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创新与节能降耗策略研究
1
作者 国宝毅 邰晓辉 +2 位作者 李雪 徐美艳 程子夜 《绿色中国》 2025年第9期136-138,共3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加大了生活污水处理的难度。处理过程中需消耗大量能源,且处理成本也会随着污水处理量的增加而提升,不符合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关注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加大了生活污水处理的难度。处理过程中需消耗大量能源,且处理成本也会随着污水处理量的增加而提升,不符合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关注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污水处理能耗,提升处理技术的应用水平。本文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创新与节能降耗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生活污水 处理技术 创新 节能降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除磷系统菌群及N_(2)O积累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苗志加 安贺銮 +5 位作者 薛世玉 宋学强 刘鹏 文超 云玉攀 赵志瑞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132,I0007,共10页
反硝化除磷(DPR)工艺可充分利用原水碳源、降低污泥产量,广泛适用于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深度脱氮除磷,但其运行过程中常存在N_(2)O积累问题,在当今“双碳”背景下,强温室气体N_(2)O的积累及排放不容忽视。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归纳了DP... 反硝化除磷(DPR)工艺可充分利用原水碳源、降低污泥产量,广泛适用于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深度脱氮除磷,但其运行过程中常存在N_(2)O积累问题,在当今“双碳”背景下,强温室气体N_(2)O的积累及排放不容忽视。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归纳了DPR工艺中功能性微生物(反硝化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糖菌)的菌群种类、各分支的培养条件及对电子受体的利用能力,梳理了N_(2)O还原酶(NOS)基因与N_(2)O积累的成因关联,总结并归纳了近年来DPR系统N_(2)O积累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展望了未来应考虑明确多菌群间协同代谢机制、探究NOS作用机理,为DPR工艺工程应用降低N_(2)O积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反硝化聚磷菌 反硝化聚糖菌 N_(2)O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碳微电解预处理煤热解废水的效能及生物毒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麻微微 韩洪军 +2 位作者 徐春艳 朱昊 李琨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2-67,共6页
为了有效提高煤热解废水中难降解有机化合物的去除效能以及改善出水的可生化性能,研究采用铁碳微电解法对煤热解废水进行预处理,并对微电解处理出水的可生化性与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铁碳(Fe-C)填料投加量为50 g/L,pH为5时,... 为了有效提高煤热解废水中难降解有机化合物的去除效能以及改善出水的可生化性能,研究采用铁碳微电解法对煤热解废水进行预处理,并对微电解处理出水的可生化性与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铁碳(Fe-C)填料投加量为50 g/L,pH为5时,微电解反应效能较高,COD和总酚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1.87%和54.32%。同时,微电解反应使煤热解废水中多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降解为简单的可生物降解有机化合物,从而使出水的可生化性B/C值提高到0.41,其可生化性显著提高。另外,微电解法可有效降低煤热解废水的生物毒性,使出水急性毒性单位(TU)降低约65%。可见,微电解法是一种高效可行的煤热解废水预处理手段,能够为后续生物工艺及深度处理工艺提供良好的水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热解废水 铁碳微电解 可生化性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热解废水中典型环状污染物的生物毒性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韩洪军 郑梦启 +1 位作者 徐春艳 张正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1-36,共6页
为探寻适宜于煤热解废水的毒性评估方法,从煤热解废水典型致毒环状污染物出发,利用3种废水毒性测试物种(小球藻、四膜虫、大型溞),根据光照条件和样本色度对测试方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比了评估方法对实际废水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光照... 为探寻适宜于煤热解废水的毒性评估方法,从煤热解废水典型致毒环状污染物出发,利用3种废水毒性测试物种(小球藻、四膜虫、大型溞),根据光照条件和样本色度对测试方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比了评估方法对实际废水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光照和色度都会显著影响典型污染物毒性评估,建议毒性测试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且尽量避免采用以吸光度表征的毒性测试方法;实际废水中,藻类方法因光照、色度影响无法对废水毒性准确评估,不宜采用;大型溞毒性评估结果随厌氧、好氧、高级氧化处理工艺出水毒性单位(TU)分别为100.87、12.13和8.37,敏感性、适用性最高,适宜煤热解废水毒性评估;四膜虫在好氧段TU=6.67,与大型溞评估结果相近,可作为好氧段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热解废水 环状污染物 生物毒性评估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状碳酸氧镧去除水体中氟的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涛 李思莹 +5 位作者 李俊乐 邵思羽 吴传栋 凌梅 吕东伟 王威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7-307,共11页
