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的耙吸船能效优化智能决策管理系统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力恒 张金越 +1 位作者 王辉 赵玉新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1,共8页
耙吸船是一种大型自航、装仓式挖泥船,被广泛应用于港口与通航河道的疏浚工程。然而,耙吸船挖泥作业过程具有典型的非线性、迟滞性等特点,难以建立船舶能效与作业参数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这使得目前缺乏对能效优化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定量... 耙吸船是一种大型自航、装仓式挖泥船,被广泛应用于港口与通航河道的疏浚工程。然而,耙吸船挖泥作业过程具有典型的非线性、迟滞性等特点,难以建立船舶能效与作业参数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这使得目前缺乏对能效优化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定量评估。针对上述问题,该文首先对“新海虎8号”耙吸船历史数据的特征规律进行挖掘与分析,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建立能效预测模型,进而利用粒子群优化策略实现船舶能效的动态智能决策,在此基础上,该文开发了一套集耙吸船多源信息监测、存储与优化辅助决策为一体的智能能效管理系统。通过“新海虎8号”实船数据的分析与对比,验证了该文所提方法可以将耙吸船能耗节省20%以上,达到绿色航运与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该文所开发的能效优化智能决策管理系统可以作为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大数据信息挖掘”的典型工程案例与演示平台,使学生深入理解数据挖掘建模过程与方法,为相关研究奠定工程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耙吸船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能效预测 粒子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智能液体探测器研究
2
作者 邢会明 王辉 +3 位作者 张洪泉 张鑫磊 夏铭 张玉俊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28,33,共6页
针对船用泄露液体探测器存在的功能单一、无法识别液体种类等技术问题,利用光电探测技术、电导率检测技术、温度检测技术,通过耐腐蚀封装设计,将多敏感单元有机集成,制造出对海水、油类(燃油)、冷却液具有识别功能的智能液体探测器。经... 针对船用泄露液体探测器存在的功能单一、无法识别液体种类等技术问题,利用光电探测技术、电导率检测技术、温度检测技术,通过耐腐蚀封装设计,将多敏感单元有机集成,制造出对海水、油类(燃油)、冷却液具有识别功能的智能液体探测器。经性能试验,所设计的液体探测器具有0.1 s快响应速度,基于液体特征鉴别基准,液体探测器识别海水、燃油、冷却液的准确率达97%~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探测 光电 电导率 温度 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体系结构生成视觉问答系统中的自然语言解释 被引量:5
3
作者 原蕾 王科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221,共10页
模型可解释性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在视觉问答(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VQA)系统中,特别需要处理视觉(图像)和语言(问题)之间的协同推理,以产生解释性强且可靠的答案.然而,现有方法通常集中于单独处理视觉和语... 模型可解释性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在视觉问答(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VQA)系统中,特别需要处理视觉(图像)和语言(问题)之间的协同推理,以产生解释性强且可靠的答案.然而,现有方法通常集中于单独处理视觉和语言特征,未能捕捉到VQA所需的高低级交互关系,也未能提供答案生成过程的解释.针对以上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创新方法,即基于Transformer的可解释路径VQA方法.首先利用Transformer编码器层分别提取预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领域特定语言模型(Language Model,LM)的视觉和语言特征.随后,解码器层被嵌入,并对编码特征进行上采样,用于最终的VQA预测.通过在具有挑战性的VQA-X数据集和e-SNLI-VE数据集上大量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定性和定量评估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先进方法,不仅有助于解释VQA模型的单幅图像结果,还为理解VQA模型的行为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解释 视觉系统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 转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双频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琳 孙治国 +3 位作者 杨福鑫 张洁 谭波 李亮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291,共9页
