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上风光波浪能互补性评估研究
1
作者 任国瑞 闫旭辰 +1 位作者 王玮 万杰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69-378,共10页
在评估中国海上风能、太阳能、波浪能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定义多能源互补性评估指标,对中国海上风光波浪能的互补性展开研究,同时对互补过程中的最佳配比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中国海上风光波浪能资源丰富,且存在互补潜力。相比两种资源互补... 在评估中国海上风能、太阳能、波浪能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定义多能源互补性评估指标,对中国海上风光波浪能的互补性展开研究,同时对互补过程中的最佳配比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中国海上风光波浪能资源丰富,且存在互补潜力。相比两种资源互补,在渤海、黄海和南海大部分海域风光浪3种资源的互补潜力最大。实验分析表明,相比风光、风浪、光浪互补,在风光浪互补情景下,新能源出力波动性综合评价指标分别降低86.0%、38.5%和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 太阳能 波浪能 海上 多能源互补 互补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用及不可用时段风能太阳能互补性评估方法研究
2
作者 任国瑞 闫旭辰 +1 位作者 王玮 万杰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4-562,共9页
定义风能与太阳能出力波动幅度比,对相关系数进行改进来量化可用时段的互补性,并基于一种新能源出力不可用时长及对应时段另一新能源的出力幅度来定义不可用时段风能与太阳能的互补性评估指标。将所提出的指标用于评估黑龙江省风能与太... 定义风能与太阳能出力波动幅度比,对相关系数进行改进来量化可用时段的互补性,并基于一种新能源出力不可用时长及对应时段另一新能源的出力幅度来定义不可用时段风能与太阳能的互补性评估指标。将所提出的指标用于评估黑龙江省风能与太阳能的互补性,同时分析了风能与太阳能装机容量比对互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黑龙江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风能与太阳能可用及不可用时段都表现出较大的互补性;在一年中,4月份风能与太阳能可用时段互补性较小,而不可用时段互补性在6月、7月和8月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补性 相关系数 波动幅度比 可用时段 不可用时段 新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环氧树脂的高应变率冲击行为研究
3
作者 邹凯 刘峥 +3 位作者 赵昌方 刘浩 刘琛 张克斌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共7页
为研究环氧树脂在高应变率加载下和不同温度下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首先通过准静态试验获取应变率为0.001 s^(-1)的环氧树脂屈服应力,接着通过SHPB方法对环氧树脂进行动态压缩试验,得到了温度分别为25℃、50℃、70℃和应变率分别为1000 s... 为研究环氧树脂在高应变率加载下和不同温度下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首先通过准静态试验获取应变率为0.001 s^(-1)的环氧树脂屈服应力,接着通过SHPB方法对环氧树脂进行动态压缩试验,得到了温度分别为25℃、50℃、70℃和应变率分别为1000 s^(-1)、2500 s^(-1)、3000 s^(-1)的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从而获得了环氧树脂在高应变率条件下的包含应变率效应和温度效应等的动态本构关系,结果表明环氧树脂具有应变率效应,且三种高应变率的应力-应变曲线发展趋势相同。最后对屈服应力与温度和应变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以描述高应变率下环氧树脂屈服应力与温度的关系,基于此建立的考虑应变率和温度影响的本构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环氧树脂在高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环氧树脂本构模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SHPB 冲击力学 高应变率 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78)Si_(9)B_(13)非晶粉末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苯并噻唑研究
4
作者 王晶惠 王泳惠 +3 位作者 文超 张珊珊 徐为治 姜思达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8,共9页
