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4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图学中的设计与创新——以卧龙岗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常艳艳 王贺春 许国玉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147-149,共3页
随着国内MOOC的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执行,国内工程图学教学迎来了新的冲击和发展。文中在对卧龙岗大学类似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中的设计与创新、考核方式,对比了国内外该课程... 随着国内MOOC的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执行,国内工程图学教学迎来了新的冲击和发展。文中在对卧龙岗大学类似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课程中的设计与创新、考核方式,对比了国内外该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和教材。以期为国内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带来新的思路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图学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设计与创新 考核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民用飞机舱门操作面板设计 被引量:3
2
作者 智文静 李国材 +3 位作者 郑维娟 张晨 刘冬平 才潇逸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9,共13页
在当前民用飞机舱门操作面板设计中,人机功效和界面设计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设计过程过于依赖个人经验和自身偏好,导致所设计的操作面板在使用过程中人机功效较差。为此,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讨论了民用飞机舱门操作面板显示与操作的设... 在当前民用飞机舱门操作面板设计中,人机功效和界面设计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设计过程过于依赖个人经验和自身偏好,导致所设计的操作面板在使用过程中人机功效较差。为此,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讨论了民用飞机舱门操作面板显示与操作的设计原则,并提出了一种集中式舱门操作面板及区域控制面板的设计方案。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来确定舱门操作面板的信息组织、编码、显示元素和显示形式等,然后构建舱门操作面板、区域控制面板以及飞机的三维模型,最后使用人机工程仿真软件DELMIA对操作面板的布置、按键尺寸和触及域进行了动态操作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舱门操作面板增强了人机功效,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减少了空乘人员的误操作和工作负荷。所设计的操作面板和区域控制面板不仅实现了整机舱门的集中监控管理与区域作动控制,还能作为人机交互设备,适用于大中型宽体飞机的客舱和货舱,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飞机 舱门 操作面板 人机功效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船舶驾驶室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评价方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钱江 余昆 +3 位作者 颜声远 熊巍 叶金亮 黄杰 《中国舰船研究》 2014年第4期18-24,共7页
研究大型船舶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评价方法对于减少驾驶室的人因失误、提高作业效率并保障航行安全有重要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关系;建立基于中心点高斯分布白化权的综合价值聚类评价模型,... 研究大型船舶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评价方法对于减少驾驶室的人因失误、提高作业效率并保障航行安全有重要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关系;建立基于中心点高斯分布白化权的综合价值聚类评价模型,以集结人机关系评价信息综合价值灰类;应用仿真技术构造驾驶室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主、客观综合评价系统,以高效、直观地实施人机工程综合评价。最后,通过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评价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船舶 驾驶室 人机工程 评价指标体系 灰色聚类评价 仿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持并行工程的造船分段作业计划系统 被引量:7
4
作者 钟宇光 邱长华 史冬岩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4,共6页
针对传统造船模式下,车间作业计划与工艺设计串行工作方式的缺点,基于并行工程的原理,提出了分段作业计划与工艺设计的集成运行模式,为实现造船CAPP系统与PPC系统的集成化和并行化提供了实现的基础。针对集成模式的特点,建立了分段作业... 针对传统造船模式下,车间作业计划与工艺设计串行工作方式的缺点,基于并行工程的原理,提出了分段作业计划与工艺设计的集成运行模式,为实现造船CAPP系统与PPC系统的集成化和并行化提供了实现的基础。针对集成模式的特点,建立了分段作业计划系统资源优化的数学模型,应用遗传算法解决了针对任意分段装配工艺方案的多资源平衡优化问题,可以得到每项作业最优的开工时间,同时能够给出多种资源的最优分布结果,满足了多工艺方案之间资源利用率的比较。最后,给出了计算实例,计算机模拟结果说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工程 造船 网络计划 遗传算法 资源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OC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26