为了全面评估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的性能,本文基于北斗B1I/B3I双频无电离层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PPP-AR)模型,通过设计宽巷、窄巷部分模糊度子集选取的质量控制策略以保障模糊度固定的可靠性,对全球36个... 为了全面评估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的性能,本文基于北斗B1I/B3I双频无电离层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PPP-AR)模型,通过设计宽巷、窄巷部分模糊度子集选取的质量控制策略以保障模糊度固定的可靠性,对全球36个测站60 d的静态数据进行性能评估。研究表明:在首次固定时间、固定解收敛时间和固定成功率方面,亚太BDS-2/3最好,亚太BDS-3次之,非亚太BDS-3最差。虽然BDS-2/3的平均固定成功率最高,但高度角优先固定方法未顾及固定成功率对PPP-AR核检的影响,使得部分观测时间的固定成功率有所下降。北斗固定解定位精度均为厘米级,以亚太BDS-2/3静态模式为例,北、东、天的均方根值分别为0.7、0.6和1.9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 双频无电离层组合 宽巷 窄巷 部分模糊度子集选取 质量控制 高度角优先固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带方波电流注入电路的串联型24脉波整流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景芳 赵晨 +3 位作者 姚绪梁 李磊 刘瑜超 陈启明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4,共8页
为了解决常规串联型12脉波整流器输入电流谐波含量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方波电流注入电路(SWCI)的串联型24脉波整流器。SWCI中的单相整流桥被串联在负载通路中,它根据输入电压的极性交替导通来增加整流桥的输出电流的电平数,然后根据... 为了解决常规串联型12脉波整流器输入电流谐波含量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方波电流注入电路(SWCI)的串联型24脉波整流器。SWCI中的单相整流桥被串联在负载通路中,它根据输入电压的极性交替导通来增加整流桥的输出电流的电平数,然后根据交直流两侧电流的对应关系,将整流器的输入电流的台阶数增加到24,进而实现对输入电流谐波的有效抑制。分析结果表明,当SWCI按最优匝比设计时,输入电流被改进为标准的24台阶波,消除了输入电流的11、13次谐波。所提SWCI方案无须采用任何有源器件,且SWCI中辅助变压器的容量仅为整流器输出功率的1.95%,故所提方案具有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廉等优点。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搭建了一台输出功率为2 kW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SWCI方案后,输入电流的总谐波畸变率由12.1%降低为3.6%,谐波被有效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型多脉波整流器 谐波抑制 电流注入 脉波倍增 电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光伏不确定性的主动配电网自适应鲁棒优化经济调度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卢芳 王振宇 +2 位作者 刘宏达 谢彪 宋紫薇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106,共14页
针对光伏出力随机性对主动配电网经济性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的自适应鲁棒优化调度策略,以降低系统运行成本。首先,将光伏出力分为光照充足和光照不足两种情况,采用GMM对光伏出力历史数据进行... 针对光伏出力随机性对主动配电网经济性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的自适应鲁棒优化调度策略,以降低系统运行成本。首先,将光伏出力分为光照充足和光照不足两种情况,采用GMM对光伏出力历史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生成不同光照条件下不同时刻光伏出力不确定集的均值与标准差,并基于拉依达准则构建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精确不确定性集。其次,建立了以配电网总调度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自适应鲁棒优化调度模型,充分考虑了光伏出力的不确定性,并运用仿射决策规则进行求解,增强了模型对光伏波动的适应性。最后,通过改进的IEEE33节点配电网系统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同时,相较于经典区间集和多面体集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优化结果的保守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配电网 自适应鲁棒优化 高斯混合模型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融合和网络采样的点云配准 被引量:1
7
作者 陆军 王文豪 杜宏劲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1-630,共10页
针对点云配准过程中,下采样时容易丢失关键点、影响配准精度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融合和网络采样的配准方法,提高了配准的精度和速度。在PointNet分类网络基础上,引入小型注意力机制,设计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关键点提取方法,... 针对点云配准过程中,下采样时容易丢失关键点、影响配准精度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融合和网络采样的配准方法,提高了配准的精度和速度。在PointNet分类网络基础上,引入小型注意力机制,设计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关键点提取方法,将局部特征和全局特征融合,得到混合特征的特征矩阵。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对应矩阵求解中相关参数的自动优化,最后利用加权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得到变换矩阵,完成配准。在ModelNet40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和最远点采样相比,所提算法耗时减少45.36%;而配准结果和基于特征学习的鲁棒点匹配(robust point matching using learned features,RPM-Net)相比,平移矩阵均方误差降低5.67%,旋转矩阵均方误差降低13.1%。在自制点云数据上的实验,证实了算法在真实物体上配准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配准 特征融合 深度学习 网络采样 三维视觉 局部特征 全局特征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扰动观测模型预测控制的水下无人航行器对接控制
