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9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序言 人工智能技术在反应堆热工水力中的应用
1
作者 谭思超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I0001-I0002,共2页
在核能技术革新进程中,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始终是保障核安全与提升能效的关键基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传统学科正迎来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与反应堆热工水力的结合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反应堆... 在核能技术革新进程中,反应堆热工水力研究始终是保障核安全与提升能效的关键基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传统学科正迎来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与反应堆热工水力的结合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反应堆热工水力涉及多物理场强耦合、非线性动态过程以及海量高维数据交互,传统研究方法在极端工况模拟、瞬态行为精确预测等方面存在局限。凭借强大的数据驱动建模、模式识别与自主学习能力,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技术均凭借各自优势在反应堆热工水力领域展现了显著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识别 反应堆热工水力 人工智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燃煤电厂周围土壤放射性水平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春雨 于洋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2,共7页
煤炭燃烧过程中,放射性核素会不同程度的在飞灰和炉渣中富集,进而随着飞灰和炉渣进入土壤环境中,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本文以哈尔滨群力燃煤电厂和呼兰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在距电厂1 km范围内布设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土壤分3... 煤炭燃烧过程中,放射性核素会不同程度的在飞灰和炉渣中富集,进而随着飞灰和炉渣进入土壤环境中,对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本文以哈尔滨群力燃煤电厂和呼兰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在距电厂1 km范围内布设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土壤分3层采样,即A层深度:0~10 cm,B层深度:10~20 cm,C层深度:20~30 cm。利用高纯锗γ谱仪测量土样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析了燃煤电厂周围土壤样品中^(238)U、^(232)Th、^(226)Ra、^(40)K的含量,并与黑龙江省土壤天然放射性核素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群力电厂和呼兰电厂1 km范围内周围土壤中,除了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以外,其他3种核素含量都未超出全省含量最大值,其中核素^(232)Th的含量甚至低于全省大部分地区;燃煤电厂的长期运行给土壤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放射性影响,土壤本底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在呼兰电厂周围的土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是并未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污染程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土壤 放射性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P和α_(Ⅴ)β_(3)双靶向分子标记物的结构优化及其在荷瘤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晓明 田国新 +3 位作者 文雪君 何田 马福秋 薛云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3-815,共13页
为避免单靶标记物检测肿瘤时易出现误诊漏诊,本文设计并合成了能同时靶向FAP和α_(V)β_(3)受体的两种异源二聚体放射性显像剂^(68)Ga-FAPI-RGD-01和^(68)Ga-FAPI-RGD-02,并对其进行了microPET显像研究和初步U87MG荷瘤鼠生物分布研究。... 为避免单靶标记物检测肿瘤时易出现误诊漏诊,本文设计并合成了能同时靶向FAP和α_(V)β_(3)受体的两种异源二聚体放射性显像剂^(68)Ga-FAPI-RGD-01和^(68)Ga-FAPI-RGD-02,并对其进行了microPET显像研究和初步U87MG荷瘤鼠生物分布研究。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无论是在生理盐水体系还是在胎牛血清体系中均可以维持大于95%的放化纯度。U87MG荷瘤鼠的microPET显像结果表明,相比于^(68)Ga-FAPI-RGD-01,^(68)Ga-FAPI-RGD-02具有更高的肿瘤摄取比,以及更低的心脏、肝脏、肾脏和肌肉组织摄取,表明其具有优异的药代动力学性能和肿瘤显像效果。以上结果表明,^(68)Ga-FAPI-RGD-02具有临床疾病诊断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标记物 成纤维细胞 整合素受体α_(V)β_(3) FAPI-RG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龙一号设备冷却水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