为研究Fe_(78)Si_(9)B_(13)非晶粉末的高级氧化催化性能及影响因素,以苯并噻唑水溶液为主要降解目标,研究了初始pH值、Na_(2)S_(2)O_(8)投放量、温度、Fe_(78)Si_(9)B_(13)非晶粉末用量和初始污染物浓度对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苯并噻唑的影... 为研究Fe_(78)Si_(9)B_(13)非晶粉末的高级氧化催化性能及影响因素,以苯并噻唑水溶液为主要降解目标,研究了初始pH值、Na_(2)S_(2)O_(8)投放量、温度、Fe_(78)Si_(9)B_(13)非晶粉末用量和初始污染物浓度对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苯并噻唑的影响。通过HPLC、XRD、SEM等测试了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催化性能。研究表明:与其他催化剂相比,Fe_(78)Si_(9)B_(13)非晶粉末具有优越的催化性能,0.5 g/L的非晶粉末在6 min内即可将50 mg/L的苯并噻唑降解完全;在环境因素影响的探究实验中,发现催化剂在溶液温度为25℃、催化剂剂量为0.5 g/L、Na_(2)S_(2)O_(8)投放量为10 mmol/L、pH=7的条件下具有最佳的催化性能,其中,Na_(2)S_(2)O_(8)在较大的pH值范围内(pH=3~9)都极易被催化剂活化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_(4)^(·-))和羟基自由基(·OH),突破了以往只在酸性条件下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限制。低成本、小剂量的非晶粉末催化剂即可提供超快的降解效率,在工程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催化 非晶粉末 苯并噻唑 过硫酸盐体系 环境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电池柔性封装材料与技术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会阳 王豪 +7 位作者 赵亮亮 张炜楠 王岩 吴跃民 于辉 孙承月 琚丹丹 吴宜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3-33,共11页
基于深空探测、空间电站以及商业航天、微纳卫星、长航时临近空间飞行等任务需求,高效率、轻量化、柔性化、高可靠性是未来空间太阳电池阵发展的主题。太阳电池阵由传统的刚性电池阵、半刚性电池阵向柔性电池阵发展。航天器在轨服役过... 基于深空探测、空间电站以及商业航天、微纳卫星、长航时临近空间飞行等任务需求,高效率、轻量化、柔性化、高可靠性是未来空间太阳电池阵发展的主题。太阳电池阵由传统的刚性电池阵、半刚性电池阵向柔性电池阵发展。航天器在轨服役过程中需遭受带电粒子辐射、紫外辐射、原子氧等空间环境,因此需在电池表面封装防护层以减缓电池性能退化。作为太阳电池辐射屏蔽层,盖片的辐射防护性能、光学性能、力学性能是保证电池长期在轨高效稳定运行的核心要素。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聚硅氧烷、透明聚酰亚胺、赝形玻璃盖片等太阳电池柔性封装材料研究进展,归纳了相关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与在轨暴露试验结果,最后针对太阳电池柔性封装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柔性封装 辐射防护 赝形玻璃盖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金属材料在海洋环境下的耐蚀性能——综述
6
作者 张勇 王斌斌 +7 位作者 刘琛 李斌强 赵俊波 李志文 李哲 赵春志 王亮 苏彦庆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1-161,共11页
随着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海洋工程领域的拓展应用,海水腐蚀成为增材制造构件需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金属增材制造的离散-堆积成型方式和材料的快速凝固特性,使得其制造的合金在微观组织上与常规合金有所不同,进而呈现出独特的腐蚀行为... 随着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海洋工程领域的拓展应用,海水腐蚀成为增材制造构件需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金属增材制造的离散-堆积成型方式和材料的快速凝固特性,使得其制造的合金在微观组织上与常规合金有所不同,进而呈现出独特的腐蚀行为。针对奥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铝合金(AlSi10Mg)和钛合金(Ti6Al4V)五种合金材料,重点讨论了粉末床熔融和定向能量沉积两类金属增材制造方法对合金的微观组织及海水耐蚀性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金属增材制造合金在应对海水腐蚀方面的热处理工艺,并与常规合金的耐蚀性进行了对比。最后,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展望了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在海洋工程用金属材料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增材制造 海水耐蚀性 热处理 不锈钢 TI6AL4V AlSi10M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太阳光压的小天体附近自然绕飞轨道研究
7
作者 郎安琪 秦子浩 谭立国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6,共12页