8
作者 张伟 王强 +2 位作者 吴奇阳 郑岩 杜雪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4-642,共9页
为实现水下无人航行器的回收,本文将回收中的动态对接问题转换为水下无人航行器与母船的位姿同步控制问题。在水下无人航行器动态对接母船存在外界扰动的情况下,设计了带有扰动观测器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案。对水下无人航行器的五自... 为实现水下无人航行器的回收,本文将回收中的动态对接问题转换为水下无人航行器与母船的位姿同步控制问题。在水下无人航行器动态对接母船存在外界扰动的情况下,设计了带有扰动观测器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案。对水下无人航行器的五自由度模型加入相对于惯性系的恒定或缓慢变化的扰动,利用非线性扰动观测器对这些扰动进行估计,并将其输入到模型预测中来增强控制器的鲁棒性。研究表明:通过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得到最优控制,使得水下无人航行器能够和母船的位姿保持一致,完成对接过程。本文控制器能够有效抵抗外界扰动,提高对接任务的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无人航行器 动态对接 位姿同步控制 外界扰动 估计 鲁棒性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非线性扰动观测器 非线性优化问题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3+)离子掺杂高稳定性近红外微球激光器
9
作者 王鑫 孙宪泽 +6 位作者 程康 赵海燕 田可 卢志忠 王顺宾 贾世杰 王鹏飞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48-1952,共5页
报道了一种微米级尺寸的微球腔近红外激光发射装置。在一种具有分相结构的玻璃中,利用Ho^(3+)离子掺杂,制备了具有高Q值和高光学损伤阈值的玻璃微球激光器,微球的直径仅为42.81μm。经过实验测量计算,该微球激光器的Q值为1.25×10^... 报道了一种微米级尺寸的微球腔近红外激光发射装置。在一种具有分相结构的玻璃中,利用Ho^(3+)离子掺杂,制备了具有高Q值和高光学损伤阈值的玻璃微球激光器,微球的直径仅为42.81μm。经过实验测量计算,该微球激光器的Q值为1.25×10^(6)。利用拉锥光纤将泵浦光耦合到微球中,成功激发了稀土离子的发光,并利用微球作为激光谐振腔监测到了2.04μm的单模激光发射。此外,我们将玻璃的转变温度(T_(g))值作为衡量微球激光器的抗损伤参数,证明该微球激光器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稳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3+)离子 氟硅酸盐玻璃 近红外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规划的四足机器人步态优化控制
10
作者 张沛 田健 +2 位作者 李剑飞 危清清 徐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49-2058,共10页
为实现四足机器人对角步态下的稳定运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规划的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包括支撑相控制和摆动相控制。在支撑相中基于阻抗模型进行机身虚拟力控制,基于动力学参数设计权重矩阵,通过二次规划的优化方法实现足底力... 为实现四足机器人对角步态下的稳定运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规划的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包括支撑相控制和摆动相控制。在支撑相中基于阻抗模型进行机身虚拟力控制,基于动力学参数设计权重矩阵,通过二次规划的优化方法实现足底力最优分配;在摆动相中引入机身速度调整落足点,采用5次贝塞尔曲线规划足端轨迹,并通过关节阻抗控制及足底力估计实现了平滑的轨迹追踪和柔顺触地。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四足机器人能够以对角步态稳定通过障碍、坡道等不平坦地形,并能抵抗侧向冲击,证明了本文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足机器人 对角步态 虚拟模型 二次规划 最优分配 贝塞尔曲线 关节阻抗 轨迹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批处理最小二乘的ARAIM算法
11
作者 李亮 危亦林 +3 位作者 李瑞杰 陈雷 徐鑫 时秀芸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46-954,共9页
双频快照高级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ARAIM)算法受限于伪距观测量测距精度和可用卫星数量,难以满足全球范围内LPV-200进近和I类精密进近(CAT-I)的完好性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批处理最小二乘的完好性监测算法,通过构建滑动窗口内伪距... 双频快照高级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ARAIM)算法受限于伪距观测量测距精度和可用卫星数量,难以满足全球范围内LPV-200进近和I类精密进近(CAT-I)的完好性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批处理最小二乘的完好性监测算法,通过构建滑动窗口内伪距与载波相位观测量批处理的观测模型与状态约束,降低保护水平,提升监测算法的可用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用户测距精度取1 m时的缺星星座配置下,可实现LPV-200全球范围内95%可用性的全覆盖,99.5%全球可用性覆盖范围至多可比传统快照算法提升31.03%;CAT-I全球范围内95%可用性范围比传统快照算法提升6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 保护水平 批处理 完好性监测 可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和积算法的舰艇编队协同导航
