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董建锴 姜益强 +1 位作者 姚杨 胡文举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22,共5页
为了解决空气源热泵除霜过程中能量来源不足而导致的各种除霜问题,提出了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逆循环除霜方法.对一台额定功率为850 W的家用空气源热泵进行改造,并在人工模拟室内外环境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蓄能除霜可以有效地... 为了解决空气源热泵除霜过程中能量来源不足而导致的各种除霜问题,提出了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逆循环除霜方法.对一台额定功率为850 W的家用空气源热泵进行改造,并在人工模拟室内外环境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蓄能除霜可以有效地提高除霜期间压缩机的吸排气压力,缩短除霜时间,减少除霜能耗.相对于常规除霜,在实验条件下,蓄能除霜可以分别提高压缩机吸排气压力0.15和0.25 MPa,缩短除霜时间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蓄能 相变材料 逆循环除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过冷蓄能除霜蓄能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董建锴 姜益强 +1 位作者 姚杨 林艳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36-1540,共5页
以带有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过冷蓄能除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供热过程中利用制冷剂过冷实现相变材料蓄能的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空气源热泵过冷蓄能除霜系统,一方面能很好地实现制冷剂过冷提... 以带有相变蓄热器的空气源热泵过冷蓄能除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供热过程中利用制冷剂过冷实现相变材料蓄能的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空气源热泵过冷蓄能除霜系统,一方面能很好地实现制冷剂过冷提高系统性能,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相变材料相变蓄能为除霜提供能量。在开机1h后过冷蓄能模式对系统特性和室内环境的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制冷剂过冷 蓄能 相变材料 除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蓄热系统形式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倪龙 周超辉 +1 位作者 姚杨 姜益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3-30,共8页
蓄热技术与空气源热泵的结合可以提供空气源热泵除霜的热量来源,弥补空气源热泵制热量随着室外空气参数变化的波动,解决供需矛盾,并起到电力的移峰填谷作用。本文综述了蓄热技术在空气源热泵中的应用范围,介绍了空气源热泵的蓄热除霜系... 蓄热技术与空气源热泵的结合可以提供空气源热泵除霜的热量来源,弥补空气源热泵制热量随着室外空气参数变化的波动,解决供需矛盾,并起到电力的移峰填谷作用。本文综述了蓄热技术在空气源热泵中的应用范围,介绍了空气源热泵的蓄热除霜系统,空气源热泵在供热调节和电力调峰方面的作用,以及作为热泵热水器在供热水方面的应用,认为未来空气源热泵蓄热系统将在除霜、供热、热水器以及电力调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指出对于蓄热材料的选择和用量、蓄热罐的选型和容积等问题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蓄热技术 除霜 热水器 电力调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蓄能除霜动态实验台的搭建及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董建锴 姜益强 +1 位作者 胡文举 姚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3-226,共4页
为解决现有空气源热泵除霜时由于能量来源不足而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空气源热泵蓄能热气除霜的新方法,并对其实验流程进行设计.完成实验台的搭建以及常规热气除霜与蓄能热气除霜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蓄能热气除霜的实验流程是可行的,可... 为解决现有空气源热泵除霜时由于能量来源不足而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空气源热泵蓄能热气除霜的新方法,并对其实验流程进行设计.完成实验台的搭建以及常规热气除霜与蓄能热气除霜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蓄能热气除霜的实验流程是可行的,可以有效缩短除霜时间150s左右;提高吸气压力180kPa左右;恢复供热的时间也明显缩短;其除霜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除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热气除霜 实验台搭建 空气源热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蓄能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董建锴 姜益强 +1 位作者 姚杨 高强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4-79,共6页