4
作者 赵伟光 于沛 +2 位作者 曾晓波 范广铭 阎昌琪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624,共9页
为了改进华龙一号核岛冷链系统中的设备冷却水系统设计裕量大,解决该系统冷源利用率低和经济性较差的问题,根据系统热负荷传递逻辑和系统设计与运行特点,建立了设备冷却水系统性能指标评价数学模型,以重量、体积、系统投资费用与系统能... 为了改进华龙一号核岛冷链系统中的设备冷却水系统设计裕量大,解决该系统冷源利用率低和经济性较差的问题,根据系统热负荷传递逻辑和系统设计与运行特点,建立了设备冷却水系统性能指标评价数学模型,以重量、体积、系统投资费用与系统能耗为优化目标,通过开发的优化算法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并讨论了设备冷却水系统的部分指标变化对4个目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冷链系统性能指标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算法寻找设备冷却水系统温度、压力与大流量设备的流量的组合,找到了4个目标相对最优的方案。该优化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设备冷却水系统在设计时存在的问题,还有效地提高华龙一号设备冷却水系统的经济性,减小设备在厂房中占用的空间,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为后续华龙一号冷链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方案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龙一号 设备冷却水系统 经济性 多目标优化 性能指标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特卡罗中子物理计算代理模型研究
5
作者 王毅箴 王迎飞 +3 位作者 崔梦蕾 郭炯 张汉 李富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674,共8页
针对蒙特卡罗中子物理计算代理模型建模中输出响应的随机效应处理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随机Kriging方法的蒙特卡罗中子物理计算代理模型建模方法。以球型燃料元件的单球无穷介质下的有效增殖因子kinf计算不确定性量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基... 针对蒙特卡罗中子物理计算代理模型建模中输出响应的随机效应处理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随机Kriging方法的蒙特卡罗中子物理计算代理模型建模方法。以球型燃料元件的单球无穷介质下的有效增殖因子kinf计算不确定性量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子物理蒙特卡罗程序OpenMC提供的有限个计算结果,建立用于替代OpenMC预测无穷介质下的有效增殖因子的随机Kriging代理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单球kinf计算不确度性量化。结果表明:随机Kriging代理模型预测的kinf相较于OpenMC计算结果具有偏差在±85×10^(-5)以内,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无穷介质下的有效增殖因子的经验概率分布与采用OpenMC计算的结果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并且kinf的各项统计量具有一致的估计结果。本文模型可处理蒙特卡罗中子物理计算输出响应中的随机效应,建立的代理模型能够应用于蒙特卡罗中子物理计算不确定性分析中以有效减少计算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特卡罗中子计算 随机Kriging方法 代理建模 抽样统计不确定性分析 无穷介质下的有效增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衍生化邻菲啰啉酰胺类配体对Mo(Ⅵ)/U(Ⅵ)的萃取性能及配位化学
6
作者 修涛元 刘栎锟 +5 位作者 张萌 洪义 叶国安 矫彩山 袁立永 石伟群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223,共11页
