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1月哈尔滨PM_(2.5)重污染形成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耿心泽 刘畅 +3 位作者 刘旭艳 王玉龙 张智清 梁林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7-746,共10页
分析2020年1月哈尔滨重污染事件期间PM_(2.5)的化学组成和影响因素,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和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定量评估区域传输对PM_(2.5)的贡献,讨论该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来源于一次排放,其中生物... 分析2020年1月哈尔滨重污染事件期间PM_(2.5)的化学组成和影响因素,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和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定量评估区域传输对PM_(2.5)的贡献,讨论该重污染事件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来源于一次排放,其中生物质燃烧的贡献显著,而极低气温(-18.0℃)和高相对湿度(80.0%)条件可显著促进二次气溶胶的生成。基于气团后向轨迹以及权重潜在源贡献因子研究发现,绥化、大庆、长春和松原等周边城市的区域传输对哈尔滨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寒气候 生物质燃烧 湿度 PM_(2.5)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毒性效应 被引量:7
2
作者 黄丽坤 徐媛媛 +3 位作者 王广智 王琨 王薇 田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326-5332,共7页
为研究哈尔滨市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毒效应,分别采集PM2.5、PM1.0样品,分析其质量浓度、数浓度的变化分布特征以及对小鼠肺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全年PM2.5、PM1.0的质量浓度均呈冬高夏低趋势;PM1.0质量浓度占PM2.5总质量... 为研究哈尔滨市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毒效应,分别采集PM2.5、PM1.0样品,分析其质量浓度、数浓度的变化分布特征以及对小鼠肺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全年PM2.5、PM1.0的质量浓度均呈冬高夏低趋势;PM1.0质量浓度占PM2.5总质量浓度的62%~85%,PM1.0数浓度变化趋势为两边高中间低,且其大小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无显著相关性;研究大气颗粒物对小鼠肺损伤影响时发现,染毒组小鼠肺组织细胞中LDH、ACP、AKP、ALB增高,说明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对小鼠肺组织细胞具有毒效应;肺灌洗液中MDA、NO、NOS水平升高,SOD活性下降,说明PM2.5和PM1.0都使机体发生氧化损伤,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增加,会使小鼠肺组织细胞毒效应增强,由此引发的机体氧化损伤程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细粒物(PM2.5) PM1.0 质量浓度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一次大气污染过程及潜在源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醒 李莉莉 +4 位作者 王琨 刘玉萍 贾琳琳 姜珺秋 朱莉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502-4510,共9页
本研究以2018年12月10~13日哈尔滨市一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概况 成因以及污染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此次空气污染过程以PM2.5影响为主,污染类型由10日00:00~11日17:00的偏燃煤型发展为11日17:00~13日15... 本研究以2018年12月10~13日哈尔滨市一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概况 成因以及污染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此次空气污染过程以PM2.5影响为主,污染类型由10日00:00~11日17:00的偏燃煤型发展为11日17:00~13日15:00的二次气溶胶复合污染,最终在13日15:00后稳定为偏燃煤型.从天气形势和风速风向分析可知此次10~13日的污染过程与不利气象扩散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模拟的48h后向轨迹经过聚类分析主要分为4类,大部分来自内蒙古 吉林等方向,70.83%的轨迹PM2.5超标,表明来自这些方向的污染气团对哈尔滨市的空气质量影响较大;而通过对模拟的48h后向轨迹进行PSCF CWT分析,发现哈尔滨的WPSCF和WCWT分布特征类似,WPSCF和WCWT的高值主要集中在哈尔滨本地的双城 巴彦 阿城 吉林省的中部 西部地区等地区,以及大庆 绥化等地区,说明这些区域都是哈尔滨市PM2.5的潜在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类型 后向轨迹模式 潜在源分布 PM2.5输送特征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莉莉 王隆 +4 位作者 刘喜平 王琨 许悦 李树岭 姜珺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91-1999,共9页
利用2015~2018年哈尔滨市臭氧(O3)监测数据,与其他典型城市进行对比,详细分析了哈尔滨市O3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哈尔滨市2015~2018年O3污染程度比北上广及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轻;哈尔滨市O3污染具有明... 利用2015~2018年哈尔滨市臭氧(O3)监测数据,与其他典型城市进行对比,详细分析了哈尔滨市O3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哈尔滨市2015~2018年O3污染程度比北上广及长春,沈阳,大连等城市轻;哈尔滨市O3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季O3超标率大于秋冬季;月变化趋势呈现倒"U"型,O3高值集中在5~7月;日变化为单峰分布,在13:00~15:00时浓度维持在全天高值;O3浓度表现为"周末效应",工作日O3浓度略高于周末;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哈尔滨市外围郊区O3浓度普遍高于内围市区;在O3污染高发的5~7月,太阳辐射强度在800~1200W/m^2、气温越高、风速越大和相对湿度越小,O3超标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市 O3 时空分布 周末效应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土壤扬尘排放清单及其时空分布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莉莉 王琨 +3 位作者 刘帆 齐虹 王维业 姜珺秋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9-683,724,共6页