12
作者 王苏 周红进 +1 位作者 黄鸿殿 徐贵鹏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34-140,共7页
针对舰艇强导航干扰背景下,导航能力偏弱的单舰难以保证自身导航精度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和积算法的舰艇编队主从式惯性基协同导航方法。利用编队各舰搭载的不同精度惯性导航基准,开展协同导航技术研究。构建了2艘舰艇组成的一主一从式... 针对舰艇强导航干扰背景下,导航能力偏弱的单舰难以保证自身导航精度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和积算法的舰艇编队主从式惯性基协同导航方法。利用编队各舰搭载的不同精度惯性导航基准,开展协同导航技术研究。构建了2艘舰艇组成的一主一从式惯性基协同导航数学模型,并将惯性导航信息参量与因子图融合,设计了基于因子图的和积协同导航算法;通过分析因子图中节点消息传递过程,获取了各节点之间的导航消息传递概率密度函数;以时间更新和测量更新为基础,建立2次消息传递过程,最终获得更新校正的从舰导航信息。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惯性基协同导航算法,基于因子图的和积算法位置解算精度提高16.69%,北向速度精度提高34.94%,东向速度精度提高48.90%,可有效提高卫导拒止环境下的从舰惯性基导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导航 和积算法 卡尔曼滤波 舰艇编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S-3 MEO卫星地影期偏航姿态分析与光压模型精化
13
作者 李慧 高子恒 +2 位作者 陆希铁 王仁龙 刘学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7-586,共10页
针对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DS-3)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在地影期因太阳光压(SRP)模型适用性降低导致的精密定轨精度退化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影期的组合光压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结合卫星姿态信息,通过精密星历动力学拟合参数振幅... 针对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DS-3)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在地影期因太阳光压(SRP)模型适用性降低导致的精密定轨精度退化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影期的组合光压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结合卫星姿态信息,通过精密星历动力学拟合参数振幅与参数相关性分析实现模型参数精简,并辅以先验模型进行补偿,对拓展欧洲定轨中心(CODE)轨道模型1和2的组合模型(ECOMC)进行精化。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13参数ECOMC模型,组合光压模型显著提升了卫星地影期定轨精度。以武汉大学(WHU)、CODE最终精密星历为参考值时,对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研制的MEO卫星径向精度分别提升21.22%、26.09%,法向精度分别提升10.87%、28.52%,切向精度相近;对于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SECM)研制的MEO卫星径向精度分别提升15.60%、17.76%,法向精度分别提升16.51%、20.37%,切向精度相近;且使用组合光压模型后,两类卫星激光测距检核精度均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航姿态 太阳光压 地影期 精密定轨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相位缠绕误差的机载电离层异常监测方法
14
作者 赵琳 贺崟 +2 位作者 贾春 庞志超 李阳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2,共8页
电离层异常是地基增强系统服务航空用户需要监测的重要风险源之一。传统机载码-载波偏离度(CCD)电离层异常监测方法需要低通滤波器平滑伪距噪声,这导致算法存在异常探测能力弱且响应时间长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修正相位缠绕误... 电离层异常是地基增强系统服务航空用户需要监测的重要风险源之一。传统机载码-载波偏离度(CCD)电离层异常监测方法需要低通滤波器平滑伪距噪声,这导致算法存在异常探测能力弱且响应时间长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修正相位缠绕误差的频间差分模型以监测电离层异常的方法。利用双频载波相位进行站间、频间和历元间的差分,以构建检测统计量,并针对检测统计量中残留的相位缠绕误差,构建了基于载波相位时间差分测速的修正模型。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性能,在实测动态机载GNSS数据中加入两类典型电离层异常情况进行仿真测试。与CCD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够实时反映机载电离层延迟误差的变化情况。针对Ⅰ型异常,具备与传统CCD方法相当的监测能力;针对Ⅱ型异常,可检测异常幅值降低76%,对幅值为5 m的Ⅱ型异常,响应时间缩短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导航系统 地基增强系统 电离层异常 相位缠绕 频间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坐标系转换方式下舰艇编队协同定位精度分析