随着核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用同位素m^(99)Tc^(m)的母体核素m^(99)Mo的需求量不断增加。m^(99)Mo主要通过反应堆辐照高浓铀/低浓铀靶件生产,因此Mo(Ⅵ)/U(Ⅵ)分离对于高纯度m^(99)Mo的获取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分离方法,溶剂萃取具有操作... 随着核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用同位素m^(99)Tc^(m)的母体核素m^(99)Mo的需求量不断增加。m^(99)Mo主要通过反应堆辐照高浓铀/低浓铀靶件生产,因此Mo(Ⅵ)/U(Ⅵ)分离对于高纯度m^(99)Mo的获取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分离方法,溶剂萃取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和分离效率高等优点,其中高效萃取剂的设计制备是液液萃取法分离Mo(Ⅵ)/U(Ⅵ)的关键。本研究合成了三种单侧衍生化邻菲啰啉酰胺类配体,并在不同硝酸浓度、时间和配体浓度下进行了萃取实验,详细探讨三种配体对Mo(Ⅵ)/U(Ⅵ)的分离性能。通过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UV-Vis)滴定和核磁(NMR)滴定进行了相关配位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配体均对Mo(Ⅵ)表现出更优的亲和力,在低酸度下可实现Mo(Ⅵ)/U(Ⅵ)之间的高效分离,分离因子(SF(Mo/U))在最优条件下达到23;单侧衍生化邻菲啰啉酰胺类配体相较于邻菲啰啉二酰胺类配体动力学更快,这主要是因为其侧链更少,空间位阻更小,更有利于金属离子的配位;斜率分析拟合得到配体与Mo(Ⅵ)/U(Ⅵ)生成1∶1型配合物;紫外滴定分析和核磁滴定分析证实,配体与U(Ⅵ)生成1∶1型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菲啰啉 酰胺 溶剂萃取 配位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醛肟还原Np(Ⅵ)的机理研究
7
作者 李小波 张萌 +1 位作者 吴群燕 石伟群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5,共11页
在Purex流程中,调控Np的价态能实现乏燃料中镎的分离。乙醛肟(CH_(3)CHNOH)作为无盐还原剂可有效将Np(Ⅵ)还原为Np(Ⅴ),但微观还原机理尚不清楚。CH_(3)CHNOH存在顺式(Z)和反式(E)异构体,这两种异构体对Np(Ⅵ)可能具有不同的还原能力和... 在Purex流程中,调控Np的价态能实现乏燃料中镎的分离。乙醛肟(CH_(3)CHNOH)作为无盐还原剂可有效将Np(Ⅵ)还原为Np(Ⅴ),但微观还原机理尚不清楚。CH_(3)CHNOH存在顺式(Z)和反式(E)异构体,这两种异构体对Np(Ⅵ)可能具有不同的还原能力和反应过程。本研究利用标量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分别探讨了Z/E-CH_(3)CHNOH还原Np(Ⅵ)的反应机理。反应的热力学结果表明,Z-CH_(3)CHNOH还原Np(Ⅵ)的过程比E-CH_(3)CHNOH更有利,这可能归因于前者形成更多的氢键和反应过程中结构变化较小。动力学结果表明,两种同分异构体还原Np(Ⅵ)的决速步能垒非常相近,分别为22.36、23.03 kcal/mol,表明两者的还原能力基本一致。键长分析结果表明,Z/E-CH_(3)CHNOH还原2个Np(Ⅵ)的过程都伴随着相关键的断裂与形成。第1个Np(Ⅵ)还原属于氢原子转移,第2个Np(Ⅵ)还原是水参与的单电子转移。自旋密度和Np-O_(yl)键长的结果也证实了乙醛肟还原Np(Ⅵ)的本质。本研究解释了Z/E-CH_(3)CHNOH还原Np(Ⅵ)的微小差异,并揭示了其还原本质,为乏燃料中镎的分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醛肟 还原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乏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对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闪蒸流动特性影响实验研究
8
作者 张胜男 宋乐乐 +2 位作者 张文凯 孟兆明 孙中宁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405,共12页
闪蒸是开式自然循环系统流动过程中常见的两相流动现象。为了研究注气对开式自然循环闪蒸两相流动的影响,以增强自然循环系统的循环能力和稳定性,本文以水和空气为介质,开展了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闪蒸流动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了不... 闪蒸是开式自然循环系统流动过程中常见的两相流动现象。为了研究注气对开式自然循环闪蒸两相流动的影响,以增强自然循环系统的循环能力和稳定性,本文以水和空气为介质,开展了开式自然循环系统闪蒸流动特性的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注气位置、注气量对自然循环系统不同运行阶段的自然循环能力、闪蒸两相流动特性、阻力特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阶段向上升段内注入空气,均可以有效提升自然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和循环能力。注气对系统的影响与闪蒸起始点位置有关,在闪蒸点上游注气的提升效果要优于下游,最多可提升回路循环流量8%~10%。针对相同的注气位置,在闪蒸点上游注气可以增强回路的流动能力和稳定性,但在下游注气则对回路的流动影响甚微,但会对闪蒸起始的位置进行改变。给出了注气对闪蒸流动影响的机理性分析与讨论,证明了由于注气改变了回路上升段的空泡份额造成回路压降变化,因此对回路流动产生了影响。同时得到闪蒸初始位置的气泡行为特性以及在闪蒸起始点附近注气所引入的空泡份额对回路贡献较低的结论,为两相流动模型计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式自然循环 流动闪蒸 注气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冲源中子多重性的钚质量测量模拟研究
9
作者 雍金龙 宋玉收 +1 位作者 侯英伟 刘辉兰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9-1046,共8页