为了研究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过程中不同蓄热模式下的系统特性,在人工模拟环境下,对不同的蓄热模式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串联蓄热模式下,压缩机吸排气压力和温度分别稳定在0.38 MPa和1.65 MPa以及-6.9℃和75.0℃,而并... 为了研究空气源热泵相变蓄能除霜过程中不同蓄热模式下的系统特性,在人工模拟环境下,对不同的蓄热模式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串联蓄热模式下,压缩机吸排气压力和温度分别稳定在0.38 MPa和1.65 MPa以及-6.9℃和75.0℃,而并联蓄热模式和单独蓄热模式下吸排气压力低至0.12 MPa和1.16 MPa,排气温度高达122.5℃。串联蓄热模式下,相变材料在蓄热过程中很好的完成相变,室内机出风温差达到18.0℃,压缩机耗功达到825 W。因此,串联蓄热模式下系统压力和温度等特性最为稳定,且蓄热过程时间较短,对室内供热影响最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模式 相变材料 空气源热泵 除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地下水渗流理论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倪龙 马最良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19-1224,共6页
建立了单一介质承压含水层中定流量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抽水和回灌引发的地下水渗流数学模型;利用叠加原理推导了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地下水渗流的理论解。通过分析理论解,从中得出稳态降深方程、稳态渗流速度方程、准稳态时间方程和... 建立了单一介质承压含水层中定流量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抽水和回灌引发的地下水渗流数学模型;利用叠加原理推导了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地下水渗流的理论解。通过分析理论解,从中得出稳态降深方程、稳态渗流速度方程、准稳态时间方程和理想井间距方程。定流量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引发的地下水渗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稳态,并且理想井间距仅是含水层厚度和渗透系数比的函数。对于完整型的观测井不论位置如何,其平均降深均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同井回灌 渗流模型 降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抽回间距的单井循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试验 被引量:15
7
作者 宋伟 倪龙 姚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11,共7页
针对单井循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研究不足,搭建了物理模拟砂箱试验台研究单井循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流动和换热规律,并开展了抽回间距变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抽回间距能够显著改善三种热源井的抽水温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针对单井循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研究不足,搭建了物理模拟砂箱试验台研究单井循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流动和换热规律,并开展了抽回间距变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抽回间距能够显著改善三种热源井的抽水温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大热源井的抽回间距;当抽回间距增加相同数值,抽水温度改善情况循环单井最好,其次是填砾同井,最后是抽灌同井,增加抽回间距对热贯通严重的热源井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试验 单井 砂箱 抽回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热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倪龙 马最良 孙丽颖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5-199,222,共6页
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抽水和回灌在含水层同一径向位置不同深度处同时发生,增加了热贯通的可能性,其热力特性分析尤为重要.文章首次建立了单一介质承压含水层中定流量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冬季运行地下水换热数学模型,并针对典型的细沙... 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抽水和回灌在含水层同一径向位置不同深度处同时发生,增加了热贯通的可能性,其热力特性分析尤为重要.文章首次建立了单一介质承压含水层中定流量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冬季运行地下水换热数学模型,并针对典型的细沙含水层进行了数值求解.经过一个冬季的制热运行,抽水平均温度降低了3.6℃.由于对流和热弥散的存在,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热影响范围达到了74 m.因此对于地下水初始温度在13℃以上的地区,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是适宜的,较大的热影响范围也使得单口抽灌同井具有承担大负荷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同井回灌 热力特性 抽水平均温度 热影响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能型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性能实验 被引量:6