在小天体附近是否存在探测器的长寿命自然绕飞轨道是近小天体段轨道设计中的重要问题。针对不规则小天体附近复杂动力学环境,综合考虑不规则引力摄动J_(2)、J_(3)、J_(4)项,太阳光压摄动和可能存在的星蚀情况,基于平均动力学和冻结轨道... 在小天体附近是否存在探测器的长寿命自然绕飞轨道是近小天体段轨道设计中的重要问题。针对不规则小天体附近复杂动力学环境,综合考虑不规则引力摄动J_(2)、J_(3)、J_(4)项,太阳光压摄动和可能存在的星蚀情况,基于平均动力学和冻结轨道求解方法发展了一种能够快速确定小行星附近长寿命自然绕飞轨道的类型和存在区域(轨道根数存在范围)的半解析方法。分析了考虑光压摄动、星蚀以及小行星-探测器系统参数变化对这些轨道存在区域的影响。搜索了潜在威胁小行星99942 Apophis附近可能存在的自然绕飞轨道,发现了两类长寿命轨道族:存在域小且对参数不确定性更敏感的向日轨道族和半长轴跨度范围较大且稳定性更好的晨昏线轨道族。研究结果表明太阳光压对不规则小天体附近长寿命绕飞轨道的存在情况影响显著。考虑光压摄动后,长寿命轨道存在域显著减小。随着光压摄动的增强,向日轨道偏心率增大,而晨昏线轨道偏心率减小,两类轨道的半长轴覆盖范围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不规则引力摄动 太阳光压摄动 阴影效应 冻结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月/火星壤的原位成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刘琛 李勇 +6 位作者 周文 吴宜勇 王岩 吴跃民 王芳 琚丹丹 闫继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0-16,共7页
月/火矿物资源原位成型是太空原位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外星基地等中长期任务的关键技术。月/火星壤成型方法主要分三大类:烧结成型、粘结成型和3D打印成型。从工艺上来讲,要尽可能采用太空中容易获取的资源作为成型所需能... 月/火矿物资源原位成型是太空原位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外星基地等中长期任务的关键技术。月/火星壤成型方法主要分三大类:烧结成型、粘结成型和3D打印成型。从工艺上来讲,要尽可能采用太空中容易获取的资源作为成型所需能量和添加剂,以降低制造成本。从结构上来讲,大型结构件的快速成型和精细复杂结构成型是两个重要的研究趋势,用于满足外星活动的多场景需求。从性能上来讲,重点关注成型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以满足承载和保温的需求。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月/火星壤的主要成型技术,从原料获取、工艺流程、微观结构和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归纳总结了各种成型方法的优缺点和发展趋势,旨在为外星资源原位利用这一重要研究课题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月壤 模拟火星壤 原位成型技术 3D打印 烧结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驻人基地研究综述与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泽旭 袁帅 +7 位作者 潘文特 杨强 程昆林 李丽芳 徐绯 陈蓉 王庆功 郑博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5-469,M0001,M0002,共17页
对国内外驻人月球基地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情况进行综述。梳理国内外月球探索与月球基地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和成果,探讨并凝练了月球基地建设的四大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位于月球极区的驻人基地总体规划方案和六大系统组成,并从月... 对国内外驻人月球基地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情况进行综述。梳理国内外月球探索与月球基地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和成果,探讨并凝练了月球基地建设的四大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位于月球极区的驻人基地总体规划方案和六大系统组成,并从月球资源探测与开发、能源利用与环控、生命与健康、月面通信与智能技术、运载与交通以及运维和模拟等层面提炼出多项关键技术,基于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月球基地建设的实际需求,总结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未来驻人月球基地的建设与运维提供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驻人基地 总体设想 关键技术 发展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补偿优化的离轴共轭式聚光优化方法
10
作者 张彦龙 李丽芳 +1 位作者 夏舟 郭朋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4,共10页
