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材料基因工程及其在海洋工程用钢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嘉欣 王香 +1 位作者 董卉羚 韩建兴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56,共7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不断走向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对材料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和开发高性能钢铁材料已经成为海洋工程材料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应用传统的“试错法”开发新材料虽然能避开物理机制不明的制约,但研发周期长、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不断走向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对材料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和开发高性能钢铁材料已经成为海洋工程材料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应用传统的“试错法”开发新材料虽然能避开物理机制不明的制约,但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材料基因组”思想应运而生,材料的设计逐渐由“炒菜式”向理性设计改变。而材料基因工程以“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为目标,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文中在对材料基因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发展现状等方面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工程用钢材料基因化的设计思路。短期来看可以缩短研发周期同时降低成本,长期来看还可以实现海洋工程用钢的按需设计,充实钢铁材料数据库,为后续的材料计算与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基因工程 海洋工程用钢 高通量计算 高通量实验 材料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热扩渗技术在金属双极板表面改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新宇 刘瑞良 武昭杰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15,共15页
燃料电池因其环保和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备受关注,对改善全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双极板是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燃料电池中大多数的双极板为石墨双极板,其厚度大、加工成本高、柔韧性较差,而金属双极板是替代石墨双极板的最... 燃料电池因其环保和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备受关注,对改善全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双极板是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燃料电池中大多数的双极板为石墨双极板,其厚度大、加工成本高、柔韧性较差,而金属双极板是替代石墨双极板的最佳材料,其易于加工、成本较低。目前对金属双极板表面制备涂层的研究最为广泛,然而大多数涂层方法工艺复杂,容易形成缺陷,且对燃料电池商业化来说过于昂贵,因此可以通过对金属双极板进行热扩渗改性以满足其服役性能。介绍了不同金属双极板的表面改性技术,列出了不同种类的热扩渗改性技术,重点概况了热扩渗工艺以及耐蚀、导电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热扩渗工艺,在制备双极板时应选用合适的温度,以减小或消除形变对双极板的影响;制备出均匀、致密且组织单一的热扩渗层可以明显提高金属双极板的性能;在空气和模拟燃料电池溶液环境中形成的氧化膜和钝化膜同样对金属双极板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在金属双极板表面进行热扩渗改性研究,以提高其耐蚀性、导电性及服役稳定性,同时开发出新型复合工艺,对推动金属双极板在燃料电池的应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双极板 热扩渗 表面改性 耐蚀性 界面接触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_3Ti制备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程玉洁 果春焕 +4 位作者 周培俊 曹阳 侯红亮 王耀奇 姜风春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7-325,共9页
新型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3Ti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刚度、低密度以及高的断裂韧性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及地面军用车辆的装甲防护系统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迄今为止,针对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 新型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3Ti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刚度、低密度以及高的断裂韧性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及地面军用车辆的装甲防护系统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迄今为止,针对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3Ti的制备,人们发展了冷轧、热轧、脉冲电流热压、真空烧结、无真空烧结和爆炸焊接等制备技术。概述了国内外对新型轻质高性能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3Ti的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3Ti制备技术的工艺原理及其特点,为Ti/Al3Ti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基础。最后从不同研究方向展望了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3Ti未来的主要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3Ti金属间化合物 层状复合材料 制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剂对镍钴锰三元材料体系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吕艳卓 葛永先 +1 位作者 王振波 柯克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4,共5页