利用《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推荐的排放系数法构建了基于区县的哈尔滨市2016年土壤扬尘排放清单,探讨了清单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不确定性,并确定了土壤扬尘在哈尔滨市“月作为一年”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土... 利用《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推荐的排放系数法构建了基于区县的哈尔滨市2016年土壤扬尘排放清单,探讨了清单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不确定性,并确定了土壤扬尘在哈尔滨市“月作为一年”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土壤扬尘PM_(2.5)、PM_(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年排放量分别为2.59、52.10、406.93 t;农田是土壤扬尘最大的排放源,其PM_(2.5)、PM_(10)和TSP年排放量分别占全市的91%、87%和83%;双城区是土壤扬尘排放最大的地区;4月是土壤扬尘排放最大的时段,与该时段风速较大与植被覆盖率较低有关;土壤扬尘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西部、西北部和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扬尘 排放清单 时空分布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于庆鑫 刘硕 +4 位作者 马丽娜 门志远 李陶陶 蔡露瑶 孙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3-799,共7页
为探究农田土壤中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体式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哈尔滨农田土壤中MPs的丰度、外观特征以及类型,并以有无农用膜为分类对比分析了MPs在农田... 为探究农田土壤中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体式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哈尔滨农田土壤中MPs的丰度、外观特征以及类型,并以有无农用膜为分类对比分析了MPs在农田土壤中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中MPs丰度范围在198.32~1002.61n/kg,平均值约为485.80n/kg,有农用膜覆盖的土壤中MPs丰度是无农用膜覆盖的1.69倍.垂直空间分布上,随着深度增加,MPs丰度降低.耕层土壤平均丰度约为(567.70±210.53)n/kg,犁底层MPs丰度降为(403.80±141.66)n/kg,降幅达到40.59%.在有农用膜覆盖的土壤中,占比最高的MPs类型为PE(46.61%),在无农用膜覆盖的土壤中,占比最高的MPs类型为PP(38.76%).土壤的颗粒组成对土壤中MPs的分布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黏粒是影响MPs丰度的主要因素(r=-0.6,P<0.05).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农田土壤MPs污染评估的规范化提供参考数据,并为MPs在土壤中的迁移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哈尔滨 农田土壤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市大气PM_(2.5)细菌群落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迟婉秋 王琨 +3 位作者 许悦 张云澍 李莉莉 齐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0-194,共5页
PM_(2.5)为哈尔滨市秋冬雾霾期的首要污染物,其中含有多种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的物质,微生物组分是可能造成人体疾病的物质之一。为了解哈尔滨市大气PM_(2.5)细菌群落构成,文章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哈尔滨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大气PM_(2.5)样... PM_(2.5)为哈尔滨市秋冬雾霾期的首要污染物,其中含有多种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的物质,微生物组分是可能造成人体疾病的物质之一。为了解哈尔滨市大气PM_(2.5)细菌群落构成,文章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哈尔滨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大气PM_(2.5)样品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细菌多样性整体较低,但6月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其他月份。厚壁菌门(Firmicutes,91.44%)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7.37%)为哈尔滨PM_(2.5)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77.91%)和类芽孢杆属(Paenibacillus,9.51%)为主要优势菌属。通过与国内外其它城市中PM_(2.5)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发现哈尔滨市PM_(2.5)中微生物在门水平上与其他城市类似,但在属水平上与其他城市呈现显著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时间、人口等因素是PM_(2.5)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细菌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功能材料》专辑序言——环境功能材料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机遇与前沿动态
8
作者 王鹏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76,共2页
环境功能材料隶属化学、材料和环境交叉学科,是资源与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 环境功能材料隶属化学、材料和环境交叉学科,是资源与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环境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纳米技术、精密仪器表征测试技术和计算软件模拟等新技术的引入与渗透,环境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领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原创性成果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功能材料 微纳米技术 科技支撑作用 前沿动态 交叉学科 材料科学 精密仪器 协同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放废物处置北山预选区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模拟研究
9
作者 李杰彪 周志超 +2 位作者 郭永海 吉子健 梁修雨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0-353,共14页