随着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高效能和零遮挡的太阳能聚光器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现有技术在焦斑均匀性和像差控制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口径为500 mm、焦径比为3的离轴共轭式点聚焦太阳能聚光器及其光路优化方法... 随着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高效能和零遮挡的太阳能聚光器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现有技术在焦斑均匀性和像差控制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口径为500 mm、焦径比为3的离轴共轭式点聚焦太阳能聚光器及其光路优化方法。该聚光器由离轴主镜、共轭镜、平面反射镜和定日跟踪机构四部分组成。离轴主镜提供主要的光学参数,共轭镜用于像差补偿,平面反射镜实现精准定位。通过几何构造方法对反射面的面型进行调整,构建精确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光线追迹方法分析光路。针对主要像差构建优化函数,利用点列图和辐照图分析焦斑形状变化规律,并通过调整离轴主镜和共轭镜的反射面面型,有效地减小像差,提高聚光比。在正入射和多角度入射条件下进行了详细的光学仿真,以优化光路设计。在室外-10℃环境下进行的聚光实验证明了该系统的像差补偿效果,光学聚光比超过100,焦点最高温度达到372℃。研究结果表明,离轴共轭式聚光方法通过多层次的优化手段,实现了零遮挡、高聚光比和高精度的聚光效果,在空间太阳能系统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为未来的太阳能利用技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离轴聚光镜 共轭 零遮挡 光线追迹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倒置赝型三结太阳电池高能质子辐射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延清 周佳明 +8 位作者 刘超铭 施祥蕾 杨洋 焦小雨 孙利杰 王训春 肖立伊 王天琦 霍明学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16-2223,共8页
为考察柔性薄膜GaInP/GaAs/InGaAs倒赝型三结(IMM3J)太阳电池的抗辐照性能,本文对其进行了1、3、5 MeV高能质子辐照。SRIM模拟结果表明,1、3、5 MeV质子辐照在IMM3J电池中造成均匀的位移损伤。光特性(LIV)结果表明,开路电压(V_(oc))、... 为考察柔性薄膜GaInP/GaAs/InGaAs倒赝型三结(IMM3J)太阳电池的抗辐照性能,本文对其进行了1、3、5 MeV高能质子辐照。SRIM模拟结果表明,1、3、5 MeV质子辐照在IMM3J电池中造成均匀的位移损伤。光特性(LIV)结果表明,开路电压(V_(oc))、短路电流(I_(sc))和最大输出功率(P_(max))与质子注量呈对数退化规律。通过非电离能量损失(NIEL)将不同能量质子的注量转化为位移损伤剂量(DDD),结果显示,V_(oc)和P_(max)与DDD呈对数退化规律,而I_(sc)遵循两种不同的退化规律。光谱响应测试证明,GaInP子电池具有优异的抗辐照性能,3个子电池中InGaAs(1.0 eV)子电池的抗辐照性能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3J太阳电池 辐射效应 位移损伤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强化学习在导弹弹道规划中的应用
12
作者 张敬 李彤 +2 位作者 李建锋 谭立国 张士峰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针对导弹弹道规划问题,搭建了适用性的Gym训练环境,基于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框架设计了智能体网络结构,根据终端约束和过程约束设计奖励函数,形成了智能弹道规划方法。通过部署于嵌入式GPU计算加速平台,进行了拉偏仿真和对比测试,... 针对导弹弹道规划问题,搭建了适用性的Gym训练环境,基于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框架设计了智能体网络结构,根据终端约束和过程约束设计奖励函数,形成了智能弹道规划方法。通过部署于嵌入式GPU计算加速平台,进行了拉偏仿真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同射程任务要求下能够满足导弹能力和过程约束,有效克服环境干扰,具有针对不同对象模型的适应性。同时,该方法计算速度极快,远超流行的GPOPS-Ⅱ工具箱,单步弹道指令计算用时在ms以下,能够支持实时在线弹道生成,为工程应用提供了有效实现途径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道规划 深度强化学习 导弹 嵌入式GPU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锂合金薄板微结构辊压微成形缺陷及其电致塑性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鑫伟 高鹏永 +6 位作者 石胜龙 刘琛 徐杰 王春举 李建伟 郭斌 单德彬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2-94,共13页