为将脉冲中子源应用于中子多重性方法中,本文在分衰减技术的基础上,对脉冲式中子源与中子多重性方法的结合使用进行了探索。利用Geant4工具包构建了PROMATHEE 6差分衰减测量系统仿真模型,并对模型性能进行了验证,明确了参数选择。通过... 为将脉冲中子源应用于中子多重性方法中,本文在分衰减技术的基础上,对脉冲式中子源与中子多重性方法的结合使用进行了探索。利用Geant4工具包构建了PROMATHEE 6差分衰减测量系统仿真模型,并对模型性能进行了验证,明确了参数选择。通过建立诱发裂变率与单位等效239Pu质量诱发裂变率的刻度关系,在脉冲质询间隔内应用中子多重性分析方法的形式对特殊核材料质量进行了模拟质询。结果表明:对于富集度为93.89%的不同质量239Pu金属物料,基于差分衰减技术的中子多重性方法够能实现对特殊核材料较为准确的质量衡算。对于239Pu质量范围为0.01~10 g的球状钚金属物料,等效239Pu质量质询的模拟结果与实际值的相对偏差先降低后上升,最大偏差不超过25%。而增殖系数、阶乘矩的变化以及门宽的选择等因素对于质量衡算结果的影响不能被忽视。这些研究结果为脉冲式中子源在中子多重性方法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信息,对于核保障测量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质询 差分衰减 中子多重性 Geant4工具包 脉冲中子源 蒙特卡罗模拟 核保障 特殊核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LiF单晶金刚石中子探测器制备及性能研究
10
作者 王利斌 张逸韵 +5 位作者 李海俊 马志海 席善学 刘辉兰 宋玉收 周春芝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2,共7页
中子监测领域亟需耐辐照、响应快、能量分辨率高的中子探测器。金刚石材料具有禁带宽度大、抗辐照能力强、载流子迁移率高等优点,适合进行中子测量。本文设计并制备了基于^(6)LiF热中子转换材料的单晶金刚石中子探测器,通过探测^(6)Li(n... 中子监测领域亟需耐辐照、响应快、能量分辨率高的中子探测器。金刚石材料具有禁带宽度大、抗辐照能力强、载流子迁移率高等优点,适合进行中子测量。本文设计并制备了基于^(6)LiF热中子转换材料的单晶金刚石中子探测器,通过探测^(6)Li(n,α)~3H反应产生的次级带电粒子提高单晶金刚石探测器的热中子灵敏度。为提高金刚石探测器对热中子的探测效率,针对^(252)Cf中子源基于单晶金刚石探测器进行了蒙特卡罗计算确定测量热中子所需聚乙烯慢化体厚度为5^(6)cm,在此基础上制备了1μm厚的^(6)LiF热中子转换层的单晶金刚石中子探测器,并测量了该探测器对^(252)Cf中子源及D-T中子发生器14 MeV中子源的响应谱。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探测器与不含^(6)LiF转换层的探测器相比,对慢化后的^(252)Cf热中子计数率最大可提高3.2%,响应谱氚特征峰能量分辨率为7.7%,优于奥地利Cividec B6-C金刚石探测器。制备的金刚石探测器对D-T中子发生器14 MeV单能中子响应谱能量分辨率为1.95%。该研究成果有望应用于现有^(252)Cf中子源标定及14 MeV中子响应谱测量,同时为金刚石中子探测器制备和中子束流监测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探测器 中子探测 响应能谱 半导体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方形管束结构流致振动数值研究
11
作者 孙军帅 孙汝雷 +2 位作者 乔鹏瑞 谭思超 田瑞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4-1054,共11页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管束结构在长期流体冲刷作用下容易发生破损失效,威胁反应堆系统的安全运行。为了研究管束结构流致振动行为,准确预测发生流体弹性失稳的临界流速,明确各流致振动机理转换机制,进而为蒸汽发生器管束结构的设计优化工作... 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管束结构在长期流体冲刷作用下容易发生破损失效,威胁反应堆系统的安全运行。为了研究管束结构流致振动行为,准确预测发生流体弹性失稳的临界流速,明确各流致振动机理转换机制,进而为蒸汽发生器管束结构的设计优化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本文以正方形管束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涡模拟方法,采用自定义函数二次开发的方式,结合局部动网格变形技术,建立了管束结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基于建立的精细化管束结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对仅中心管为弹性管的正方形管束结构开展流致振动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得到的流向和横向振幅以及临界流速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结合振动频谱响应、振动振幅和最大Lyapunov指数,对流向和横向振动的流致振动主导机理以及机理转变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流固耦合计算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正方形管束结构发生流弹失稳的临界流速以及流致振动行为,对各主导机理进行较好分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束结构 精细化建模 流固耦合 流弹失稳 临界流速 最大LYAPUNOV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高通量堆的一步法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