测试了不同浓度的电解液阻燃添加剂对镍钴锰三元材料(LiNi_(0.4)Co_(0.2)Mn_(0.4)O_2)作为正极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阻燃剂浓度增加时,电池的放电容量下降,电化学反应电阻和锂离子扩散阻力都有所增加,但加入阻... 测试了不同浓度的电解液阻燃添加剂对镍钴锰三元材料(LiNi_(0.4)Co_(0.2)Mn_(0.4)O_2)作为正极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阻燃剂浓度增加时,电池的放电容量下降,电化学反应电阻和锂离子扩散阻力都有所增加,但加入阻燃添加剂的锂离子电池,当充放电的电流相对较小的时候,循环性能相比于不含阻燃剂的有所提高,循环稳定性得到了改善.在0.5C倍率电流下,不含阻燃剂时容量保持率为89%,而当阻燃剂含量增至10%后保持率达到94.21%.当充放电电流为1C时,未使用阻燃剂时容量保持率约为92.22%,当阻燃剂的浓度为10%时容量保持率为93.01%.在2C倍率下,不含阻燃剂时容量保持率为87.92%.阻燃剂浓度为10%时,容量保持率有所提升,达到92.16%.与基础电解液相比,选用含有10%阻燃剂的电解液可使容量保持率提高5%左右,相比于其他浓度,包含10%阻燃剂的电池循环性能也最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0.4Co0.2Mn0.4O2 电解液 阻燃添加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CrMnSiA结构钢表面渗氮-氧化复合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云庆文 吴新宇 +2 位作者 陈秋宇 李富霖 刘瑞良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3,共7页
本文以30Cr Mn Si A结构钢为研究对象,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渗氮及低温渗氮-低温氧化复合技术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研究,重点研究了氧化时间对渗氮30Cr Mn Si A钢表面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分析渗氮层及渗氮-... 本文以30Cr Mn Si A结构钢为研究对象,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渗氮及低温渗氮-低温氧化复合技术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研究,重点研究了氧化时间对渗氮30Cr Mn Si A钢表面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分析渗氮层及渗氮-氧化复合改性层的表面形貌、截面组织和相结构;利用维氏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和电化学工作站对渗氮层及复合改性层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渗氮层表面主要由ε-Fe_(23)N、γ'-Fe_(4)N和α_N相组成,经不同时间的氧化处理后,渗氮层表面生成Fe_(3)O_(4)相和Fe_(2)O_(3)相;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氧化物的含量增大,表面硬度增大,最大可达1012 HV_(0.05),改性层的有效硬化层厚度约为200μm;在防腐耐磨方面,渗氮层和渗氮-氧化复合改性层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均显著提高,且短时间氧化的复合改性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钢 多功能改性层 防腐耐磨 低温等离子体渗氮 30CrMnS iA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作战用电能源技术应用分析
6
作者 牛嘉 张慧敏 +7 位作者 张松通 王立华 姚佳欣 孟闻捷 王贵领 邱景义 方振华 明海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875-3899,共25页
随着各国对海洋利益的重视以及深远海作业的需求,为了满足水面-水下各类有人/无人舰、船、艇、机器人、预置传感器等的续航时间、极端环境和复杂工况需求,尤其是高载荷快速机动、超长续航、超久预置等对战场电能源一体化保障的供电性能... 随着各国对海洋利益的重视以及深远海作业的需求,为了满足水面-水下各类有人/无人舰、船、艇、机器人、预置传感器等的续航时间、极端环境和复杂工况需求,尤其是高载荷快速机动、超长续航、超久预置等对战场电能源一体化保障的供电性能需求提升,亟待开发满足海上作战平台用电能源“获取-储存-传输-组网”的电能源区域一体化保障体系,实现水面-水下电能源的快速补充,或构建高效快速反应的伴随保障策略及配套供配电系统。目前应用于海上作战平台且受到广泛关注的电能源技术主要有平台动力用化学电源、长续航贮备电源、水下预置大规模储能、海洋环境机械能转化、海洋环境太阳能转化、海洋环境生物能转化、水下电能源保障区域组网等技术,随着近些年化学电源、无线传能、太阳能、波浪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水面-水下区域一体化电能源保障体系的组建态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为遴选性能更好、更匹配的能源获取、传输、储能和组网技术服务于海上作战电能源保障的迭代升级和应用创新,本文对现有海上作战电能源保障的技术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综述了各技术体系当前的发展水平、技术能力以及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构建水面-水下电能源区域一体化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作战平台 动力电源 贮备电池 海洋能 电能源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娜 邵亚薇 +1 位作者 张静 李洪伟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4-627,共4页
采用原位复合法,以纳米SiO2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包覆纳米SiO2后形成的纳米粒子SiO2/PMMA为增强组分(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填料添加量对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结晶性能的影响。实验... 采用原位复合法,以纳米SiO2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包覆纳米SiO2后形成的纳米粒子SiO2/PMMA为增强组分(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填料添加量对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结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纳米SiO2/PMMA为填料时,PMMA与纳米SiO2的强相互作用(化学键)能提高纳米SiO2/PMMA与聚丙烯基体的界面相容性,使纳米SiO2/PMMA均匀分散在聚丙烯基体中。当聚丙烯与填料的质量比为100:1时,与纯聚丙烯相比,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最高提高了27.0%,弹性模量最高提高了35.8%。加入纳米SiO2/PMMA,使聚丙烯的球晶尺寸大幅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聚丙烯 原位复合 纳米复合材料 拉伸性能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温时间对Al-Fe-Si/Al原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赵龙志 焦宇 +4 位作者 赵明娟 张坚 胡勇 熊光耀 姜羡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0,46,共7页
