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III)离子在LiCl-KCl熔体中Bi膜W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姜涛 彭述明 +4 位作者 李梅 裴婷婷 韩伟 孙杨 张密林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08-1714,共7页
采用循环伏安、方波伏安、计时电位和开路计时电位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Pr(III)离子在Li Cl-KCl-Bi Cl_3熔体中W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循环伏安和方波伏安的研究表明,Pr在预先沉积的Bi膜电极上发生欠电位沉积是由于生成了Pr-Bi金属间化合物... 采用循环伏安、方波伏安、计时电位和开路计时电位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Pr(III)离子在Li Cl-KCl-Bi Cl_3熔体中W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循环伏安和方波伏安的研究表明,Pr在预先沉积的Bi膜电极上发生欠电位沉积是由于生成了Pr-Bi金属间化合物,导致Pr(III)在Bi膜电极上的还原电位比在W电极上还原电位更正。从开路计时电位曲线可以观察到两相共存的Pr-Bi金属间化合物的两个平台。利用开路计时电位计算了723-873 K温度范围内Pr在Pr-Bi合金中的活度和偏摩尔Gibbs自由能以及Pr-Bi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Gibbs自由能。通过恒电位电解,在液态Bi电极上得到了Pr-Bi合金,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附带能量散射谱(EDS)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到的Pr-Bi金属间化合物为Pr Bi_2和Pr 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行为 Pr-Bi金属间化合物 欠电位沉积 热力学性质 恒电位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l-KCl熔盐中Gd(Ⅲ)在Bi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Bi_xGd_y金属间化合物的热力学数据
2
作者 姜涛 王宁 +3 位作者 彭述明 李梅 韩伟 陈一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59-1767,共9页
采用多种电化学技术研究了在723~823 K范围内Li Cl-KCl熔盐中Gd(Ⅲ)在液态Bi电极和Bi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利用开路计时电位法估算了Bi-Gd金属间化合物(Bi2Gd,Bi Gd,Bi3Gd4,Bi3Gd5)的活度、相对偏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采用多种电化学技术研究了在723~823 K范围内Li Cl-KCl熔盐中Gd(Ⅲ)在液态Bi电极和Bi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利用开路计时电位法估算了Bi-Gd金属间化合物(Bi2Gd,Bi Gd,Bi3Gd4,Bi3Gd5)的活度、相对偏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生成吉布斯自由能、生成焓和生成熵等热力学数据.通过恒电流和恒电位电解,在液态Bi电极上制备了Bi-Gd合金,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散射谱(SEM-EDS)表征了其结构.在恒电流电解中所得金属间化合物为Bi Gd,而在恒电位电解中所得金属间化合物为Bi3Gd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行为 铋电极 热力学性质 铋-镉合金 氯化物熔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中生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楠 潘忠成 +2 位作者 杨宏勃 李双双 李蒲民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21期18-21,共4页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生菌素母药及可湿性粉剂中各有效成分(中生菌素F~B)的检测方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及庚烷磺酸钠离子对试剂配制流动相,采用盐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的方式,对中生菌素母药及中生菌素... 建立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中生菌素母药及可湿性粉剂中各有效成分(中生菌素F~B)的检测方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及庚烷磺酸钠离子对试剂配制流动相,采用盐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的方式,对中生菌素母药及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中各组分进行有效分离,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目前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中生菌素母药及可湿性粉剂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中生菌素母药及可湿性粉剂中各组分的仪器响应值与进样质量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5次重复进样,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其所对应的Horwitz方程的计算结果;各组分的回收率在95%~105%。该方法能满足中生菌素母药及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中各有效成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菌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淡紫灰色链霉菌 链霉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林土壤放线菌分离鉴定及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嫚妮 潘忠成 +4 位作者 高波 杨宏勃 陈豪 翁婧 李蒲民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24期6-10,共5页