12
作者 薛鹏超 张乾 +3 位作者 张晋超 赵强 曹巍 谢楚涛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4-1074,共11页
高通量反应堆作为多用途辐照装置,其优化设计产生的能谱复杂性给中子学计算带来巨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高通量反应堆的应用在线能群归并的一步法计算方案。首先,选用超细群结构在精细几何基础上完成共振计算。然后... 高通量反应堆作为多用途辐照装置,其优化设计产生的能谱复杂性给中子学计算带来巨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高通量反应堆的应用在线能群归并的一步法计算方案。首先,选用超细群结构在精细几何基础上完成共振计算。然后,结合低阶散射源项近似,执行数次源迭代计算,获得低阶近似通量。再后,使用低阶近似通量和超细群总截面,近似高阶通量,并完成多群高阶截面归并。最后,进行多群高阶计算,获得特征值信息和通量分布信息。本文对两种高通量堆设计展开验证,并分析了方案对选用的多群能群结构的敏感性。数值结果显示,在172群结构条件下,采用本方案计算得到的特征值偏差均低于136 pcm;快/热中子通量分布和通量密度最大值对能群结构不敏感,快/热中子通量密度最大值相对误差均低于1.5%;辐照孔道通量形状预测精度与能群结构和材料本身性质相关,对大多能群通量相对误差低于5%。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案可用于高通量堆中子学数值模拟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堆 在线能群归并 确定论计算 超细群 共振计算 高阶通量近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性能的数值分析
13
作者 王恩培 胡政豪 +3 位作者 李磊 郭斯茂 陈广亮 于洋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72,共7页
热管冷却反应堆凭借其紧凑、固有安全性好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高温热管作为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关键组件,掌握热管在不同参数下的传热性能具有工程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构建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性能模型,深入研究不同参数... 热管冷却反应堆凭借其紧凑、固有安全性好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高温热管作为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关键组件,掌握热管在不同参数下的传热性能具有工程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构建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性能模型,深入研究不同参数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并与相关实验验证其准确性。数值结果表明:随着倾角的增加,蒸发段壁面温度增加,等效热阻减小,但变化不明显;随着管内充液量的增加,等效热阻不断减小,在高充液量下等效热阻在临界倾角处突增,该角度对传热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得出的结果对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特性分析及优化热管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研究 高温热管 传热性能 充液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能领域智能设计优化的需求与应用分析
14
作者 谭思超 程家豪 +2 位作者 李桐 李江宽 田瑞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73-1385,I0002,共14页
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多个工业领域的设计优化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核能产业链的源头关键环节,智能化的设计优化正成为人工智能与核能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节点,然而核能系统设计优化长期受限于安全约束刚性、多物理场强耦合及专家经验依赖等瓶... 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多个工业领域的设计优化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核能产业链的源头关键环节,智能化的设计优化正成为人工智能与核能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节点,然而核能系统设计优化长期受限于安全约束刚性、多物理场强耦合及专家经验依赖等瓶颈,核能领域的智能设计较核工业界期望的智能化图景仍有一定距离。本文结合核能领域的设计优化需求与智能优化原理,从物理组成优化与功能流程优化两方面归纳总结了设计优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通过参考和对比其他前沿行业在智能设计方面的先进研究案例,梳理当前核能领域设计优化方面的核心技术障碍,总结出针对核能特性的牵引技术与突破路径,为破解核能领域智能设计应用进程缓慢的困境提供理论指引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核能工程设计 启发式算法 强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站计算机化规程显示技术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飞 张志俭 彭敏俊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分析了传统规程的缺点,详细介绍了核电站计算机化规程显示的特征,强调了计算机化规程系统评估的重要性,主要对操纵员的任务、规程的显示格式、人机界面的改进进行了说明。