采用粉末冶金瞬时液相烧结法制备了Al-Fe-Si/Al原位复合材料,应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研究了保温时间对瞬时液相烧结制备Al-Fe-Si/Al原位自生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 采用粉末冶金瞬时液相烧结法制备了Al-Fe-Si/Al原位复合材料,应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研究了保温时间对瞬时液相烧结制备Al-Fe-Si/Al原位自生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原位自生Al0.5FeSi0.5相晶粒逐渐长大,材料表面孔隙尺寸减小;保温时间为4h时,粒状、短棒状增强相弥散分布在基体上;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最大弯曲挠度和弯曲强度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保温时间的延长对复合材料的弹性变形量和塑性变形量影响不大;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液相烧结 原位自生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铸造法制备原位合成Al-Cr/Al复合材料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龙志 焦宇 +2 位作者 王秋林 张坚 赵明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042-8047,共6页
利用超声振动辅助铸造法制备了Al-Cr/Al原位复合材料,应用XRD、SEM以及能谱分析(EDS)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通过M-2000型磨损试验机研究了Al-Cr/Al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超声振动对原位增强体细化明显,随着Cr含量... 利用超声振动辅助铸造法制备了Al-Cr/Al原位复合材料,应用XRD、SEM以及能谱分析(EDS)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通过M-2000型磨损试验机研究了Al-Cr/Al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超声振动对原位增强体细化明显,随着Cr含量的增加,原位增强体含量增加,增强体尺寸增大。不同类型的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基体中同时生成,形成混合增强相;随着Cr粉末粒径增大,原位增强体尺寸具有最小值。随着Cr含量和粒径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r含量为8%,粒径为75μm时,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最小,为0.294%,耐磨性能最好,相对纯铝耐磨性提高约8.5倍,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铸造法 原位自生 增强体尺寸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装甲防护复合材料 被引量:16
10
作者 曹阳 朱世范 +2 位作者 果春焕 侯红亮 姜风春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128,共7页
综述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3Ti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装甲防护性能、失效形式、防护机理等几个方面。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目前应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装甲防护材料 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 增韧机理 失效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含量对Al-Fe-Si/Al原位复合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龙志 焦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2,共6页
采用粉末冶金瞬时液相烧结法制备Al-Fe-Si/Al原位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以及M-2000型磨损试验机研究Al含量对原位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l含量的增加,粗大FeA... 采用粉末冶金瞬时液相烧结法制备Al-Fe-Si/Al原位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以及M-2000型磨损试验机研究Al含量对原位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l含量的增加,粗大FeAl相消失,针状的金属间化合物增强体Al0.5FeSi0.5长大成短棒状。当Al质量分数为77%时,细小的短棒状Al0.5FeSi0.5增强相弥散分布在基体中,复合材料硬度HV具有最高值283.7,其硬度约是纯铝的8倍,铝硅合金的2.5倍;复合材料的耐磨性约为纯铝的6.6倍,铝硅合金的4.5倍;耐磨性能最佳,磨损率为0.3781%,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液相烧结 铝含量 原位自生 微观结构 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化学镀Ni/Ni_3P的表面改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龙志 刘武 +1 位作者 张坚 赵明娟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化学镀方法制备了Ni包覆碳纳米管(CNTs),利用红外光谱(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分析(EDS)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混酸纯化、敏化活化、化学镀Ni工艺以及镀后热处理(HT)对化学镀的影响。结果表明:混酸纯化后CNTs在其... 