9
作者 曹琳 倪龙 +1 位作者 李炳熙 吕永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1-75,共5页
为了探索蓄能型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的原理及应用的可行性,研制了实验样机,并通过实验测试对机组在各种模式下的运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组在蓄热、蓄热蓄冷、单供热水以及供热水同时供冷水模式下均能实现高效运行,尤其是在蓄热蓄... 为了探索蓄能型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的原理及应用的可行性,研制了实验样机,并通过实验测试对机组在各种模式下的运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组在蓄热、蓄热蓄冷、单供热水以及供热水同时供冷水模式下均能实现高效运行,尤其是在蓄热蓄冷和供热水同时供冷水模式下机组运行平均能效比更高;在蓄能运行时,蓄冷罐和蓄热罐内水温分布比较均匀,有利于提高机组的蓄能能力.增加蓄冷罐的体积以及降低压缩器启动控制点的位置,有助于改善机组的节能效果和提高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能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能效比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负荷单井循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实验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伟 倪龙 姚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1-56,共6页
针对单井循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搭建了物理模拟砂箱实验台研究其地下水流动和换热规律,并开展了负荷变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条件下,循环单井的取热量仅为抽灌同井的50.3%,填砾同井的45.9%,其径向热影响范围小于186.5 mm;而当... 针对单井循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搭建了物理模拟砂箱实验台研究其地下水流动和换热规律,并开展了负荷变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条件下,循环单井的取热量仅为抽灌同井的50.3%,填砾同井的45.9%,其径向热影响范围小于186.5 mm;而当抽水流量从0.54 m3/h降低到0.315 m3/h时,循环单井、抽灌同井、填砾同井的取热量分别降低了51.0%、31.6%和19.5%.可见循环单井承担负荷的能力最差,但抽水流量的变化对循环单井的影响更大;提高抽水流量能够显著提高热源井的取热量,增大热影响范围,从而提高热源井承担负荷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单井循环 砂箱实验 抽水流量 负荷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辅助热源的地源热泵设计负荷比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倪龙 唐青松 +2 位作者 李安民 马鑫 马最良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23,共6页
为了充分利用地源热泵的节能特性和辅助热源较低的初投资,针对新疆某市的气象条件和价格体系,通过实例模拟研究了地源热泵+燃气锅炉供热方式的节能特性和经济性。结果表明,对于地源热泵+燃气锅炉供热方式,设计负荷按60%+40%分配时,不会... 为了充分利用地源热泵的节能特性和辅助热源较低的初投资,针对新疆某市的气象条件和价格体系,通过实例模拟研究了地源热泵+燃气锅炉供热方式的节能特性和经济性。结果表明,对于地源热泵+燃气锅炉供热方式,设计负荷按60%+40%分配时,不会显著增加燃料耗量,但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此时,燃气锅炉的供热量仅占总供热量的8.3%,总标煤耗量仅比热泵承担100%设计负荷方案增加5.22%,而却可以获得最小的费用现值(249.3元/m2)和最大的增量净现值(47.8元/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工程 地源热泵 案例研究 燃气锅炉 设计负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凝汽器循环水废热的热泵站用能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倪龙 姚杨 +1 位作者 姜益强 马最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7-70,共4页
为了研究热泵回收电站凝汽器冷却水废热的用能情况,采用能流图分析了不同驱动能源的热泵站回收循环水废热的一次能源利用系数.结果表明:电动热泵供能系统总效率虽然仅比汽轮机热泵站总效率低2%,与燃气轮机热泵站持平,但电动热泵站牺牲了... 为了研究热泵回收电站凝汽器冷却水废热的用能情况,采用能流图分析了不同驱动能源的热泵站回收循环水废热的一次能源利用系数.结果表明:电动热泵供能系统总效率虽然仅比汽轮机热泵站总效率低2%,与燃气轮机热泵站持平,但电动热泵站牺牲了45.79%的发电量,若发电效率或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降低,可能出现本电站发电不够用的情形.而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热泵站通过从外部引入一次能作为驱动能,其一次能源利用系数较电动热泵站分别高14.77%和17.00%.因此从能量利用角度看,燃气轮机热泵站和汽轮机热泵站优于电动热泵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 热泵站 凝汽器循环水 驱动能源 能流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通换向阀泄漏对热泵性能影响实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建锴 姜益强 +1 位作者 姚杨 宋孟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0-83,共4页
