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5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秉承传统 历久弥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 被引量:3
1
作者 梅洪元 孙澄 陈剑飞 《南方建筑》 2010年第4期72-77,共6页
基于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办学历史、办学规模等基本情况的介绍和办学特色的分析,从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软硬件教学资源建设、设计院业务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阐述和探讨了建筑教育改革实践的具体措施及学... 基于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办学历史、办学规模等基本情况的介绍和办学特色的分析,从课程体系的重新梳理、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软硬件教学资源建设、设计院业务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阐述和探讨了建筑教育改革实践的具体措施及学院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于未来建设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教育 办学特色 实践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地建筑科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建设
2
作者 梅洪元 展长虹 金虹 《南方建筑》 2011年第5期37-39,共3页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寒地建筑科学的进步与创新对寒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着重介绍了实验室立足于寒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并对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及运行管理制...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寒地建筑科学的进步与创新对寒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着重介绍了实验室立足于寒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并对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及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建筑科学 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共享下老年人对高校户外健身空间使用现状分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调研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云凤 梅竹 李玲玲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1期27-34,共8页
老年人高涨健身需求下,高校面向社区开放是弥补基层健身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在说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区)面向社区资源共享可行性的基础上,实地调研校园户外健身空间并选取观察区域,总结分析老年人休闲健身行为的类别、参与度、和其... 老年人高涨健身需求下,高校面向社区开放是弥补基层健身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在说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区)面向社区资源共享可行性的基础上,实地调研校园户外健身空间并选取观察区域,总结分析老年人休闲健身行为的类别、参与度、和其他人群共享情况等;并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一步定位老年人对高校户外健身资源的需求差异,以及与高校关联的锚点,进而提出高校户外健身空间联合使用的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共享 高校户外健身空间 社区老年人 休闲健身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活动地绿地感知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董慰 王乃迪 +1 位作者 董禹 刘岩 《风景园林》 2021年第5期23-29,共7页
绿地环境是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不同地理背景的绿地环境与主观幸福感的精细化的考虑,这可能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基于对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574位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分模型的层次回归... 绿地环境是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不同地理背景的绿地环境与主观幸福感的精细化的考虑,这可能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基于对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574位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分模型的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活动地点中居民感知的绿地环境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绿地感知对主观幸福感中的不同成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在不同的日常活动地中居民的绿地感知的影响作用也存在差异。其中,宁静的住区绿地环境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性成分产生的最主要因素,而绿地数量与面积则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性成分的最主要因素。居住地绿地感知对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居住地绿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绿地环境。为在不同的日常活动地中识别有助于提高人们主观幸福感的绿地感知维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主观幸福感 绿地感知 日常活动地 层次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可步行性对老年人地方依恋及就地养老意愿影响研究——以哈尔滨市香坊老工业区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董慰 娄健坤 董禹 《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6期30-35,共6页
就地养老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方式。为了研究社区可步行性对老年人地方依恋和就地养老意愿的影响机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老工业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可步行性不同要素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社... 就地养老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方式。为了研究社区可步行性对老年人地方依恋和就地养老意愿的影响机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老工业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可步行性不同要素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可步行性与就地养老意愿之间存在间接影响。同时,社区可步行性的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影响程度与路径上的差异。其中,设施可达性与街道连通性对就地养老意愿影响显著,且地方依恋在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可为优化社区老年人步行环境、制定老年友好社区的相关政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步行性 就地养老 地方依恋 结构方程模型 老年友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居住建筑南向窗尺寸优化遮阳效果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一飞 赵天宇 李光皓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41,共5页
为改善哈尔滨居住建筑节能效果,以提高南向窗夏季遮阳效率为研究目的,根据哈尔滨气候特点来确定合适的窗地面积比,通过控制南向窗开设面积、高度与宽度、外墙厚度、遮阳板宽度等要素,在不降低冬季采光效果的前提下实现对夏季高温时段直... 为改善哈尔滨居住建筑节能效果,以提高南向窗夏季遮阳效率为研究目的,根据哈尔滨气候特点来确定合适的窗地面积比,通过控制南向窗开设面积、高度与宽度、外墙厚度、遮阳板宽度等要素,在不降低冬季采光效果的前提下实现对夏季高温时段直射太阳光线的遮挡,减少室温制冷成本,提高居住建筑节能效率.经过仿真模拟分析,实现哈尔滨居住建筑南向窗节能效率最大化,通过一系列公式形成南向窗节能规范性设计模式,通过对地面接收热量的定量计算验证了节能南向窗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 居住建筑 南向窗 遮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现代建筑在哈尔滨的发展轨迹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松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4-429,共6页