合理的运用人为因素知识、指导和技术能避免许多与计算机化规程... 分析了传统规程的缺点,详细介绍了核电站计算机化规程显示的特征,强调了计算机化规程系统评估的重要性,主要对操纵员的任务、规程的显示格式、人机界面的改进进行了说明。合理的运用人为因素知识、指导和技术能避免许多与计算机化规程相关的潜在缺陷。对计算机化规程系统的评估措施将促进操纵员支持系统的发展,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也适用于其他电站支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站 操作规程 计算机化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P和α_(Ⅴ)β_(3)双靶向分子探针[^(18)F]AlF-NOTA-FAPI-RGD的制备与标记条件优化
16
作者 吴晓明 文雪君 +4 位作者 田国新 马福秋 付加煜 闫恒 薛云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3-1610,共8页
基于肿瘤细胞及新生血管表面特定受体的高表达,非侵袭性的分子影像可以用短半衰期同位素氟[^(18)F]标记示踪剂的特异性配体与之结合,通过分子影像的方法活体、无创地监测病变情况,提供特定的肿瘤成像,具有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基于氟铝... 基于肿瘤细胞及新生血管表面特定受体的高表达,非侵袭性的分子影像可以用短半衰期同位素氟[^(18)F]标记示踪剂的特异性配体与之结合,通过分子影像的方法活体、无创地监测病变情况,提供特定的肿瘤成像,具有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基于氟铝标记工艺,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靶向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和整合素受体α_(Ⅴ)β_(3)的双靶点放射性探针[^(18)F]AlF-NOTA-FAPI-RGD,通过将无载体的氟[^(18)F]F^(-)−加入到含有标记前体NOTA-FAPI-RGD、AlCl_(3)、有机溶剂(乙醇、乙腈、DMSO)和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的反应瓶中,振荡摇匀后于80℃加热20 min,经Waters Oasis HLB柱纯化和0.22μm微孔无菌滤膜过滤,制得[^(18)F]AlFNOTA-FAPI-RGD。为进一步探索该前体氟铝标记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调节溶剂类型、NOTA-FAPI-RGD用量、pH及AlCl3用量等进行条件优化,最终制得的[^(18)F]AlF-NOTA-FAPI-RGD的未经衰变校正产率为35.0%±5.0%,放化纯度大于90%,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制剂形式的药品在2~8℃放置4 h后放化纯度仍可保持91.71%。以上结果表明该放射性探针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高稳定性肿瘤靶向显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药物 氟铝标记 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 整合素 FAPI-RG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法纺丝偕胺肟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铀吸附性能研究
17
作者 桂云阳 林昊 +4 位作者 杜克泽 高震楠 吴晟 马福秋 薛云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74-1486,共13页
为获得低成本、高吸附率且可工业化应用的铀吸附材料,本文将聚丙烯腈溶液和偕胺肟聚丙烯腈溶液共混,然后借助湿法纺丝技术批量制备了新型聚丙烯腈-偕胺肟聚丙烯腈(PAN-PAO)复合纤维,并用于水溶液中铀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AN-PAO... 为获得低成本、高吸附率且可工业化应用的铀吸附材料,本文将聚丙烯腈溶液和偕胺肟聚丙烯腈溶液共混,然后借助湿法纺丝技术批量制备了新型聚丙烯腈-偕胺肟聚丙烯腈(PAN-PAO)复合纤维,并用于水溶液中铀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AN-PAO复合纤维在298 K、pH=6.0、m/V=0.2 g/L条件下,吸附平衡时间为1 200 min,理论最大吸附量达到638.0 mg/g。准二级动力学、粒子内扩散、液膜扩散和Langmuir模型均可以较好地解释该吸附过程。以0.5 mol/L NaHCO_(3)和0.25 mol/L Na_(2)CO_(3)+0.025 mol/L H_(2)O_(2)为洗脱剂,对纤维进行6次吸附-脱附循环后,吸附量均保持在初始值的85%以上,而脱附率保持在9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再生能力。同时,PAN-PAO复合纤维在铀加标海水中对铀的吸附率均超过90%,铀钒吸附选择性系数达4.4,具有很高的吸附选择性,表明PAN-PAO复合纤维有望应用于海水提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纺丝 偕胺肟聚丙烯腈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在核动力装置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永阔 夏虹 谢春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1-246,共6页