研究地下水化学特性对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和长期性能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和模拟方法,探讨了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区甘肃北山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基本化学特征、水平分带性以及不同水文地质区水化学形成机... 研究地下水化学特性对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和长期性能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和模拟方法,探讨了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区甘肃北山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基本化学特征、水平分带性以及不同水文地质区水化学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_(4)-Na型和SO_(4)·Cl-Na型,pH值多在7.5~8.3之间。基岩裂隙水对岩盐、石膏、萤石、绿泥石以及长石类等矿物多处于未饱和状态,而对黏土类矿物则多处于过饱和状态。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基岩裂隙水化学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水平分带性。马鬃山一带是区域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地下水矿化度低,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溶滤作用控制;沉积盆地是地下水主要排泄区,地下水矿化度高,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蒸发作用控制;在径流区,地下水化学形成主要受岩盐、石膏等矿物的溶解控制,而碳酸盐类和硅酸盐类矿物的溶解或沉淀作用微弱。该区基岩裂隙水化学形成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及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和控制,该结果为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提供了地下水化学基础信息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形成机制 地下水化学特征 高放废物处置 北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氧化降解抗生素及降解产物的生态毒性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禾山 朱芷薇 +1 位作者 李硕 郭婉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6,共13页
水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这类污染物不仅会引起严重的水生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能会诱导产生抗性基因,对生态安全造成严重的风险和潜在威胁。高级氧化技术因其具有对抗生... 水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这类污染物不仅会引起严重的水生生物生态毒性效应,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能会诱导产生抗性基因,对生态安全造成严重的风险和潜在威胁。高级氧化技术因其具有对抗生素的高效降解能力而备受关注,这一技术通过产生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快速氧化分解抗生素,从而达到去除抗生素的目的。近年来,该技术已经被广泛研究并逐步应用于含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然而在高级氧化降解过程中,抗生素因不完全降解和矿化会产生大量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的生态毒性不容忽视,其可能同样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关于中间产物的生态毒性研究是本领域的科研热点,也是关乎高级氧化技术安全性应用的关键。系统总结并分类对比各典型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抗生素的机制和技术特点,重点介绍抗生素高级氧化降解产物的生态毒性研究进展,并系统分析该方向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技术 抗生素 降解产物 生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工人多环芳烃暴露促进高血压中介机制分析
11
作者 孙瑜 宋莉 +3 位作者 马万里 张子峰 王立 刘丽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9,共8页
为探究氧化应激和炎症在多环芳烃暴露和血压升高风险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筛选746名石化工人为对象,基于血压水平将其分为正常血压组和高血压组,同时测定尿液中10种羟基多环芳烃(OH-PAHs)和6种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OSBs),结合外周血白细胞计... 为探究氧化应激和炎症在多环芳烃暴露和血压升高风险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筛选746名石化工人为对象,基于血压水平将其分为正常血压组和高血压组,同时测定尿液中10种羟基多环芳烃(OH-PAHs)和6种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OSBs),结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利用回归模型分析OH-PAHs、OSBs、WBC与血压之间的关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评估OSBs和WBC在OH-PAHs与血压关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血压组尿液中2-羟基萘(2-OH-Nap)和2&3-羟基芴(2&3-OH-Flu)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OH-PAHs与6种OSBs均显著相关(P<0.001);2-OH-Nap和2&3-OH-Flu质量分数每增加一个lg单位,外周血WBC分别升高17.0%(β=0.170,P=0.002)和23.3%(β=0.233,P<0.001);尿液8-异前列腺素F_(2α)(8-PGF_(2α))和外周血WBC质量分数每增加一个lg单位,高血压发生风险分别增加6.16倍(R_(O)=6.16,P=0.031)和27.8倍(R_(O)=27.8,P=0.018);8-PGF_(2α)和WBC在2-OH-Nap与舒张压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比例分别为21.0%和37.0%,仅WBC在2&3-OH-Flu引起血压升高中起中介作用。石化工人多环芳烃暴露主要通过诱导炎症反应而增加患高血压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多环芳烃 高血压 氧化应激 炎症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化槽工艺水冲厕系统处理寒区乡村黑灰水效能
12
作者 武继文 单潇清 +3 位作者 尤世界 刘冰峰 林生强 马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0,共8页
针对黑龙江寒冷地区农村分散式水冲厕所粪污处理效率低及运行不稳定等问题,通过微生物复合菌剂的投加提高运行稳定性及粪污处理效果。对黑龙江地区农村家庭实地运行的水冲厕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分析“黑水”和“灰水”处理过程中出水水质... 针对黑龙江寒冷地区农村分散式水冲厕所粪污处理效率低及运行不稳定等问题,通过微生物复合菌剂的投加提高运行稳定性及粪污处理效果。对黑龙江地区农村家庭实地运行的水冲厕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分析“黑水”和“灰水”处理过程中出水水质的变化,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及粪大肠杆菌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处理“黑水”过程中,COD去除率最高可达91.53%,氨氮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总磷去除率在63.85%~82.00%波动;处理“灰水”过程中,COD去除率达81.95%~90.08%,氨氮去除率最高达91.11%;复合菌剂显著降低了出水中的粪大肠菌群数,去除率达90%以上。细菌群落结构分析显示,复合菌剂的应用优化了微生物结构,有效富集了Acinetobacter和Psychrobacter等耐冷微生物。复合菌剂在寒区农村厕所粪污处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污染物去除效率及运行稳定性,还为寒区农村厕所改造和粪污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剂 净化槽水冲厕 黑水 灰水 寒区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优化设计盲端扰流器