从银杏树林土壤中分离放线菌,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得其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且抑制率达到80.00%以上。杯碟法测量结果表明菌株MKLFXJ-I发酵液对9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抑菌活性。通过菌种培养形态、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 从银杏树林土壤中分离放线菌,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得其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且抑制率达到80.00%以上。杯碟法测量结果表明菌株MKLFXJ-I发酵液对9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抑菌活性。通过菌种培养形态、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MKLFXJ-I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拮抗作用 生长速率法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液中分离多粘菌素E的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文艳 潘忠成 +2 位作者 王卫富 翁婧 李蒲民 《绿色科技》 2019年第22期186-189,共4页
主要研究了沉淀法分离提取发酵液中多粘菌素E(Colistin sulfate)的生产工艺。对超滤液热絮凝、吸附脱色、碱性沉淀以及浓缩液二次脱色等工艺参数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工艺最佳条件:超滤液90~95℃热絮凝5 min后,板换快速冷却,复合脱色处... 主要研究了沉淀法分离提取发酵液中多粘菌素E(Colistin sulfate)的生产工艺。对超滤液热絮凝、吸附脱色、碱性沉淀以及浓缩液二次脱色等工艺参数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工艺最佳条件:超滤液90~95℃热絮凝5 min后,板换快速冷却,复合脱色处理:加碳量0.1%、亚硫酸盐0.5%~1.0%,沉淀条件:pH值为11.0~12.5、15~30℃、静置1 h,浓缩液脱色添加0.4%~0.8%活性炭,处理0.5 h,最高收率达到90%以上,成品各项指标符合EP生产标准。通过连续稳定性试验对各个参数进行验证,得到了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多粘菌素E分离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粘杆菌素 沉淀分离法 碱性多肽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菌素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双双 潘忠成 +3 位作者 张心心 潘子瑜 郑鹏飞 李金峰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3期97-100,共4页
本研究以春雷霉素为对照药剂,开展了中生菌素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和室内防效试验,验证中生菌素原药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和38%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中生菌素在水稻稻瘟... 本研究以春雷霉素为对照药剂,开展了中生菌素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和室内防效试验,验证中生菌素原药对水稻稻瘟病菌的室内毒力及其对水稻的安全性和38%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中生菌素在水稻稻瘟病田间防治上的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试验依据。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存在一定差异。与春雷霉素相比,中生菌素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低于春雷霉素,但抑制中浓度高于春雷霉素。因此,建议用高浓度中生菌素对水稻稻瘟病菌进行抑制。室内药效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菌 室内活性 防治效果 中生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菌素水剂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双双 潘忠成 +4 位作者 张心心 郑鹏飞 田利明 周柳 李蒲民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2期9-12,共4页
试验通过测试中生菌素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药效,验证5%中生菌素水剂和5%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田间效果及其对芒果植株的安全性,为该药剂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提供技术支撑。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试验通过测试中生菌素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药效,验证5%中生菌素水剂和5%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田间效果及其对芒果植株的安全性,为该药剂防治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提供技术支撑。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与5%中生菌素水剂对芒果细菌性角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其中,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更佳,符合田间生产的需要,与4%春雷霉素水剂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细菌性角斑病 田间试验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及脱色膜替代树脂法分离春雷霉素工艺研究
8
作者 王卫富 潘忠成 +2 位作者 马文艳 翁婧 李蒲民 《绿色科技》 2019年第22期182-185,共4页
指出了采用活性炭和脱色膜法分离春雷霉素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发酵液中春雷霉素进行分离,替代树脂吸附分离法,极大地减少春雷霉素提取过程的污水量。通过对春雷霉素陶瓷清液进行活性炭预处理和脱色膜分离,确定了关键工艺过程的各项技术... 指出了采用活性炭和脱色膜法分离春雷霉素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发酵液中春雷霉素进行分离,替代树脂吸附分离法,极大地减少春雷霉素提取过程的污水量。通过对春雷霉素陶瓷清液进行活性炭预处理和脱色膜分离,确定了关键工艺过程的各项技术参数。结果表明:陶瓷清液使用0.3%~0.5%的活性炭预处理后,采用脱色膜进行分离,纳滤浓缩液含量达到60~70 g/L,蛋白去除率达到95%,透光率58%,质量指标合格,新工艺污水量树脂法工艺降低30%~35%,生产稳定性更高。新工艺可以有效分离春雷霉素,解决了目前生产上的污水体积大和氨氮高、造成的污水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雷霉素 脱色膜 纳滤膜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