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化的缘起演变及时代特点和未来愿景--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奉臻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奉臻 唐鑫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共4页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世界现代化的有机构成,而且也与先行现代化国家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汲取和反思,中国现代化经历了动态的调适过程。实现"中国梦"的民族复兴之伟业,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必须依靠具...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世界现代化的有机构成,而且也与先行现代化国家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汲取和反思,中国现代化经历了动态的调适过程。实现"中国梦"的民族复兴之伟业,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必须依靠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的新型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 缘起演变 时代特点 未来愿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文明意蕴
2
作者 徐苗苗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7,共8页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中包含历史与人两个向度,一是以唯物主义的视角重塑历史发展规律论,二是在历史规律中探寻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发展。正是在历史规律与人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中包含历史与人两个向度,一是以唯物主义的视角重塑历史发展规律论,二是在历史规律中探寻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发展。正是在历史规律与人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方法论原则,反思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得失,不仅揭示了“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定式对文明的多样性的消解,而且也阐明了资本逻辑的无限扩张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限制。在历史规律与人的价值的融通之处,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我们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既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奠定了唯物史观基础,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价值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思想 交往实践 主体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厚道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治河 高凯歌 樊美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8,共9页
作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新发展",根基于有机哲学或曰过程哲学之上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根底上是一种厚道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厚道品格。这种厚道性体现在它针砭资本主义的不义,强调对自然厚道,对他人厚... 作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新发展",根基于有机哲学或曰过程哲学之上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根底上是一种厚道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厚道品格。这种厚道性体现在它针砭资本主义的不义,强调对自然厚道,对他人厚道,对农人厚道,对将来世代厚道,反对消费主义式的暴殄天物,主张惜物论,将追求人与自然的永续的共同福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厚道马克思主义 有机哲学 惜物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与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实现 被引量:1
4
作者 杜帮云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16,共6页
自由、平等是近代以来人们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充满争议的理论话题和令人困惑的实践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自由的主要途径;消灭私有制、分配上"各尽所能、各取所... 自由、平等是近代以来人们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充满争议的理论话题和令人困惑的实践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自由的主要途径;消灭私有制、分配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是共产主义者在平等方面的根本要求;自由和平等只有在未来"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完满实现和高度统一。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逐步增添实质自由和实质平等的内容,而且要注重法权自由和程序平等。社会主义社会要努力实现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文化自由,要尽力消除破坏平等的特权、歧视和贫富悬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平等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四重意蕴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经伟 任平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5期90-91,共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意蕴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结合点。我们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合新时代的国情、当代人的实践、中华传统文化、全球化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拓展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意蕴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结合点。我们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结合新时代的国情、当代人的实践、中华传统文化、全球化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前进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探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巩茹敏 罗晓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8-63,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渊源上,“两个结合”意味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发生了从教条化到本土化的深刻变革,体现了“一个结合”“三个结合”再到“一个结合”“两个结合”的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渊源上,“两个结合”意味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发生了从教条化到本土化的深刻变革,体现了“一个结合”“三个结合”再到“一个结合”“两个结合”的历史演变轨迹;在创新逻辑上,彰显了从隐性到显性的历史客观性、契合到协同的价值合理性以及会通到内生的方法可能性;在时代价值上,主体层面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底线意识、优化执政能力、提升执政本领,路径层面有利于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纵深推进结合之路,目标层面最终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个结合”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奉臻 孙鸿鹤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之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前提。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功能,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向,而...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之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前提。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解读、引领时代,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功能,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向,而且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之渊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解读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中国现代化变迁的现实需要,有助于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何以中国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奉臻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2,共7页
社会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很多著作中,既不乏社会革命之思,又以社会革命理论相贯通。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既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中国化,又以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为指导,为中国... 社会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很多著作中,既不乏社会革命之思,又以社会革命理论相贯通。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既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中国化,又以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为指导,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研究马克思革命理论中国化,不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所必需的,更是顺应时代发展挖掘社会革命理论中国化时代价值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革命理论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与土地伦理关系”思想探微 被引量:5
9
作者 解保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7,共5页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马克思就看到了它的反生态性。土地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资本家掠夺式地对待土地,导致土地肥力衰退和生态环境破坏。在批判资本主义农业时,马克思论述的关爱土地的"好家长"观点和土地养... 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马克思就看到了它的反生态性。土地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资本家掠夺式地对待土地,导致土地肥力衰退和生态环境破坏。在批判资本主义农业时,马克思论述的关爱土地的"好家长"观点和土地养护的生态农业措施等理论,都展示其"人与土地伦理关系"思想。这比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早了大约近一个世纪。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人与土地的伦理关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与土地关系 伦理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然 徐苗苗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6-8,22,共4页
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宗旨和价值追求。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需要明晰“人”是全面发展的主体,“全面”是人的发展特质,“发展”是人追求全面的目的。“人”是文明发展的“主体”,也是文明形态变革的“... 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宗旨和价值追求。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需要明晰“人”是全面发展的主体,“全面”是人的发展特质,“发展”是人追求全面的目的。“人”是文明发展的“主体”,也是文明形态变革的“主题”,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人的发展追求推动着文明形态的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具体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主体基调,“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内涵支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长征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11
作者 丁越 贾晓旭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9-51,共3页