核动力装置对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较高.为了让操作员在发生故障时,避免产生错误的判断及操作,一种较好的方法是将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应用到核动力装置故障诊断系统中.利用粗糙集的数据约简技术提取精简的规则,基于这些规则建立的模糊神经... 核动力装置对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较高.为了让操作员在发生故障时,避免产生错误的判断及操作,一种较好的方法是将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应用到核动力装置故障诊断系统中.利用粗糙集的数据约简技术提取精简的规则,基于这些规则建立的模糊神经网络具有更好的拓扑结构,学习速度大大提高,容错能力强;RBF神经网络有着良好的局部性能,诊断单个故障的能力要优于模糊神经网络,且网络不用训练,诊断实时性好.将粗糙集理论所构建的模糊神经网络与RBF神经网络相结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以核动力装置蒸汽发生器U形管破裂等故障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邦联网络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实时性和可扩充性,得到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集理论 模糊神经网络 RBF神经网络 核动力装置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偕胺肟基材料海水提铀技术研究评述及展望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国新 刘婷婷 杨素亮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共22页
从材料筛选研发和实施方式演变两个方面简要回顾了海水提铀技术的发展过程.针对性地介绍了两种实用前景较好的偕胺肟基材料接枝制备方法,详细综述了近年来与偕胺肟基材料相关的小分子配体与铀酰离子及其他共存金属离子的配位化学研究,... 从材料筛选研发和实施方式演变两个方面简要回顾了海水提铀技术的发展过程.针对性地介绍了两种实用前景较好的偕胺肟基材料接枝制备方法,详细综述了近年来与偕胺肟基材料相关的小分子配体与铀酰离子及其他共存金属离子的配位化学研究,特别强调了不同条件下金属离子诱导偕胺肟官能团的转化反应.对海水提铀技术研发的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试探性地从宏观实施方案和微观机理研究两个方面预测了海水提铀材料和技术的研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提铀 双偕胺肟 酰亚胺二肟 官能团转化 海洋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基快堆用不锈钢结构材料耐LBE腐蚀涂层研究进展
20
作者 黄洪涛 李志刚 +5 位作者 李金凤 张宝 周娜 王倩文 薛云 赵弘韬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42,共13页
铅铋共晶(LBE)作为一种潜在核冷却剂材料,是铅冷快堆(LFR)和加速器次临界驱动(ADS)系统的候选冷却剂材料之一。LBE对不锈钢结构材料具有严重的侵蚀性,会导致不锈钢结构材料的性能恶化,在不锈钢结构材料表面制备耐腐蚀涂层是提高反应堆... 铅铋共晶(LBE)作为一种潜在核冷却剂材料,是铅冷快堆(LFR)和加速器次临界驱动(ADS)系统的候选冷却剂材料之一。LBE对不锈钢结构材料具有严重的侵蚀性,会导致不锈钢结构材料的性能恶化,在不锈钢结构材料表面制备耐腐蚀涂层是提高反应堆结构材料耐腐蚀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系统总结了FeCrAl基涂层、高熵合金涂层、陶瓷涂层和ODS型合金涂层等多种耐LBE腐蚀涂层的制备策略,包括磁控溅射技术、热喷涂技术、脉冲激光沉积技术等,对多种耐LBE腐蚀涂层沉积策略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其次,总结对比了多种耐LBE腐蚀涂层在不同腐蚀环境下的性能,依靠FeCrAl基制备的合金涂层具有良好的耐LBE腐蚀性能,如添加一定量的Ti、Si元素;高熵合金涂层具有与大块高熵合金相似的优异性能,但是各种元素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交叉影响;陶瓷涂层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包括单涂层和复合陶瓷涂层;ODS型合金涂层是一种添加弥散氧化物颗粒的强化相涂层,少量Y2O3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结构材料的综合性能。相对于裸露基材,涂层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为基材提供了良好的抗腐蚀和磨损保护,同时具有优异的耐辐照能力。最后对耐LBE腐蚀涂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推动铅基快堆用不锈钢结构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铋共晶 耐LBE腐蚀涂层 结构材料 辐照腐蚀 表面沉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