13
作者 高金良 李坤仪 +6 位作者 王全 齐世华 田园 于景洋 刘仁涛 陈健勋 丁言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2,共8页
针对中国城镇供水管网中存在的盲端支管污染问题,提出安装扰流器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系统研究扰流器对低雷诺数湍流中盲端支管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及控制效果,并对其设计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扰流器能够在盲端支管... 针对中国城镇供水管网中存在的盲端支管污染问题,提出安装扰流器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系统研究扰流器对低雷诺数湍流中盲端支管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及控制效果,并对其设计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扰流器能够在盲端支管与干管交界处形成空腔结构,显著改变干管来流路径与流动模式,降低盲端支管内旋转强度,减弱掺混效果;扰流器的设计参数包括倾斜角度、高度和宽度,安装位置对控制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倾斜角度为30°、高度较大、宽度更大的扰流器以及安装在干管前缘的位置更能有效抑制污染物向干管扩散。本研究为供水管网水质保障与运营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维护居民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盲端 扰流器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水质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及对水资源和水沙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双宝 王赛 +7 位作者 赵敏敏 吴玺 袁磊 李海学 李甫成 马涛 李文鹏 郑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4,共11页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限制了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针对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黄土高原水沙变化以及如何配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问题,目前尚缺乏定量分析和研究。以黄土高原渭河子流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限制了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针对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黄土高原水沙变化以及如何配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问题,目前尚缺乏定量分析和研究。以黄土高原渭河子流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北洛河流域近20 a降雨、径流、水资源量、产沙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建立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还草对水资源和水沙关系的影响,探索了不同决策条件下的最优退耕方案。结果表明:流域水资源总量、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和产沙量呈现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量分别为0.07×10^(8)m^(3)、0.01×10^(8)m^(3)、0.012×10^(8)m^(3)、163×10^(4)t;归一化植被指数和降水呈现递增趋势,年均增加量分别为0.006 4,0.65×10^(8)m^(3);生态环境变化导致径流量和产沙量减少,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显示退耕还林还草或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导致流域径流量和产沙量共同减少,但产沙量的响应更为敏感;综合考虑径流与产沙的影响,基于多目标优化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优化配置建议,最优退耕面积约为全部耕地面积的28.1%。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水沙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水沙关系 归一化植被指数 分布式水文模型 退耕还林还草 北洛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非点源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淑莹 代晋国 +2 位作者 李利生 顾华 彭永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6-490,共5页
对水环境中非点源污染的来源、特点、危害3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方法,并回顾了非点源污染数学模型的发展.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l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的发展,3S技术已经成为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要工具.展... 对水环境中非点源污染的来源、特点、危害3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方法,并回顾了非点源污染数学模型的发展.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l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的发展,3S技术已经成为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要工具.展望了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前景.最后依据非点源污染产生的机理,从技术防治和管理防治两方面提出了非点源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非点源污染 地理信息系统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微环境的改变对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杜智敏 任南琪 +1 位作者 单宏丽 焦军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25,共4页