目的研究微结构形状及尺寸、压下量、温度、电流强度和电流路径对电流辅助辊压成形的影响规律,分析辊压过程中多物理场耦合行为,探究电致塑性效应对辊压成形的作用机理,并以此来解决薄板微结构形性协同控制关键问题。方法采用ABAQUS建... 目的研究微结构形状及尺寸、压下量、温度、电流强度和电流路径对电流辅助辊压成形的影响规律,分析辊压过程中多物理场耦合行为,探究电致塑性效应对辊压成形的作用机理,并以此来解决薄板微结构形性协同控制关键问题。方法采用ABAQUS建立微结构辊压有限元模型,通过辊压成形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相关研究。首先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探究了沟槽形状、沟槽深度、压下量对成形效果的影响。其次通过改变电流大小、对比辊对辊(R2R)和辊对板(R2P)2种电流路径、对比电流辅助辊压和等温辊压模拟试验来依次探究电流强度、电流路径、电流的非热效应对铝锂合金薄板微结构辊压成形过程中微结构填充率与板材翘曲高度等辊压成形缺陷的影响规律。结果在R2R电流路径下,电流分布于整个板厚空间,而在R2P电流路径下,电流主要分布于材料表面,2种路径下的温度与应力分布相似,但R2R下的峰值温度略高,约高20℃;峰值应力略小,约小35MPa。当压下量与微沟槽宽度越大、沟槽形状越接近矩形时,辊压填充高度和翘曲高度均越大。在相同温度下,与等温辊压相比,电流辅助辊压微结构填充高度更高。三角形微沟槽在100 A、30%压下量时的辊压填充高度提升率高达7%。在等温辊压下,微结构填充时的塑性流动主要分布于表层;而在电流辊压下,微结构填充时的塑性流动在整个板厚范围内分布得较为均匀,且应力集中不明显。温度对辊压微结构薄板翘曲程度的改善作用较小,电致塑性效应大幅改善了微结构薄板辊压翘曲程度,翘曲高度减小约70%。结论从焦耳热均匀性角度来看,电流路径选择R2R更优。通过改变压下量、微沟槽宽度与形状可以改变微结构辊压成形效果。相较于等温辊压,电流辅助辊压可以提高辊压填充高度、减小板材翘曲高度,故其成形效果更好,说明电流非热效应可以促进辊压成形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锂合金 电流辅助 成形缺陷 微结构 电致塑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伟豪 王秒 +3 位作者 刘大钊 盛捷 陶锋 王志俊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7-185,共9页
目的通过引入石墨烯和纳米金刚石,提高铜基体的硬度和抗腐蚀性能。方法通过球磨、原位生长复合的方法,向铜粉上均匀引入纳米金刚石和石墨烯,并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石墨烯–金刚石混杂强化铜基复合材料(Gr@Dia/Cu)。利用扫描电... 目的通过引入石墨烯和纳米金刚石,提高铜基体的硬度和抗腐蚀性能。方法通过球磨、原位生长复合的方法,向铜粉上均匀引入纳米金刚石和石墨烯,并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石墨烯–金刚石混杂强化铜基复合材料(Gr@Dia/Cu)。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硬度计、电化学工作站对材料的微观组织形貌、显微硬度、电化学腐蚀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此外,还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腐蚀产物进行分析,并讨论Gr@Dia/Cu的腐蚀机理。结果微观组织分析表明,石墨烯和纳米金刚石可以均匀地分散于铜基体中。Gr@Dia/Cu的硬度达到了97.49HV,相较于纯Cu,Gr@Dia/Cu的硬度提高了55.2%。在3.5wt%的NaCl溶液中,Gr@Dia/Cu表现出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其腐蚀电压为98 mV(纯Cu为121 mV),Gr@Dia/Cu的腐蚀电流为3.082×10^(–7)A/cm^(2)(纯铜为7.293×10–7A/cm^(2)),腐蚀速率低至0.0723 mm/a,抗腐蚀效率提高了57.74%。Gr@Dia/Cu的腐蚀产物中含有Cu2O、Cu(OH)2和CuO,与其他样品相比,Gr@Dia/Cu的腐蚀产物中CuO的相对含量(22.03%)明显较高。结论原位生长的石墨烯由于自身良好的抗渗透性和化学惰性,可以大大提高铜基体的抗腐蚀性能,并且石墨烯可以在腐蚀过程中诱导产生致密的CuO钝化层,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抗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铜基复合材料 原位生长 混杂强化 硬度 电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o-Cr基粉末高温合金动态再结晶的有限元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乔世昌 王岩 +4 位作者 吕良星 谭钢 杨雷 黄钲钦 李慧中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05-3418,共14页