近代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体系是以西洋建筑为主体的构成体系 .其中 ,以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建筑是 2 0世纪上半叶欧美建筑发展的主导潮流 .这样一些代表世界建筑发展方向的摩登建筑能够同时性地出现在... 近代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体系是以西洋建筑为主体的构成体系 .其中 ,以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建筑是 2 0世纪上半叶欧美建筑发展的主导潮流 .这样一些代表世界建筑发展方向的摩登建筑能够同时性地出现在近代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中 ,这在中国近代建筑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比较学的研究方法 ,将哈尔滨的三大建筑潮流及其代表建筑与西方同时期以及近代中国城市建筑进行较为详尽比较研究 ,目的是阐明哈尔滨是近代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现代建筑的城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建筑 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建筑 哈尔滨市 西方建筑 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高层建筑布局的现状特征及规划对策 被引量:3
8
作者 冷红 袁青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39,共6页
随着近年来高层建筑在一些大城市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布局引发的一些城市问题也逐渐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哈尔滨市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市区高层建筑布局的现状、2002年~2007年近五年来高层建筑布局的变化情况及高层建筑布局存在... 随着近年来高层建筑在一些大城市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布局引发的一些城市问题也逐渐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哈尔滨市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市区高层建筑布局的现状、2002年~2007年近五年来高层建筑布局的变化情况及高层建筑布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影响城市高层建筑布局的用地性质、区位价值和交通环境、城市景观、历史保护等主要因素,进而对哈尔滨市高层建筑规划布局进行探讨,提出宏观布局和微观控制结合的规划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市 高层建筑布局 现状特征 规划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的形式运算系统
9
作者 何颖 刘松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0-276,288,共8页
为了深入探究特定历史时期建筑装饰的艺术表现,以及建筑装饰形式中所蕴涵的数理逻辑,以哈尔滨现存近代建筑的装饰形式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近代建筑的调研结果,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和说明形式思维的发展过程,运用数学逻辑以... 为了深入探究特定历史时期建筑装饰的艺术表现,以及建筑装饰形式中所蕴涵的数理逻辑,以哈尔滨现存近代建筑的装饰形式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近代建筑的调研结果,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和说明形式思维的发展过程,运用数学逻辑以及符号语言作为工具,对调研实例作了结构性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研究发现,建筑装饰的形式系统中群、格和群集运演协调组成了装饰形式的结构整体,进而揭示了认知结构在审美领域重要的同化和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 形式运算 群结构 格的组合 群集运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文脉与建筑形态规划控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宏新 于泽明 +1 位作者 殷青 徐洪澎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1期103-107,共5页
介绍了哈尔滨城市建筑形态的历史沿革;指出应以“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作为哈尔滨建筑形态规划与创作的指导理论;提出了对哈尔滨城市建筑形态进行规划和控制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 哈尔滨 建筑文脉 建筑形态 规划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量时代城市建筑遗产的复杂适应性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国强 刘松茯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8期108-114,共7页
为探索存量时代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新途径,在城市建筑遗产研究中引入复杂适应性理论,构建城市建筑遗产复杂适应系统,并解析其复杂适应机制。针对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及主要问题,提出其适应性提升框架,并结合哈尔滨市建筑遗产保... 为探索存量时代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新途径,在城市建筑遗产研究中引入复杂适应性理论,构建城市建筑遗产复杂适应系统,并解析其复杂适应机制。针对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及主要问题,提出其适应性提升框架,并结合哈尔滨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情况,提出密集式、离散式、间隔式、聚集式4种典型适应性主体的复杂适应模式,以拓宽城市更新转型期建筑遗产研究的视野,为存量时代城市文化品质提升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筑遗产 复杂适应性 存量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文脉保护视角的遗产空间网络构建--以哈尔滨中东铁路殖民遗产空间网络构建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唐岳兴 邵龙 王茹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1,共6页
遗产空间网络的建构立足于城市文脉保护视角,以Arc GIS操作平台为工具。在文献梳理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遗产资源进行筛选和主题分类,将道路的坡度、距离和类型作为评价路径构建适宜性的影响因子,运用最小阻力模型(MCR)计算综合阻力较... 遗产空间网络的建构立足于城市文脉保护视角,以Arc GIS操作平台为工具。在文献梳理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遗产资源进行筛选和主题分类,将道路的坡度、距离和类型作为评价路径构建适宜性的影响因子,运用最小阻力模型(MCR)计算综合阻力较小的道路作为网络路径。并结合道路环境和游憩需求划分步行车行路径、去除冗余线路,通过增加服务和景观缓冲节点对网络进行优化,形成哈尔滨中东铁路殖民遗产空间网络,为遗产空间网络构建和城市文脉保护提供可借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文脉 殖民遗产 空间网络 哈尔滨 中东铁路 最小阻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县域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于婷婷 袁青 冷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7-91,共5页
在生态、社会及经济等多重压力下,中国乡村景观的脆弱性愈发明显。为了测度乡村景观脆弱性程度,延续景观脆弱性评价的研究方法,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3个维度解析县域尺度下乡村景观脆弱性,将脆弱性因子分为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 在生态、社会及经济等多重压力下,中国乡村景观的脆弱性愈发明显。为了测度乡村景观脆弱性程度,延续景观脆弱性评价的研究方法,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3个维度解析县域尺度下乡村景观脆弱性,将脆弱性因子分为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建立了由准则层、因素层、指标层和性质层构成的县域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计算县域乡村景观脆弱性阈值,并对哈尔滨18个县域单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脆弱性阈值可分为5个等级,呈现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的空间分异;2)暴露性空间分异与生态基础环境高度相关,敏感性空间分异与景观破碎度、产业类型、典型脆弱人口比例相关,适应性空间分异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关;3)建议通过哈尔滨县域乡村规划和相关政策,控制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培养和吸引人才,降低典型脆弱人口,加强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降低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为合理规划与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景观脆弱性 县域乡村 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风貌保护区复兴实践——以哈尔滨道外区传统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陆明 吴松涛 郭恩章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9-92,共4页