5
作者 石玲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4-166,共3页
分析SPOC的概念及教学特点,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颠覆高校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弥补MOOC中的缺点与不足。文章以工程图学这门课程为例,介绍SPOC教学模式整体教学框架的设计,并将SPOC教学模式与MOOC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剖析,总结出SPOC的应... 分析SPOC的概念及教学特点,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颠覆高校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弥补MOOC中的缺点与不足。文章以工程图学这门课程为例,介绍SPOC教学模式整体教学框架的设计,并将SPOC教学模式与MOOC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剖析,总结出SPOC的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图学 教学模式 在线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对叶轮建模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国权 杨显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29,共3页
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的过程中,当设备中一些型面特别复杂的零件难以用测绘的方法表示其结构和尺寸时,可以用逆向工程技术对零件进行复制。整体式斜流叶轮广泛应用在微型燃气轮机等的压气机部件中。叶轮叶片的设计、制造技术... 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的过程中,当设备中一些型面特别复杂的零件难以用测绘的方法表示其结构和尺寸时,可以用逆向工程技术对零件进行复制。整体式斜流叶轮广泛应用在微型燃气轮机等的压气机部件中。叶轮叶片的设计、制造技术直接影响压气机机组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对压气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主要研究利用逆向工程技术来实现某微型燃气轮机中整体式斜流叶轮的测量、再设计。探索采用PMM-C700三坐标测量机,利用叶片的叶盆边界和叶背边界作为扫描测量边界,进行扫描叶轮叶片表面的方法,实现了叶轮零件的数字化测量。提出叶轮叶片扫描数据处理的有效方法。实现了叶轮叶片的曲面重构。应用UGNX2软件对叶轮叶片的"点云"数据进行曲面重构,完成了基于UGNX2的叶轮零件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工程技术 叶轮 扫描测量 曲面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双语的工程图学创新教育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国玉 张梦 +2 位作者 吴艳红 常艳艳 王彪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0,共6页
面向"卓越计划",针对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改革需求,依据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实践,研究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双语工程图学创新教育模式。提出合理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分级适度应用双语进行教学及助学,其工程图学创新教育... 面向"卓越计划",针对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改革需求,依据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实践,研究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双语工程图学创新教育模式。提出合理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和分级适度应用双语进行教学及助学,其工程图学创新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达到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而且为培养卓越人才营造了学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图学 创新教育 数字信息技术 双语 卓越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陶瓷脆性域旋转超声磨削加工切削力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魏士亮 赵鸿 +1 位作者 薛开 荆君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76-981,共6页
为了解决由于工艺参数取值范围和实验次数有限而造成的实验结果局限性,对工程陶瓷脆性域旋转超声磨削加工切削力进行了研究。在旋转超声磨削加工机理研究基础上,结合弹塑性力学和压痕断裂力学,采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推导了单个金刚石... 为了解决由于工艺参数取值范围和实验次数有限而造成的实验结果局限性,对工程陶瓷脆性域旋转超声磨削加工切削力进行了研究。在旋转超声磨削加工机理研究基础上,结合弹塑性力学和压痕断裂力学,采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推导了单个金刚石端面加工和侧面加工切削力计算公式,并建立了工程陶瓷脆性域旋转超声磨削加工切削力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实验对切削力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切削力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低于8%,可满足工程应用,为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陶瓷 脆性域 旋转超声磨削加工 切削力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相流理论的水下法兰连接器透镜垫强度及寿命