针对传统吸附剂对氟吸附能力不高的问题,采用氧化镧(La_(2)O_(3))活化制备颗粒状碳酸氧镧(La_(2)O_(2)CO_(3))材料。La_(2)O_(2)CO_(3)对氟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在一个较宽的pH值区间(3.0~10.0)内,具有较好的除氟性能,氟离子去除率在... 针对传统吸附剂对氟吸附能力不高的问题,采用氧化镧(La_(2)O_(3))活化制备颗粒状碳酸氧镧(La_(2)O_(2)CO_(3))材料。La_(2)O_(2)CO_(3)对氟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在一个较宽的pH值区间(3.0~10.0)内,具有较好的除氟性能,氟离子去除率在94.5%~98.0%。吸附结果表明,La_(2)O_(2)CO_(3)对氟离子的吸附行为遵循Langmuir模型,是吸热过程。25℃时,其饱和吸附容量达到了22.47 mg/g,相较于传统La_(2)O_(3)材料吸附容量提升约5倍。吸附动力学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为化学吸附。通过NaOH水溶液对La_(2)O_(2)CO_(3)实现了再生,当NaOH浓度为1.0 mol/L时,脱附率可以达到90.3%,实现了吸附剂的重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2)O_(2)CO_(3) 吸附剂 水中除氟 热力学 动力学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介体强化高铁酸盐降解新污染物
6
作者 宋利先 郑成志 +2 位作者 于永强 张静 马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88-4598,共11页
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氧化还原介体——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强化高铁酸盐(Fe(VI))降新污染物的效能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体系可在120s内对于磺胺甲恶唑(5μmol/L)的去除效率达到73%,通过深入分析,发现TEMPO+和Fe(V)/... 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氧化还原介体——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强化高铁酸盐(Fe(VI))降新污染物的效能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该体系可在120s内对于磺胺甲恶唑(5μmol/L)的去除效率达到73%,通过深入分析,发现TEMPO+和Fe(V)/Fe(IV)是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活性物种.同时对TEMPO浓度、初始pH值以及实际水体中常见组分(腐殖酸、无机阴离子)对反应体系的影响进行考察.由于均相催化剂回收利用困难且可能引发二次污染,进一步开发了4-氨基-TEMPO@SiO_(2)非均相催化剂,所制备非均相催化剂对于酚类、沙星类、四环素类污染物均表现出显著的强化效果,其中对苯酚和四环素的强化效果最好,可在20s内将其完全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甲基哌啶氧化物 高铁酸盐 新污染物 动力学 反应性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煤化工废水处理关键工艺解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方芳 吴刚 +3 位作者 韩洪军 吴限 韩文耀 吴艳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7-40,52,共5页
介绍了国内煤化工废水的处理现状,煤化工废水的处理工艺主要包括初级废水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回用处理以及浓盐水处理。初级废水的处理是为生化处理作准备,而深度处理是对生化处理的继续和补充,回用处理是将废水处理至能满足... 介绍了国内煤化工废水的处理现状,煤化工废水的处理工艺主要包括初级废水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回用处理以及浓盐水处理。初级废水的处理是为生化处理作准备,而深度处理是对生化处理的继续和补充,回用处理是将废水处理至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水质,浓盐水处理是实现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的最终环节。认为煤化工废水生化处理的高效性和稳定性是保证煤化工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核心环节,同时,浓盐水处理过程中实现结晶盐的分质资源化是实现煤化工废水"零排放"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煤化工废水以其高污染性成为是制约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煤炭资源与水资源的逆向分布又使得煤化工企业对水的重复利用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废水 零排放 生化处理 回用 浓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煤化工废水近零排放技术难点及展望 被引量:39
8
作者 韩洪军 李琨 +2 位作者 徐春艳 麻微微 吴限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共5页
现代煤化工废水近零排放技术是协调生态环境与能源需求矛盾的关键。目前生化处理技术从重视单元技术发展为统筹考虑工艺衔接、处理系统容量和源头治理的关键技术集成。膜分离+分质分盐处理技术可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回收盐资源,因... 现代煤化工废水近零排放技术是协调生态环境与能源需求矛盾的关键。目前生化处理技术从重视单元技术发展为统筹考虑工艺衔接、处理系统容量和源头治理的关键技术集成。膜分离+分质分盐处理技术可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回收盐资源,因此是当下最可靠的煤化工浓盐水处理技术。分析了技术及应用现状,结合技术特点为现代煤化工废水近零排放处理难点解决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废水 近零排放 技术集成 浓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