关键词 传统风貌 控制性详细规划 哈尔滨 外区 保护区 城市主干道 中心地区 规划用地 用地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及步行网络优化策略 被引量:46
15
作者 郭嵘 李元 黄梦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24,共7页
在"供给侧改革"和"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品质。社区生活圈规划是以有机更新的方式促进城市品质提升的有效方法,其中步行网络是社区生活圈空间组织的重要支撑。文章以哈尔滨道里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 在"供给侧改革"和"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品质。社区生活圈规划是以有机更新的方式促进城市品质提升的有效方法,其中步行网络是社区生活圈空间组织的重要支撑。文章以哈尔滨道里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步行可达和便于管理3个方面内容,将哈尔滨道里区划分为15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通过全面的现场调研,从步行网络密度、日常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步行道路宽度及步行环境4个方面分析入手,梳理出哈尔滨道里区社区生活圈步行网络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步行网络品质提升的优化策略,希望促进研究区域向高品质的步行精品生活区转型,并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在其他区域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提升 社区生活圈 步行网络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规划的诠释思维与方法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生军 于英 徐苏宁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72,共4页
将科学诠释的思维与方法纳入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成果表达中,并将该理论应用到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规划的实践中。运用语境分析、修辞分析、隐喻分析和意向分析等诠释学方法构建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的分项系统与分区表征。
关键词 城市设计 特色景观 哈尔滨市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生态网络构建--以哈尔滨为例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陆明 曲艺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3-107,共5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从城镇生态资源需求方面评价自然并与自然建立联系的重要指标。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线建立生态网络,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从城镇生态资源需求方面评价自然并与自然建立联系的重要指标。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线建立生态网络,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引城镇合理布局并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城市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初步构建了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不可替代性分析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并对其保护与管理进行优先性分析,确定生态核心(eco-cores);根据最小成本路径模型识别连接生态核心的生态廊道(eco-corridors),最终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网络,为区域尺度城市生态资源评价、网络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网络 不可替代性 最小成本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城市雕塑布局规划浅议 被引量:8
18
作者 于英 陈苏柳 徐苏宁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6-78,共3页
城市雕塑是城市提升自身特色品位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哈尔滨的城市雕塑出现了缺乏个性的趋势,对于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产生了不良影响《。哈尔滨城市雕塑布局规划》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其地域特点出发确定城市雕塑规划的发展主题,提... 城市雕塑是城市提升自身特色品位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哈尔滨的城市雕塑出现了缺乏个性的趋势,对于城市特色景观的营造产生了不良影响《。哈尔滨城市雕塑布局规划》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其地域特点出发确定城市雕塑规划的发展主题,提出了城市雕塑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和内容,以体现哈尔滨城市雕塑多元化的特色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市 城市雕塑 规划发展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设计实施评估研究——以哈尔滨市哈西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被引量:16
19
作者 袁青 刘通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16,共8页
结合对哈尔滨市哈西地区城市设计实施的评估,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城市设计实施评估的概念和意义,提出评估内容、基本流程和方法。从项目实施进展、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与实施契合度、项目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对哈西地区城市设计的实施进... 结合对哈尔滨市哈西地区城市设计实施的评估,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城市设计实施评估的概念和意义,提出评估内容、基本流程和方法。从项目实施进展、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与实施契合度、项目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对哈西地区城市设计的实施进行评估和结果分析,从中得到对城市设计方案制定以及实施机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实施评估 哈尔滨市哈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性街道环境感知特征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哈尔滨市老城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董禹 李珍 董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5-50,共6页
生活性街道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其感知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以哈尔滨市57条街道为例,采用带有协变量的多元回归结合结构方程的方法建构生活性街道感知特征对居民心理健康的... 生活性街道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其感知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理论,以哈尔滨市57条街道为例,采用带有协变量的多元回归结合结构方程的方法建构生活性街道感知特征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和心理困扰受街道环境特征影响的路径相互独立;影响心理健康的街道物质环境由建筑外部特征、街道环境质量、街道界面特色、街道设施、街道绿化和街道空间尺度5类构成,其对积极心理和心理困扰的影响存在差异;街道社会环境在物质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揭示了生活性街道环境特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能够为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提升和精细化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心理健康 生活性街道 心理困扰 环境感知 社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