为了研究四通换向阀泄漏状态下对热泵机组性能的影响,搭建了泄漏状态下热泵实验台,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四通换向阀正常和泄漏状态下的对比实验,得到了热泵机组吸排气压力和温度、室内机进出风温差以及压缩机耗功等相关实验参数数... 为了研究四通换向阀泄漏状态下对热泵机组性能的影响,搭建了泄漏状态下热泵实验台,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四通换向阀正常和泄漏状态下的对比实验,得到了热泵机组吸排气压力和温度、室内机进出风温差以及压缩机耗功等相关实验参数数据.结果表明:在此实验状态下,四通换向阀的泄漏造成压缩机吸排气压力降低和吸排气温度升高,使得热泵机组向室内的送风温差低至0.9℃,压缩机输入功率为正常状态下的58.6%,严重影响了热泵机组性能.从而为热泵机组的四通阀故障监测和机组性能诊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通换向阀 泄漏 热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过冷蓄能除霜特性试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建锴 姜益强 +1 位作者 姚杨 闫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99-1603,共5页
为了解决空气源热泵除霜过程中能量来源不足而导致的各种除霜问题,提出了空气源热泵过冷蓄能除霜方法.对一台额定输入功率为850 W的家用空气源热泵进行改造,在人工模拟环境条件下,与常规逆循环除霜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过冷蓄... 为了解决空气源热泵除霜过程中能量来源不足而导致的各种除霜问题,提出了空气源热泵过冷蓄能除霜方法.对一台额定输入功率为850 W的家用空气源热泵进行改造,在人工模拟环境条件下,与常规逆循环除霜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过冷蓄能除霜条件下,压缩机的吸排气压力分别提高了0.11和0.57MPa,除霜时间和恢复供热时间分别缩短30.8%和25%,除霜过程耗功减少了22.8kJ.因此,过冷蓄能除霜可以有效地提高压缩机吸排气压力,缩短除霜和恢复供热时间,改善除霜时的室内热舒适性,降低除霜过程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过冷热量 相变材料 蓄能除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太阳墙供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建锴 孙苏雨婷 +1 位作者 陈之华 姜益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7-151,共5页
为解决传统太阳墙在白天对空气加热存在滞后,夜间集热墙体向外散热严重等问题,设计了新型太阳墙结构,并搭建了供热性能测试实验台.通过对太阳辐射强度、室外空气温度、风口温度、集热板温度,以及室内温度场等参数测量,定量分析新型太阳... 为解决传统太阳墙在白天对空气加热存在滞后,夜间集热墙体向外散热严重等问题,设计了新型太阳墙结构,并搭建了供热性能测试实验台.通过对太阳辐射强度、室外空气温度、风口温度、集热板温度,以及室内温度场等参数测量,定量分析新型太阳墙的热性能随室外环境的变化规律.对连续3个典型室外环境日下的系统性能分析表明:太阳墙的送风口最高温度为31.6℃,实验房间内最高温度达24.1℃,最低温度12.9℃,平均温度为18.4℃,实验房间与对比房间最高温差为3.3℃,当太阳辐照平均强度为438.4 W/m^2时,实验房间温升速率达1.4℃/h.室内温度频率分布的计算结果表明,实验房间温度在52.8%的时间内达到18℃以上.因此,新型太阳墙结构在日间能够及时将得热输送到室内,并且在夜间可以维持一定的温度水平,全天将室内温度控制在人体感觉舒适的范围内,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墙 集热板 空气层 热性能 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G冷能用于冷库制冷性能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董建锴 黄顺 +2 位作者 李硕 姚杨 姜益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为使LNG冷能在冷库系统中得到有效利用,从LNG冷能梯级利用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种新型LNG冷能制冷的冷库系统,在LNG换热器端和冷库末端实现对LNG冷能的梯级利用,并通过HYSYS模拟对其进行热力学分析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冷库系统COP为1.... 为使LNG冷能在冷库系统中得到有效利用,从LNG冷能梯级利用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种新型LNG冷能制冷的冷库系统,在LNG换热器端和冷库末端实现对LNG冷能的梯级利用,并通过HYSYS模拟对其进行热力学分析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冷库系统COP为1.82,火用效率为80.2%;LNG换热器火用损最大,约占系统总火用损的78.9%,且随LNG进口温度升高而减小;系统COP和火用效率均随LNG进口温度及气化压力升高而增大;该系统投资回收期为4.77 a,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LNG冷能为冷库系统冷量来源提供新的选择,在LNG进口端增设蓄冷设备和加压泵均能提高系统COP和火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冷能利用 火用损 HYSYS软件 冷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传热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倪龙 姜益强 +2 位作者 姚杨 马最良 李炳熙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28-1233,共6页