在应变速率为0.001~1 s^(-1),变形温度为1 020~1 110℃时,在Gleeble-3800D热模拟机上进行热挤压-退火态Ni-Co-Cr基粉末高温合金的热压缩试验,构建合金的热压缩本构关系方程,并结合Deform-3D有限元模拟和金相、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实验... 在应变速率为0.001~1 s^(-1),变形温度为1 020~1 110℃时,在Gleeble-3800D热模拟机上进行热挤压-退火态Ni-Co-Cr基粉末高温合金的热压缩试验,构建合金的热压缩本构关系方程,并结合Deform-3D有限元模拟和金相、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实验方法分析合金的动态再结晶(DRX)组织演化行为。在构建的Arrhenius型本构方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合金的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模型、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模型和晶粒粒径模型,模拟合金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动态再结晶组织演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再结晶是合金的主要软化机制,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合金的热压缩变形行为有显著影响;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分布和平均晶粒粒径分布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吻合;圆柱试样在不同变形区域的应变和应变速率分布显示出明显的沿中心轴线对称性和不均匀性,其动态再结晶程度主要与不同区域应变有关;不连续动态再结晶(DDRX)是合金动态再结晶形核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粉末高温合金 动态再结晶 热压缩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路阀阀芯流固热耦合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胡林华 孔备 +1 位作者 张健 王伯天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7-92,共6页
针对多路阀高压大流量,流道结构复杂,节流温升大,造成阀芯易卡滞的问题,采用流固热耦合分析方法对阀芯进行了仿真研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分别建立了阀芯固体模型和阀芯区域流道的流体模型,设置了流固热耦合边界条件,流体计算... 针对多路阀高压大流量,流道结构复杂,节流温升大,造成阀芯易卡滞的问题,采用流固热耦合分析方法对阀芯进行了仿真研究。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分别建立了阀芯固体模型和阀芯区域流道的流体模型,设置了流固热耦合边界条件,流体计算应用了k-ε湍流模型。在仿真中设置进油压力30 MPa,进油流速0.5 m/s,阀芯初始温度20℃,进油温度分别设置为25,30,35,40℃。通过研究获得阀芯温度受影响区域在与油液接触处,远离油液的区域阀芯温度变化不大,阀芯上节流槽受油液温度影响最大,说明合理设计节流槽结构可降低温度效应对阀芯的影响,阀芯变形主要产生在回油区域,油液温度越高阀芯变形越大,阀芯卡死将产生于回油附近区域,同时随着油液温度的增加,阀芯变形加大,工作腔压力将上升,回油流速将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路阀 阀芯 ADINA 流固热耦合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二次电子发射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金雪莲 吴雪梅 +1 位作者 诸葛兰剑 金成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76-7182,共7页
电介质和金属表面被激发出来的二次电子(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SEE)可以显著地改变该表面附近的电势分布和通量。在一些情况下,如电子束焊机、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电子衍射仪、俄歇电子能谱仪、电子倍增管等应用... 电介质和金属表面被激发出来的二次电子(Secondary electron emission,SEE)可以显著地改变该表面附近的电势分布和通量。在一些情况下,如电子束焊机、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电子衍射仪、俄歇电子能谱仪、电子倍增管等应用中,二次电子的次级倍增效应得到很好的应用。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例如射频放大器、粒子加速器和霍尔推进器、电子真空管、空间宇宙飞行器表面等应用中,二次电子会对仪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抑制二次电子发射及研究减少二次电子产额(Secondary electron yield,SEY)是非常有意义的。现有的抑制二次电子发射的研究方法有外加偏置场法和表面处理法,其中通过外加电场或磁场来抑制二次电子的激发会对入射束流、束斑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表面处理法更具优势。表面处理法主要分为三类:表面陷阱构造(矩形以及三角形的凹槽、微孔结构、纤维结构、泡沫结构等)、表面镀膜(石墨烯膜、TiN膜等)、表面束流处理(激光刻蚀、磁控溅射法)。这些抑制二次电子激发的方法主要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减少物体表面的真二次电子的发射,二是捕获发射的二次电子,使之不能逃逸。本文总结了一些抑制二次电子激发的方法,比较不同方法或不同影响因素对二次电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子发射 表面构造 表面镀膜 离子束轰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感知室内定位算法研究