采用氮气饱和、改变溶液pH值及结扎冠状动脉等方法改变心室肌细胞微环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犬单个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观察犬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在细胞内外液环境影响下的改变.研究发现犬心肌细胞跨膜离子流It... 采用氮气饱和、改变溶液pH值及结扎冠状动脉等方法改变心室肌细胞微环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犬单个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观察犬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在细胞内外液环境影响下的改变.研究发现犬心肌细胞跨膜离子流Ito在心肌微环境变化,如缺血、pH值改变时,上述电流发生时明显变化.心脏微环境变化,犬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发生明显减低,这可能与缺血性心律失常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环境 氮气 PH 缺血 瞬时外向钾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境监测的数字化测量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欣 齐晶瑶 王郁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7-469,共3页
在基于开放数据库系统互联(ODBC)的方案基础上,讨论了系统在实现中需解决的问题,选用SQLServer7.0等软件开发工具,将虚拟仪器技术和面向Intemet的Web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产生环境监测的远程虚拟仪器.运用Lab Windows/CVI进行环境监测的虚... 在基于开放数据库系统互联(ODBC)的方案基础上,讨论了系统在实现中需解决的问题,选用SQLServer7.0等软件开发工具,将虚拟仪器技术和面向Intemet的Web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产生环境监测的远程虚拟仪器.运用Lab Windows/CVI进行环境监测的虚拟仪器集成开发,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和技术,成功实现了环境监测的数字化测量,满足了环境监测中仪器互联和资源共享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仪器 环境监测 数字化 INTERNET LAB WINDOWS/C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毒体系对对氯间二甲苯酚转化机制研究
18
作者 从相臣 吴思思 +3 位作者 赛东舜 成小翔 杨涛 马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1,87,共8页
对氯间二甲苯酚(PCMX)是一种典型的抗菌化合物,常存在于水体中,具有持久性和潜在危害性,需探究经济、高效去除PCMX的方法。研究了NaClO对PCMX的降解效率及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NaClO能有效降解PCMX,且反应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pH对降解... 对氯间二甲苯酚(PCMX)是一种典型的抗菌化合物,常存在于水体中,具有持久性和潜在危害性,需探究经济、高效去除PCMX的方法。研究了NaClO对PCMX的降解效率及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NaClO能有效降解PCMX,且反应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pH对降解速率影响较大,通过酸碱质子化模型拟合发现,pH在8~9时主要发生的是HClO与脱质子化PCMX(PCMX-)的反应,降解速率在此pH范围达到最大;随着Br^(-)和I-浓度增大,PCMX降解速率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Br^(-)和I-与NaClO反应生成HOBr和HOI,而HOBr和HOI可与PCMX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进而促进PCMX的降解;然而腐殖酸会与PCMX竞争有效氯,降低有效氯浓度,从而抑制PCMX的降解。由此可知,NaClO能有效地降解PCMX,研究结果为污水处理厂运用NaClO处理PCMX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氯间二甲苯酚 NACLO 动力学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放 崔崇威 任南琪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8年第4期23-25,共3页
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科群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践表明:促进学科群中学科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新兴研究方向和人才创新模式的形成,是提升学科知名度和影响... 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科群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践表明:促进学科群中学科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与研究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新兴研究方向和人才创新模式的形成,是提升学科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高水平创新性人才、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群 环境科学与工程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积雪期燃煤排放的人为氯对大气ClNO_(2)的贡献
20
作者 谢胜金 齐虹 +5 位作者 修艾军 张学磊 卢露 蒋金攀 刘一鸣 李思婷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6-1369,共14页
五氧化二氮(N_(2)O_(5))和硝酰氯(ClNO_(2))已被确定为污染的对流层中重要的活性氮物质.ClNO_(2)是高活性氯自由基的前体,影响大气的氧化过程.本研究开展了N_(2)O_(5)和ClNO_(2)的长时间序列野外观测,并结合CAMx三维数值模型,对京津冀... 五氧化二氮(N_(2)O_(5))和硝酰氯(ClNO_(2))已被确定为污染的对流层中重要的活性氮物质.ClNO_(2)是高活性氯自由基的前体,影响大气的氧化过程.本研究开展了N_(2)O_(5)和ClNO_(2)的长时间序列野外观测,并结合CAMx三维数值模型,对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积雪期ClNO_(2)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BT09方案在模拟ClNO_(2)浓度上优于YU20方案,这是由于积雪期大气中气溶胶表面形成冰膜,从而改变了气溶胶的含水量,影响了N_(2)O_(5)的吸附性(γN_(2)O_(5))和ClNO_(2)的产率(φClNO_(2)).燃煤过程中人为氯排放的主要物种HCl、PCl和Cl_(2)的年排放量显著,分别为180.53Gg、20.51Gg和7.29Gg.积雪覆盖条件下,沿海城市地区,温度升高导致雪粒表面液态水增多,增强了N_(2)O_(5)的水解作用.同时,耦合燃煤排放的氯化物并纳入地表的非均相N_(2)O_(5)化学反应,显著提升了ClNO_(2)的模拟精度,表明人为氯排放在特定区域对ClNO_(2)浓度具有决定性影响.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大气氧化性及其控制策略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积雪 燃煤排放 人为氯 数值模拟 N_(2)O_(5) ClN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