9
作者 秦建国 孙志 +3 位作者 弓海霞 崔朝霞 巩勇智 郭思佳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5-60,共6页
在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中,针对水下采油井口的突然开启和关闭、油气输送的非连续性造成管道内油气输送速度剧烈变化,从而在管道中形成压力波动,对水下法兰连接器透镜垫造成压力冲击的问题,通过分层流模型确定气液参数,借助Fluent中的VOF模... 在水下油气生产系统中,针对水下采油井口的突然开启和关闭、油气输送的非连续性造成管道内油气输送速度剧烈变化,从而在管道中形成压力波动,对水下法兰连接器透镜垫造成压力冲击的问题,通过分层流模型确定气液参数,借助Fluent中的VOF模型对水下法兰连接器部分内的气液两相流介质进行模拟,选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水下法兰连接器部分油气流动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及模拟求解,分析了不同输送速度连接器部分内油气对外压力的分布。结果显示,最大压力冲击的增量与油气输送速度平方的增量近似成正比关系,在考虑油气输送速度对水下法兰连接器透镜垫内壁最大压力冲击后,透镜垫最大等效应力增大9.36%,疲劳寿命下降5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法兰连接器 气液两相流 VOF模型 流体压力 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光学遥感相机伸展支撑机构设计与分析
10
作者 王庆雷 陈亚新 +5 位作者 张鑫 杨路伟 孙德伟 黄巧林 史创 蔺宇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2,共9页
相机伸展机构展开锁定后需要能够获得并保持足够的刚度及尺寸稳定性,同时针对特定空间光学遥感相机高精度高展收比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采用高刚度涡卷弹簧来实现铰链间隙消除及展开后结构高刚度保持的一维空间光学遥感相机高精度高展收比... 相机伸展机构展开锁定后需要能够获得并保持足够的刚度及尺寸稳定性,同时针对特定空间光学遥感相机高精度高展收比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采用高刚度涡卷弹簧来实现铰链间隙消除及展开后结构高刚度保持的一维空间光学遥感相机高精度高展收比伸展支撑机构。该伸展支撑机构采用涡卷弹簧驱动折展杆来实现机构展开,控速机构控制展开速度,展开后通过铰链定位面定位,涡卷弹簧剩余驱动力和张力索保持刚度。开展了伸展支撑机构的展开动力学分析、模态分析、考虑构件长度误差与铰链回转间隙的展开精度分析、工作环境下的热变形分析。设计完成相机伸展支撑机构,该机构展开基频在20 Hz以上,对伸展机构样机进行了地面重复展收精度测量,展开精度优于±0.05 mm,伸展支撑机构性能良好,满足空间光学遥感相机特殊任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支撑机构 动力学 模态分析 精度分析 重复展收精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自适应反演滑模主动升沉补偿控制策略
11
作者 徐建安 刘浩博 +2 位作者 刘华东 张伟久 展勇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8-566,共9页
针对主动升沉补偿二次控制液压系统受到外部干扰和模型内部参数摄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自适应反演滑模控制策略。干扰观测器根据系统输入和二次元件输出去观测外部干扰和模型内部参数摄动,自适应反... 针对主动升沉补偿二次控制液压系统受到外部干扰和模型内部参数摄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自适应反演滑模控制策略。干扰观测器根据系统输入和二次元件输出去观测外部干扰和模型内部参数摄动,自适应反演滑模保证系统的位移补偿精度并估计干扰观测器的观测误差以及不可观测的干扰值,二者输出整合得到控制率,并采用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控制策略可以实时估计并补偿外部干扰与参数摄动,观测器误差仅为1.74%,有效提高补偿系统面对不确定因素的鲁棒性;自适应反演滑模控制结合干扰观测器的输出误差补偿机制,进一步提升了位移补偿精度,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使补偿效率提升并稳定至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升沉补偿 干扰观测器 滑模控制 自适应控制 二次控制 电液伺服 位移补偿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保护气体对选区激光熔化成形WC-12Co硬质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贾娜 张纯朴 +2 位作者 王春昕 余本军 刘九庆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4,共6页
采用氮气和氩气两种保护气体通过选区激光熔化成形WC-12Co硬质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洛氏硬度计分析了成形WC-12Co硬质合金的物相组成、组织形貌、元素分布及硬度。结果表明,与氮气作为保护气体相比,氩气中成形... 采用氮气和氩气两种保护气体通过选区激光熔化成形WC-12Co硬质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及洛氏硬度计分析了成形WC-12Co硬质合金的物相组成、组织形貌、元素分布及硬度。结果表明,与氮气作为保护气体相比,氩气中成形的WC-12Co硬质合金具有孔洞少、晶粒度小、硬度高的优势。本文为后续选区激光熔化成形WC-12Co硬质合金保护气体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熔化 硬质合金 保护气体 硬度 晶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海洋非粘接柔性管道双向扭转刚度解析预测方法
13
作者 吴尚华 申卓远 +2 位作者 杨志勋 尹原超 刘俊裕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44-1453,共10页