采用化学镀方法制备了Ni包覆碳纳米管(CNTs),利用红外光谱(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分析(EDS)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混酸纯化、敏化活化、化学镀Ni工艺以及镀后热处理(HT)对化学镀的影响。结果表明:混酸纯化后CNTs在其表面形成了大量的羧基(-COOH)和羟基(-OH)等官能团,提高了CNTs在镀液中的分散性;当稳定剂NH_4Cl为35 g/L时,随着镀液温度的升高,镀层Ni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当温度为85℃时,镀Ni效果最佳,镀层Ni的质量分数为69.05%;热处理后镀层由非晶态的Ni-P层转变为Ni_3P晶态结构,镀层更加平滑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化学镀 官能团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Al-Fe-Si/Al原位复合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赵龙志 焦宇 +1 位作者 赵明娟 熊光耀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共5页
采用粉末冶金瞬时液相烧结法制备Al-Fe-Si/Al原位复合材料,利用XRD、SEM、EDS及电子万能压缩试验机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位自生Al0.5FeSi0.5增强相晶粒随着烧结温度升高逐渐长大,由细针... 采用粉末冶金瞬时液相烧结法制备Al-Fe-Si/Al原位复合材料,利用XRD、SEM、EDS及电子万能压缩试验机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及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位自生Al0.5FeSi0.5增强相晶粒随着烧结温度升高逐渐长大,由细针状向粒状、短棒状以及板条状转变,材料开口气孔率先降低后升高;随着烧结温度升高,维氏硬度与压缩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10℃时粒状、短棒状增强相弥散分布在基体上,硬度与压缩强度达到最大值,为283HV和293.4 MPa。烧结温度的升高增强了界面的结合强度,材料的界面和孔隙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温度 瞬时液相烧结 原位自生 微观组织 维氏硬度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温度对双粒径混合SiC_p/ZL107复合材料的影响
14
作者 赵龙志 焦宇 +1 位作者 杨敏 赵明娟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2,共4页
采用搅拌熔铸法制备双粒径SiCp/Al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搅拌温度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iC含量随着搅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585℃两种粒径混合的SiC颗粒弥散分布在基体上,随温... 采用搅拌熔铸法制备双粒径SiCp/Al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搅拌温度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iC含量随着搅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585℃两种粒径混合的SiC颗粒弥散分布在基体上,随温度继续升高,基体出现明显的贫SiC区域;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抗弯强度以及最大弯曲挠度均随着搅拌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585℃达到最大值,力学特性较纯铝、单一粒径的SiCp/ZL107复合材料有明显提高。SiC颗粒的分布以及界面结合强度决定复合材料的断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双粒径SiC颗粒 搅拌温度 微观组织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态液相烧结原位Ni-Al/Al复合材料研究
15
作者 赵龙志 肖健 +1 位作者 赵明娟 张坚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28,共4页
采用瞬态液相烧结法制备原位Ni-Al/Al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M-2000型磨损试验机和XHV-1000显微硬度计,研究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硬度和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增... 采用瞬态液相烧结法制备原位Ni-Al/Al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M-2000型磨损试验机和XHV-1000显微硬度计,研究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硬度和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增强相颗粒尺寸增大,小颗粒合并为大颗粒;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硬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硬度逐渐降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磨损率先降低后升高,磨损机制主要是剥层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Al复合材料 微观结构 显微硬度 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自生Ni-Al/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及弯曲行为研究
16
作者 赵龙志 肖健 +1 位作者 赵明娟 张坚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7-150,共4页
以铝粉和镍粉为原料,应用粉末冶金制备了原位Ni-Al/Al复合材料。研究了加热温度对原位复合材料弯曲行为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Ni-Al/Al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原位增强相为Ni Al_3。随加热温度的升高,Ni-Al/Al原位复合材料的弯曲强... 以铝粉和镍粉为原料,应用粉末冶金制备了原位Ni-Al/Al复合材料。研究了加热温度对原位复合材料弯曲行为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Ni-Al/Al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原位增强相为Ni Al_3。随加热温度的升高,Ni-Al/Al原位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先增大后减小,Ni-Al/Al原位复合材料的断口光滑平整,表现出脆性断裂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强度 原位自生 组织 加热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导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天资 巫瑞智 +1 位作者 张景怀 刘滨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61,共9页