长征精神是用信念和勇气抒写的恢弘史诗,是指引当代大学生追求理想、勇担责任、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支柱,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走好新的长征路,要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社会实践、网络思政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构筑起课堂... 长征精神是用信念和勇气抒写的恢弘史诗,是指引当代大学生追求理想、勇担责任、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支柱,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走好新的长征路,要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社会实践、网络思政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构筑起课堂育人、实践育人、载体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激励青年一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长征精神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三重意蕴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奉臻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沃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培根铸魂、厚植理论和文化... “第二个结合”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沃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将“第二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培根铸魂、厚植理论和文化自信根基的价值意蕴。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体—三阶—两维—梯级型”教学模式,探索植入式、嵌入式和渗入式的融入路径,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依次形成对“第二个结合”的基础性概念化认识、系统性知识化认识和整体性学理化认识,是本研究的实践意蕴。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观念,思考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宏观上做好一体化大文章,在微观上处理好不同学段之间的关系,以便形成育人的群集合力和综合效应,是本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一体化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两个伟大革命”的逻辑理据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奉臻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炼“建党精神”、系统阐释“自我革命”概念、复原和再构“社会革命”话语,并将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纳入社会革命话语体系。伟大建党精神和“两个伟大革命”百年相从、同向同行,分别构成党奋斗的精神主线与实...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炼“建党精神”、系统阐释“自我革命”概念、复原和再构“社会革命”话语,并将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纳入社会革命话语体系。伟大建党精神和“两个伟大革命”百年相从、同向同行,分别构成党奋斗的精神主线与实践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两个伟大革命”的话语理据、历史理据、实践理据和价值理据,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和“两个伟大革命”的关系,以及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两个伟大革命”的运行机理。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既为新时代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信念支撑、目标引领、坚强意志和原则立场,又是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党精神 自我革命 社会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与STS的理论融合——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繁荣 闫金红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0,共5页
STS理论主张反思理性,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塑;现代化理论强调理性,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研究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可以发现,现代化与STS的理论融合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实际上是一场以科学为... STS理论主张反思理性,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塑;现代化理论强调理性,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研究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可以发现,现代化与STS的理论融合不仅可行,而且必要。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实际上是一场以科学为基础、技术为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方向的新的科技革命,基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实际及现阶段发展格局,从现代化与STS理论融合视角分析,有利于从更宽广的视野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确保科技进步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者之间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并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 科学、技术与社会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接口技术对教育话语建构的影响和应对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世昌 许芳菲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9,共7页
脑机接口技术会对教育话语建构产生革命性影响。理想状态下的脑机接口技术可以改变师生间的交往形式,使教育话语呈现的符号形态精准生动、空间模态立体灵活、效度样态清晰直观。然而,脑机接口技术介入教育话语建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教... 脑机接口技术会对教育话语建构产生革命性影响。理想状态下的脑机接口技术可以改变师生间的交往形式,使教育话语呈现的符号形态精准生动、空间模态立体灵活、效度样态清晰直观。然而,脑机接口技术介入教育话语建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教育、安全、政治、技术等风险,需从制度保障、伦理规范、技术调适、主体澄清四个层面入手,推动两者深度融合,达到话语建构提质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技术 教育话语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数字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负责任创新”框架的智能思政风险治理探究
16
作者 闫金红 李繁荣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4,共8页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在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潜在风险。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创新优势,以智能技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思想政治...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在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潜在风险。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创新优势,以智能技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应将负责任创新理念融入智能思政的各个环节中,从预期、反思、包容、反馈四个维度出发,探究主客体与智能媒介方面的潜在风险,以规范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创新制度为实践进路,规避其可能出现的伦理僭越问题,多维度降低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责任创新 智能思政 数字化 人工智能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城乡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
17
作者 吴威威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7,共6页
以2013—2022年为研究区间,选取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探析新质生产力能否驱动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并检验城乡收入差距在其中存在何种作用机制。具体检验结果如下: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 以2013—2022年为研究区间,选取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探析新质生产力能否驱动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并检验城乡收入差距在其中存在何种作用机制。具体检验结果如下: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与中西部地区、非资源型地区与政府干预度低的地区相比,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资源型地区与政府干预度高的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较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基于此,提出加大新质生产力发展力度、畅通劳动力增收渠道、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城乡收入差距 城镇化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大思政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进路
18
作者 王泓 祝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0,共7页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教育理念,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强调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大思政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教育理念,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强调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大思政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现实中在教学内容时代性、教学方法感染力、实践教学价值度、师资能力建设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践进程。要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出新、实践教学更新、师资建设焕新等方面探索“大思政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精神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承继探析
19
作者 巩茹敏 何轶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于1935-1948年在延安从事革命和创业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红色革命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意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在赓续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上升华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蕴,彰显了...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于1935-1948年在延安从事革命和创业实践中培育形成的红色革命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意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在赓续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上升华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波浪式前进”的内在发展逻辑。新时代承继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需要在理论上深刻阐发其思想内涵,从实践上推动“两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于路径上讲好红色故事,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添新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 精神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柳毛稻米规模化种植带动青年创业
20
作者 刘金莹 陈昊 《江西农业》 2025年第2期106-108,共3页
柳毛稻米是一种优质水稻品种,以其口感好、香味浓、黏性强等特点而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近年来,黑龙江柳毛稻米规模化种植成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其中。稻米规模化种植不仅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农产... 柳毛稻米是一种优质水稻品种,以其口感好、香味浓、黏性强等特点而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近年来,黑龙江柳毛稻米规模化种植成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其中。稻米规模化种植不仅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农产品体量,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同时也带动了青年创业,对于推动黑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毛稻米 规模化种植 青年创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