依据非粘接柔性管道铠装钢丝螺旋缠绕的结构特点,考虑扭转过程中钢丝的径向收缩和膨胀现象,推导了一种正扭和反扭扭转方向下的管道扭转刚度解析模型,并以某典型非粘接柔性管道为实例进行双向扭转刚度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解析模型与现有... 依据非粘接柔性管道铠装钢丝螺旋缠绕的结构特点,考虑扭转过程中钢丝的径向收缩和膨胀现象,推导了一种正扭和反扭扭转方向下的管道扭转刚度解析模型,并以某典型非粘接柔性管道为实例进行双向扭转刚度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解析模型与现有数值模型结果吻合良好,正扭时误差为3.5%,反扭时误差为4.6%。本研究结论可以为柔性管道扭转性能设计分析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管道 扭转刚度 径向膨胀 径向收缩 解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可变构型吸力桩结构设计及沉贯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丽萍 温靖 张岚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2,共12页
吸力基础是水下生产设备的基础结构,深海生产环境的恶劣复杂、水下生产设施的尺寸超大以及安装成本控制的提高,对其设计可靠性和作业中力学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水下生产设施基础的受荷特点提出了一种可变构型吸力桩(RCSP),模块... 吸力基础是水下生产设备的基础结构,深海生产环境的恶劣复杂、水下生产设施的尺寸超大以及安装成本控制的提高,对其设计可靠性和作业中力学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水下生产设施基础的受荷特点提出了一种可变构型吸力桩(RCSP),模块化设计了增固装置,使得该吸力桩兼具可沉贯性好和板锚基础锚重比高的优点;然后通过对桩体的沉贯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其贯入阻力模型,与常规吸力桩相比,可变构型吸力桩的贯入阻力最大增幅为35.23%,侧摩阻力大于端阻力且端阻力的最大占比约为32.6%;最后通过大变形有限元耦合欧拉-拉格朗日(CEL)方法模拟可变构型吸力桩的静压沉贯过程,分析了增固装置对沉贯阻力的影响以及各分量的变化规律,并与建立的贯入阻力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分析的适用性。该研究为异形截面吸力基础的贯入特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力基础 可变构型吸力桩 沉贯特性 贯入阻力 水下管汇 水下生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拟物算法的脐带缆截面布局多目标优化设计
15
作者 田庚 杨志勋 +3 位作者 殷旭 阎军 范志瑞 史冬岩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8-335,共8页
为了实现包含多种功能构件的脐带缆截面快速布局,同时保证布局后截面整体性能良好,本文综合考虑紧凑性、平衡性和热源分散性,基于主要目标法建立脐带缆截面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构建对应的物理模型并使用拟物算法结合拟人跳坑策略对脐... 为了实现包含多种功能构件的脐带缆截面快速布局,同时保证布局后截面整体性能良好,本文综合考虑紧凑性、平衡性和热源分散性,基于主要目标法建立脐带缆截面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构建对应的物理模型并使用拟物算法结合拟人跳坑策略对脐带缆截面进行布局设计,得到了3种代表性布局方案。通过有限元仿真进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拟物算法优化后的截面布局在紧凑性和平衡性上有显著提升,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综合性能较好的截面布局形式,能够避免依赖长期经验进行设计的不确定性,有效提高了脐带缆结构设计效率,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缆 截面布局 多目标 物理模型 拟物下降 拟人跳坑 数值仿真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绳索驱动航天员下肢训练机器人柔顺性控制策略
16
作者 王砚麟 安宗文 +3 位作者 黄华 王克义 李竞航 王燕卓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7-580,共14页
为满足不同航天员的不同训练任务对人机交互柔顺性的个性化需求,本文设计了模块化绳索驱动航天员下肢训练机器人,建立了机器人的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设计了一种具有系统安全评价与监督的模糊滑模变导纳柔顺协调控制策略以实现辅... 为满足不同航天员的不同训练任务对人机交互柔顺性的个性化需求,本文设计了模块化绳索驱动航天员下肢训练机器人,建立了机器人的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设计了一种具有系统安全评价与监督的模糊滑模变导纳柔顺协调控制策略以实现辅助训练对象开展运动训练。利用UG/ADAMS/matlab软件建立了机器人系统的联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控制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策略可以满足不同训练任务的柔顺性和训练强度的个性化需求。将其控制策略应用到绳索驱动航天员下肢训练机器人系统中,可以实现由被动训练模式向具有不同训练强度的主动训练模式自动切换,保证训练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绳索驱动 航天员训练 人机共融 柔顺性控制 滑模控制 导纳控制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算法的虚拟手术血雾仿真模拟方法
17
作者 王文聪 孙龙 +2 位作者 周峰 张峰峰 孙立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8-1404,共7页
