脑白质损伤34例,同时伴有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19例,单纯严重弥漫性脑白质损伤22例,同时伴有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14例,小脑、丘脑出血各8例,脑白质出血4例。脑白质损伤T1WI呈点片状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DWI呈等高信号,SWI呈等、稍高信号;出血灶在T1WI为高信号,SWI为低信号。2周后MR复查示20例脑实质出血灶进展为软化囊腔。6个月后再次复查,34例单纯局灶性脑白质损伤和33例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患儿,SWI未明确显示病灶;22例严重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和20例脑实质出血患儿,SWI清晰显示软化灶。结论SWI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缺氧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在新生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晓凡 张旭 +4 位作者 曾立红 徐守成 张毅 王志伟 王芳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0-465,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新生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有明确围生期窒息史,日龄≤7天的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412例、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566例作为研究对象,另...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新生儿早期脑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有明确围生期窒息史,日龄≤7天的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412例、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566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随机选取日龄相同临床及颅脑MRI检查结果正常的156例早产儿、227例足月新生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全部行颅脑常规MRI和DWI检查。分别测量DWI上研究组异常高信号区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将两组ADC值分别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组间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分析,P值小于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412例HIBD中382例常规MRI显示脑室旁短T1信号。156例DWI表现为脑室旁、内囊前后肢、胼胝体膝压部有异常高信号占37.86%,病灶呈局灶性分布74例,弥漫性分布82例,其中30例常规MRI未见异常但在DWI显示异常;566例HIE中,轻度267例、中度206例、重度93例。DWI上表现为皮质下深部白质异常高信号为227例,病变显示率为40.1%,异常高信号呈局灶性分布150例,弥漫性分布77例,其中18例在常规MRI未见异常。②DWI上,HIBD灶状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0.976±0.041)×10-3mm2/s,(0.949±0.039)×10-3mm2/s;HIE灶状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平均ADC值分别为(0.639±0.108)×10-3mm2/s,(0.626±0.112)×10-3mm2/s,研究组脑白质异常高信号区平均ADC值分别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同一部位,P<0.05,表明ADC值研究组与正常对照组组间存在差异。结论:常规MRI检查与DWI序列结合可显著提高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诊断率,为临床早期准确诊断脑瘫、早期干预、评估预后及康复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脑白质损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婴儿肺静脉畸形引流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芳 张晓凡 +2 位作者 王志伟 张旭 曾立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3-366,共4页
目的:评价前门控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婴儿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应用价值。方法:肺静脉畸形引流患儿12例,采用128层螺旋CT前门控扫描,CTA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最小密度投影(MinP)。评... 目的:评价前门控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婴儿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应用价值。方法:肺静脉畸形引流患儿12例,采用128层螺旋CT前门控扫描,CTA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最小密度投影(MinP)。评价肺静脉畸形引流类型、气道异常及并发心内畸形。结果: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9例,包括心上型5例、心内型3例和心下型1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3例,包括心上型2例和心内型1例。并发房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气道畸形3例。术前CTA诊断与手术结果完全相符。结论:前门控128层螺旋CTA在诊断婴儿肺静脉畸形引流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心外科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畸形引流 前门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健康小儿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的表现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晓凡 秦阳 +1 位作者 朱凯 刘鑫春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8期864-86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健康小儿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表现,为此技术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方法:70例健康体检儿,年龄1个月~15岁,按照年龄分成3组:1~12个月、1岁以上~5岁、5岁以上~15岁,在家长知情同意下接受WB-...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健康小儿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表现,为此技术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方法:70例健康体检儿,年龄1个月~15岁,按照年龄分成3组:1~12个月、1岁以上~5岁、5岁以上~15岁,在家长知情同意下接受WB-MRI检查,比较不同年龄组之间全身扩散加权图像上信号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wBDwI上双肺、纵隔、肝脏、胰腺及周围软组织呈低信号,脑、脾、肾、睾丸及充盈的膀胱呈高信号,各脏器之间信号无明显差异。四肢长管状骨干骺端及骨干信号强度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1个月左右的小儿在WB-DwI上显示四肢骨结构模糊;在2~12个月组长管状骨干骺端表现为高信号者占66.7%,在12个月以上~5岁组占43.4%,5~15岁组为7.7%;长管状者骨干表现为高信号者在2~12个月组占28.6%,1岁以上~5岁组占17.3%,5岁以上~15岁组高信号基本消失。颈部、腋窝、颌下、髂血管周围淋巴结及中下腹、盆腔内部分肠管在WB-MRI上也显示为高信号。结论:WB-DWI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小儿全身检查,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正确认识小儿WB-DWI正常表现,为临床诊断疾病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磁共振成像 全身扩散加权成像 健康人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为13岁男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对比分析
8
作者 朱凯 石玉铸 张晓凡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3-376,共4页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疫情经由高峰、可控、零增长的变化,给国人带来各种考验,而随之而来的输入性病例不仅使疫情防控成为常态,也将人们对COVID-19的认识提至新的高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疫情经由高峰、可控、零增长的变化,给国人带来各种考验,而随之而来的输入性病例不仅使疫情防控成为常态,也将人们对COVID-19的认识提至新的高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专家推荐意见[1],COVID-19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征。文献报道的COVID-19病例中,儿童感染报告备受各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防控 新型冠状病毒 输入性病例 推荐意见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儿童感染 文献报道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请您诊断》病例86答案:血管内膜炎(右侧脑室前角旁)
9
作者 蔡静怡 徐守成 +1 位作者 王志伟 张晓凡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4期463-464,共2页
病例资料 患儿,男,6岁。一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星间断性发作,即来我院就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1.76×10^9/L,淋巴细胞比率16.92%,单核细胞9.60%,中性粒细胞72... 病例资料 患儿,男,6岁。一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星间断性发作,即来我院就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1.76×10^9/L,淋巴细胞比率16.92%,单核细胞9.60%,中性粒细胞7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疾病 血管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