铝由于其具有质轻、导电性能良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电线电缆行业中,并且由于其成本较低,成为取代铜导线的首选材料.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铝导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铝材导电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提高铝材导电能力的几种方法,并对铝导电材料的... 铝由于其具有质轻、导电性能良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电线电缆行业中,并且由于其成本较低,成为取代铜导线的首选材料.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铝导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铝材导电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提高铝材导电能力的几种方法,并对铝导电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导电材料 纯度 合金化 复合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形整形技术在Hopkinson杆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果春焕 周培俊 +3 位作者 陆子川 常云鹏 邹广平 姜风春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1-887,共7页
由于波形整形技术可减小Hopkinson杆实验在撞击过程中产生的高频振荡以及实现试样在受载过程中的恒应变率加载,因此,波形整形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中详细介绍了波形整形技术在Hopkinson杆的动态压缩、拉伸、巴西圆盘、弯曲断裂等实... 由于波形整形技术可减小Hopkinson杆实验在撞击过程中产生的高频振荡以及实现试样在受载过程中的恒应变率加载,因此,波形整形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中详细介绍了波形整形技术在Hopkinson杆的动态压缩、拉伸、巴西圆盘、弯曲断裂等实验中的研究进展,并给出了该技术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HOPKINSON杆 恒应变率 波形整形技术 动态应力平衡 动态断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_3Ti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帅 韦宁霞 +3 位作者 果春焕 刘郢 孟国哲 姜风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20-1426,共7页
以TC4钛合金箔片和纯Al箔片为原料,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单相金属间化合物Al_3Ti和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_3Ti。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等测试技术,研究对供货态的TC4、随炉热处理的TC4、单相金属间化合物Al_3Ti... 以TC4钛合金箔片和纯Al箔片为原料,采用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单相金属间化合物Al_3Ti和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_3Ti。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等测试技术,研究对供货态的TC4、随炉热处理的TC4、单相金属间化合物Al_3Ti、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_3Ti在模拟海水环境下的腐蚀性能,并对腐蚀之后材料表面的形貌及腐蚀产物进行观察和标定,获得单相金属间化合物Al_3Ti和金属间化合物基层状复合材料Ti/Al_3Ti的耐海水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Al_3Ti的耐海水腐蚀性能比层状复合材料Ti/Al_3Ti的腐蚀性能要好,但腐蚀性能都比复合材料单元TC4合金的要差;层状复合材料海水浸泡的腐蚀产物主要分布在界面处,且有局部腐蚀现象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层状复合材料 腐蚀性能 电化学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_4Ti_5O_(12)/CMK-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英文) 被引量:4
20
作者 武洪彬 张莹 +7 位作者 袁聪俐 韦小培 殷金玲 王贵领 曹殿学 张益明 杨宝峰 佘佩亮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47-1252,共6页
将LiNO3和Ti(OC4H9)4填充在有序介孔碳CMK-3孔道中,然后烧结合成了Li4Ti5O12/CMK-3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差热-热重分析(TG-DTA)测试复合材料中Li4T... 将LiNO3和Ti(OC4H9)4填充在有序介孔碳CMK-3孔道中,然后烧结合成了Li4Ti5O12/CMK-3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差热-热重分析(TG-DTA)测试复合材料中Li4Ti5O12的含量.利用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技术考察了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发现Li4Ti5O12分布在CMK-3孔道中及其周围,复合材料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显著优于商品Li4Ti5O12,复合材料中Li4Ti5O12的比容量明显高于除去CMK-3的样品(在1C倍率时比容量为117.8mAh·g-1),其0.5C、1C和5C倍率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60、143和131mAh·g-1,库仑效率接近100%,5C倍率时循环100次的容量损失率只有0.62%.本研究结果表明CMK-3明显提高了Li4Ti5O12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可能是CMK-3特殊的孔道结构和良好的导电性减小了Li4Ti5O12的粒径并提高了其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介孔碳 LI4TI5O12 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