针对在虚拟手术系统中血流和烟雾的仿真模拟效果的运动规律和实时性的不足,本文利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无网格技术对虚拟手术中血液和烟雾的仿真模拟进行研究。针对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的粒子属性更新速度受临近粒子搜索计算影响较... 针对在虚拟手术系统中血流和烟雾的仿真模拟效果的运动规律和实时性的不足,本文利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无网格技术对虚拟手术中血液和烟雾的仿真模拟进行研究。针对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的粒子属性更新速度受临近粒子搜索计算影响较大的问题,对已有的临近粒子搜索法进行了改进,实验表明:在8000个粒子时采用遍历搜索法和树形搜索算法分别需要耗时548.6 ms和129.6 ms,采用本文改进的邻近粒子搜索算法需19.4 ms,改进后的算法相比直接遍历搜索算法减少了96.5%计算量,比树形搜索算法减少了85%计算量,而且随着粒子数量的增加,本文的方法越来越具有优势。搭建了虚拟手术训练平台,实现了电剪切训练和电凝止血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手术 血液仿真 烟雾仿真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算法 NAVIER-STOKES方程 临近粒子搜索算法 电剪切训练 电凝止血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式升沉补偿技术研究进展及趋势
18
作者 衣柏霖 展勇 徐建安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38-1850,共13页
被动式升沉补偿技术是拓宽深海采矿和海上钻井等海上作业窗口期的有效解决方案,在面向重型载荷和对补偿精度需求相对较低的海工装备操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介绍升沉补偿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归纳分析被动式升沉补偿技术在物... 被动式升沉补偿技术是拓宽深海采矿和海上钻井等海上作业窗口期的有效解决方案,在面向重型载荷和对补偿精度需求相对较低的海工装备操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介绍升沉补偿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归纳分析被动式升沉补偿技术在物理模型、影响机制、参数优化与系统改进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该技术在多物理场耦合建模及验证、多学科协同高效设计优化和多工况自适应性装备开发方面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被动式升沉补偿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式升沉补偿 升沉补偿 物理模型 影响机制 参数优化 多物理场耦合 协同优化 工况自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管悬挂器锁紧机构设计与优化
19
作者 王向宇 董劲 +4 位作者 钟源 于小涛 彭骁俊 贾鹏 王立权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203,共11页
针对水下采油树油管悬挂器锁紧机构易发生塑性失效的问题,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锁紧机构锁固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台肩角度(0°~20°)对结构的应力影响开展研究,以实现对锁紧机构应力分布的优化,最后基于... 针对水下采油树油管悬挂器锁紧机构易发生塑性失效的问题,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锁紧机构锁固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台肩角度(0°~20°)对结构的应力影响开展研究,以实现对锁紧机构应力分布的优化,最后基于优化后的设计方案研制了油管悬挂器实验样机,并开展了静水压试验测试。结果表明:①所设计的油管悬挂器锁紧环完全胀开所需驱动力为13891 N,整个锁固过程锁紧环应力最大,为781.34 MPa,发生在开口处内壁面下方与底面交界处,载荷步骤3为最危险工况;②当台肩角为15°时,可显著改善锁紧机构的应力分布,增强锁固可靠性,且锁紧结构强度满足校核要求;③静水压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油管悬挂器锁紧结构能够满足实际环空压力下对油管悬挂器的锁固,锁紧性能良好。研究成果为油管悬挂器锁紧机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采油树 油管悬挂器 锁紧机构 仿真分析 台肩角度 结构优化 强度校核 静水压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柴油机机体主轴承孔镗削加工残余应力预测
20
作者 韩济远 张嘉豪 +2 位作者 展勇 张鸿羿 曲东越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83-1892,共10页
船用柴油机主轴承孔作为船用柴油机机体的关键结构之一,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着船用柴油机的整体性能及长期的运行可靠性。为实现对残余应力的预测,采用有限元仿真、响应面模型与加工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加工参数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船用柴油机主轴承孔作为船用柴油机机体的关键结构之一,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着船用柴油机的整体性能及长期的运行可靠性。为实现对残余应力的预测,采用有限元仿真、响应面模型与加工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加工参数对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以残余应力最小化为目标的切削参数。结果表明:所建的主轴承孔三维镗削加工表面残余应力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响应面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表面残余应力相一致;响应面模型预测精度高于有限元模型,平均预测误差从15.6%减小至2.5%;通过确定切削参数可以有效减小零件的加工残余应力,表面残余应力减小50.6%,切削残余应力减小53.6%,进给残余应力减小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柴油机机体 镗削加工 残余应力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