18
作者 贾崇伟 姜文淇 +2 位作者 李中伟 苏长河 佟为明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2-36,共5页
为解决基于信号强度的室内定位算法精度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在分析压力定位原理并比较不同传感器布局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立区域压力感知定位算法和多区域协同定位方案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搭建了基于压力感知的室内定位系统,对算法进行... 为解决基于信号强度的室内定位算法精度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在分析压力定位原理并比较不同传感器布局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立区域压力感知定位算法和多区域协同定位方案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搭建了基于压力感知的室内定位系统,对算法进行验证,独立区域压力感知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为1 cm。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在单个区域内和跨区域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同时能够保证较高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感知 室内定位 独立区域定位 协同区域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虚拟长基线定位模型的水下组合导航算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舸 伊国兴 +2 位作者 魏振楠 谢阳光 祁子洋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69-1077,共9页
针对声源式长基线(LBL)定位系统中信标测距信息不同步接收而引发的动态定位误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虚拟长基线(EVLBL)定位模型的组合导航算法。首先,建立并分析了在自主水下航行器(AUV)运动状态下的声源式LBL系统定位误差模型。然... 针对声源式长基线(LBL)定位系统中信标测距信息不同步接收而引发的动态定位误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虚拟长基线(EVLBL)定位模型的组合导航算法。首先,建立并分析了在自主水下航行器(AUV)运动状态下的声源式LBL系统定位误差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EVLBL模型,利用各信标定位信号接收时间间隔内AUV的航位推算增量,对信标位置进行等效平移进而构造虚拟信标阵。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罗经、多普勒测速仪、深度计以及虚拟信标阵的组合导航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LBL算法,所提组合导航算法在东向和北向的定位误差分别由1.41 m和1.39 m降低至0.13 m和0.14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导航 卡尔曼滤波 长基线定位 虚拟信标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永磁式涡流制动器特性的多物理场仿真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金银锡 潘东华 +2 位作者 孙芝茵 邹志龙 李立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7469-7479,共11页
随着电磁装置的设计面向于小型化和高功率化的趋势,其温升可能引起装置性能衰减甚至是结构损坏。因此,在设计阶段,除电磁场特性之外,温度场以及流体场特性分析也至关重要。该文针对双边轴向永磁式涡流制动器结构,分析其电磁场、流体场... 随着电磁装置的设计面向于小型化和高功率化的趋势,其温升可能引起装置性能衰减甚至是结构损坏。因此,在设计阶段,除电磁场特性之外,温度场以及流体场特性分析也至关重要。该文针对双边轴向永磁式涡流制动器结构,分析其电磁场、流体场和温度场特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机理。首先,通过电磁场有限元法分析涡流制动器的制动特性以及导体板中的涡流损耗变化曲线。其次,通过建立的三维流体场模型,分析涡流制动器气隙中的流体流动规律以及传热特性。最后,基于电磁场和流体场计算结果,建立涡流制动器的热网络模型,分析其温升特性,并通过三维温度场有限元法验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上述方法,可以精确估计涡流制动器的运行状态,给设计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制动器 有限元法 计算流体动力学 温度场分析 多物理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