15
作者 王苏 黄鸿殿 +1 位作者 周红进 赵健文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120-126,共7页
针对水面舰艇编队协同定位系统欧氏距离量测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坐标系转换问题,以舰艇经纬度与速度为系统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坐标系转换方式对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首先,建立舰艇编队协同定位系统状态模型,并针对地心地固坐标系、基... 针对水面舰艇编队协同定位系统欧氏距离量测模型建立过程中的坐标系转换问题,以舰艇经纬度与速度为系统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坐标系转换方式对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首先,建立舰艇编队协同定位系统状态模型,并针对地心地固坐标系、基于弧度近似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基于墨卡托投影的坐标系与经纬度坐标的转换方式,分别推导不同坐标系转换方式下的系统量测方程;然后,根据不同坐标系转换原理推导相应的误差传递方程,并通过数值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坐标系转换方式下舰艇间距离解算误差,以及舰艇间测距传递误差所导致的协同定位误差。通过仿真实验可以看出,基于地心地固坐标系进行经纬度坐标转换的舰艇编队协同定位精度最高,与基于墨卡托投影、弧度近似坐标系转换方式相比,系统定位精度分别提高1.78%和4.32%,可知基于地心地固坐标系进行经纬度转换的方法可应用于精密定位场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定位 坐标系转换 地心地固坐标系 墨卡托投影 舰艇编队 惯性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果园特征识别与定位的导航方法
16
作者 王丹丹 祝朝坤 +2 位作者 杜雪 谭开拓 伍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0,I0015,共9页
针对高山丘陵等复杂果园环境中,植保无人机导航作业精度低,果实特征位置估计误差大,且果树特征提取中噪声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元数的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以姿态四元数误差及陀螺仪漂移误差为状态量,以SINS/SLAM组合... 针对高山丘陵等复杂果园环境中,植保无人机导航作业精度低,果实特征位置估计误差大,且果树特征提取中噪声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四元数的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以姿态四元数误差及陀螺仪漂移误差为状态量,以SINS/SLAM组合导航的姿态四元数为量测量,并进行时间更新与量测更新;同时,采用Kmeans等方法处理田园环境信息,实现了较高精度的果树特征的提取.基于四元数的平方根CKF算法,既解决了传统四元数的规范化问题,降低了传统四元数的平方根UKF算法的状态维数及计算复杂度,与四元数SRUKF、四元数SRCDKF算法比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估计横滚角、俯仰角、航偏角误差均值分别为0.05°、0.08°、0.03°,误差均为最小,且算法精度较四元数SRUKF-SLAM算法提高了30%左右.在较大初始角误差条件下,进行对SRCKF、CKF、SRUKF 3种滤波算法的估计误差对比,实验表明SRCKF算法均具有最高的滤波精度,且滤波收敛速度最快、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数 状态模型 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 姿态估计 数值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融合的三维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17
作者 陆军 赵颢然 鲁林超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7-1177,共11页
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由于多模态的融合,三维目标检测效果易受传感器未充分校准的影响,同时,对于目标密集的复杂场景,检测过程中易对目标造成误检,从而降低模型的召回率和检测精度。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多模态融合网络SoftFusion-QC(softfu... 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由于多模态的融合,三维目标检测效果易受传感器未充分校准的影响,同时,对于目标密集的复杂场景,检测过程中易对目标造成误检,从而降低模型的召回率和检测精度。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多模态融合网络SoftFusion-QC(softfusion with query contrast)用以实现三维目标检测。为了自适应地融合来自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和摄像头捕获的图像信息,提出可变形跨模态特征聚合模块(deformable cross-modality feature aggregate,DCFA),实现深层次的特征融合。为了有效应对传感器校准不足问题,引入查询对比机制(query contrast,QC),通过基于Transformer的查询交互策略和查询框对比学习策略,显著提升了检测的精度和鲁棒性,解决了密集目标检测的误检问题。在nuScenes自动驾驶数据集上,取得了69.8%的mAP(mean average precision)与72.8%的NDS(normalized detection score)。通过定量的性能分析和消融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目标检测 多模态融合 深度学习 深度估计 特征聚合 注意力机制 激光雷达 自动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流干扰下低速欠驱动AUV的三维路径规划