为了研究循环单井复杂的传热特性,依据能量守恒建立了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耦合传热模型.并将井管壁和井孔壁的换热包含于控制方程中,便于含水层、井孔、井管温度场的整场求解;在含水层传热中,考虑了热弥散的影响.然后,对循环单井... 为了研究循环单井复杂的传热特性,依据能量守恒建立了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耦合传热模型.并将井管壁和井孔壁的换热包含于控制方程中,便于含水层、井孔、井管温度场的整场求解;在含水层传热中,考虑了热弥散的影响.然后,对循环单井现场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过程显示出模型的输出对含水层渗透系数和热弥散度最为敏感,尤其是热弥散度,有无热弥散效应对模型的输出影响重大,应在模型中考虑热弥散效应.模拟结果表明,抽水温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误差在10%以内,也表明建立的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传热模型是正确的,能够用于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单井 数学模型 传热 热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单井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倪龙 姜益强 +2 位作者 姚杨 马最良 李炳熙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34-1039,共6页
依据能量守恒建立了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耦合传热模型,并通过现场试验的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针对典型循环单井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暖季期间,循环单井抽水温度变化剧烈,变化量达7.℃,这降低了系统应对突发... 依据能量守恒建立了循环单井井管-井孔-含水层耦合传热模型,并通过现场试验的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针对典型循环单井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暖季期间,循环单井抽水温度变化剧烈,变化量达7.℃,这降低了系统应对突发负荷的能力,增加了热泵机组的耗功.井孔与含水层之间的原水交换承担了近23.4%的负荷,且基本不随时间变化.循环单井对含水层的热影响范围不大(14.m),因此,多口循环单井的井间距可以较小(如1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单井 数学模型 传热特性 抽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多联复合空调在北方高层建筑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婷婷 倪龙 +1 位作者 姚杨 马最良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33-136,共4页
传统空气源多联式空调系统存在如下问题:当室外环境温度降低,系统规模增大时,多联机性能逐渐恶化,效率降低.规模过大还会给多联机系统带来制冷剂充灌量大,回油困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水环多联复合式空调系统,分析了该系... 传统空气源多联式空调系统存在如下问题:当室外环境温度降低,系统规模增大时,多联机性能逐渐恶化,效率降低.规模过大还会给多联机系统带来制冷剂充灌量大,回油困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水环多联复合式空调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原理及特点.选择一幢高层写字楼为样本建筑,以北京、沈阳、济南等三个城市为例,模拟了该系统的运行及能耗状况,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很好的满足北方地区高层建筑的负荷特点,并能安全高效运行.就整个采暖季而言,对应1W的输入功率,可以获得2.85~3.11 W的热量,同时获得1.11~1.62 W冷量,能量利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 水环 变频 热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冷剂自然循环系统制冷工况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丽颖 马最良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766-2769,共4页
以网络、图论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气液两相流体网络的制冷剂自然循环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关联矩阵来描述各个部件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得出了冷凝器进口水温、冷却水流量、室内空气温度等参数对系统制冷量的影响规律。研究表... 以网络、图论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气液两相流体网络的制冷剂自然循环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关联矩阵来描述各个部件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得出了冷凝器进口水温、冷却水流量、室内空气温度等参数对系统制冷量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当蒸发温度和冷却水流量不变时,随着冷凝器进口水温的降低,蒸发器的制冷量不断增大;当室内换热器风量和室内温度不变时,蒸发器的制冷量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冷剂 自然循环 空调系统 流体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