18
作者 陈世同 鲁子瑜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434,共10页
海洋洋流对低速欠驱动水下运载器(automatic underwater vehicle,AUV)的航行影响巨大,会增加航行时间、增大能源消耗以及改变航行轨迹,故在洋流干扰的情况下规划出一条最优航行路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洋流对AUV的影响机理,... 海洋洋流对低速欠驱动水下运载器(automatic underwater vehicle,AUV)的航行影响巨大,会增加航行时间、增大能源消耗以及改变航行轨迹,故在洋流干扰的情况下规划出一条最优航行路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洋流对AUV的影响机理,由于传统的强化Q网络(deep Q-network,DQN)路径规划算法在复杂环境下存在过估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优先经验回放方法的改进DQN路径规划算法,同时对动作设计和奖励函数进行优化。在基于S57海图数据建立的三维海洋环境下,利用地球与空间研究机构(earth&space research,ESR)提供的洋流数据进行路径规划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充分考虑洋流干扰的情况下,改进后的DQN算法能够规划出较优的全局路径规划,提供一条时间最短且能耗最低的航行路线,为AUV水下航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水下运载器 强化学习 洋流干扰 路径规划 三维海洋环境 强化Q网络 S57海图 奖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道路交通场景的高效3D目标检测
19
作者 陆军 鲁林超 +1 位作者 翟晓阳 刘霜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0,共10页
针对当前两阶段的点云目标检测算法PointRCNN:3D object proposal generation and detection from point cloud在点云降采样阶段时间开销大以及低效性的问题,本研究基于PointRCNN网络提出RandLA-RCNN(random sampling and an effectivel... 针对当前两阶段的点云目标检测算法PointRCNN:3D object proposal generation and detection from point cloud在点云降采样阶段时间开销大以及低效性的问题,本研究基于PointRCNN网络提出RandLA-RCNN(random sampling and an effectivelocal feature aggregator with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架构。首先,利用随机采样方法在处理庞大点云数据时的高效性,对大场景点云数据进行下采样;然后,通过对输入点云的每个近邻点的空间位置编码,有效提高从每个点的邻域提取局部特征的能力,并利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池化规则聚合局部特征向量,获取全局特征;最后使用由多个局部空间编码单元和注意力池化单元叠加形成的扩展残差模块,来进一步增强每个点的全局特征,避免关键点信息丢失。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算法在保留PointRCNN网络对3D目标的检测优势的同时,相比PointRCNN检测速度提升近两倍,达到16 f/s的推理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3D目标检测 点云 随机采样 局部特征聚合 注意力机制 自动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改进自校准图像增强算法及其在海上低照度场景的应用
20
作者 苏丽 崔世豪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8,共10页
[目的]为解决现有海上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存在的亮度提升不足、清晰度低、色彩失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自校准光照(SCI)学习的海上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方法]在自校准光照学习算法基础上,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对低照度图像中光照不... [目的]为解决现有海上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存在的亮度提升不足、清晰度低、色彩失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自校准光照(SCI)学习的海上低照度图像增强算法。[方法]在自校准光照学习算法基础上,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对低照度图像中光照不均匀区域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强;构建照明调整模块对光照学习过程的中间输出进行二次开发;引入去噪模块改进黑暗区域的噪声会随着亮度的增强而放大的问题;将批量归一化(BN)改变为批量通道归一化(BCN),该归一化方式利用通道和批次维度,自适应地组合归一化输出。通过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3个测试集的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不仅提高了图像亮度,并且增强结果的色彩丰富度较高,无色彩失真;与未改进的原始算法相比,标准差平均提升了20.01%,自然图像质量评价值平均降低了9.16%,平均梯度和信息熵平均分别提升了23.68%和6.46%。[结论]改进算法在图像视觉质量方面取得了突破,使得不同环境下的海上低照度图像都能达到较好的增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图像质量 海上低照度图像 图像增强 学习算法 自校准光照学习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